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许多青少年的父母都是成长于 1960 至 70 年代的“文革”时期,他们好些自身也缺乏良好的教育,甚至同样无法在社会上获得公平的对待,失业、下岗时刻威胁着他们。张慧萍说,孩子需要家庭给他们安全、希望和信心,但在家长也缺少这些条件的时候,能给予孩子的就更少了。尤其是现在的电视、电影上的暴力题材很多,小孩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自然受影响很深。
没有枪声的校园暴力
来源:《新闻周刊 中文月刊》
“我抡起手里的书,砸他们的脑袋,一个男生搧我嘴巴,我抓着其中一个人的领子,用脚踹另外一个人,他们拽我的头发......”18 岁的北京某职业学校女生苏冉,清楚地记得今年年初的这次“恶斗”,她甚至还记得,被她拽打的男生,脖子上戴着一条银色的项链。“打架?每周都发生。”尽管这样,苏冉却认为,像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那样的校园枪杀案在中国不可能发生,原因很简单 --“中国哪有枪啊!”
可是,没有枪并不代表校园暴力事件杀不死人。今年 5 月 15 日,广东茂名市电白县第三中学初二学生吴建国疑因被索要保护费用刀当场刺伤六名初二学生,其中二人被送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2006 年 7 月,北京顺义军营村红星小学一个 15 岁学生,因一句脏话被邻校学生在五分钟内打死;2004 年初,23 岁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为同学说他打牌作弊,就用铁锤将同寝室的四名同学砸死。
虽然中国的校园暴力问题还没有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实际上,这类暴力事件现在却可以经常在网络上看到。例如,在土豆网上的一段用手机拍摄的视频中,三个中学女生将另一个女生推下楼梯,踢她,撕她的衣服,抓她的头发。被打的女生无力反抗,蜷缩在地上,默默忍受。这段视频(tudou.com/programs/view/2tImtvNUv4A/)已被点击了近 2 万次。在 4 分 30 秒的时间里,没有人说话,没有人解释原因,只有拍摄者不间断的笑声。从去年年末至今,上传到土豆网上的类似视频已有 74 段之多。
尽管中国社会习惯将那些逞凶斗狠的孩子简单地归结为“思想品质有问题”,但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反映社会状况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2004 年,上海市一项针对 11 至 18 岁青少年的心理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一的孩子存在情绪障碍,五分之一有情绪问题。他们感受到的压力首先来自学习,再次是感情、健康和家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严重性有上升的趋势。对此,曾任职高班主任多年、目前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张慧萍表示,这些学生的暴力行为,正好显示出更深层次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原因。
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和离婚率上升,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有着巨大的影响。张慧萍表示,独生子女一代更倾向于为所欲为、罔顾他人感受;而父母离异则容易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缺少安全感,从而更容易引致暴力的发泄行为。张慧萍举例说,有一名职高学生,只因别人看了他一眼,便将其打伤。问其原因,孩子回答:“我不喜欢他看我的眼神”。在追问下,这个离异家庭的孩子才说:“我爸爸以前就是用那种眼神看妈妈的。”
另外,中国父母在子女家庭教育上存在的误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思维,将他们引向暴力。张慧萍说,多数家长以为只要给了孩子基本生存的物质条件就算尽了责任,却没有学会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此外,现今的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也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学习怎么样?作业做完了吗?考试了没有?考多少分?不少家长对独生子女百依百顺,到了孩子遇到矛盾、挫折,能给予的帮助也十分有限,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一个被打的学生的父亲便曾对孩子说:“咱不能吃亏,谁打你,你也打他。”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许多青少年的父母都是成长于 1960 至 70 年代的“文革”时期,他们好些自身也缺乏良好的教育,甚至同样无法在社会上获得公平的对待,失业、下岗时刻威胁着他们。张慧萍说,孩子需要家庭给他们安全、希望和信心,但在家长也缺少这些条件的时候,能给予孩子的就更少了。尤其是现在的电视、电影上的暴力题材很多,小孩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自然受影响很深。
对此,天津耀华中学心理咨询教师张丽珊虽然也同意家庭是导致了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她却指出,校园暴力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的人才评价标准太单一 -- 学习成绩好便一切都好。不久前,张丽珊即处理过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他学习成绩不好,却有“经商的天才”。他模仿图书馆制作读书卡,向同学们卖卡,出借家里的图书。然而班主任老师却公开叫他“拾破烂儿的”、“要饭的”。孩子的父亲是高级公务员,每周至少三次接到班主任的告状电话,有时还要被叫到学校接受“训斥”,感到“斯文扫地”后,父亲将怒气撒向孩子。从此那个孩子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捣乱,因为他认为反正老师也要跟他过不去。“这种状况不单导致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极度丧失”,张丽珊说,而且也是日后产生暴力行为的导火线。
她进一步解释,目前公众对学校的期待标准只有一条:只要升学率高,便一切 OK;如果学校的升学率不好,便很少被政府和社会关注。但学校资金不足,自然便缺少高水平的教师,而给学生的关注自然也少。她说:“校园暴力问题只是中国社会问题的一面镜子 -- 旧的人才评价模式虽然已经不适应了,但新的制度却仍没有出现。”
在此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寻找另外的表达渠道,便成为了部分孩子的本能反应。无锡市山北中学邓超老师肯定地说,80% 在中学有暴力倾向的孩子都是因为从小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 99% 做出暴力行为的孩子都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吸引人们的关注。尽管通过体育和文艺活动同样可以让孩子获得一定的自信,但现今过重的学习负担,已使大多数学生丧失了发展这类才能的个人空间。
2004 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以及随后发生的一系列校园暴力事件,已经让当局不得不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措施。去年年初,张慧萍任教的所在地区便接到市教委的文件,要求在 2008 年前完成每所中学“一(心理咨询)师一(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去年下半年,她和全市 800 余名中学教师都参加了短期培训。张丽珊表示,即便在她那所已有 80 年历史的名牌中学里,她每个中午都不能休息,因为时间都被学生预约满了。但这样问题就得到解决了吗?
苏冉说,她曾经觉得自己就是家里的败类,“我妈妈常说我又费粮食又费水”。她本来以为,上职高后能够更早地确定一个职业,毕业后能更早地融入社会,却没有想到,自从进了职高,就没有了认真学习的环境,同学们都在攀比,人生更加没有了方向。“每天就是混,觉得心里有股火,总想发泄出来”。 发泄可以选择很多方式,但只有抡拳头是最快捷、最刺激、最不需要学习的,其结果就是校园暴力循环不休地上演 -- 尽管没有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