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让孩子更快乐地成长

17年前 [06-11 11:04 周一]
让孩子更快乐地成长
义乌新闻网  2007-06-08 10:47:07
字号:   | 打印 | 关闭

  都说孩子是快乐的,可是由于学业压力过重、家庭矛盾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等原因,现今不少孩子在享受着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会陷入“不快乐”的泥淖中。他们有的沉默寡言、自我封闭,有的思想过激,行为粗鲁,其实这都是孩子内心不够快乐,渴望被关爱的表现。为了让孩子更快乐地成长,我市不少学校都设立了与孩子沟通,为他们进行开导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由拥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的老师担任主要思想开导工作,帮助孩子们走出泥淖,寻回本该属于他们的那份快乐。

 转化从“心”开始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在义乌经济开发区学校,从事心理教育的老师袁卫萍说,精灵们也会长大、也会有烦恼,伴随着他们的并不都是鲜花、掌声,那其中也充满了痛苦、孤独、彷徨与无奈。学校的教师们努力在学生心灵成长的道路上,一路保驾护航,使孩子们健康快乐。
偏激个性走向平缓
  上午第二节课后,一名叫小超的同学拿着手机,泪流满面地打电话,嘴里喊着:“我要回去。”旁边班主任老师在看着他,似乎阻止无效。正在这时,英语老师走了进来,小超用眼睛狠狠地盯着她,眼神充满了仇恨。嘴里还在喊:“就是她。”原来在英语课上,小超不认真听讲,不停地做小动作,影响到了周围的同学,英语老师批评了他。他感觉非常气愤,拿出手机就到门口给妈妈打电话。第二天,走廊上又传来了吵闹声,又是小超的声音。原来,他数学课上玩弄手机,不听课,又被老师严厉地批评,小超觉得老师在报复他,和老师顶起嘴来。
  小超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爸爸疼妈妈爱,全家人都宠着他,后来家庭有了变故,从此家中“战争”不断。为了小超,父母暂时没有离婚,但天天生活在父母的互相指责及谩骂声中,小超的个性变得急躁,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他天天都要想办法做一些坏事,引起周围人对他的“关心”。在与他的交谈中,他流露出了对父母的失望,对其他孩子的羡慕,也对父母的做法充满了痛恨。了解了小超的家庭变故,老师就从家庭方面入手,争取家校配合,经过辅导,小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老师的调解下,他承认了错误,道了歉,事情圆满解决了。
  经过多次心理辅导,小超原来偏激的个性逐渐趋于平缓,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基本上消除,和同学之间变得较为宽容,最大的变化是与父母的关系变和谐了,不再无故生事,有时还会和父母说一说学校的事情,不再有过激行为。
解开孩子的心结
  小婷,10岁,从小多病,身体状况欠佳,但因家庭环境较好,个人成长经历非常单纯、顺利。小学一年级时成绩不错,二年级下半学期情绪低落,成绩下降,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不融洽,孤僻而又自卑,曾出现几次自伤现象。她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商人,事业上有所建树。以前对女儿非常疼爱,后来小婷又增加了一个弟弟,对小婷的关心较少了。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勤劳、忍耐,生活上对女儿较关心,但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在学习上对女儿过问较少。
  针对她的情况,学校制定了矫正方案设计,首先采取移情的方法,先安排集体活动,并让她负责收集笑话,准备好小组的节目;其次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让他们了解到孩子自伤的真正目的,减弱孩子的行为刺激;还对其进行了认知疗法,分析自伤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她认知到这种行为虽然达到了一定的目的,但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可能更多。此外,袁老师还运用代币法设计表格,主要针对她的行为采用加分的方法,促进积极行为的形成,塑造良好的形象,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两周后,小婷再次来到了心理辅导室,她是蹦蹦跳跳进来的。小婷把表格交给了袁老师,上面的字写得工工整整,问她还需要继续制定计划吗?她点点头,于是,老师从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人际关系方面重新做了安排。从此,小婷变得活泼、开朗、上进,学习成绩也进步了很多,辅导过后小婷没有出现自伤行为。家长反映,现在孩子有事基本上会跟他们讲,跟弟弟也会玩了。

 小哲笑了

  “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稠州中学“心语小屋”的黄雅萍医生接了电话:“你好黄医生,我是小哲(化名)的后妈。上个周末,小哲的爸爸因为生意出国了,小哲从星期五晚上开始,到星期天晚上,整整两天三夜都未出房间门一步。他只是对着电脑玩游戏,不吃也不喝的,甚至连小便都懒得进卫生间,直接拉在床角……”
  小哲是一名初一的男生。据老师及周围同学的反映,他平时在班里寡言少语,很少跟同学交流,学习成绩也比较差。黄雅萍在了解到一些情况之后,主动跟该同学做起了交流。
  小哲平时本就话语不多,再加上黄雅萍对他而言只是一个陌生人,他更加一言不发了。但是黄雅萍并不气馁。她从最平常的生活点滴开始关怀,最终,小哲终于跟黄医生说出了藏在心中多年的苦闷。
  原来,小哲的妈妈结婚七八年一直没能怀上孩子,因与小哲的奶奶和妈妈关系闹得很僵。后来,小哲的妈妈费了许多努力,好不容易生下了小哲,可婆媳关系依然得不到改善。父亲后来有了外遇,小哲的妈妈和爸爸也大动起了干戈。“我好怕爸爸妈妈吵架,我甚至因为害怕他们的吵架而躲到床底下。”小哲说,“可是没有人知道我的恐惧。”
  爸爸和妈妈终于离婚了。在生下小哲之前,因为好几年不会生育,他们曾领养过一个孩子,也就是小哲的哥哥。离婚之后,哥哥跟着妈妈改嫁了,而小哲随爸爸一起生活。
  小哲是全家人费了很大的辛苦才期盼来的,因而格外受宠。但是小哲并不快乐。他记得,在爸爸和妈妈刚离婚不久,每天下午放学的时候,爸爸和妈妈都会各自开着车像“抢”一样地把他接走。有时候爸爸来得晚了,小哲已经被妈妈接走,爸爸和妈妈就又会大吵一顿。这样的日子似乎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我很孤独,很苦闷。”面对黄雅萍,小哲终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没有人可以陪我说话,没有人陪我玩。我只有上网,只有一台电脑,可以随时陪着我……”
  看来,让小哲不快乐的最大可能,应该是爸爸和妈妈以及整个家庭的吵闹冲突带来的。虽然在每一个大人的眼里,小哲都是他们最最珍爱疼惜的心肝宝贝,可是有谁又真正关心过他的内心感受、关注过他的成长呢?
  为让小哲能够重新找到自己重新找回快乐,黄雅萍及时分别联系了小哲的父母。她告诉他们,虽然离婚了,但妈妈还是小哲的亲生妈妈,爸爸也是小哲的亲生爸爸。他们的共同希望都是小哲能过得快乐过得好,希望小哲可以茁壮成长,怎么可以残忍地阻止他去想念自己的妈妈呢?孩子因为家庭矛盾而产生恐惧担忧,作为家长更应该给他正确的引导,让他走出父母离异的阴影,而重新找到原本属于他的那份快乐啊!
  现在,小哲每个星期都可以去妈妈那里和哥哥一起玩了,脸上的笑容明显增多了,心情也变得开朗起来。

  6封信让学生走出“苦闷”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后宅中学一个自称“困惑而孤单”的男生向学校里的知心姐姐写信寻求帮助。通过简短而平常的6封信交流,一个“失魂落魄”为成绩差而困扰的孩子,不久进入了全年级前200名。
  第一封信这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我是一个十分困惑的男孩,我总觉得自己与这个班集体很疏远,全班(同学)好像都十分地讨厌我似的。尤其是我要好的伙伴——刘某,他长得十分帅气,也很可爱,令人喜欢。同样……可是他总是一点一点远离我,甚至连话都不愿与我说,我该怎么办啊!对此,我也感到很伤心,难道真的是我错了吗?脑海中反复地想着这个问题,我曾为了他,冷落了学习,直到学习下降到非常糟时,我才醒悟过来,但我总是不甘心,知心姐姐,我究竟该怎么办啊!为什么我会这么失魂落魄?为什么老天对我如此不公?帮帮我吧!”落款是“一个困惑而孤单的男生”。
  知心姐姐收到学生的信后马上回了信:别在羡慕别人的时候失去自己的快乐!其实你应该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的唯一。因为你身上所有一些特性是与生俱来的,别人也不可能拥有的。再说,你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学习;你班上的刘某如此讨人喜欢,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那你何不取长补短,努力改进自己,让自己融入到班集体中去。快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愿意,你可以随时调换手中的遥控器,将心灵的视窗调整到快乐频道,相信自己,你也是很棒的。记住,别受他们左右,活出你自己!聪明的你,应该明白了吧?该怎么去做?有时间,姐还是希望你能过来与我聊聊!好吗?就要期末考试了,我希望你有一份好心情!
  收到知心姐姐的信后,孩子马上进行了回复。他说,是很想来看一看,可是,因为胆子小,不敢来。
  临近春节,知心姐姐又给他写了一封信:一个人的胆量的大小,并不是生定的,它就像汽球一样,变大变小全由自己掌控。你既然心里很想上我这儿来,想与我直接聊天,那就抽个时间过来,好吗?我等你!
  一封封的书信,打开一个封闭的心灵。知心姐姐的最后一封信,让这个学生来到知心姐姐的办公室。信是这样写的:到底你有什么顾虑?我多次邀请,你依然“不敢”前来,我真的很想知道原因何在?能告诉我吗?最近天气不太正常,你可要多注意身体啊!不是说:“身体是革命的资本!”你说是吗?你如果真的想来“知心小屋”,那就大胆点,没什么好怕的,来吧!
  今年3月21日中午,这个学生终于出现在知心姐姐的面前。他告诉知心姐姐,现在心情好多了,学习成绩也进步了,期末考试的成绩进入了全年级前200名了!看着他那平静而自然的笑容,知心姐姐想,这个孩子终于闯过了心理上的这一关!
 专家谈青少年心理问题

  近些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重视,而由于心理原因导致的极端行为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师丁仁峰告诉记者,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主要有长时间、频繁地受消极情绪的干扰,如感觉焦虑、郁闷、恐慌、愤怒,感到学习生活缺乏乐趣,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严重者有生不如死的感觉;还有经常感觉脑子不受自己控制,胡思乱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感到学习效率低下等等;感到与同龄伙伴及与其他人交往困难,难以相处,融入困难,尤其是与异性同学的交往更是让他们感到不知所措,严重时有明显的孤僻、不合群现象;过分的不计后果的冒险行为、极端行为如逃学、离家出走等,过度的叛逆、寻找刺激的行为等。由于青少年学生尚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这些行为常导致严重的后果。
  毫无疑问,引起上述情况的外部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因素。在家庭因素方面主要涉及不良的家庭教育及家庭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物质条件的满足,却缺乏心理需要的满足;对孩子缺乏理解、尊重;过分限制孩子选择的自由;限制孩子的个人空间;将自己的期望、意志强加给孩子等等,父母的这些不恰当做法一方面严重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给孩子提供了不良行为模式的榜样。由于各种原因,家庭内部会出现各种问题,如父母吵架、离异等,如果处理不当,如在孩子面前数落另一方的不好之处,将孩子当出气筒,剥夺配偶探视孩子的权力等做法,也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在学校因素方面,素质教育喊了多年,升学率依然是一个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全面发展提倡了很久,考试分数依旧是学生最关心的内容。不良的教育环境以及教师对待学生不妥当的态度,无疑会扭曲学生的心灵,会让学生觉得他们就是读书的机器,一旦分数不理想,会体验到强烈的挫折感,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产生逃避、自卑、自弃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另外,学校里缺乏针对学生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课程,即使有些学校安排了心理辅导课也因为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还有社会因素方面,现代的社会是瞬息万变的社会,各种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行为方式搅和在一起,而且变化极快,让人目不暇接。学生虽然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并非生活在真空里,加上他们尚缺乏足够的分析与辨别能力,若不能帮助他们学会分辨能力,缺乏有效的正确引导,仅仅用空洞的说教或限制接触的方法,并不能使他们避免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那么,怎么来破解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丁仁峰说,要把青少年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完整的人意味着他们不仅有物质的需要,也有心理的需要。由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更渴望大人们理解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愿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们应尽可能给他们一些个人空间,应当避免将自己的期望与要求强加到他们身上;给他们多一些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学会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还有应当记住他们还是一群正在成长有待完善的群体,由于学识、能力所限,他们注定不可能如成人一样考虑得那么周到,做的那么成功,表现得那么自觉等。丁仁峰说,家长、老师们应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相信他们,包容他们的不成熟行为,需要的时候加以鼓励与引导,而不是一味的责备和批评,告诉他们什么不能做,还不如告诉他们哪些可以做更有效。
  丁仁峰还认为,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除了书本的知识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体验。社会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但却是他们将来必定要走进去的大熔炉,让他们多了解、多观察社会的各个方面,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可以使他们得到一个对社会的完整客观的认识。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对孩子一生都很重要,过多地隔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不仅无助于减少社会不良信息对他们的诱惑,而且还会使他们将来的社会适应也产生严重的困难。
  丁仁峰说,学校在开设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候,要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课,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管理自己,提高他们应付各种挫折的能力水平。
  
心与心的沟通
来自义乌市教师进修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报告

  几条木制的沙发,一个茶几,一支鲜花……走进义乌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质朴和温暖会是你油然而生的一种感觉。这里没有俗事的纷繁复杂,没有学业的沉重压力,有的只是心理辅导老师的认真倾听和耐心分解,有的只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
  教师进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曹伟华主任告诉记者:社会进步飞快,学生们也处在一种比以往更加复杂、多样化、甚至变化无常的成长和学习环境中。他们在家庭内外、学校内外常常会看到、听到、接触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令他们目不暇接又不知所措,心中有着太多的困惑和冲突;在升学、竞争和考试的压力下,他们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于是,很多中小学生的“物质空间”不断扩大但是“心理空间”却不断缩小,许多孩子常常感觉到不快乐,甚至引发诸多的心理问题。
凭证上岗,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我们先来看看一段日记吧:“这只鸽子很可爱,它是我的好伙伴,对我可好了,我不开心,它会拼命地逗我开心,懂人性的动物是很难得的,小鸽子虽然可爱,但它却是动物,真是可惜呀!”
  这是一位性格孤癖、没有朋友的小学生。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肯写作业,爱打架,不参加任何的集体活动,好像什么事都引不起他的兴趣。无论老师对他进行批评还是表扬,他都无动于衷,他只是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老师们必需掌握一些心理学常识才能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随着义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外来经商、打工的人口急剧增多,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诸多问题在孩子的身上突出地反映出来。这就迫切地需要担负着教育功能的学校能出现一批懂心理学的老师,为学生们进行输导帮助。于是,“学校心理辅导站”就应运而生了。据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在学校从事全职或者兼职“心理辅导”工作的老师都是持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的,而在义乌,已经考出这个资格证的老师就已经有400多位了。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今后还将进一步推广。下一步我们希望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老师也要考出这个证件,再下一步,到普通的老师都需要去考。”曹伟华说,“我觉得它应该会像普通话等级证书一样,所有的老师都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行。这是十分必要的。”
  从前年开始,教师进修学校从全市考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B证(中级)以上的“心理辅导员”中挑选出李沙、袁卫萍等优秀老师四人,在“心理咨询室”轮流值班。每个星期五是咨询室对外开放的日子,值班人员就通过心理测试、热线咨询、面谈咨询等给来访的学生提供帮助。
用心交流,寻回孩子们的快乐
  心理咨询老师认为,在前来咨询的学生当中,考试焦虑是现在引起学生情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去年5月份,离高考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一名在义乌某中学读高三的学生打来电话咨询,他说自己很苦恼,一点也看不进书。”原来这名同学之前成绩一直都很好,能保持在全班前10名左右。可是就在刚刚进行的摸底考试中,他不知什么原因没发挥好,一下子掉了班级40名。由于学校、家庭等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一下子紧张起来,书本一点都看不进去,甚至产生呼吸紧张、脸色苍白、睡眠质量下降等等一系列症状。于是心理咨询老师就通过电话给他进行开导。这样几次之后,他的心态渐渐调整过来了。到了高考前一天,心理咨询老师又跟他通了电话。后来,他高考发挥得挺不错,考进了浙江大学法律系。
  小强是一位初二学生。他平时不仅学习不努力,还要到处“惹是生非”,每天不是上课打架就是搞破坏,已然成为了政教处的“头号常客”。他过分极端激烈的行为引起了老师的重视,经过心理辅导员的开导,小强的“过激”行为才慢慢缓解了下来。
  究其“叛逆”的原因,家庭教育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通过数十次的谈心,心理辅导老师终于知道了事情的一些原委:原来,小强的爸爸年轻时曾因为打群架坐了三年牢。在爸爸坐牢期间,妈妈忙于生意,小强一直是跟奶奶一起生活的。奶奶很宠他,以至于娇惯了他为所欲为的坏脾气。后来,小强的爸爸出狱以后,看到小强也跟自己一样,不好好学习喜欢打架,就采取了粗暴的教育方法。只要他被其他同学老师告状了,小强的爸爸就当着大家的面对他一顿暴打。爸爸还说,我自己就是从牢里出来的,教育孩子就是要凶一点他才会怕你,才会改正。
  心理辅导老师于是从他爸爸处入手,一次次耐心地向他解释孩子的教育方法,同时给小强各方面的鼓励和引导。最后,小强终于从一个各方面表现都很差的学生转化成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鞭挞儿童是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自责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无论是忙于经商还是其他工作的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与其诅咒他们黑暗的一面,不如为他们点上一根蜡烛,照亮今后的方向。”

一位老师的真情记录

  “初冬的寒意在久违了许久之后,终于如期而至。伴着残茶上微微冒着的热气,展读毛毛的来信,我的心也如这五十年一遇的暖冬一般热腾腾的。我为毛毛的变化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这是一位老师在自己教学总结过程中的一段真情表白。
  毛毛是一个号称“皮大王”的小学四年级学生,这位老师是他的班主任。平时在班里,毛毛任性、粗暴、冲动、固执,做事情注意力分散,上课比较好动,是一个倔强散漫的孩子。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大家就觉得分外不得安宁了。据以前的老师反映,毛毛还对老师怀有特别深的敌意,经常与老师顶嘴,还经常旷课、逃学。有几次老师去他家家访,他还故意搞恶作剧——躲在二楼阳台向老师砸花盆。面对这样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家长也束手无策,甚至曾经多次开车把他捆绑到学校,但却无济于事。
  这位老师在接手毛毛所在这个班级的时候,很快就注意到了毛毛的“突出表现”,但是他没有提出批评和制止,而是反复观察,不动声色。后来,他发现毛毛这样看似特别“不乖”的捣蛋鬼,其实心里特别的脆弱,有着一般人所无法察觉的自卑和受伤心理。
  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在课堂上很真诚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称赞毛毛的画画得非常有个性、有才气。后来,这位老师又因为毛毛铅球推得远而推荐他去参加市运会,结果夺得了第一名……渐渐地,渐渐地,老师也就取得了毛毛的信任。
  这时候毛毛终于跟老师说出了实话。原来毛毛的父母离婚,毛毛被判给爸爸。而爸爸又是社会上的一个“小混混”,整天整天地见不着人影。毛毛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狼狈的家庭环境使他自惭形秽,并受到一些人的歧视。他渴望爱,渴望受到尊重,但满腹的委屈使得他同周围的一切消极地抵抗起来……
  “面对我,孩子感情的闸门冲开了。我抚慰着他,不由得摸了摸他颤抖的小手,整理着他的头发,揩去他眼角的泪水,等他稍微平静些后,我给他列举了他身上的优点,让他明白,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糟糕,老师还爱着他,对他充满期待。”
  后来,毛毛和这位老师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说道:“您的关心,不仅使我得到温暖,还增强了我生活的勇气,我不再仇视周围的一切人了。我一定要记住您的话,走出自己的路来。我一定行的,对吗?”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