2018-7-1
岳升杰每日分享:巨婴啃老。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吃、穿、住、行、用已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但与之不相匹配的是人们的精神和孩子的教育。当很多父母或老师谈到孩子时,总习惯用“懒”“不懂事”“没有责任心”等负面词汇进行描述。当我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就用“19岁”做为横轴一个点,用战争年代、我那个时期、现在三个时期的经历做为纵轴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战争年代,19岁的孩子已经经受了生死的考验;我们那个时代,我们要独立完成工作、成家、赡养老人等义务;现在19岁的孩子,他们还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
由此,我想到,一方面我们不能用过去的标准苛求孩子,另一方面我们须认识到孩子“嫩”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引领和创造条件锻炼他们。特别是一些“老掉牙”的教育方法,不仅没有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在为孩子、为
自己、为家庭挖着陷阱。最近一则“上海48岁‘啃老海归’宅家7年 患病母亲身心俱疲状告儿子”的报道,让我们看到“问题孩子”不仅小龄化而且还“大龄化”,“巨婴啃老”已成为社会隐患。
东东生于1970年,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姐姐杨芸比他大1岁,弟弟杨浩比他小4岁。“两个弟弟是伴着母亲的溺爱长大的。”6月24日,杨芸告诉记者,网上流传的视频所说并没有错,弟弟确实是从海外留学回来之后就一直宅在家“啃老”,但她强调 “这并不是弟弟一个人的原因”。
杨芸的父亲早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一心只管教书,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母亲打理。“她特别偏爱男孩,小时候常常背着我给两个弟弟东西吃;我跟弟弟发生矛盾的时候,她都说他们是对的、我是错的;我还帮弟弟们穿衣服,一直到他们小学毕业。”杨芸说,虽然兄弟俩性格不一,但在某些方面很类似:从小被溺爱,对家庭没有责任感,不照顾家人。2003年东东到加拿大留学,2012年回沪,从此宅在家中,依靠母亲每个月3500元的退休金生活。
2018-7-2
岳升杰每日分享:可怜之人。
2005年,丁阿婆被检查出身患尿毒症,从2011年在长征医院做血透,截止现在,已经做了900多次。6月23日下午2点,穿着凉鞋、拄着拐杖的丁阿婆缓步出现。她拎个袋子,里头是饼干、巧克力和一瓶温开水。透析需4个小时,她要进食补充能量。今天又晚了近1小时,丁阿婆解释,“今天肚子不好,找不到地方上厕所”。李向东不再多问,动作麻利地安排丁阿婆上机。
上机之后,丁阿婆吃了点零食便睡着了,她很少跟其他病友交流。血透病人不少是多年的老病友,眼见丁阿婆“最近几年身体状况明显变差,走路气喘吁吁,脸是浮肿的”,便有意无意帮她。有位病人家属给丁阿婆买过几次稀饭,“有次,丁阿婆走不动,我借了轮椅推她上去。她不好意思,非要给我10元钱。我说不用。她还是过意不去,买来一包葡萄干,说‘你拿了我才能安心’,我听了这话只好收下”。
丁阿婆是上海浦东人,已经82岁,老伴已去世,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一定会认为她是一个无儿无女的孤老婆子,而实际情况她是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老母亲。
导致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特别宠爱大儿子,丁阿婆把自己住的房子转到了大儿子一个人名下,这招致了女儿和小儿子的不满。女儿认为母亲偏心,明明没有被好好赡养却还要贴钱。而远在日本的小儿子也很气愤,他觉得自己寄给母亲的钱等于全都被用在了大儿子身上,所以干脆不再寄钱给丁阿婆。
大儿子东东毕业于同济大学,并拥有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程硕士学位,但2012年归国后就一直不肯工作,整日宅在家里。如今他已48岁了,丁阿婆很是生气,经常责骂他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一点也不孝顺。但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之所以变成这样,还是丁阿婆造成的,与自己无关。丁阿婆承认是一直以来自己样样事情都包办了,使得儿子过分地依赖母亲,是自己没有教育好。真是“惯子如杀子”啊!
2018-7-3
岳升杰每日分享:创造机会。
“在维尼夫雷特3岁的时候,一位朋友给我带来一个消息,说我们所住这个城区将举办一个儿童朗读竞赛。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就和女儿商量。‘维尼夫雷特,有一个儿童朗读竞赛,你愿意参加吗?’‘当然愿意,可是……’‘可是什么?愿意参加的话,妈妈明天就去给你报名。’‘可是,我有点害怕。’‘为什么害怕呢?你的朗读一直是很不错的。’‘我想到时候一定会有很多人,他们都会看着我。’‘那有什么关系呢?你不是害怕自己会输吧。’
“看着女儿犹豫的样子,我决定让她鼓起勇气,而不要因此让她放弃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和锻炼自己的机会。‘我想你还是参加吧。因为你的朗读很不错,不管是否能得第一,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你如果害怕别人看你,你就不要看他们,把注意力放到比赛中就行了。何况,即使有人看你也无所谓,或许还是件好事呢!你想想,人们只会看自己喜欢的人,如果没有人看你,有可能就是别人不喜欢你。不过,我想别人一定会喜欢你的。再说,你把自己的朗读能力展现给喜欢你的人看,有什么不好呢?不过,这件事还得由你自己决定,我只是告诉你我的看法。’维尼夫雷特想了一会儿,终于答应让我去给她报名。
“我认为,使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并对他们实施必要的鼓励,非常有利于对他们潜力的开发。这样也会很容易地培养起孩子做一个成功的人的信心。”
这是斯特娜为让3岁的女儿报名参加朗读比赛母女间进行的沟通,从中可以看出一位母亲的智慧和胆魄。试想,如果母亲平时不注意培养或不了解女儿的朗读能力,她就不会有这种想法;如果母亲没有这种勇气和超前的思想,她也不会这么做;总之,优秀的孩子后面一定会有优秀的父母!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独立、上进的人,这就需要父母有较高的素质,并创造机会鼓励孩子去大胆尝试!
2018-7-4
岳升杰每日分享:鼓励尝试。
“第二天,我给维尼夫雷特报完名之后回到家里并把报名表递给她看。可是我没有看到女儿喜悦的眼光,而是显得忧心忡忡。‘怎么啦,维尼夫雷特,后悔了吗?’我关切地问她。‘没有,但我担心不会获胜。’女儿小声地说道。
“听见女儿这样说,我认为有必要给她讲讲这次竞赛的目的和意义,以便打消她多余的顾虑。‘我认为参加竞赛的目的是为了让小朋友们进行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让你们互相了解、互相认识,并能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一定要拿第一。参加竞赛还可以锻炼你的意志和能力,并训练你的勇气。我认为赢了、得了第一当然好,没有得名次也无关紧要,我和你爸爸对这些都不在乎。因为你在我们心中是有能力的孩子,这点不需要用竞赛的名次来证明。’
“听我这样说,维尼夫雷特顿时豁然开朗起来。我知道维尼夫雷特很聪明,只是太胆小。她不敢想像自己在台上面对那么多观众大声朗读是什么样的感觉。但我想让女儿多见一些世面,从小学会面对生活,并通过这个良好的机会来证明她的能力,锻炼她的胆量。”
这是斯特娜在为女儿的朗读比赛报名后与女儿之间的沟通,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位优秀母亲是如何帮助孩子解除后顾之忧的。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演讲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而实际上孩子更想有这种能力,更想在父母、老师、同伴之间展示自我价值。但现实中,为什么很多孩子胆小如鼠,成为宅男、宅女甚至发展成为“啃老族”不敢面对生活呢?这难道是天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从斯特娜为了让女儿展示能力、多见世面、锻炼胆量而鼓励女儿大胆尝试这一事例就可明白,孩子的能力完全在于父母的培养。只要父母通晓人性、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够站到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能够做孩子心灵的坚强后盾,孩子就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2018-7-5
岳升杰每日分享:突破自我。
“朗读竞赛是在一所学校中举行的,那天来了很多人。有一些当地热心于教育的人士,更多的是来参加竞赛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们。轮到维尼夫雷特上场了,女儿冷静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向竞赛的讲台走去。当她站起身时回过头来看了看我,似乎想要和我说些什么。我轻轻地握了握女儿的手,小声地对她说:‘你是最好的,你应该表现自己!’
“比赛的结果不出我所料,维尼夫雷特得了第一名。那天,女儿真是高兴极了,不停地搂着我亲吻。从此以后,维尼夫雷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胆小了,而是敢于在任何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尽情地表现自己。虽然这是女儿第一次上讲台,但为她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维尼夫雷特之所以在5岁时就能够用世界语演讲并四处宣传世界语,我想她的开始就来自于这次朗读竞赛。”
为什么说家庭教育重要?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的奠基教育即早期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早期教育为什么重要?因为它是一个人的模板,所有的第一都发生在这里,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完善他的童年,一个人一生成就大小都可以从早期胚胎是否饱满找到答案。
斯特娜只是详细地描述了女儿第一次参加朗读竞赛的经历,由此可以看出一位优秀母亲的用心和智慧,由此也可以想像维尼夫雷特所有第一的种子都是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成为优良种子的。试想,假如没有斯特娜的引导,女儿能否这么早就脱颖而出?假如没有母亲这个“伯乐”,女儿能否成为“千里马”?
一个小象从小用一根麻绳拴在树桩上,因为那时跑一下脖子就被勒一下,从此思想进入了囚笼,即使长大后也一直被困住。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充满正能量一生活得精彩纷呈,而有的人一身负能量一生活得团团缩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童年,在于父母,在于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学会突破自我的方法。
2018-7-6
岳升杰每日分享:比较之祸。
“每年圣诞节,我都带维尼夫雷特去我姐姐家。我姐姐很喜欢维尼夫雷特,因为维尼夫雷特乐于陪她聊天。这天维尼夫雷特和姨妈在厨房里闲聊,她很骄傲地告诉姨妈,她除了科学是B,其余的学科都是A。‘你真是个好孩子,学习总是这么好。’我姐姐叫起来,‘咦,我还没看见阿莉森的成绩单呢。阿莉森,你过来一下。’
“其实阿莉森已在楼梯上听到了下面的对话,正踌躇着不愿意下来。听到妈妈叫了好几声,才不情愿地走过来。我姐姐催问道:‘阿莉森,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呢?’‘在我房间里。’阿莉森很慢地回答。
“看着女儿无精打采的样子,我姐姐开始有些生气了。她提高嗓门说:‘是不是又得了坏成绩?去把成绩单拿来,我要看一看。’阿莉森磨磨蹭蹭了半天,终于把单子拿来了,没有一个是A,大部分是C。
“‘你真让我感到羞愧,阿莉森。’我姐姐忍不住地大声训斥起来,‘你的成绩为什么总这么糟?你看看维尼夫雷特,总是得到好成绩!你为什么不能像她一样?你的学习条件哪一点比她差?你就是太懒,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总是不专心听讲,你真是我们家的耻辱!回房间去好好想一想,再来跟我谈。去!我不想看见你这个样子,听到没有!’
“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维尼夫雷特面前被训了,阿莉森还是很下不了台,含着眼泪回房间去了。”
这是斯特娜描述的场景,也许父母们并不陌生,只是有些词语略做调整。像这里用了“羞愧”,有人就用“丢人”;这里用了“太懒”“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耻辱”“我不想看见你”等词,有人就用“你真是笨死了,简直是猪脑子”“你真是朽木不可雕”“我不要你了”“你也有脸吃饭”代替。为什么天下父母也没有集合开会,而说出的话怎么如出一辙呢?是孩子笨让母亲失去理智了呢,还是母亲的胡乱比较、不懂教育让孩子变笨了呢?
2018-7-7
岳升杰每日分享:比较之害。
“维尼夫雷特比阿莉森小两岁,但因为妹妹的出色成绩,阿莉森觉得自己像个丑小鸭,她多么需要得到善良的鼓励。然而她从小就感受到来自维尼夫雷特的压力,觉得自己无法比得过她,这时妈妈不但没能给阿莉森鼓励,反而使她陷入更加泄气的境地,因为妈妈总是夸维尼夫雷特而数落阿莉森。
“我姐姐或许以为她对阿莉森的指责可以产生某种刺激,好让阿莉森发奋起来。同时将她和维尼夫雷特比较可以促使她俩之间的竞争,以此来提高阿莉森的成绩。但是这种办法对一个从小缺乏鼓励、缺乏自信的孩子,只能使她更加软弱无力。惟一有效的方法是停止对姐妹两人的成绩作比较,并关注阿莉森的每一个微小进步,让阿莉森明白无论她的学习成绩如何,只要她努力了,就是大家疼爱的好孩子。在我看来,拿孩子与他人比较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这样才会有独立的自我与充分的自信心去面对人生。
“将孩子与他人比较是对孩子自信心的严重打击,这也是父母们常用的错误激励手段。父母们认为提醒孩子别人有多么出色的成绩,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殊不知这是比较有害的一种做法。”
在现实生活,有的父母说:“不知怎么了,现在我的孩子别说跟我在一起了,就连走亲戚、吃饭、旅游都不愿意跟我去。”有的父母说:“我的女儿,她表姐很优秀,她别说向人家学习了,每当提起,她就恨得牙根疼,真让人不理解。”这些现象很多都是不正当的比较造成的。
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如父母、老师、领导或爱人拿我们与其他优秀的人相比,我们心里是否舒服,我们是不是就心甘情愿地向人家学习?既然我们不想做,为什么要把这种方法用到孩子身上?家庭教育就是人性教育,凡不符合人性的,我们就要剥离。
2018-7-8
岳升杰每日分享:无能之源。
“我在姐姐家度假时,有一次我们忙着要出门去看演出。3岁的维尼夫雷特自己坐在大门边的凳子上穿鞋,穿了好一会儿也没穿好。我姐姐就急了,说:‘过来,维尼夫雷特,姨妈给你穿,你穿得太慢。’她抱过我的女儿,三下两下系好鞋带。维尼夫雷特面对着我姐姐熟练的技巧感到非常灰心,于是放弃了努力,伸着脚让姨妈给她把鞋穿上。
“其实,放手让女儿去穿,第一次可能穿不好,但多穿几次以后总会穿得又快又好,到那时再表扬几句,孩子会认为自己又学会了一技之长,这样对以后处理其他事也会很有帮助的。然而多数父母都像我姐姐那样,不肯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相反,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调对孩子表明,他们不能干、不熟练、不如大人。
“我曾经亲眼看到两岁的维尼夫雷特专注地观察着祖母给花浇水。过了一会儿,她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拿起水壶,想要帮助祖母浇花。祖母急忙抢过水壶说:‘别动,维尼夫雷特,看把水洒到身上了。这些事情你长大了才能干,你还小着呢。’
“祖母不知道,她已经在无意中打击了维尼夫雷特。她使维尼夫雷特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渺小,降低了维尼夫雷特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其实,两岁的孩子也可以给花浇水,就算把地弄湿了、弄脏了又有什么关系。孩子一旦能识别各种花卉,并且看到浇过水的花更加美丽,她会充满自豪感,并引起更多的兴趣去探索这个世界。我们应该给他们机会。”
我们都想将孩子培养成有独立能力的人,而学会生存是一个人的本能,但事实上,很多孩子,特别是那些高智商的孩子却不能独立生活,成了生活的白痴,有的成了“啃老族”。我们都想让孩子成为爱劳动、有爱心的人,而爱劳动是人的本性,感恩心是做人之本,但现实中,很多孩子,特别是那些“别人家的孩子”却成了“懒”孩子,成了“白眼狼”,我们从这两个案例就可以找到答案。
2018-7-9
岳升杰每日分享:育懒温床。
“父母们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最出色的青年,但又不允许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发现自己的能力,而是怀疑和限制他们的发展。比如当孩子要帮妈妈收拾桌子时,妈妈经常夺过碗碟:‘小宝贝,你会把碟子摔碎的。’为了不使碟子破碎,结果使孩子的自信心破碎。
“尽管尚处于学习摸索阶段,但孩子们都愿意努力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能力。他们总想试着干这干那,好奇心驱使他们一次次地接受挑战。所以,孩子总爱跟在大人身后你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然而,我们说‘穿错了,穿反了’;当他们自己吃饭时,我们说‘看你把衣服弄得多脏’,我们还一把抢过勺子喂他们吃。
“就这样,我们让孩子看清楚了他们是多么地不行。如果孩子不乐意,不肯张口吃饭,坚持要自己吃,我们还要大发脾气。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事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很多小孩子不好好吃饭,他们紧紧闭着嘴,甚至把刚喂进去的食物一张嘴全喷出来,而且好玩似的大笑起来。做父母的在这时既不要生气,也不要无奈,应该好好想想在此之前是否有打击孩子自信心的行为。
“孩子有天生的主动性,他们从很小就认为自己有能力做事情了。如果女儿总是跟在我身后叫‘我要浇花’‘我要打鸡蛋’‘我要洗盘子’,而我永远回答‘宝贝,你还太小,去玩去吧’这样的话,当维尼夫雷特10岁的时候,妈妈说:‘女儿,来,帮我打扫屋子。’维尼夫雷特可能会说:‘妈妈,我正忙着玩呢。’我一定很生气,认为她是个懒孩子,但我这时可能还不明白,正是我自己把女儿教育成这个样子的。”
自己穿衣、吃饭,帮助家长收拾碗碟、浇花、打鸡蛋、洗盘子、打扫屋子等,我把前者归为自我服务,后者归为家务劳动,正是这些看似不值一提的“小事”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走向。万恶“懒”为源,而家庭的环境和父母的“好心”和“勤快”恰成了培育孩子“懒”的温床。
2018-7-10
岳升杰每日分享:子亲沟通。
“李老师你好!昨天我们讲沟通,您一直讲的是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就是在亲子沟通这一块,家长该如何做?但我的问题是,孩子该如何做?因为昨天你说的那个案例跟我的情况是一样的,我和我父亲的关系就是这样的。我们住在一个屋子里很多年,但是我们不说一句话。我和我父亲不能住在一个房间里,我们也不是在用一种生物的语言在对话那种感觉。”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主要讲的是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但当孩子已成人并且已为人父母,而他们的父母已年老,这种情况下需要孩子主动与父母沟通,我暂且称为子亲沟通。对此,李中莹老师对学员做了指点。
“问你两个问题,第一,你愿意跟他沟通吗?”“我非常地渴望,因为这种糟糕的关系让我很痛苦。”“就是说你不但愿意,而且渴望”“极其地渴望”“第二,你愿意主动地做点事去与他沟通吗?”“我不愿意,因为我曾经千百万次地主动去找他,然而他每次都是变本加厉地来伤害我。他至少要十年不再伤害我,我才敢信任他。”“那你就等到十年就行了。”“那我等不到十年”“那你就应该有不同了。你现在跟我说这些话的动机是让我去改变你的爸爸,我就没招,我不能也不愿意做这个。假如你自己愿意有所不同,就有可能。”“那我愿意去改变”
“现在怎么做?第一,直接的。你只做你的,比方每天就是‘爸爸,你好’你不要求他有回应。假设他真的会说一些话伤害你,你就只说‘爸爸,你好!’然后,他一上来你就躲开,跟以前一样。可是最低限度,这四个字表明你已经把手伸出来了。你不断地这样说呢,假如他也想的话,他的手也伸出来。第二,间接的。把你觉得过去十年的伤害写一封信给他。”“我写过但是我没有给他看。”“你给我的答案就是你还没有写,我建议你写。你写了可以经过妈妈给爸爸,让妈妈做为一个缓冲,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伤害。”
2018-7-11
岳升杰每日分享:天壤之别。
“每当维尼夫雷特的鞋带散开了,她怎么系也系不好,就只好坐着等我过去帮忙。后来,她干脆不想自己动手了,只要遇上类似的情况,她就大喊妈妈。这时,如果我有耐心为她系好鞋带,就会一次又一次地这样下去。如果我失去耐性训斥她笨,她会感到自己确实是太笨了,而妈妈真的是有魔力,能那么快就把鞋带系好。这样她会想,算了吧,我没办法和妈妈相比,我不用努力了,以后不但鞋带需要妈妈来系,衣服也让大人给我穿吧,这样更方便一点。而我采用的是一次又一次鼓励她自己去学着系鞋带。只要她做得稍微好一点,我就大声地赞扬道:‘这一次系得好,我们再来一次吧,肯定会比上次更好的。’我就用这种鼓励的方法最终教会了3岁的女儿系鞋带。”
“系鞋带”与吃饭、穿衣、洗漱等同属于自我服务、自我独立、自我生存能力的范畴。对于这些情况,父母有三种态度,一是耐心地替孩子做;二是一边训斥、唠叨,一边替孩子做;三是用鼓励的方法让孩子学会自己做。如果在讲课中提出这些问题,父母肯定会选择第三,但现实中,父母会找很多理由去按前两种方法去做。比如,太耽误时间,要忙着去办事;说过几次了,还是弄得很脏、很乱。也正是父母这些细微地分化,让孩子的人生有了天壤之别。
“从我教育维尼夫雷特过程可以看出,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后果就是使他们丧失自信与勇气,也使他们感到危机、不安全。因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对付处理问题的基础上。父母们自以为无私的包办代替行为,恰恰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而这正是孩子成长最珍贵的要素。所以,我要求年轻的父母们必须注意,孩子们能自己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们去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需要反复强调。”
2018-7-12
岳升杰每日分享:重视孩子。
“有一年复活节,有很多朋友到家里来作客。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这次盛宴忙个不休,维尼夫雷特也兴奋不已。她跟着人脚后跟在厨房和客厅里出出进进,很想能帮上什么忙,但所有人都嫌她在跟前碍手碍脚的。由于不断受到呵斥,维尼夫雷特只好闷闷不乐地坐在楼梯上发呆。
“我想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自尊心是最容易受到打击的,如果能鼓励她积极参与进来,效果会大为不同。于是,我就叫维尼夫雷特到厨房里来帮忙。因为她喜欢蛋糕,所以,我派她负责这一部分。她的具体工作是将厨师调制好的原料推进烤炉里,然后守着,到时间就通知忙得团团转的厨师取出糕点。由于维尼夫雷特极力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十分卖力,完全是个合格的助手。
“接着我又将她叫到饭厅,让她在我的指导下,把鲜花摆到适当的位置。对此,她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我都一一采纳了。我对她说,因为她工作出色,所以现在将摆放餐具的活儿也交给她。看了我的示范后,维尼夫雷特将餐具整齐而有序地摆放到餐桌上。她确实做得不错,最后我只纠正了两三个小错误。
“晚餐开始后,我先向客人们介绍了维尼夫雷特一天的工作成绩,告诉他们糕点是她亲手烤制的,饭厅是她布置的,餐具也是由她一手摆放好的。当朋友们向她鼓掌致谢时,维尼夫特的脸是红红的。”
这方面我有教训,记得女儿上小学时,我经常在家设宴应酬,每当这时,我们只顾忙招待,就把孩子忽略了。有一次,女儿一篇日记中写道:“爸爸只顾客人了,我和弟弟都成了碍手碍脚的人。”相比于斯特娜,我真的感到汗颜。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些古典名言都一再告诫我们,任何浩大的工程都必须从零起步、从点滴开始。万里长城要一块砖一块砖地砌起来,清明上河图要一笔一笔地画出来。而培养孩子这项重要且宏大的工程,更需要我们去精心构建。
2018-7-13
岳升杰每日分享:四季如春。
7月12日、13日,季淑华、于俊卿、孙岫、崔伟华四位老师,在濮阳市油田第三实验小学举办全国第104期家庭教育高级讲师培训班。
自2004年走进家庭教育,至今已14个年头;自2010年接触顾老师、季老师,与中华家庭教育网结缘也已8个年头;自2013年与中华家庭教育网的各位“网友”见面,也有5年了。如果把走进家庭教育比作“诞生”,那么14岁也到了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龄;也到了懂得“锅是铁铸的”年龄;也到了显示个性和才能的年龄。如果把走进家庭教育比作“结婚”,那么这段婚姻也应该有了结晶;也应该从激情浪漫步入了油盐酱醋茶;也应该已度过“七年之痒”而进入了稳固期。
从接触家庭教育我就认为它是一个“好东西”,它是一片神奇的待开垦的土地,它就像一支魔棒指挥着人类尤其现代人的痛苦和幸福。家庭教育更像一尊躲在人类后面的弥勒佛,笑看着世间的一切,笑人们从幸福旁边匆匆而过却喊着、叫着去追求幸福。尽管很多与我一样的“初生牛犊”被“虎”吃掉了,尽管个别与我一样起步者比我跑得快,但总的来说,我对自己能走进并坚持家庭教育还是蛮认可的,感觉自己应划为智慧者,特别是儿子的跨越式成长时时让我动力实足。
这次季老师让学员用“我是……”为自己的角色定位,我毫不犹豫地写下了很多角色。
我是岳章岭;我是岳升杰;我是岳飞的第三十代子孙;我是父亲的儿子;我是母亲的儿子;我是爱人的丈夫;我是女儿的爸爸;我是儿子的爸爸;我是家族中有影响力的人;我是一位五十四岁的中年人;我是一位有梦想和追求的人;我是一位有毅力的人;我是一位爱读书和写作的人;我是一位理性较强而感性较弱的人;我是一位把家庭教育做为后半生事业的人。
季淑华老师的网名为“家庭教育四季如春”,我体验到,只要父母潜心学习家庭教育,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一定会四季如春!
2018-7-14
岳升杰每日分享:呼唤自由。
“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十级;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
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你们的期待,我都明白在心底,无忧无虑的日子已经变成回忆。晚上睡觉常常梦见做错的那道题,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我知道少壮要努力,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
我只是个孩子啊,其实我也会调皮!我只是个孩子啊,给我多一些拥抱吧!我只是个孩子啊,请给我一支画笔!我只是个孩子啊,让我为童年画出最美的自己!
身边的小伙伴都要忙着到处学习,‘唉,你成绩怎么样了?’变成了礼貌用语。地球上有一种孩子呀,叫“别人家的孩子”,可在我心底,老爸、老妈,我不想比!
我只是个孩子啊,其实我也会调皮!我只是个孩子啊,给我多一些拥抱吧!我只是个孩子啊,有心里我的秘密!我只是个孩子啊,让我的童年留下最美的回忆!
我只是个孩子啊,别拿我和别人比!我只是个孩子呀,给我多一些拥抱吧!我只是个孩子啊,请给我一支画笔!我只是个孩子啊,让我为童年画出最美的自己!让我的童年再多些欢乐吧!”
2017年5月7日晚,9岁的江西男孩吴耀杰在江苏卫视《歌声的翅膀》栏目,演唱的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的歌词。这首歌曲唱出了所有孩子的心声,令在场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戴眼镜的小耀杰在唱歌之前喊出了一句“我想告诉大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接着,他用“我只是个孩子啊”唱出孩子的现状和诉求。我仿佛听到了压在五行山下的孙猴子在呐喊,他们渴望自由;我又仿佛看到周围人的冷漠和讥笑:“谁让你不听话了?再喊有啥用,我们也救不了你!”他们已经麻木。孩子的身心一再亮出红灯——近视、佝偻、目光呆滞,杀人、跳楼、抑郁、焦虑,愿吴耀杰的呼唤能唤醒一批父母!
2018-7-15
岳升杰每日分享:呼唤父爱。
2016年3月25日,在北京卫视《音乐大师课》栏目,来自山东潍坊的七岁男孩王丞浩要为爸爸唱一首《父亲》。在演唱前,主持人、古巨基老师、“锅盖儿头”浩浩和爸爸的一番对话,让人唏嘘。
古巨基:“浩浩,为什么要唱这首歌?”“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爸爸爱玩手机,是个手机控。我坐着给你演示一下。”然后,浩浩就模仿了爸爸各种玩手机的样子,并再现了他和爸爸的对话。浩浩问:“爸爸,你觉得有意思吗?”“肯定有意思,没意思我怎么会玩?”“爸爸你陪我玩玩吧。”“你等一等。”过了一会儿,浩浩又去问,爸爸说:“一局很长。”然后爸爸继续玩。浩浩说:“其实,我现在明白了,他让我等,就是不想陪我玩。”
古巨基:“浩浩是因为《父亲》里面有‘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的手’这一句才选这首歌的。”主持人问:“你还记得上次爸爸牵你的手是什么时候吗?”浩浩答:“有两次”主持人再问:“什么时候?”浩浩再答:“两次”当场下发出笑声的时候,小浩浩重复说:“有两次”。主持人问:“这两次是什么时候?”浩浩回忆:“一次是去海景乐园玩的时候,要买冰淇淋;还有一次就是去爬山的时候,我累了,然后爸爸就牵着我的手,和我一块儿走。”“那爸爸带你出去玩过几次?”“忘了”
主持人:“能感受到爸爸陪在他身边的时候比较少。爸爸,你心里是咋想的?”爸爸:“心里真的真的不是滋味,这个事从孩子嘴里说出来确实不是滋味。”“刚才浩浩讲,他跟你牵手一共有两次,这两次你记得吗?”“我真的是愧对孩子,这两次我确实是印象不深。”主持人:“但是孩子记在心里,我想问问,牵爸爸的手是什么感觉?”浩浩说:“很温暖”“被爸爸拒绝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浩浩哭泣着说:“就是想,为什么爸爸会拒绝我?”爸爸走上台抱着儿子说:“对不起,浩浩!”父子相拥而泣。
2018-7-16
岳升杰每日分享:呼唤人性。
7岁的王浩丞最大心愿就是牵着爸爸的手唱《父亲》这首歌,这次他达成了愿望。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
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
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啦。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感谢一路上有你!”
音乐人王太利在拍摄《老男孩》的过程中父亲患病去世,他深刻体会到“子欲孝而亲不待”的痛苦和遗憾,于是写出这首歌。在缅怀自己父亲的同时,也提醒大家要多关爱一生操劳的父亲,不要留有遗憾。
也许是小浩浩渴望爸爸放下手机陪自己玩的要求引起了共鸣;也许是歌词把父亲无声的爱描写得形象逼真;也许是父慈子孝的场面感动了听众;大大咧咧的“歌坛大姐大”田震哭花了妆;开朗的“孩子王”古巨基泪流满面。
孩子纯真童稚的歌声之所以能触动每一位听众心底的脆弱,主要缘于对人性的呼唤,人性永远闪耀着真、善、美,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人性教育!
2018-7-17
岳升杰每日分享:孰轻孰重?
“维尼夫雷特一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希望能加入到人群,同别人一样能够做许多事。我认为这几乎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并且这种欲望就是学习的动力,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
“有一次,我正在收拾房间,并为一个好看的花瓶插上刚买回来的鲜花。当时我正在为玻璃的底部铺上一层小石块作为装饰。‘妈妈,我来帮你吧。’说着,维尼夫雷特就抓起了一把小石子。‘不,你会打破花瓶的。你在旁边看妈妈铺,好吗?’‘我不会打破花瓶的。’女儿仍然坚持要帮我。我这时一下子就抓住了她的手,对她说:‘到别的房间去玩玩具,不然妈妈就要生气了。’维尼夫雷特没趣地离开了客厅。
“看着女儿扫兴的样子,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会抹杀掉她的好奇心及敢于探索的勇气。于是,我马上去把维尼夫雷特叫了回来。‘我认为你帮助妈妈也是一件好事,这样吧,我来教你。’维尼夫雷特的眼睛中一下子就迸发出兴奋的目光,又去抓了一把小石子。‘不,维尼夫雷特。你不应该一次拿那么多,应该一个一个地放,不要用力扔进去。轻轻地放进去,这样瓶子才不会被打破。’
“女儿按着我的指导,最后把石块摆放得非常好看。看见女儿把这件事做得很好,我在心底里感慨万分,一个玻璃花瓶的价值远远不如女儿的自信心,我起初为什么那么在乎那个花瓶呢?当女儿受到鼓励后非常兴奋,在这样一点一滴的实践中,她的自信心就会很自然成长起来。”
当孩子要洗衣时,当孩子要和面时……你是怎么做的?做为在大学就已经掌握了家庭教育理念的先知先觉者,斯特娜在培养孩子方面还会出现错误。可想而知,对于我们这些后知后觉的父母,我们做错的时候更多。我们与斯特娜最大的差别不是有没有做错,而是有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有没有进行及时或后期补救?我们真的要分清孰轻孰重?
2018-7-18
岳升杰每日分享:消除自卑。
“‘维尼夫雷特,我发现你有好几天都没有画画了。告诉妈妈,你是不是现在不喜欢画画了。没有关系,即使你不想再画,妈妈也不会强迫你的。’‘不,妈妈,我仍然喜欢。’
“‘那为什么现在我看见你很少画呢?’‘因为我画不好。’‘不会吧,我看你一直都画得很好的。’‘不,就是画不好。’‘那么,把你的画拿给妈妈看一下好吗?’‘不行,那些画一点也不好。’‘没有关系,拿给妈妈看又不是别人看,说不定我还会帮助你呢。’于是,女儿把她的画都拿了出来,显得极其难为情。‘
“哇,这么好的画,多漂亮呀!怎么说画得不好呢?’看了女儿的画后,我大加赞扬。‘可是,那个太阳没有画圆。不知为什么,我画圆的东西都画不好,像小球呀、苹果什么的,我都画不好。’‘但这些东西没有必要画得很圆呀!’‘卡特就画得很圆,他还经常嘲笑我呢。’
“‘维尼夫雷特,我不是带你看过画展吗?你想一下,有哪位画家把苹果呀、太阳呀这些东西画成正圆的?’‘没有。’女儿想了想回答道。‘是呀,那些艺术家都不这样做,为什么你一定要这样做呢?在我看来,好的画应该是生动的、有感情的,而不是追究哪根线画得直不直,哪个苹果圆不圆。只有绘图员才会那样做,而你又不是绘图员。’
“女儿似乎没有听懂我的话,好奇地看着我。于是,我又给她讲了画家和绘图员之间的区别,并告诉她卡特对她的评价是错误的,还从女儿的每幅画中找出了她自己的优点。女儿听得津津有味,心中的矛盾顿时解开了。后来,维尼夫雷特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去画画了,由于打破了心中的障碍,她画得越来越好了。”
自卑感是孩子成长中的拦路虎,我们父母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消除自卑。斯特娜的伟大就在于了解女儿,重视女儿的问题,并心平气和地帮助女儿走出困境。当孩子有产生自卑时,我们做到正面引导了吗?
2018-7-19
岳升杰每日分享:祸不单行。
“我的一个老同学哈里森太太,她的丈夫因意外去世了。我在两年后才得到消息,感到十分歉疚,立即决定去看望她。
“表面上哈里森太太的丧夫之痛已经平复了,但实际并非如此,她只是将这份感情转移到了儿子大卫身上。她对大卫的疼爱在我看来实在太过分。大卫已经4岁了,妈妈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她寸步都不离开大卫,到哪儿去都带着他。为了怕儿子再出意外,她还禁止大卫走出院子到外面去玩,因为她,小朋友们都不敢来找大卫。在这样的教育下,大卫变成了一个无能、孤僻、内向的孩子,我刚到他家时,他甚至都不敢跟我说话。
“我实在无法忍受哈里森太太这样对待孩子,花费了几天时间说服她将大卫送去保育院。哈里森太太总算答应了,但是还没去两天,保育院的老师就把我们叫去谈话。老师告诉我们,大卫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扣扣子,也不会穿鞋。而和他同龄的孩子做这些小事都做得很好,相比之下,大卫显得手忙脚乱,而且很可怜。
“老师对哈里森太太提出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让大卫学习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因为4岁的孩子已经应该学会自己穿鞋戴帽了。而保育院的老师教大卫这些基本技能时,大卫怎么也不肯做,一味闹着要妈妈。老师因此要求他妈妈从今以后不要再帮他做这些事,否则她们的努力就全无效果。可哈里森太太拒绝了,她竟然说:‘我的大卫,他是我的一切,我愿意为他做出更多的牺牲。’大卫闹着不肯再呆在保育院,不论我怎样劝说,哈里森太太还是把他领回家,又继续以往的生活。”
我们可以想像,如果哈里森太太的教育方式不改,她儿子大卫一定会成为一个自私而无能的人。这样下去,哈里森太太的晚年也一定会过着凄凄惨惨的生活。现实中因家庭变故而将所有“爱”都倾注孩子身上,最后却养出“白眼狼”的例子有很多,这也算是祸不单行吧?
2018-7-20
岳升杰每日分享:溺爱之祸。
斯特娜之所以再三强调‘孩子们能自己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们去做’这个原则,原因就在于像哈里森太太因丧夫之痛而溺爱孩子的情况随处可见。哈里森太太也许是对丈夫感情之深,想把对丈夫那份爱移到孩子身上;也许是从丧夫之中感到生命之脆弱,想用爱为儿子筑起一道篱笆,让儿子能够百分之百受到保护。但事实是,每个人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他需要在做事中成长,他需要在社会上去磨炼。如果母亲违背了规律,就会“好心办坏事”,就会妨碍孩子的成长,儿子大卫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就已经发出了警示。
生活中,这些例子很多,如,有些母亲由于对丈夫不满,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生活上高包办,学习上高期望,造成孩子有问题;有些父母离异,孩子跟一方生活,父母一方或双方感觉父母可怜,便用物质做为补偿,惯坏了孩子;有些父母由于难孕、难产或晚婚晚育,孩子来之不易,便对孩子溺爱,最后是希望大、失望大。总之,只要对孩子的情感超越了理智,保护孩子的欲望压倒一切,必然导致孩子出现问题。
为什么不让孩子做事会导致孩子出问题?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照顾会让孩子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由于不给孩子机会去学习照顾自己的生活,使孩子对自己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只能依赖父母。而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缺乏自信,很难在将来成为勇于自我探索的人。
父母的溺爱让孩子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牢不可摧,他是地球的中心,这当然令他满意,有暂时的、虚的安全感;而一旦父母不再这样照顾他,他便会感到失落,便有被抛弃的感觉,焦虑、恐惧就会袭来,孩子的安全感会轰然倒塌,而这一天早晚都会来临。所以,将一个毫无自我生存能力的孩子推入社会是最残忍的事,一个真正疼爱孩子的父母应该为孩子计深远、谋未来。
2018-7-21
岳升杰每日分享:以小见大。
“‘快点,艾伦,穿上游泳裤。’我姐姐着急地催促着儿子。‘我不会。’艾伦理直气壮地回答。由于就这个问题我早已跟姐姐谈过,告诉她艾伦需要妈妈尽心地鼓励而不是服务,他需要找到自己新的位置。所以,我姐姐也意识到艾伦自己是能穿上游泳裤的,她不能老是这样惯着他。现在她必须退一步,给艾伦学习发展的空间,如果她能再等一会儿,也许就解决问题了。
“艾伦来到妈妈面前,我姐姐并不替他穿游泳裤,而是一边指导示范,一边等着艾伦自己做好这一切。她不再催促艾伦‘快点’‘快点’,而是慢慢地说:‘你可以自己穿上的,慢慢来。别忘了,你已是一个大孩子了。’
“艾伦开始还坚持着,说他不能自己穿。我姐姐不理会这些,继续鼓励着:‘你肯定能自己穿上。妈妈闭着眼睛数十下,看你能不能穿上?’这时,我已拉着姐姐去海滩上晒太阳了。
“艾伦还继续坚持,由于没有信心,又看到其他孩子在海里玩,不禁开始哭起来,不再做任何努力。往常他这一招总是最管用,但今天不行了,使他不能和大家一起游泳,他妈妈也不会再走回去为他穿游泳裤。
“当艾伦发现他没法和大家玩,又没人同情他的所谓不幸后,他改变了主意,尝试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难题。过了一会儿,艾伦终于自己穿上游泳裤,走出来和大家一起玩,玩得很开心。”
游泳,对孩子来说应该是件很高兴的事,在孩子的玩乐中培养孩子的能力这应该是父母最高的教育境界。穿游泳裤,对父母来说应该是微不足道的事,但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次突破、一次成长,就是一件天大的事。假如父母能以智慧的眼光从“小”看大、以小见大,那么孩子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健康、独立的人;假如父母总是以“小”视之,认为“孩子小、事情小、包办一下没什么大不了”并把这种教育看做是小题大作、大惊小怪,那么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萎缩版的“小人”。
2018-7-22
岳升杰每日分享:残疾女孩。
“一对夫妇带着四个子女,其中一个女孩的腿是跛的,她背上背着的大包袱。如果她是一个人旅行,倒也不为怪,奇怪的是她全家人都在,却没有一个来帮她。看看女孩身后的三个兄弟,个个人高马大,他们轻松地背着自己的背包,很坦然地跟着姐姐后面跨上船来。再看看女孩的父母,他们只顾说说笑笑,丝毫没有要照顾女儿的意思。
“当时我情不自禁地为这女孩叫屈,我想这家人实在太冷酷、太不讲情理了,怎么能这样对待身有残疾的家庭成员?我甚至推想这女孩平日一定受到家人的嫌弃与冷遇。我的同情心极度膨胀,如果不是碍于她的父母在旁,很可能立刻冲上去帮忙了。
“不过我最后还是没去帮忙。阻止我的倒不是女孩子的家庭成员在旁,而是女孩那自信的神情与体态。女孩虽然背着个大包袱,吃力地一瘸一拐地走着,但她没有丝毫的埋怨与沮丧,相反,她的脸上绽露出愉快的微笑。她自信地走在最前面,时不时还兴奋地回过头去招呼身后打打闹闹的三个兄弟:‘喂,你们快点,跑着我可别走丢了。听到没有,尼基?你总是不听话,一会儿走散了我还得去找你。’俨然一副有权威有地位的大姐姐形象。”
斯特娜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身体残疾而心灵阳光的女孩形象,让我们想到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门树人的科学,既然是“树人”就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灵,而不能只关注物质;既然是科学,就要遵循规律,考虑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只要我活一天,有我吃的就有他吃的,我死了,我就管不了了”或者“我觉着这样对孩子好,只要孩子现在高兴就行”。
现在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好去爱孩子——“好心办坏事”,经过十几年的折腾,把一个好端端的健康孩子弄成了遍体鳞伤、身心皆残疾的孩子。愿所有的父母都反思一下自己教育孩子的言行,我们是在做孩子的支持者和向导还是在做孩子的障碍和祸害!
2018-7-23
岳升杰每日分享:父母之爱。
“那女孩虽然行动不便,但一切事情都是自己做,不仅如此,她还要负责管理好三个活泼乱动的弟弟。每当有乘客试图给予她帮助时,她的父母就会很客气地阻止:‘谢谢您的好心,我想我女儿自己可以应付得来。’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女孩自己也会十分礼貌地推辞别人的帮助。通过观察,我发现女孩是船上最有活力的孩子,到处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她在船上出出进进,为自己和家庭打点所有的事务。可见她根本没将自己当成身体有缺陷的人,而是完全像个正常的孩子一样。
“我特意观察了这个家庭,并和她的父母进行了交谈。他们说:‘一个残疾的孩子,很容易对自己产生怜悯。由于身体上有缺陷,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恐惧之心,甚至悲观失望。如果家人再对她特意呵护,只会加重她的这些感觉,更对自己失去信心。一个连自己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该是多么可悲可怜。在这样的心境下成长的孩子不单单是生理上的残疾,更重要的是心理上也有残疾。心理的残疾同样难以修复。正是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由起初的呵护备至,改为放开手让女儿自己靠自己。因为不论是我们,还是她的兄弟都不可能陪伴她一辈子,我们不希望以后女儿发现离开了我们她完全没办法自立。看着她由当初最让我们担心的孩子变成了最能干的孩子,我们都为她骄傲。’”
从表面看,残疾女孩的父母有些不近人情,他们不仅自己不帮女儿,当别人想帮助女儿时还阻止。但客观情况是,残疾女孩不仅生活自理,还帮着父母照看三个弟弟;不仅不悲观自卑还活力四射、充满自信。如果我们问父母们“你们爱孩子吗?”可能不用商量都会举手;如果再接着问“你们会爱孩子吗?”我想举手的人一定会打折扣;如果以主观心理去衡量父母之爱,也许比例很高;如果以客观效果去衡量父母之爱,可能比例很低。愿我们从这则案例中学习一下父母之爱!
2018-7-24
岳升杰每日分享:如梦初醒。
“残疾女孩这件事对我的触动非常之大。我发现一个家庭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注重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过分地保护孩子。因为过分保护一方面会使孩子失去锻炼、成长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孩子感到缺乏能力,因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对于一个有残疾的孩子,自信心更容易受到伤害。试想,如果在这个家庭中,对女儿实行特殊照顾,生活起居样样帮忙,尽量避免她在体力上的不便,这样虽然满足了父母及兄弟姐妹对她的不幸预予以补偿的渴望,对她表现了令人温暖的亲情,但是对其漫长的人生来说是在帮助她还是在害她呢?如果是这样,女孩还会有如此自信的微笑吗?
“跟多数父母一样,我开始在培养孩子自信心方面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如果维尼夫雷特是个男孩子可能会好些,但正因为她是个女孩子,我总怕她受伤害,担心她的安全,所以试图尽一个母亲的全力去保护她,替她做一些其实她力所能及的事。我丝毫也没察觉到这是在害她,还以为这才算是爱孩子,直到看到了这残疾女孩,了解了她父母的培养之道。
“由此,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对待女儿的态度上所犯的错误。与那个家庭相比,我对培养维尼夫雷特的自信心实在太不重视了,这是我早期教育中的一个重大缺陷。想到这里,我不禁惊出一身冷汗,因为我的这个失误,可能会害了女儿一生。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怕这怕那地过分保护女儿,而是什么事都让她自己做。不仅这样,只要是力所能及的,我还让她帮助我做各种家务事以及处理对外事务。”
在家庭教育这件事上,没有最好只有较好。斯特娜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并不是一直正确,也犯过错误,但她的可贵之处在于,当她看到问题后马上采取行动进行纠正。当前,很多孩子弱不禁风、未老先衰,成了“宅男”、“宅女”、“啃老族”,这些都是父母包办的结果,愿父母们尽快从梦中惊醒!
2018-7-25
岳升杰每日分享:温柔的坚持!
“由于维尼夫雷特已经习惯了我和她父亲的帮助,所以一开始有些困难。每天早晨,维尼夫雷特仍然习惯性地躺在床上,等着我给她穿衣服。我告诉她,必须自己穿好衣服,否则就一直躺在床上,早饭也不用吃了。我要求她自己系鞋带,她弄了半天也弄不好,不禁撒起娇来:‘我不会嘛,妈妈,你来帮我系。’我不为所动,告诉她不穿好鞋子就别想出去玩。
“每当维尼夫雷特因为缺乏自信而哭闹着不肯做事,我就用残疾女孩的事例来鼓励她:‘你想想我们在海船上遇到的小姐姐吧。她什么事情都自己做,而且做得那么好。你不想像她那样能干,做一个人人夸赞的好孩子吗?’‘想啊,’维尼夫雷特答道,但还是哭,‘可是我很笨呀。’
“‘不对,你怎么会笨呢?那个小姐姐脚那么不方便也可以把事情做好,你的手脚都很健康,难道还不如一个残疾的孩子吗?只要有信心,努力去做,你一定比那个小姐姐行,比她能干。’‘真的吗?’维尼夫雷特半信半疑地问。‘当然是真的,妈妈相信你!你也要对自己有信心才行啊,不要动不动就哭。你看到过小姐姐哭吗?’‘没有,她总是笑的。’‘对呀,你也要像小姐姐那样。’维尼夫雷特不哭了,她擦干眼泪,扬起小脸蛋说:‘妈妈你说得对,小姐姐脚是坏的,还把事情做得那么好,我一定不比她差。’”
如何做到既不伤害孩子又能培养孩子的自信,这就需要父母做到宽严相济,既温柔又坚持,既和善又坚定!家庭教育是一门爱的科学,它讲究辩证、讲究平衡。当我们把爱完全理性化、规则化,就会缺少温柔与和善,就会让孩子感到冷漠,致使孩子出现反叛、抗拒、伤害等问题;当我们把爱完全感性化、随意化,就会缺少坚持和坚定,就会让孩子失去原则,致使孩子形成自私、娇纵、懒散等特性。因此,有两个名词“温柔的坚持”“和善而坚定”应做为父母教育孩子的座右铭。
2018-7-26
岳升杰每日分享:自信之光。
“那段时间对维尼夫雷特分外艰难,由于什么事都做不好,她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我惟有自责,由于我失误所造成的痛苦,而后果却要女儿来承担。正因为如此,我更加坚定要培养维尼夫雷特独立自主的能力。
“克服这最初的困难后,维尼夫雷特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再动不动就向别人求助,她发现原来自己的能力远远超过她的想像,因此越来越自信,甚至开始主动要求帮我承担家务事。这样,她又感受到了因为能为家庭做贡献所带来的自豪与自信。到五六岁时,维尼夫雷特不仅有能力照顾自己,还会在聚会时主动去照顾比她小的孩子。我终于可以像那女孩的父母一样自豪地对亲戚朋友说:‘我为我的女儿感到骄傲。’”
斯特娜以残疾女孩为镜子看到了自己教育女儿的缺失,从一些小事中看到了对女儿人生的影响,这也许就是一位母亲的伟大之处!
自信心是一个人的成长之魂,是一个人能力的催化剂。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它能将一个人各部分的功能推到最佳状态。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心,而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从而鼓励自己不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实践证明,对自信心的培养必须从孩子最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这就需要父母随时注意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要以爱的名义过度地保护孩子,不要什么事都替他做。因为,孩子们需要一定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
“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这是教育家们的一致观点,这也是一个孩子能否成才的分水岭!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决定了能否培养出孩子的自信。如果我们做得过多,就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的机会,反之,我们放手让孩子做事并予以鼓励,孩子就能产生自信,而孩子能否成才就在于是否有自信之光!
2018-7-27
岳升杰每日分享:身传言教。
“儿子,我和你讲了许多次要遵守时间,否则会浪费别人的时间,也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你难道忘记了吗?”父亲对迟到的儿子说。“当然没忘记,你给我讲了许多遍了。”儿子不以为然地答道。“那你为什么仍然这样?”“我知道不好,不过,我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什么?”父亲有些生气了,“怎么能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从小就这样不守时遵约,将来还有谁信任你呢?”看见父亲生气了,儿子也有些沉不住气了:“你是大人了,不是也过得不错吗?没见你有什么麻烦呀!”“你这是什么意思?”父亲被儿子的话搞得迷惑不解。
儿子说:“哦,可能你忘了,你好几次答应我要带我去海边,可是到了现在你一次都没有带我去过。”“那是因为我工作实在太忙了,这一段时间有很多的会议,还有那些论文,还有学生……”说着说着,父亲自己也尴尬地停住了,不知再怎么说下去。
这也许中外通用的父母可以对孩子说话不算数,但不允许孩子说话不算数。因为父母比较忙,情况随时变化,导致说了做不到,好像情有可愿;而孩子如果不守信,就是自己有意为之,将来对人生就会有不良的影响。虽然从表面看,父母与孩子的不守信性质不一样,但本质上是父母起到了负面的示范作用。
父母们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不能按自己对他讲的道理去做事,但就是不想想自己有什么不对。父母们“言教”的是理性的、正确的空道理,而“身传”的是感性的、错误的实做法,所以,孩子根本不可能按照父母的“说教”去做。
父母为了避免言而无信的情况应想到以下几点:一是不要随便承诺,没有把握的事不要为了一时激动、痛快而随意答应或许愿;二是要想到意外的情况,说得灵活一些,让孩子做两种准备;三是对不能兑现的诺言,要主动向孩子道歉,不论什么原因是让孩子失望了,不要再用道理辩护,否则孩子就更加反感。
2018-7-28
岳升杰每日分享:谁负责任?
“有一天,我心中极为恼火,因为马上要去参加一个有关世界语的讨论会,维尼夫雷特的父亲去了外地,而女佣人碰巧家中有事请了假。这样一来,只有女儿一个人在家,可她的晚饭该怎么办呢?
“看见我焦虑不安的样子,女儿赶忙过来问我:‘妈妈,你怎么啦?有什么要紧的事吗?’我对女儿说:‘我马上要去开会,只能留你一个人在家,我在担心你的晚饭呢。’女儿说:‘原来这样。没有关系,你去吧,我知道应该怎样照顾自己。’‘真的吗?’我问女儿,‘你一个人在家不害怕吗?妈妈可能要很晚才回来。’‘没关系,我可不是个胆小的人。’‘那么你怎么安排晚饭呢?’‘我还有巧克力面包。再说我已经会使用火炉了,我能够自己煮奶。’‘可是……’‘没关系的。你要去工作,我能照顾自己就是帮助你,这是我的责任。你不是时常告诉我要有责任心吗?’听女儿这样说,我真的有些感动,因为女儿已经是个懂事的孩子了。
“在家中,我始终保持与女儿进行平等的交流,因为这也是一种培养她责任心的方式,不但要倾听她的心声、感受,也同她谈些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些父母会认为这没有必要,因为他们认为大人的事不可以同孩子讲,还会找出自己太忙的理由,以回避与孩子的谈话。孩子时常会很关心地问父母:‘妈妈怎么啦?不高兴啦?但很多父母没有给予重视。我认为,对于孩子的这些表现应当积极鼓励,并耐心地与之交流。’”
斯特娜把女儿当做大人、平等地与女儿交流,不仅接受女儿的爱和关心,还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讲给女儿听,这种做法让我耳目一新、为之一振。现实中,很多父母为了“爱”孩子,为了减轻孩子负担,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要么忽略孩子的爱、不接受孩子的爱,要么什么“杂事”也不给孩子说,要么“报喜不报忧”,这些都是造成孩子“不知道疼父母”“没有责任心”的“元凶”!
2018-7-29
岳升杰每日分享:责任与价值
“为了使维尼夫雷特从小就形成责任心,无论是在家里还是与别的孩子在一起时,我都会有意识地让她充当一些有意义的角色,使她感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对集体所产生的作用,同时也培养她战胜自己的弱点、增长各种能力的信心。
“我时常让女儿担任我的‘助手’,帮助我做一些她力所能及的事,从而锻炼她的责任感和能力。每当此时,维尼夫雷特都很愿意参与,并为自己日渐增长的能力感到自豪。我时常给她分派一些与其年龄相当的劳动任务,例如,打扫卫生、负责为花草灌水等等。”
斯特娜在培养女儿责任心方面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和女儿平等沟通,让女儿了解父母的酸甜苦辣,并接受女儿的爱;二是创造条件让女儿做力所能及的事。这两点对我们当代中国的父母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因为现实中很多父母忽视了这两点,导致孩子成为“油瓶倒了不管扶”的人。
这些没有责任心的孩子,他们在对父母和周围人冷漠的同时,他们内心也很痛苦,因为他们没有生存的价值。我常用“过去家长少、孩子多、条件苦——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帮父母干活——有责任感——有价值感——生活有意思、有动力、有活力”这一链条与现在的孩子做比较,发现很多孩子“空虚、没意思”的问题就出在这里。也许美国也发生着与我们类似的事情,斯特娜对条件差却能培养出孩子的责任心也进行了分析:
“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孩子往往能更多地参与家庭的生活,帮助父母持家守业,知道父母谋生之不易,自己必须为父母承担一部分责任,尽自己的义务照顾弟妹,省吃俭用为家里减少负担。看见父母为照顾一定生活而辛苦劳作,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希望有一天能够为父母解忧去烦。这一切都使孩子从小看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看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带来的影响,感到自己是有归属感的,是有用处的,因此而生自豪感和责任心。”
2018-7-30
岳升杰每日分享:勇敢精神。
“虽然女儿第一次听说打针这个词,但看到我紧张的样子,再望一眼忙碌中的大夫在摆弄针头、药品,心猛地抽紧了,哇哇地大哭起来。大夫一针扎下去后,女儿哭得更厉害了。后来我想了想,女儿之所以害怕,大概是因为看见了我担心的表情,因为我的表情告诉她这是件很严重的事情。第二天,大夫按约定的时间到了我们家,这次我采取了另外一种态度。女儿一见大夫进门就立刻躲进了自己的房间。‘维尼夫雷特,快出来,大夫是来给你治病的。’女儿对我的话装着没听见,仍然躲在房间里。
“我只好把大夫带进她的房间。‘维尼夫雷特,打针并不可怕,不是吗?昨天你刚打过,并没有什么呀?’‘可我害怕,疼、疼……’‘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妈妈在小时候打过无数次的针,也没有什么损害。何况为了治病忍受一点疼痛有什么关系呢?我相信你是个勇敢的孩子。’维尼夫雷特一听到‘勇敢’这个词,顿时就忘记了害怕,这一次她不但没有哭,还不停地与大夫说这说那。”
斯特娜的描述,让我想起了给女儿和儿子看病时的场景。女儿两岁时,由于出水痘到苏堤去输液,在我的陪伴和鼓励下,女儿一点也没有哭闹;儿子4岁时,由于牙疼到小黄滩去看牙,治疗时表现得非常镇定,连大夫都感到惊奇,一个劲地说:“这小孩!”
对比维尼夫雷特的两次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潜能是非常大的。第一次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胆小如鼠的弱小女孩状态,她一边哭着、挣扎着,一边用眼看着大夫的一举一动,很是可怜。照此发展,她会形成条件反射,一看到大夫或一看到白大褂就会害怕、就会哭。第二次,当妈妈给女儿讲清道理,并鼓励女儿勇敢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镇定自若的勇敢者形象。同样是打针,女孩却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母亲的表情态度。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2018-7-31
岳升杰每日分享:理性之爱。
“在维尼夫雷特4岁的时候,我带着她去游玩,当时也有女儿的外婆与我们同行。在爬一个山坡时,女儿显得胆子很小,她一步一回头,不停地看着我,很想让我把她抱上去。我想有意地锻炼她一下,装作没有看见她的暗示,只是不停地向上爬着。因为我知道,虽然是第一次爬坡,可她是可以爬上去的,这是锻炼她胆量和技巧的一个绝好机会。
“可是,女儿的外婆却非常担心,她怕小维尼夫雷特摔下来,又怕她磨破细嫩的小手。外婆一会儿看看维尼夫雷特,一会儿担心地嘱咐她一声,一会又喊前面的我慢些。维尼夫雷特最终胆怯了,不肯再往上爬。
“这时我回过头对女儿说:‘维尼夫雷特,不要怕,你看妈妈不是已经爬得这么高了吗?没关系的,不会有任何危险,我相信你是个勇敢的孩子。’维尼夫雷特在我的鼓励下,终于战胜了恐惧,最后还是凭自己的努力爬了上去。
“后来,我母亲责怪我,说我不该让女儿置于危险之中。我对她说:‘如果维尼夫雷特没有爬上去的能力,我是不会让她这样做的。而且,我的目的是要让她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女儿虽然小,但她也可以胜任很多事。如果大人总是提心吊胆地在那里显出担心的样子,那么她本来具有的能力就会被恐惧所吞没,本来有的勇气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很多父母为求保险而对孩子加倍保护,造成孩子缺乏勇气,这是不对的做法。我认为父母应该克服这种自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应该大胆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勇敢的人。”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能感觉到母亲的爱要比外婆更理智、更智慧,因为外婆的爱容易让孩子变得懦弱无能,而母亲的爱更能让孩子勇敢自信。现实中,外婆的爱代表感性之爱,多发生在长辈身上,担心、包办妨碍孩子的成长;母亲的爱代表理性之爱,多发生在父亲身上,信任、放手有利于培养孩子阳刚、力量、坚强、勇敢和自信!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