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1
岳升杰每日分享:价值取向
“什么是价值?价值就是在事情中什么是更重要的,我最看重的是什么?我们最看重的、最在乎的事情常常是我们真正内在的价值,可是在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就将隐藏的一些价值忽略掉,而去找生活中表面的一些价值。对于孩子,我们在乎什么?很多父母在乎今天孩子考了几分,在乎孩子今天老师表扬了没有,在乎今天孩子的作业做得怎么样?我们往往把表面上的一些价值看重而忽略了深层在乎的价值。
“每个人都受内在价值的推动,每个人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件事的理由都有他在乎的价值。比方,我们都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成绩好能带来什么?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光宗耀祖——有好的生活水平——得到别人的尊重——有面子。这是我们过去走的一条路,在乎表面的一些价值。
“我们深层的价值是追求成功快乐、轻松满足。为了实现成功快乐、轻松满足,除了学习还有什么?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和别人不一样创新。当我们看到内在价值的时候,我们能找到很多实现价值的路径。可是,我们很多家长朋友受困的是人生只有一条路。现在我们就发现,原来我对孩子过去产生的困扰就是我在乎了他表面上的一些价值,而忽略了他内在的一些价值。”
在NLP中,在吴文君老师的讲课中,有三个基本的概念就是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是一个人内心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问题,它应属于潜意识的范畴,是儿童时期或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是一个人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决定了一个人的走向。规条,就是行为准则,就是如何做才能实现价值,才能符合信念。从总的讲,信念、价值观、规条是包含关系,上一级决定着下一级。但在实际生活中,每个概念又有其丰富的内含,只有在自己身上深入挖掘,才能让自己活得明白,活得轻松,活得幸福。
2019—5—2
岳升杰每日分享:父母与我
“当年,我高中毕业时要考大学,父母告诉我:‘学财会吧,财会是将来发展很好的一个方向。你可以不愁吃不愁穿;你可以有很好的生活前景。’于是,我就学了财会。
“在学习中,我发现无论如何我都学得不开心,我便尝试着跟父母说:‘我可不可以换另外的行当,换另外的工作?’父母说:‘这样不行,这样你的生活会没有保障,再说,你从现有的工作中跳出来,我们会很担心你。’因为父母是为我好,他们选择也一定是对的,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我在我不喜欢的行业里很痛苦地干了很多年。
当我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我说:‘我这样受不了了,我想找一个我喜欢的行业。’父母很伤心,说:‘孩子,我这样是为你好,我这不是害你,我也不是要为给你选择一个害你的专业。’尽管父母苦口婆心地规劝,但我不想再痛苦地生活下去,我决定放弃财会专业而选择了我喜欢的事情。
吴文君老师所描述的情况是那些‘有本事’的父母所为。就我而言,还真没享受过这种“待遇”。
由于父亲没有文化,加之每天要为一家人的生计忙碌,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对我指导,我的成长完全属于放养状态。无论上学、工作还是婚姻都是我自由选择,虽然一路走来很辛苦,但很有成就感。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养成了不向困难低头的性格,让我有了顽强的生命力。我总是像被石头压着的小草一样,此路不通,再寻他途,并且耐得住寂寞,抗得起风寒。虽然至今还未能做出一番事业,但自我感觉良好,感觉自己的人生之路还是充实的、踏实的。
如果让我评论那些有文化、有地位、有能力的父母是如何干涉、毁掉孩子的,好像有点“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穷酸味。但我眼前确实有很多父母包办、干涉,以致让孩子生命黯淡的例子。愿我们吸取教训,做智慧父母,只提建议,只做啦啦队,让孩子的生命自由舞动。
2019—5—3
岳升杰每日分享:我与孩子
“我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受了很多委屈,当时就有一个愿望,将来我做父母时如果条件好了,我一定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当我的女儿五岁时,我发现她对钢琴蛮有兴趣,我就帮她找了老师,老师也很喜欢她,也愿意帮她。我用了当时很大的一笔投资,买了一架钢琴。当时,我就觉得我这是为孩子好,并且把我得不到的也给了她。
“以后,我就带着女儿去学钢琴,那真的是在学琴。从女儿五岁到十岁,那五年里我没有休息过,每天都陪她练琴。人家都有什么自己的小聚会,我是舍不得的,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陪伴孩子上。老师教得也很认真,我也练,她也练,两个人都很投入。
“可是有一天,孩子眼泪汪汪地跟我说:‘妈妈,我觉得这架钢琴把我们母女关系搞坏了。’因为只要不弹琴,我们的关系蛮好的,一弹琴我就看到她这里不对、那里不对,然后我就拼命的指,实在不行就拿个筷子敲。有一次,我发现钢琴上有那种被什么东西砍过的痕迹。我一直纳闷这是怎么回事,有一天她高兴的时候说:‘这是我拿刀砍的。’后来,我们邻居家招了小偷,她就很开心地说:‘妈妈,什么时候我们家里来小偷啊?’我说:‘为什么要招小偷?’她说:‘其他东西不要偷,把钢琴偷掉就好了。’就这样很艰难地练了五年琴。
“最初,我是为了培养一个女孩的情操,让女儿练上琴。钢琴老师说:‘孩子要坚持,一个习惯都坚持不下去,怎么可以培养她持久的这种耐力呢?’为了让她取得考级,夏天的时候,苏州达到40度左右,很热很热,记得她八岁左右上身没穿衣服,只穿个小短裤坐在钢琴前一弹就是四到六个小时。这样她跳级从三级考到五级,可是到了十岁左右的时候,我觉得女儿无论如何弹不下去了,我也无论如何弹不下去了。”
很多父母正在重复着吴文君老师过去走的路,希望此类父母能尽早来个反思、反转。
2019—5—4
岳升杰每日分享:爱的伤害
“我跟朋友聊天时,朋友问我:‘到底是女儿想弹琴还是你想弹琴?’我说:‘为了她,我省下了所有的钱,我是为她好,我感觉这样做是对的。’可是,看到女儿越来越痛苦,我感觉真的坚持不下去了。我跟女儿商量:‘我们不弹了好不好?’她说:‘不,我要弹,要弹!’可是她没有办法坚持着去练。我说:‘我们可以练琴,但不要考级了。’我们找了一个不考级的老师去练,后来发现她真的有很大一份压力,一坐到琴上情绪就很暴躁。我说:‘我们确定不弹了,因为无论如何也没有我们母女关系这份快乐重要。我们可以不弹琴,但这份关系不能失掉。’
“孩子不弹琴了,而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发现她在学校里弹琴。另外,在小区里,我们晚上散步的时候,有时会从房子里传出钢琴声,每当听到钢琴声,她就快步地走,一定要跟我们拉出开距离。当时,我就不明白她本来是跟我们并排走,为什么她就突然走得很快。后来我明白,她害怕我们对她说:‘你看人家孩子在练琴!’
“琴就放在那儿,有的时候我跟她商量:‘要不送人,要不就卖掉。’‘不,都要留着。’就这样,钢琴成了我们搬家中最大的一件家务什,每次为了搬钢琴要多花很多钱。就这样,孩子对她喜欢的那个音乐和她厌恶的钢琴形成了一种反差。
“到现在她有很灵的耳朵,她只要听过一遍这个歌,她就能哼出来。她能够到网上很快的地下载一些他她喜欢的歌曲,她也喜欢看日剧、韩剧关于钢琴的什么协奏曲,可是她到现在也没有能力在家里坐到钢琴上去弹。这就是‘我为她好,我这样做是对的’给孩子带来的损失。所以,当有家长问我‘要不要练琴’我说:‘练琴没问题,关键你要想好练琴是为什么?’”
吴文君老师所谈的既是个人问题也是普遍问题,既是具体问题也是哲学问题。愿每位父母学点家庭教育,最大限度减少爱的伤害。
2019—5—5
岳升杰每日分享:见怪不怪
“在女儿因为弹琴而陷入痛苦的过程中,我完全没想到的是她喜欢画画。她看卡通,画漫画,所有的零花钱都用在买漫画书上。在这方面她做了好多储备,还写了一篇《比较中日漫画》的论文。我们没有要求,没有给她提过条件,没有找过任何辅导老师,什么都没有,她就是很随意地去做,她就很喜欢画画。当她可以去给别人的书做插图时,她很有成就感。在画画与练琴这样一个很大的反差中,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当我坚持我这样做是对的,逼着她去每天练几个小时钢琴时,她却产生了畏惧,没有一点推动力?而当我对她画画毫无理会时,她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吴文君老师的疑惑也是很多父母的疑惑,如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种我们认为的看见的“怪”现象实际并不“怪”,它一定是有原因的,只是我们被观念所迷,没有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吴老师对女儿不爱弹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后来,女儿就常常跟我说:‘当初你越说你这样做是对的,你这是为我好,我心里越难过。’当自己真正对这两句话思考之后,我发现它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是它让孩子产生了愧疚感、产生负罪感。‘妈妈是为我好,那我做不好,我对不起妈妈,可是我真的不愿意做,我真的做不来,那还是我不好。’很多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当他们学不好功课,在父母和老师那边受到了打击而坐到我面前的时候,他们常常也会说:‘我能理解爸爸妈妈,他们都是为我好;我能理解老师,他们这样做是对的,是我自己做得不好。’
“这两句话对孩子产生的压力,就是让孩子有愧疚感和罪恶感,而愧疚感和罪恶感是无法让一个人转化为行动动力的,它只能会让孩子更无力、无奈。另一方面父母只注重了做法,而看不见事情的效果,内心充满着焦虑、烦躁和气愤。父母和孩子都很辛苦,同时两个人的关系开始破裂、开始恶化。”
2019—5—6
岳升杰每日分享:两句毒话
“我这样说是为你好,其他人我才懒得说他!”“我这样做是为你好,哪有父母害孩子的?”“父母这样做是狠铁不成钢,也是为你好,你要理解他。俗话说,虎毒还不食子呢,他怎么能害你?”……这是父母或成人教育孩子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都是为你好。从主观上讲,父母确实是为孩子好,孩子也明白父母是想为自己好;从客观上讲,父母也明白这样说和做孩子不喜欢,因为自己当孩子时领教过,孩子更是感到憋屈,因为身心难受还无话可说。周弘老师把这种情况总结为“为你好,受不了。”
“我这样做是对的,我小时候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当时虽然不理解,长大了就明白了。”“我这样做是对的,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菜多,你按我说的做就是了,别总问为什么。”“你按父母说的去做就是了,他毕竟是过来人,不会有错的。”这是父母或成人教育孩子时常说的另一句话——我这样做是对的。
之所以把这两句父母常说的话说成是毒话,因为它有“杀人不见血”的功效;它有“冷水煮青蛙”的功能;它有“吃了砒霜仍觉甜”的感觉;它有“犯了错误不觉羞”的护身符作用。吴文君老师让家长们分四组进行讨论,“你在什么情况下对孩子或亲人用这两句话?频率如何?”家长们讨论后分享得很深刻。
“感觉我高你低的时候;证明我是有道理的时候;想说服一个人的时候;想把自己的价值观塞给别人的时候;最后一张底牌,最无力的时候。并不关注是不是对方想要的。”
“特别想控制的时候,想让他听我们话的时候,每当对方抵触的时候。”
“给自己找借口的时候,当孩子不想练跆拳道的时候,我说,你练了可以不受欺负。”“我基本上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就处在这个状态,因为我对你好,才和你说话,因为这是对的才告诉你。只要主动和他说话我就有这种想法。”
2019—5—7
岳升杰每日分享:麻醉身心
“当父母强加给孩子的时候,我们只是自己认为是对的、是好的,却没有考虑对方是否认为也是好的、是对的。我们只关注了自己的感受,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就是说,当我们说这两句话的时候是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而没有在乎孩子,这样就造成孩子的愧疚和罪恶感。如果孩子叛逆,会减少一些伤害,如果孩子一旦屈服、顺从,那他做事就是为父母而做,不是为自己而做;他活着就是为父母而活,不是为自己而活。
“我们用这样的方式逼出了很多很多不会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孩子。‘我是看在父母的面子上为父母读书’‘我为妈妈读书,我为爸爸读书,因为爸爸妈妈告诉我,读书是好的,将来有好的前途。我为父母而读,我自己读书根本不快乐,如果可以选择,我老早就从学校离开了。’
“这两句话伤害力最大的就是用这份愧疚感和罪恶感逼出了一个一个不懂得自己为自己人生负责任的孩子。我们强迫他、强求他、要求他按照我们的标准去生活,就跟我们渴望孩子人生成功快乐的目标大相径庭。他连此刻学习都不快乐,他又怎样相信通过学习,他未来的人生是快乐的?而我们却认为‘我是对的,我是为你好,你要按着我的标准去学习,你应该快乐!’
“当然,这两句伤害最大的话从父母嘴里说出来并不是一个模子,而是在生活里有很多变形。有诱导式的——你这样做将来有好的前程,能够享福;有威逼式的——你不这样做,看我怎么收拾你;有哭诉型的——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这样太让我失望了;有强迫暴力型的——这次打你还是轻的,下次你就不要进家了!”
“我这是为你好”“我这样做是对的”这两句话有很大的迷惑性,好像麻醉剂一样既麻醉着孩子和父母的身心。从父母来说,感觉自己为孩子好、自己做得对,孩子有问题自己也无奈;从孩子来说,自己心里难受,浑身无力,但也说不出父母什么问题,只能怪自己无能。
2019—5—8
岳升杰每日分享:铁三角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职业里面唯有父母是不能辞职的,因为我们承担着一份做父母的责任。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成了一个家庭或者曾经有过一个家庭,这是他们之间的一份关系。这是第一份关系,是做为夫妻的一份关系,或者不是做为夫妻,可是他们曾经在一起,这就是第一份关系。
“当他们准备好了或没有准备好就已经把一个孩子送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有了第二份关系,那就是亲子关系。这份亲子关系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人之间关系中最特殊的,它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它是唯一的;第二,它是有血缘性的;第三,它是最稳定的一个基础的关系。它是不可以否定、不可以代替、不可以改变最永恒的一份关系。
“这个男人是孩子的爸爸,这个女人是孩子的妈妈,一旦这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这就成了一个永远无法改变的铁三角。也许有一天这个男人和这个女人的第一份关系可能会解除,他们不再是夫妻,可是他们两个做为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永远的、是唯一的。
“有人说,父母生了我,但没有养我。即使没有养你,但仍然是你的父亲母亲,因为这个孩子的生命中一半是爸爸给的,一半是妈妈给的。或者从某个角度来讲,这个男人和女人把这个生命交到这个世界上就已经完成了他们对这个孩子所有的任务。试想,这个生命已经在母体内安全地度过十个月;这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面对无数的危险,但他竟然可以活下来。这就是生命的最大礼物,当这个礼物交给孩子的时候,这个孩子就跟爸爸和妈妈有了一份永恒的关系。”
在李中莹老师的NLP中,在吴文君老师的讲课中,他们把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形象地比喻为“铁三角关系”。初识这个比喻,让我眼前一亮,它让我看到了亲子关系的深刻性、重要性。按常识,在三角形的三个点中,只要有一个点不稳定,整个三角形就会变形,反之亦然。
2019—5—9
岳升杰每日分享:与道同行
“有人说,我的孩子不孝顺,做了很多大逆不道的事情,我登报跟他解除关系,但你在亲缘上却是无法改变的。有人说,我的父母对我不好,我不想承认他,我不想接受他,但你也无法否认这份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不可以否定、不可以代替的。有人说:‘我养父母比我生父母还好’,也许养父母有缘份代替生父母照顾了孩子,但他只是照料之恩,没有生养之恩。父母生养是给了孩子一个大礼物,而这个大礼物足可以弥补其他的不足。有人说:‘我做了孩子的继母或继父,我对这个孩子百分之百地好,我想让这个孩子有一天说:叔叔、阿姨,你比我亲爸亲妈还好。’小心,这种想法,我们已经越界了,我们无论做到怎样,也不会比他亲爸亲妈给他的生命更多。所以,不要期望去做一个取代别人父母的人。
“不管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多少痛苦,多少悲哀,父母的责任是责无旁贷的。有人说:‘我不完美,我没办法将孩子教育得完美,我把他交给老师吧,因为老师更专业,老师是专家,老师比我更有能耐。’当你这样说时,你就放弃了做父母的责任。
“我们可以想像,那个也是80后的年轻老师,他自己还是孩子,他自己尚且需要照顾,让他去照顾四五十个孩子,他有多大的力量?你连自己的孩子都照顾不到,你却把孩子交给老师,让老师去百分之百地照顾自己的孩子,这只能是妄想。所以,做父母的,一旦确立这份永恒的关系,就要想如何尽到自己的责任。”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一种天然的、客观的、符合“道”的铁三角关系,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无论父母和孩子都要尊重这份关系,当关系圆融时,我们应共同呵护、共同享受;当关系受损时,我们要共同努力、共同修复。我们只有尊重才是智慧者,才是与“道”同行,那些选择放弃、伤害的不理智做法都是背“道”而驰,都必然遭到“道”的惩罚。
2019—5—10
岳升杰每日分享:提供空间
“原来我让孩子去读书,结果她两个大学都不上,就回家了。回家以后,她就是看电影、打电脑,差不多一年什么也不做。我就跟她说:‘这样吧,我能负责的就是,我工作到80岁,你跟着我吃住什么都行,但是不能穿名牌,也不能换手机。你如果觉得这样的日子挺好,我也挺开心,因为你每天都能陪着我。如果你感觉不好,你想干什么,我能做的我就帮你。’结果她憋不住了,她就非要工作,她就跟她爸说:‘哪怕是没有钱赚我也去’。我经常说‘用不用帮你?’她有时就不好意思。她连换了三份工作,我说:‘没关系,你这么年轻就尝试,只当是学习,每一个工作都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她现在就找到一个非常适合她的很不错的工作。当然,这个过程中那一年内心是有挣扎的,但是真正你把责任交给她,告诉她,我能做什么,而结果让她自己来承担,我只做我该做的,她就成长得很快。”
这是一位妈妈的分享,她道出了自己的无奈,她也道出了父母给孩子提供空间的重要性,她更道出了孩子成长的真谛。事实就是这样残酷,当父母用推、拖、拉、拽、拔的方式让孩子按自己的预期成长时,孩子却停止成长甚至倒退;当父母只给孩子提供空间时,不仅父母轻松快乐,而且孩子也自由成长。当家庭教育中讲到,对孩子不能逼、不能哄、不能诱导时,有些父母就疑惑:难道我就不管他了吗?在有些父母看来,放弃老方法就等于放弃父母的责任,实际上有太多智慧的方法需要父母学习。对此,吴老师也谈了父母的方向。
“父母如何做?父母到底可以做什么?做父母就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空间,让孩子在这个空间中学习或掌握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照顾自己成功快乐;一个是带给世界一份正面的影响。如何给孩子提供一个空间,怎么样才算给孩子提供了空间?这就是我们父母要学习的,这就是我们做父母的一份责任。”
2019—5—11
岳升杰每日分享:三类父母
在家庭教育中,我往往把孩子的发展、成长比喻为孩子拉着一辆架子车前行,而把父母的教育比喻为在架子车周围想着帮忙的人。就父母的主观愿望来说,都是想朝着孩子前进的方向或拉或推帮孩子一把,但客观上却有三种情况,我也因之分为三类父母。
一是背道而驰,帮倒忙,孩子朝前走,父母向后拉或推。如果在看得见的场景中,当孩子朝东走,有一个人却向西推,我们会视他为仇人。但在看不见的无形世界,有些父母确实在做着这些仇人在做的事,他们以“爱”和“好心”为幌子却做着“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妨碍着孩子的成长,甚至消耗着孩子的生命。
二是父母就如同路人,对孩子不帮忙也不埋怨。从教育情况来说,有些父母是没有精力管孩子,有的是没有能力管孩子,有的就认为,孩子的人生就要让他自己走;从客观效果来说,父母给了孩子空间,孩子能自由发展。
三是父母所做的永远是和孩子一个方向用力,有时加油助威,有时从后面推一把,有时从前面拉一下。从客观效果看,这类父母不仅给孩子提供空间还能引领孩子。
从“空间说”来看,既能给孩子提供空间又能引领孩子的父母才是理想的父母。如何做到?从信念上要坚信,任何孩子都有能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任何孩子走自己的人生才有动力才有快乐;从价值观上,孩子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从规条上,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要帮孩子分析展望未来。
我们给孩子空间是让他明白,他做了他要承担什么,他不做他同样要承担什么。孩子的责任心就是在你给他空间让他自己做决定的时候培养起来的。父母不是不做为,而是在这个空间之外做一个方向的引导。关键我们要有这个宏观的能力,能在空间之外,同时还能帮他看到愿景。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动力在哪里,要靠内在的价值推动他,而不是像拉驴一样拉着他走,这是我们真正要学习的东西。
2019—5—12
岳升杰每日分享:写给母亲
今天是五月份的第二个周日,是母亲节!母亲节自然想起自己的母亲,虽然母亲在我七岁时已离我而去,虽然母亲的音容笑貌一直是那样模糊,但母亲赐予我健康的身体和向上、向善的灵魂让我永远怀念她、感恩她。在我心中,母亲永远是那样的善良,那样的纯洁,那样的美丽,那样的高大。白天,母亲的眼睛在时刻盯着我,我做每件事好像都是为了母亲——当我做得好时,她给我微笑,给我点头;当我没做好时,她给我鼓励,给我力量;晚上,多少次温馨、凄凉的梦境让我无眠,几次清晰的离别伴我终生。母亲、母爱对我的生命影响多大,我无法估量。我总想用诗表达我对母亲的思念,怎奈功力不足,不能写出细腻的情感,不能表达内心的呼唤,现借用余光中先生的《母难日》三则权作纪念。
一、《今生今世 》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二、《矛盾世界 》
快乐的世界啊
当初我们见面
你迎我以微笑
而我答你以大哭
惊天,动地
悲哀的世界啊
最后我们分手
我送你以大哭
而你答我以无言
关天,闭地
矛盾的世界啊
不论初见或永别
我总是对你以大哭
哭世界始于你一笑
而幸福终于你闭目
三、《天国地府 》
每年到母难日
总握着电话筒
很想拨一个电话
给久别的母亲
只为了再听一次
一次也好
催眠的磁性母音
但是她住的地方
不知是什么号码
何况她已经睡了
不能接我的电话
「这里是长途台
究竟你要
接哪一个国家?」
我该怎么回答呢?
天国,是什么字头?
地府,有多少区号?
那不耐的接线生
卡挞把线路切断
留给我手里一截
算是电线呢还是若断若连的脐带
就算真的接通了
又能够说些什么
这世界从你走后
变得已不能指认
唯一不变的只有
对你永久的感恩
2019—5—13
岳升杰每日分享:展望愿景
提到空间,在我脑子里想到两个方面,一个是物理空间,一个是精神空间。物理方面,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基础上,要多放手,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精神方面,首先学会接受,然后要利用有方向性的发问,给孩子规划出愿景,对孩子进行引导。就是说,父母的接受和尊重只是给孩子提供了空间,由于孩子还没有一定的经验,可能还弄不清要如何做,这就需要父母引导。
我的女儿5岁,她一弹钢琴就闹,我当时就说了,这期学完就不学了,因为这跟我们亲子之间的快乐已经很冲突了。当这期学完再面临下一期的时候,女儿就来问我:“我还学不学?”我说:“你说呢?咱分析一下学与不学的利弊吧。学下去,你们这个钢琴小组就可能要在人民大会堂表演,到时可能还要化妆,很漂亮。你不学习,小朋友在台上表演,你在低下看也行。这样也挺好,好处是不用去学了,平时不用练习了,不用给妈妈费劲了。
我当然是希望女儿去学,我就要把这个愿景描绘给她。女儿听后说:“那我还是想学”。我就告诉女儿:“想学也行,但你要想好学习是蛮辛苦的,你每天回来必须保持40分钟的练琴。练的过程中间你应该做到什么?”她说:“我要自己主动,我要怎样怎样。”我要表达的是,我们自己要有一个愿景描绘给孩子,让孩子看到这样做的价值。这样,她自己就会有一个很好的选择,当她选择了,我们再告诉孩子:“你选择了就要承担好多东西,像苦啊、累啊等。”当孩子有意愿去做的时候就OK了。
这个过程还会有反复,我的经验是对于她所有的事情第一步先接受:“可以的,很好啊!”我们接受的时候脑子里就要想着如何发问,告诉她这个事情不做会是什么,做了会怎么样。如果她真的不按自己的路子去走,我们再继续去想办法,还要去发问。我觉得父母毕竟还是要掌握方向的,如果任其发展,有些事情怕因为能力问题而不可收场。
2019—5—14
岳升杰每日分享:弃“恶”从“善”
“我女儿有她自己的一个小房间,我主动跟她说:‘女儿,这个房间是你自己的,你可以在里面自己决定怎么玩。我们要进来的时候会敲门、会问你:我可以进来吗?你说:可以。我们才进来。’她就非常地开心:‘太好了,太好了!’我接着跟她说:‘爸爸妈妈呢,我们也有自己的空间,你再进爸爸妈妈房间的时候,你也敲门。她说:‘好的,好的。’我们就是这样给她一个空间和选择。”
也许有些父母对这位妈妈的做法不屑一顾,认为“这有什么?这不是小儿科吗?”实际上,家庭教育真的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一个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过程——优秀的孩子是父母集腋成裘,问题孩子是父母蚁穴溃堤。如果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来比喻,这里的“善”和“恶”应是父母正确和错误的做法,而要让父母弃“恶”从“善”最根本的就是让父母认识到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像上面这位妈妈的做法就是就是智慧,就是“小善”,从表面看,她只是给女儿提供了一个有形的、看得见的物理空间,实质上,她有这种思想,他还会给孩子提供无形的、看不见的心灵和精神空间。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就是“小恶”,父母的担心、恐惧会变成诅咒,长此以往,孩子一定会出“问题”,。
“有的时候提供空间会有一个障碍,父母总是以自己的经验看到很多负面的东西,他们没有看到事情的两个方面。我姑娘过生日,她和同学去唱K,我老婆就说:‘唱K可了不得呀,你开车我们在后面盯着!’然后老婆就给女儿打电话,问什么时候下来,让我再去接。这样弄得两败俱伤,爱人不高兴,孩子更不高兴。后来孩子赌气打的回来,我们再跟着回来。父母把负面的东西看得太多了,不相信孩子能照顾自己。这种信念上的局限,让父母不知不觉中在做这样的事,从而代替孩子成长、妨碍他成长、控制孩子成长。”
2019—5—15
岳升杰每日分享:尊重选择
家庭教育是一门系统的、辩证的科学,它最大的学问就是把握好“度”,做到恰当、合适、正好。家庭教育应从一元极端、二元对立发展到三元开放,应该顺应自然、顺应时代,永远向上、向善。有人说,现在孩子经常生活在铁棍窗、洋灰房,真实情况是“房子大了,生活空间小了;生活富裕了,幸福指数降了”。很多家庭“六位一体”,孩子受到来自各方的照顾,加上特质条件的充足,孩子本应阳光、幸福,但现实是很多孩子成了不敢见阳光,不敢面对现实的“宅男”“宅女”,甚至有的成了具有抑郁、焦虑特质,生存能力极差的“神经质”、“可怜虫”、“怪物”。
这些畸形现象的产生既不能简单归为“时代病”也不能错误归为“孩子的事”,而应归为父母没有与时俱进,用旧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无微不至照顾与孩子自由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些父母总希望孩子是个“玻璃人”,门随便进、日记随便看,否则就认为孩子一定是在做坏事;有些父母总希望孩子是个“乖乖仔”,看父母脸、听父母话,否则就认为孩子是叛逆。“没有隐私的孩子长不大”,一个孩子的成长最根本的源于他的体验、他的思考、他的兴趣、他的动力,如果父母不给孩子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孩子怎能成长?在给孩子提供精神空间方面最主要的是尊重孩子的选择,看下面这位妈妈是如何做的。
“儿子学校的老师实行孩子做错事就罚款的方法,儿子觉得这个事情特别不合理,他要反抗,他甚至想通过法律渠道去告老师。他主动征求我的意见我就引导他:‘你分析一下做这个事情的利和弊,你如果这样做,会给你带来什么?如果你换一种做法会有什么结果?我对他说,我只能给你建议,具体怎么做由你自己做主,哪怕你去打官司,你觉得应该打官司我也不反对。’我让他看到事情未来的可能性,但尊重他的选择。”
2019—5—16
岳升杰每日分享:生命奇迹
艾里克森居住在美国西部一个农场里,有一天,他的马厩里突然多了一匹马。按常理,每匹马都应打上标记,但这匹马没有。怎么才能帮它尽快找到主人呢?艾里克森说:让我完成这个任务吧。
他用一根长缰绳松松地牵着马,马在前边走,他在后面跟。每当马只顾迷恋路边的草不肯走时,他就拉一拉缰绳,让马尽快走路;每当十字路口,他就在旁边静静地等,什么时候马选择路了,他就跟着走。就这样终于找到了主人,主人说:“谢谢您,这是匹新进的马,我还没来得及做标记就跑了。多亏您送来了,我还以为找不到了呢。”艾里克森说:“不应感谢我,应感谢您的马,是它认着路回来的。”到家后,家人问艾里克森是怎么找到主人的,他说:“我相信马是认路的,只要让它自由选择,它是能找到路的,我只是在旁边提醒一下。”
吴文君老师用这个故事意在说明“父母这什么要给孩子空间,怎么给孩子空间?”的问题。从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老马识途”,想到了艾里克森。
管仲辅助齐桓公带兵打仗,由于路途遥远,加之受敌人迷惑走进了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带。当齐桓公为如何走出沙漠犯愁时,管仲想了个办法,他让几匹马走在前面,军队走在后面,最后终于走出了沙漠。这就是“老马识途”成语的来源。
在学心理学时,知道艾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为了方便记忆,我写了这几句话:前后幼童青,信自主勤同,怀羞内自混,希意目能诚。成年早中后,亲密繁衍善,孤独停滞厌,爱心关明贤。这次接触又了解到他生于1901年卒于1980年。他17岁时患上脊髓灰质炎,在身体瘫痪的情况下他成为“现代催眠之父”,并让生命延续到79岁。
无论是马识途还是艾里克森都见证着生命的奇迹,既然我们幸运为人,我们的生命也充满着奇迹,我们应让生命绽放,让生命舞动!
2019—5—17
岳升杰每日分享:“好”得可怕
“曾经有位妈妈带着她初三的大男孩来访,男孩比妈妈要高很多。我问他:‘你今天来找我做什么?’他第一个反应是看看他妈妈,说:‘妈妈让我来的。’我说:‘那你妈妈让你来,你告诉我,你来到这边之后你有什么事情要让我帮忙吗?’他再看一眼妈妈,说:‘是妈妈让我来的。’我问他:‘今天回去如果写作业的话,是先学语文还是数学,先学哪一门科目呢?’他第一反应又是看看妈妈,说:‘妈妈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每当我问他一句话,他第一个反应就是看看妈妈,然后说,妈妈说、妈妈。
“我去问那位妈妈:‘你带你的孩子来找我,你的困惑是什么呢?’妈妈说:‘吴老师,你看我这个儿子哪像个男孩子,一点血气都没有,到现在什么都不能做决定。每天中午饭都是我弄好让他带去,如果不弄好让他带我就要买了给他送去。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决定,什么都要拿来问我,我担心孩子这样下去怎么样将来能照顾自己?’我问她:‘在今天之前你代替孩子做了哪些决定,他为什么就长成这样一个随时随地都要妈妈给建议的孩子?’这位困惑的妈妈,她的孩子是一个非常乖、非常听话的好孩子。”
从孩子的表现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这个孩子一定享受了父母过多的“爱”,他生活在蜜罐中,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少爷”生活。除了吃饭、上学父母不能代替外,其余的估计父母都代替完了。现在,人们还看不到父母对这个孩子的危害,还看不到这个孩子对家庭的危害。假如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好的话,他一定是其他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因为孩子听话、不找事、学习又好。这个孩子最可怕的是未来,他没有独立生存能力,没有自己的目标,他生活的核心就是妈妈,当有朝一日,妈妈嫌弃他了,他便无法生活。因此,这些孩子的“好”是最可怕的。
2019—5—18
岳升杰每日分享:爱与成长
“有位家长说:‘我的孩子14岁了,他去小便,我都要帮他把马桶盖打开,让他站在指定的位置,他才会将小便尿到马桶里,否则他就会便在上面或便在下面。’有位妈妈说:‘我的孩子早晨起来,我要告诉他今天温度几度,你要穿几件几件衣服,帮他把衣服放在那个地方让他自己穿上。如果今天我恰恰忘记了,他就会少穿一件或多穿一件去上学,要么热得够呛,要么就冻感冒。’有位父亲说:‘一个孩子五个大人陪着,五个人可以代替他做很多事情,这个孩子就不需要做事情了。”
“那些不相信孩子且掌控欲太强的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就做了一些代替孩子成长的事情。那些太勤快的妈妈总是帮孩子刷牙、穿衣、系鞋带、削铅笔、收拾作业本。当她安排好孩子生活中所有的事情,当她代替孩子做了孩子该做的事情,当她把一切事情都做好了,这个孩子就可以什么都不做了。”
“我们知道,一个孩子成长是要动用他所有的身体器官去跟外界接触的过程。他每跟外界用他的器官去接触一次,他头脑中就会建立相应的处理这个事情的网络。可是如果做父母的代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其结果就是他头脑中剩余很多神经细胞,当神经细胞之间没有形成连接,没有形成网络,再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孩子就不知道如何去处理。”
吴文君老师将父母代替孩子成长的现象以及损害从心理学的角度做了深入分析。从理论上讲,父母的爱与孩子的成长应是在一个方向同频共振的,但现实中,由于爱的不到位或爱的越位导致孩子的成长或旱或淹。一方面孩子需要无条件的爱,父母也需要向孩子表达无私的爱,但另一方面孩子需要成长,孩子需要在做事中培养自信、培养责任、培养能力。父母如何不缺位、不越位,不把爱变为妨碍孩子成长的元凶,而是守住底线、明确界限、适度施爱,把爱真正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这是需要父母努力的方向。
2019—5—19
岳升杰每日分享:妨碍成长
外面下雪了,很冷、很滑,会冻感冒、滑倒的,不要出去;外面下雨了,脚会踩湿的,衣服会弄脏的,不要出去;外面温度很高,出去会晒黑的,不要出去。不许去烧水,不小心会烫伤的;不许爬上很高的地方,那样会摔伤的;不许一个人出去,那样很危险。你只可以做我帮你已做决定的事,不可以去做父母还没有决定的事情;你只许走考大学这条路,不许走音乐、美术、体育的特长生;你只许上北上广这些大城市的大学,不许考那些小城市的学校;你只许选我帮你选的专业,不许上那些冷门的专业;你只许跟那些学习好的同学打交道,不要跟那些不听话的学生打交道;你只许走公务员这条路,不许搞一些经商什么的……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知道人生最近的路是什么,只要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去走,就不会走弯路,就不会浪费资源,就不会有什么大的伤害。可是孩子长大了,他需要一个空间,他越长大越需要大的空间。这样一方面孩子需要空间,一方面父母不肯给孩子空间,这个矛盾带来相互的伤害。正如房子里面的一棵树,它在小时是自由的,但长大了就需要更大的空间。
因为不让孩子做,孩子没有机会去尝试,没有机会去学习,他也不知道天很冷,少穿一件衣服会感冒,他也不知道跟哪些人相处会有危险,也不知道如何规避危险,因为过去我们替他都安排好了。代替、控制恰恰是我们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经常在做的一些方法。
很多家长用自己的狭隘的经验限制和妨碍着孩子的成长。我们经常从父母那里听到很多不许孩子这样,不许孩子那样。父母在不断地要求孩子由父母来决定,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的时候,就在不知不觉间吞噬了孩子成长的空间,剥夺了学习和掌握照顾自己的能力。这些孩子就很惶惑、很恐惧,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当然,他连照顾自己的能力就没有,更谈不上给世界带来正面影响。
2019—5—20
岳升杰每日分享:独立成长
“今年暑假,我给一个学校的老师做培训。有一位女老师,30几岁,高高大大的,很有力量,出过国,英语教得很棒,到现在还没找到男朋友。她说:‘我爸妈前一段很着急,到处帮我张罗对象,最近我爸爸很安心。爸爸说过一句话:不管你长多大,我眼前的你都是抱在怀里的那个宝宝。‘这个爸爸很享受跟宝宝在一起的过程,因为爸爸50几岁了,退休了,越来越衰老了,越来越觉得无力了,他渴望跟孩子就这样紧紧的粘在一起。当这位老师跟我说的时候,我说:‘小心,如果爸爸一直这样看,你可能永远都找不到男朋友;找到了,你也嫁不出去;嫁出去了,你也不会幸福。因为你的爸爸妈妈不允许你离开家庭,他们需要你这样。’
“在独生子女家庭有这样一个现象,也是对很多父母的一个挑战,就是家长一方面盼着孩子长大,一方面害怕孩子长大。盼着孩子长大就是:‘哎呀,你总算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不需要我给你操心了,我出门不用惦记你了。你看你可以考大学了,可以找工作了,可以成家了,我的任务开始完成了。’这是家长的一个愿望。同时,家长害怕孩子长大,因为孩子长大意味着要离开;孩子长大意味着父母没有机会再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的机会了;孩子长大意味着父母将落单、将空巢,将要去面对那个不太愿意面对的那一半。很多父母就是这样,害怕孩子长大。所以,父母一方面在推着孩子长大,一方面又拉着孩子‘你不要走’。而孩子呢,知道爸爸妈妈是为自己好,知道这样是对的,同时他又渴望长大,以致孩子和父母都生活在煎熬里。”
家庭教育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科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当前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条件,与改革开放前已大不相同,父母必须根据自己和孩子都要独立成长的大原则,紧密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实施家庭教育,切不可抱残守缺——“我过去怎样怎样,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
2019—5—21
岳升杰每日分享:忽略成长
“有一本书叫《水知道答案》,书里介绍了一个精典的实验。将一只锅里的米饭放在三个相同的瓶子里,再将这三个瓶子分别放在所有物理条件都控制得一样的三个房间里。在第一个房间里,有人每天在相同的时间到那里对那个瓶子说一些鼓励和肯定的话:‘你好,我爱你,我很喜欢你。’在第二个房间里,有人每天对着瓶子说一些责备的、骂人的、难听的话:‘你这个蠢家伙,我讨厌你,恨死你了。’在第三个房间里,瓶子放那里后没人去理睬。两个月之后,人们发现那个没人理睬的瓶子最臭。仔细分析,被骂实际是一种负面的关注:‘我看到了你,我在乎你,我愿意拿时间和精力给你。’”
“有学生非常高兴地跟我说:‘吴老师,你知道吗?今天学校广播里点我的名字啦。’我说:‘那太好了!你做什么好事了?’‘哪里做好事了,我有什么好事,我被学校处分了。’我当时心里一惊,这孩子怎么被处分还一脸喜悦。他说:‘老师,我哪有机会被别人表扬?现在学校的广播里点到某某班、某某人被学校处分,全校人都知道我名字了。我是公众人物了。’当时听了以后我内心很是悲哀,后了解这个孩子的背景,才知道爸爸妈妈不知道去哪里了,把他扔给外婆。外婆年纪大了,没有办法照顾他。”
记得小学时,有个邻居经常在学校调皮捣蛋,有一次回家高兴地对他娘说:“娘,老师让我当干部了,我是‘挤长’。”他娘不解地问:“‘挤长’是什么干部?”原来我们那时坐的都是条桌,他上课时总是跟左右扛来扛去,老师没办法就封他为“挤长”,发现谁“挤”人了就管,这样他管住了自己。
的确,忽略孩子成长也是一种大的伤害,现在的留守儿童就是这样一类群体。有些父母在孩子很小时候就离开了家,一年回家不了几天,平时也不和孩子沟通。这些孩子极易形成冷漠的性格,无论对家庭还是社会都有极大的危害性。
2019—5—22
岳升杰每日分享: 爱的蒙蔽
“好,谢谢你给我们提供一次学习的机会!接下来,我不需要你做什么,一会儿,我会用卷筒纸把你的眼睛、耳朵、嘴巴蒙住,再把你的手、脚绑住,当然,我会把你的鼻孔留出来,你是安全的。
“请你站在中间,把手放下来,全身放松。这是我的孩子,我是非常非常爱他的妈妈。我希望孩子一生顺利,也希望孩子生活得纯洁,我每天用父母的那份爱心对待我的孩子。孩子,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好的东西,妈妈不希望你看,那些东西会脏了你的眼睛。妈妈会给你一个很简单、很单纯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是安全的,你会是放松的。所以,孩子,你不需要看,现在我把你的眼睛蒙上。
“孩子,生活中有很多不好听的话、骂人的话、粗鲁的话,那些话我们都不要听。还有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不健康的事都会耽误你的学习、影响你的前程,我们都不要听。妈妈很爱你,妈妈想保护你所以,我把你的耳朵蒙住,不去听那些话。我会好好地支持你,帮助你。这个世界太险恶了,这个世界竞争太激烈了,妈妈担心你这样会受伤害的。
“孩子,妈妈也不希望你去说那些难听的话、骂人的话、粗鲁的话。俗话说,言多有失,我把你的嘴蒙住,以免说那些不文明的话,让人家说没教养;以免说那些多余的话,让别人不耐烦。妈妈很爱你,妈妈真的真的很在乎你,我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陪你,以免你受到伤害。
“孩子,我帮你去看、帮你去听,我会很好地照顾你。好孩子,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那些不好听的话。你看现在的电影、电视,还有网络上,有多少龌龊的东西。妈不希望你去碰他们,我希望你在一个安全的、非常非常安全的空间里长大。好孩子,你要听妈妈的话,妈妈是爱你的。”
很多孩子有眼中看不到美景,有耳听不出美妙,有嘴说不出语言,很多都是父母包办、控制的原因。愿父母们不要以爱的名义蒙蔽、愚昧孩子。
2019—5—23
岳升杰每日分享:爱的绑架
“好孩子,你要听妈妈的话,妈妈是爱你的。你不需要伸出你稚嫩的手去碰那些肮脏的空间,那些东西有细菌,不要摸。你要什么告诉妈妈,妈妈帮你做、妈妈帮你拿、妈妈帮你买。妈妈是爱你的,妈妈真的真的非常地在乎你。所以,好孩子,听妈妈的话,为了防止你有危险,我把你的手梆住。好孩子,妈妈是爱你的,所以,你不需要自己去摸、去碰那些不干净的东西、那些没有消过毒的东西。当你有需要的时候,告诉妈妈,妈妈来帮你,妈妈是爱你的,妈妈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你身上。为了照顾你,我没有时间出去跟朋友玩,我也不愿意去跟他们做那些无聊的事情,陪着你长大,是妈妈很开心的事情。
“孩子,只要听妈妈的话,跟着妈妈,妈妈带你去走那些最近的路。妈妈有经验,妈妈是过来人,妈妈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妈妈吃的盐比你吃的菜多。你不需要去走,不需要走那些坎坷的路,你不要用自己的方式去选那些你自己认为好的路。我把你的腿绑上,你只要听话,只要按妈妈的要求去做,你肯定会很省力,肯定会很安全。孩子,妈妈是爱你的,妈妈真的真的非常地爱你,你只要这样听妈妈的话就够了。你需要什么,妈妈替你做,妈妈帮你来做。孩子,妈妈真的非常爱你,妈妈真的真的非常爱你。”
这是一则蒙眼、蒙耳、蒙嘴、绑胳膊、绑腿的练习。最早在郑州听家庭教育专家周慧玲老师的课接触了这个场景,感觉非常地形象。后来在阿果主持的“心理访谈”栏目《窒息的母爱》中,心理专家杨凤池老师又演绎了这样的场景。当时杨老师是用白布把那个女儿全身绑了起来,到现在我眼前还有那个白色的“僵尸”形象,非常地恐怖。这些练习由于集中在一起,好像有些夸张,实际上它在现实中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现在我们很多孩子像木偶一样,没有感觉、没有知觉,都是这种爱的蒙敝、绑架和愚昧造成的。
2019—5—24
岳升杰每日分享:谁的错?
“你都18岁了!你都有公民权了,你要自己去做事情了。为了你,妈妈这18年浪费了很多很多。现在你都长大了,你要去尽你的义务,尽你的责任了。走啊,去做些事情啊。怎么养了你这个没用的东西,你让我太伤心、太难过了。辛辛苦苦把你带大。我这么的爱你,可是你现在却什么都不做,就这样傻傻的站在这边。你打算让我养你到多少时间?走啊,你倒是去做啊,你自己的人生你不走,谁能代替你走?你怎么这样,让我急死了,你去走啊!你真的就打算这样过一辈子吗?我不会一直养你的,我老早就给你说过了,我只会养你到18岁,18岁之后的路你要自己走。你倒是走哇!你真的决定就这样吗?你长大了,要自己走自己的人生路了。你为什么还不走?你怎么这样让我生气、让我伤心,你要走啊!
“我真的很无奈,我爱我的孩子,我把他照顾到这么大,他现在比我都高,你看他什么都做不了。谁的错?这是谁的错?我每天都给他无私的爱,我一直都这样爱着他,可是我怎么爱成了这样一个孩子?他难道真的愿意这样吗?我没有用任何东西捆住他,我只是给了他爱。‘现在你已经长大了,你可以走你自己人生的路了。试一试,试一试,好吗?也许你试一试,生活就会有些不同,可以吗?往前走一步,或者用你的力量挣脱一下,看看生活会有什么不同?试一试,对,往前走一步;对,用些力气,挣脱一下。”
这就是当代中国很多父母的教育图!孩子小时候,父母给了孩子没有理性的、没有节制的爱,像大水漫灌一样汹涌而来;当孩子大了,看到自己的爱没有结果便会埋怨、唠叨、指责,甚至打骂;当这一切都没有效果时便选择放弃。当然,这也是很多中国孩子的成长图!小时候,过着“小皇帝”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长大了,过着“猪狗”般被讽刺、挖苦、鄙视的生活;最后窝窝囔囔地生活一生。问苍天,谁的错?
2019—5—25
岳升杰每日分享:爱的陷阱
“18岁之前,我好像在一个很温暖的环境里面,我什么都不用做。到18岁的时候我突然被推到悬崖,好像有一个声音在说:‘你要跳下去,你就跳下去。我早就告诉你怎么跳了,什么都给你了,你就是要跳下去!’我好像突然什么都没有了,剩下全是我自己的事情。可是我以前什么都没做,没有权利做,没有机会做,没有积累任何的经验,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全压在我的身上,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做。
“当父母让我做事时,我的内心是一片空白,身体是一种无力感。所有的这些东西我都没有准备,也没有任何经验,让我一下子什么都做,我觉得这就是跳悬崖的感觉,迈出去可能就会死掉了。所以,心里很担心。”
“当你尝试着走一步的时候,是什么动力推动你?当你挣脱的时候,那份感觉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就觉得反正长大了,总得向前走,踏出去的时候反正也能走,让这些束缚松了以后也非常轻松。我觉得很多父母的爱,就是对孩子的这种束缚。由于我家孩子周六、周日的时候也去学英语,我就看到,好多家长领着孩子,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像孩子的作业,甚至孩子的书翻到第几页等。那孩子就搁那儿,跟一个旁观者似的,孩子只是去上课,其他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做。我就想,这是孩子来学英语还是父母来学英语?父母特别的辛苦,而孩子什么也没有学到,因为不给孩子任何尝试的机会。哪怕在我们允许的环境里,让孩子尝试一下,犯点小的错误,他也就有经验了,否则,等他大了再让他去做,他哪能去做这些事情?其结果就是被压力压死。”
从吴文君老师与“被试者”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被试者”感觉从小父母什么也不让自己做到长大后什么都让自己去做,简直就像布置好的一场骗局、一场陷阱,其目的就是让自己跳下悬崖。孩子的这种感觉肯定与父母爱的初衷相反,但客观效果确实如此。
2019—5—26
岳升杰每日分享:爱的名义
“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一层一层的爱太沉重了,压得孩子透不过气来。其实我就有这种感受,因为在我们家里,我爸爸就根本不想让我们看到外面的东西。比如,玩麻将,他不会教我们外面是怎么玩的。他给我们一个很简单的规矩,我们家就这么一直玩,玩了几十年。等到外面去玩的时候我发现我不会跟他们玩麻将。我从来不看外面,我妈妈说:‘不要去看琼瑶的小说!”我很听话,但最后突然发现,我不会跟男人交往,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交朋友,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也不会跟他们聊天。脑中全是空白的,我就跟妈妈说:‘我现在好像才到18岁,甚至还不如18岁的女孩儿,我没有她们那样的能力去跟人家沟通。”
“这个练习很形象,我一直想到我姐姐。我们自己呢,好像很多做法不会那么形象、那么极端,但我姐姐真的就那么极端。她基本上从孩子出生就没去工作,天天在家带孩子,现在孩子也不去上学了。上次我孩子说不上学,可能就是受我姐姐孩子的影响。我姐姐就像老师说的话,她像极了,整天就是什么‘不安全啊,不能搞’之类的。我们觉得很困惑,可是一家人都没办法去说服她,也不知道怎么做,而且我姐拒绝看书、学习。”
“我看这个练习时心里非常难受,眼泪控制不住地想流下来。不是说怨谁,就是这种场景非常让人难受。我觉得这个场景就只有母亲一个人的意志,这个孩子是没有生命的,他是母亲的私有财产。虽然孩子的生命是父母带来的,但父母是不是就有这样的权利可以这样对孩子?这个孩子是我的,是我的一个财产,他不是一个独立的、值得被尊重的生命。这是很残忍的一件事情,这种残忍是以爱的名义,是对生命的一种摧残,真的非常恐怖。”
爱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可以说“成也爱,败也爱”。如何让父母理解爱的真谛,而不以爱的名义束缚孩子成长,这将成为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
2019—5—27
岳升杰每日分享:爱的枷锁
“那种爱的表现方式非常恐怖,这个母亲非常自私又非常可怜。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与刚才练习一样的故事。我们农村有一个孩子,他父母在没有出事以前,这个孩子在家就是少爷级的‘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什么活都不用干,连洗澡、干嘛都有专职的保姆给他做。当他父母出了状况以后,这个孩子被送到我们儿童村,他两年没有洗过一次澡,虽然这个孩子已经16岁了,但他不会洗澡。他不会干任何16岁孩子能干的那些事情,除了吃饭和睡觉,剩下的都要别人去帮他做。我们现在只能从他能干什么开始来让他进行练习,来教他怎么做。”
“这种爱其实像枷锁一样,它不仅表现在孩子的青少年时期,而且还会影响到他的一生。这个枷锁虽然是看不见的、无形的,但是它已经埋入孩子的心里。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孩子到老包括他的下一代都会有这种枷锁的影子。为什么很多人过着痛苦的生活,为什么总像欠债的样子?其实都是这种教育周而复始带过来的。”
“我们一直在说一个词:爱、爱、爱,实际上如果看透了,我们这个不是爱,是把爱理解错了。如果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是爱,或者蒙眼睛的时候还觉得是爱,似乎还情有可愿,但当绑住脚的时候就肯定不是爱了,再当成爱就是麻木、愚昧了。如果我们把爱字弄明白,弄清什么是爱,那么我们就会选择正确的做法,选择正确的爱。这个爱实际上到后来就不是爱,就变成害了,现在就需要我们看到和理解爱的真正含义了。”
爱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父母不能只凭好心“瞎爱”,应该问问孩子感受如何,想想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以上三位学员的分享非常深刻,第一位用16岁孩子的事例让我们看到包办的可怕;第二位分析了枷锁之爱流毒之深,它不仅影响孩子的现在,还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后代;第三位提示父母要时常警醒、觉醒哪是爱、哪是害?!
2019—5—28
岳升杰每日分享:因果报应
“当他把蒙眼布拿开的时候,他会想‘这个世界怎么这么肮脏’;当他把蒙嘴布拿开的时候他不会说话;当他挣脱枷锁之后他不会走路,而这个时候他更容易摔跤。”
“我觉得爱本身真的是很美好的,但这个爱是为谁?我们在那里‘我爱你,我爱你’其实是在满足自己,根本没有考虑孩子,或者说不懂得如何考虑。”
“当孩子18岁的时候,你让他出去,就像他所想的一样,在悬崖上面。如果他迈出一步,把那个枷锁挣脱了,很好;如果他万一挣脱不了,他就会倒下,一不小心就会摔死。我当时就觉得特别危险,母亲可能会失去这个孩子。”
“我跟别人不一样,我一直在笑,笑什么呢?笑我们这些傻得可爱的妈妈。全都傻,没有一个不傻,都被那个爱搞成了傻子。然后,害了孩子,害了自己。”
“刚才我做为母亲,真的很无奈。我的孩子就不肯动,他不想有任何尝试,我当时真的不知道可以怎么办。我深深地体验到做母亲的那份无奈,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软的不行,硬的不行,训也不行,打也不行。我真的不知道这个孩子将来怎么样?这不废掉了吗?我有很大的一份焦虑。”
正如电影、电视一样,这则“蒙眼、蒙耳、蒙嘴、绑胳膊、绑腿”的练习在短时间内再现了因果关系。母亲由于付出没有得到回报,由爱变恨;孩子由于看到正是母亲的爱毁了自己的人生,由于看到母亲不再爱自己,也由爱变恨;而这一切都是母亲错爱的因造成了亲子恨的果。
为什么这样的“小儿科”、“笑话”、恶作剧、悲剧还在不断上演呢?我想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现实中并不是昨天有了因今天就有了果,很多父母看不清他现在言行与以后结果之间的联系,等到看到了为时已晚;二是很多父母误解了“善有善报”,这个“善”不是要闭着眼“瞎好”,而是要睁着眼“看清’。请相信,因果从来不欺人,开出罂粟花的一定是种了罂粟花的种子。
2019—5—29
岳升杰每日分享:十八岁
“刚才那个18岁的孩子,一个很健壮的男孩子,但他没有任何力量去做事情,因为他大脑一片空白。他不知道外边如果有冲突该怎么办?他不知道当生活中有一些东西失去了他该如何处理?他不知道当爸爸妈妈不在了他该如何生活;他不知道当那个宠爱的小动物不在了自己如何做?他不知道他喜欢的某一样玩具不在了该如何办?他不知道如果外边有人挑战他该如何捍卫自己的权利?他也不知道作为一个男子汉如何承担责任……
“做父母的都渴望孩子有能力去处理各种事情,可是父母没有给他机会让他形成处理事情的网络,没有学习到这些经验。当孩子在面临一个未知的甚至被家长描摹得很可怕的世界时,他没有能力去面对。
“实际上,这是人生必然会遇到的课题,他必须独自面对。比如,冲突出现了——他跟老师的冲突,他跟同学的冲突,他跟父母的冲突,他要想办法解决。比如,他身边那些重要的人、事、物失去了,他该有一个平静的心态,他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他下一步应该知道如何做。比如,当他面对别人的挑战,有人对他施加暴行,侵袭他的时候,他该有能力保护自己。比如,在工作中,老板把五个人的工作加在他一个人身上,他应该据理力争,捍卫自己的权利,他要么拒绝,要么要求增加收入。比如,他要去承担学习这份责任;他要成家立业,他要有能力作为建立家庭照顾自己的孩子。”
十八岁,在法律上这个孩子已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国外据说父母就不再抚养孩子就要让他独立,在“蒙眼、绑腿”的练习中,这位妈妈也是这样想的。在孩子十八岁之前,她什么也不让孩子去做,她用全部的爱将孩子“泡”起来,她无怨无悔;孩子十八岁之后,这位母亲完全换了一种姿势、一种面孔,她恨铁不成钢,她对孩子横眉冷对。难道十八岁真的能像魔术那样神奇、像吹糖人那样快地让一个宠物立地成佛吗?
2019—5—30
岳升杰每日分享:爱的呼唤
“很多人常常跟我说一句话:‘这孩子那么小,他懂得什么?他还有思想吗?’这个话不是说刚出生的孩子,而是说三四岁的孩子,甚至十来岁的孩子。‘他是个孩子,他怎么懂得?’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父母往往把孩子当成不懂事的宝宝,忽视孩子生命的尊贵和平等。
“很多父母都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如果孩子在我们的引导下,一路都是顺利的,他就不知道什么叫挫折,当然他在面对挫折时是无奈的。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我们的的孩子耐挫能力差,实际上是他们从来没有受过挫折,他没有经验去承受挫折。人这一生要面对挫折,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是逃不掉的。这个练习让我们有机会体验了,被这样爱着的孩子被这样对待的孩子,他的状态是什么,他的结果是什么?”
父母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它是对孩子生命的不尊重;父母替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它是对孩子生存权的剥夺。这种观念和做法是典型的错爱,是当前家庭教育中最大的毒瘤,它孳生出很多无能、无奈的孩子。
有句歌词“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糊里又糊涂”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共鸣,我想就是因为它道出了人们对爱的困惑。仔细想来,爱确实是一门学问,它需要与时俱进,过去父母把一块肉夹给孩子,孩子对这种爱会记忆一生,现在父母仍把一块肉夹给孩子,孩子可能会表现出不屑的表情。它需要适度,正如水一样,缺水禾苗会变黄、会干枯,水过多,禾苗同样会被淹死。它需要火眼金睛,能一眼辩出哪是正确的爱,哪是错误的爱,哪是毒品,哪是营养品。它需要自己消化,从老师那里听来的,从书本上学来的,都需要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深加工,再画龙点睛、灵活施教,否则,可能会因火候不对弄成一锅夹生饭,可能会因画蛇添足而让亲子关系僵化。
正是因为爱的复杂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才更需要父母学习!这是时代对爱的呼唤!
2019—5—31
岳升杰每日分享:厌恶数学
“我发现女儿对数字的兴趣远远不如她在其他方面的兴趣。当我开始教她算术时,发现她根本没有兴趣,总是无精打采的样子。我深深地感到,对于女儿来说,再也没有比数学更难使她感兴趣的了。当我教她加减乘除时,他甚至感到厌恶。我知道学数字必须死记硬背一些东西,比如加法表、乘法口诀等,而这些全靠记忆的无趣的东西是女儿最不喜欢的。
“这时,维尼夫特刚刚五岁,她在文学方面,已经达到了初中毕业生的水平。然而,她由于对数学没有兴趣,在这方面已经显得很差劲,连乘法口诀都不会。我真的有些担心了,因为我的理想是让女儿均衡地发展,把她培育成为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尽量完美的人。由于女儿对数学不感兴趣,这很容易使她变成一个片面发展的人。我认为片面发展的人不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所以面对女儿的这种状况,我常常陷入苦恼之中。但是,强制地要求女儿学数学,这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弄不好的话,会让她更加厌恶数学。”
斯特娜夫人因五岁女儿对数学没兴趣而烦恼。她的信念是让女儿幸福,她的价值观是让女儿均衡发展,她的规条是要让女儿对数学有兴趣。她将女儿对数学没兴趣归结为两点:一是数学本身——死记硬背,全靠记忆无趣的东西。二是女儿的特点——最讨厌背东西。这种错误归结显然要走进一个死胡同:不逼吧,女儿不可能对数学感兴趣;逼吧,女儿会更厌恶数学。
《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不愧为世界级家庭教育的经典,单单它的章节题目就让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第五章——“对孩子的训练必须用游戏的方法进行”第五节——“有趣的游戏使女儿喜欢上了数学”。斯特娜夫人不愧为世界级伟大的母亲,虽然她也有一般母亲的烦恼,她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更多是她具备在短时间内觉察问题、找到原因并解决问题的智慧,很快让女儿由厌恶变为喜欢!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