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1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第12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余秋雨评委对选手谈话素质作综合评点的时候说,现在已经基本改变说套话的现象,但期待更多的个性、感性和灵性。 在我的感觉里,与其说余先生是对选手的“语言系统”提出问题,不如说是对中国的“文化系统”提出问题;与其说余先生是对歌手素质提出希望,不如说是对教育提出希望。 个性 什么是个性,也许有什么权威的解释,但照我这个从事教育二十年的人“个性”的看法,个性,就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按照自己的思考去说话,按照自己的思考去做事——个性的起点就是有自己的思想。 中国的孩子在头脑里到底还有多少自己的东西?在一次枯燥的旅途上,一本盗版书里的那则笑话至今难忘。讲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对于其它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学生都没能答得上来。因为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拉丁美洲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请”,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它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也许有人看到的是,文化缺陷哪个区域都有。问题是笑话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最后才“抖包袱”,所以我看到的是“中国孩子没有自己的思想”! 中国的孩子没有自己的思想吗?这是一种说法,有点危言耸听,不如说成中国的孩子即将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样就可以把矛头离开无辜的孩子,指向中国的教育。教育可不要再把矛头转向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状,因为教育承受着文化的惯性力量,但也承担着改良文化、创造新风的责任;教育承受着社会现状的制约力量,但也承担着改造现实、追求理想的使命。官员在布置全局工作的时候,当然可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万众一心,争取最大的胜利!”,而教育的目标是个体生命的成长,没有自己的思想,是不会争取到“最大的胜利”的。 有自己的思想,的确太重要了。胡适离开大陆到美国以后,毛泽东托人劝他回来。胡适没有同意,接着,全国上下共诛之,要把胡适批倒批臭。1956年9月,陈源再次致信胡适,转达原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的一片劝归之意,说大陆的胡适批判,“是对你的思想,并不是对你个人。”胡适在陈源的这句话下面划了线,并在一旁批注说:“除了思想之外,什么是我?”没有了思想,连“我”都找不到了,还能再有什么? 正如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所云,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有思想,他就是万物之灵;没有思想,他就经不起任何风雨。那位为了理想宁愿经受涅磐之痛苦的人,在文学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在于他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立的个性;而后来灵气消散,甚至于写出“长江下面跑汽车,跑火车”之类的所谓诗句,遭后人非议,就是因为他在“特殊”的年代不敢做“特殊”的人了。 看来,教育要成就孩子们的理想,先得培养独立的思想,独特的个性。 感性 理想是天上的彩虹,而个性则是腾飞的翅膀。这对翅膀的两翼分别是什么,我觉得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 没有理性是不行的。理性的人,能够按照事物的规律,调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让自己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没有理性的人,容易丧失理想,放任自我,危害社会,伤害他人。 没有感性是万万不行的。没有感性,就没有了对世界的兴趣,失去了探索的内在动力。没有感性,道德不是一种炽热的感情需要,而是头脑中空洞的教条。没有感性,说话索然无味,做事机械刻板,遭人厌倦。没有感性,只有我该怎么做,没有我想怎么做,就没有享受,没有快乐。《战争与和平》里的玛丽亚公爵小姐,终日在经书的教条里“修炼”自己,失去了快乐,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个丑陋的姑娘。当罗斯托夫的出现激发了她的爱情,她感到了幸福,眼里闪射出美丽光芒。 没有感性的人,是不完整的人,不会成功,也不会幸福。 感性是孩子的天性,可是为什么,花开不再使他们张开欣喜的大眼睛,鸟鸣不再使他们竖起灵巧的小耳朵,蝴蝶飞舞不再使他们撒开灵活的脚丫,春天到来不再使他们发出欢快的笑声?他们的眼睛得去盯紧题目暗藏的条件、关系,他们的耳朵得去听清老师灌输的是非对错,他们的走路必须缓步慢行,他们的讲话必须细语轻声。 我们有崇尚理性的文化传统。可是,一旦唯理独尊,所谓的“理性”就会扼杀人性。中华文化的主要根系儒家哲学,就是一种理性哲学,以至于成为封建王朝用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哲学。到了宋代,二程把“理”和“天理”合而为一,认为“理”不仅是万物遵循的客观规律,更是人所必循遵守的最高行为守则。朱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至此,“理”便成了钳制个性,束缚行为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遥望那崇尚理性登峰造极的历史阶段,分明还能看见对人性摧残的刀光剑影! 好在我们的文化在不断进步。在余大师发出呼吁的第二天,我在电视上又看到了可喜的一幕。在一个儿童秀节目中,主持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爸爸妈妈挣钱是为了什么?六个孩子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说:是为了给我买玩具;有的说,是为了供我上学;有的说:爸爸妈妈不挣钱,我就没有好吃的了……无疑,在成年人理性的眼光里,他们的答案不是最好的。但他们是真实反映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生活经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说话。这时,男主持人说:下面,由戴阿姨给你们公布答案。我的心顿时拎了起来!谁知女主持想了想,放下手中的“标准答案”,微笑着对孩子们说:你们的回答都对! 我不由得鼓起掌来。好!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性,女主持给了我们教育者最标准的答案! 灵性 如果说理性和感性是个性的双翼,那么灵性则是腾飞的神奇力量。灵性是表现在感性基础上的顿悟,灵性是表现在理性基础上的超越,灵性就是一种创造力。 中国的孩子智力如何?我非常自信。虽然找不到权威专家对各国孩子智力的对比性研究,许多具体现象却可以给人一份耕耘总会有一份收获的希望。中国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接受胎教了,到了幼儿园,诸多以智力开发为标签的教育活动更是如潮水般向他们涌来。中国孩子的技能如何?看那满大街的假期培训广告,看不可遏制的奥数、奥物甚至奥英的比赛,直至在国际上拿到的金光闪耀的奖牌,你不得不自豪地昂起头。 但是,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如何?我总找不到自我安慰的理由。每每有这样的问题,便讨厌地跟来一则老掉牙的故事:说画了一个圈,问幼儿园的学生,这是什么?他们答,这是苹果,太阳,月亮……能说出好多。问到中学生,他回答这是零,或是一个圈。问成人呢?他什么都不说,怕答错了。是谁动了孩子们的灵性? 故事讲多了,就会有新的发现。某天我“灵光一现”,感悟到人家编这个故事并不是要打击中国人的自信,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受到两点启发:灵性存在于孩子的天性当中,天性中有灵性的种子,天性是慧根所在;不当的教育会扼杀天性,当然就泯灭了灵性。 所以,灵性的教育首先是保护孩子的天性。下面是我班生活老师的日记片段: 我推门进去,问:“都打过铃了,你怎么还不睡觉?” “老师,你听我讲一个故事,我讲完了就睡觉。” “你快说说吧!” “今天我给两个玩具办理了离婚手续”。 “什么?”我疑惑地望着她。看我来了兴趣,她更起劲了: “因为福娃说:老鼠,我是小主人花128块买的,你才值20几块,我怎么能和你一起过日子呢。” “哦,那老鼠怎么说呢?” “小老鼠说:我才不要娶你这样的小姐呢,我在想念我那下水道里的娘子。” …… 真是庆幸,庆幸孩子遇上了这样的一个生活老师。她没有训斥孩子违反作息时间,没有耻笑孩子“荒唐可笑”。而是耐心地听完了故事,保护了孩子爱想象、爱表达的天性,就是保护了孩子的灵性。 灵性的教育还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唤醒灵性。 一个顽皮的孩子在摇晃着小树苗,老师没有严厉制止,大声呵斥。她轻轻走到树边,把耳朵贴着树干,脸上露出了伤心的表情。孩子问:“老师,你在听什么?”老师把孩子抱起来,让他也贴近树干,说:“你听听。”孩子说:“我没有听见什么呀!”老师说:“那是你没有用心。现在你把自己的心放到小树的心里,她被小朋友摇得很痛了,她会说什么?”孩子又听了听,说:“小树说,不要摇我,不要摇我!我很疼!”老师笑了,孩子羞愧地站在她的面前。 这是一幅多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对这位老师充满灵性的教育致以崇高的敬礼! 孩子们来到人间的时候,还有一扇窗户和上帝相连。这扇窗户就叫天性,只要它开着,孩子就有灵性。教育,就是保持这扇窗户的敞开,并尽可能送进更多的灵性之光。(编辑:赵露) |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