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孝文化的当代重构(六)

16年前 [09-04 11:57 周四]

(三)重构孝文化的方法

重构孝文化,要结合历史经验、时代要求和新的实际,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

1实施孝文化建设工程

构建当代孝文化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文化工程。它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需要党和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和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制度保障,尤其需要深入持久的文化创建,包括缜密的理论建构、广泛的文化传播、自上而下的道德教化、有效的道德评价和自觉的道德践履等。党和政府在孝文化的构建中处于主导地位,应总结历史经验(如设置《孝经》博士以加强理论建设,树立“孝治”理念,以统治者的身体力行倡孝尊老,政府、学校、宗教机构、基层组织、家族、行会等携手进行孝道宣传教育,“刑”“礼”结合强化孝道效力,等等),借鉴其中行之有效且与当今时代合拍的做法,以规范性政策文件倡导社会主义孝道,以法律法规约束非孝观念、惩处非孝行为,以强大的舆论力量激励人们自觉行孝,以有效的经济安排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促进养老难问题的解决。各级各类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也要担负一定职责,全社会要形成合力,共同来实施和推进当代孝文化建设工程。

2加强当代孝道的教育宣传

长期不懈的教育宣传是使当代孝道深入人心、变成人们自觉行动的根本方法。

一要积极开展家庭孝道教育。家庭是每一个生命的诞生地,是每一个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学堂,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人生驿站,因而也是现代孝道教育的主课堂。家长(包括父辈、祖辈中相关的成年亲属)是孩子的最早的老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围绕基本礼仪、孝敬父母、敬老爱幼、睦邻友好、助贫济困、礼让宽容等方面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孝启蒙。要使孩子懂得父祖是自身生命之源,牢记父母的生养培育之恩,培养其感恩之心;要经常向子女灌输孝的观念和规范、“家和万事兴”、“和为贵”等和谐理念,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积淀。还要加强对孩子的规矩教育,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就有这方面的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静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则面。”今天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对这些规矩进行适当改造,如要求子女做到:对父母讲话要态度恭敬,语气亲切;听从父母的教导和正确的意见,不顶嘴、不发脾气;上学时要和父母说再见,放学回家要告诉父母“我回来了”;平时出入家庭和父母打招呼,告诉父母地点、时间,免得亲人挂念;吃饭时要等父母一起吃,好菜要先让父母吃,要主动为父母盛饭;父母下班要为父母倒茶,让父母休息;记住父母的生日;父母生病时要为端水送饭服侍,等等。

同时,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父母要身体力行,从小为子女树立孝的榜样,既要孝敬自己的长辈,又要慈爱子女。当前,一部分家长自身存在道德问题,如有的夫妻不睦,使子女从小缺乏温暖和爱心;有的打牌赌博,影响子女学习;有的不尊重和关心老人,带给子女负面影响;有的自私刻薄,专横粗俗,使子女心灵受到伤害污染,等等。因此,家长必须经常开展自我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开展家庭孝道教育创造良好前提和环境。

    二要加强学校孝道教育。学校是年轻人接受孝道教育的重要渠道。教育部门应该旗帜鲜明地倡导孝道,德育教科书、语文、历史等教材都应该增加孝道的内容。青少年逆反心理强烈,传统说教式的孝道教育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作为孝道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类学校应研究青少年孝道观的现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孝道教育。

一些学校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河南辉县市的南姚固小学就开展了积极的新孝道教育。该校学生在课前要进行新孝道宣誓:“我爱我的爸爸、妈妈,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到学校要尊敬老师。努力学习,长大后奋发有为,报效祖国。”学校正门书写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要爱你的妈妈”。学校校训是:“爱亲敬长,勤学报国”。学校还根据学生年龄不同,制定了各年级的新孝道教育标准:一二年级,听父母话;三四年级,帮助父母;五六年级,理解父母。最终要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长大后报效祖国。辉县市的新孝道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了国家的表彰。又如福建东山县向阳中学的林雄彬老师主持教育课题《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的探讨及其反思》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上孝道教育课之前,他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孝道的诗词、格言、警句、故事、歌曲,准备讲一件自己孝敬父母和长辈的事。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每次刮风下雨时,许多家长都往学校送衣送伞,如果是你,你会想到给在外劳动的父母送衣送伞吗?父母生病时,你会像父母照顾你那样去照顾他们吗?在家里,你主动替父母分担过哪些劳动?吃饭时,主动给父母盛饭、夹菜没有?休息时,与爷爷奶奶争看电视节目没有?知道爸妈的生日吗?有心事会跟爸妈说吗?……课后进一步开展以孝敬父母长辈为主题的手抄报和小论文创作比赛,并将学生作品反馈给家长。[50]这些活动在学生和家长中都产生了震动,对培养学生的正确孝道观和推动孝道教育的深化都起了很好的作用。这些孝道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学校借鉴推广。

三是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要积极开展孝道教育宣传。舆论对于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实践至关重要,要把当代孝道教育宣传纳入公民道德建设范围,采取措施在全国上下营造倡孝、行孝的舆论氛围。乡镇、街道、村组、社区等基层政府和组织具有贴近群众的优势,应在孝道教育宣传中担负起重要职责。要以文艺活动、志愿者活动、“文明家庭”、“十大孝子”、“优秀家长”评比活动等形式来营造孝文化氛围,启发居民的孝意识,培养居民的行孝习惯。一些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将孝道纳入公民道德教育范畴,呼吁倡导“感动、感激、感恩”的“三感”教育。该提案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一个孝道教育的计划或长效机制,整合各单位各行业零散的宣传行为,在整个社会的平台上,一贯性地、经常性地推动“三感”文化;电视上要有一定比例的专题公益宣传广告;经常性开展像“拿什么孝敬您?我的爹娘”、“社会中,令我们感动的事”等弘扬美德的专题讨论;成立“三感”事迹报告团,用实事感动和说服教育人们等[51]。这一提案体现了有识之士对新孝道教育宣传的重视,值得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重视和推行。

3督促当代孝道的落实

一要发挥舆论作用。基层政权组织、群众组织要积极引导群众口碑,建立嘉许孝行为和谴责不孝行为的评价机制。大众媒体也应大力宣扬赞美孝行为,针砭不孝行为,宣传社会主义孝文化。

二要利用典型引路。封建社会特别强调树立孝子的典型,其中虽有“举孝廉,父别居”的虚伪例子,但是典型带动对于转移社会风气、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往往寻找一定的对象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物。善的参照物能够促进道德建设,而恶的参照物则导致社会风气腐化、道德堕落。建设当代孝道,应该大力树立慈父慈母孝子孝女的典范,政府应该像对待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一样地予以表彰,社会应该给他们以崇高的荣誉,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实践新孝道的激励机制。还应该在公务员队伍中倡导孝道,国家领导人、公众人物应该率先实行孝道,以形成上行下效的局面。

三要加强制度保障。依靠法律来解决扶养、赡养纠纷,处理违法的不孝行为,是推动孝道落实的重要手段。国家要通过健全与孝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强有力的形式引导人们的孝观念孝行为,惩处不孝并造成社会影响的行为。孝道的宣传、教育、实践应纳入各级宣传文化教育主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部门和基层政权组织的经常性工作目标,各地孝文化的发展和孝道的实践情况,也应作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评比的重要依据。

 

四、当代孝文化的构架、特征和定位

 

(一)     当代孝文化的基本构架

当代孝文化的构架,主要包括作为内涵的孝的观念、规范系统和作为外延的孝文化体系两个部分。

1当代孝文化的内涵

当代孝文化的内涵包括观念层和规范层,孝的观念层是基础,孝的规范层建立于孝的观念层之上,体现和落实孝的观念。构架当代孝文化,必须从观念层入手。

甲、当代孝文化的理论基础——等差之爱与人民之爱的统一。

本文第一部分中已考察过原典儒家孝道的理论基础等差之爱理论,重构孝文化,需要对儒家等差之爱理论进行扬弃。首先,应该承认等差之爱与一个人爱心的形成过程有符合之处,培养人们的爱心和道德心,不从爱最亲近的人入手,而高谈博爱和普爱,只能流于空谈。提倡孝文化而完全否定等差之爱理论,极易造成一种逻辑上的矛盾。我们肯定等差之爱理论在今天仍有合理之处,主要在于这一点,即要从爱父母亲人开始,来培养人们的爱心和道德心。其次,儒家等差之爱理论强调推己及人,把对父母亲人的爱推及社会中其他人,由“吾老”及“人老”,由“吾幼”及“人幼”,并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这种强调善“推”的精神仍然符合今天道德建设的需要,也是值得发扬的。但是儒家等差之爱理论也存在一些糟粕,如把等差之爱当成天经地义的铁律,在爱的次序上违背先亲后人的次序就是违德悖礼,在爱的程度上强调爱家人亲人要胜过爱社会中的其他人,这是与强调爱人民和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伦理原则相背离的,因而是应该抛弃的。我们认为,人民之间的平等互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也是当代孝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对亲人的爱是对人民的爱的起点和基础,但爱家人亲人与爱人民既无必然的次序先后之别与份量轻重之差,甚至当家庭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爱家人亲人与爱人民不能两全时,我们更强调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对人民的爱放在优先位置,这样的等差之爱与人民之爱的有机统一才是当代孝文化的理论基础。

乙、当代孝观念的基本内容。

当代孝观念应是对传统孝观念的扬弃和对世界优秀伦理文明成果的整合,是文化综合创新的成果,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点:一是承认亲子之情是人生最可宝贵的关系之一,亲亲是一种纯洁而崇高的感情;二是坚持把赡养、爱敬、照料、慰藉父母作为子女的庄严义务;三是亲子之间要做到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四是父母应慈爱抚育子女,并做好子女的人生导师;五是子女应珍爱生命,继承父辈事业,努力服务国家社会,用事业成功安慰报答父母,光大门楣;六是要把对父母亲人的爱推及于邻人、同事、人民、集体和社会。

丙、当代孝道规范系统。

传统孝道的总纲领用《孝经》中的话来说就是:“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剔除其中忠君的封建思想,其所体现的孝的要求的普遍性和层次性,对于建构当代孝道规范系统仍有借鉴意义。当代孝道规范应包括如下层次和内容:核心是调整亲子关系、代际关系的规范,包括父慈子孝、婆爱媳敬、尊老爱幼,以及父母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保障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子女对年老父母在物质上赡养、在生活上照料、在精神上慰藉,子女把最好的物质条件优先提供给老年人,尽量减轻老年人的劳动量,及时给老年人提供医疗条件,努力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支持老年人老有所为,实现自身价值,对丧偶老年人的再婚给予理解和支持,处处体现对父母长辈的尊重礼让精神,等等;第二个层次是调整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的规范,包括兄弟(姐妹)友爱、夫妻恩爱、妯娌和睦、男女平等,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民主、平等、友爱、互助,互相尊重人格和个性,互相理解、宽容,等等;第三个层次,则是把孝的基本精神、行为方式和习惯推广到处理邻里、同事和社会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社会习俗风尚上,包括和睦邻里、团结同事、尊重老人、爱护幼小、周济危难、文明礼貌、科学健康、厚养薄葬,等等;最高的层次,则是要求把孝的精神贯彻到热爱人民,服务国家社会上,包括子女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勤劳致富、合法经营、热心公益、无私奉献,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以事业有成、功成名就回报父母先祖和家庭亲人。第三和第四个层次的一些要求已经上升到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高度,但是仍和当代孝道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当代孝道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迁移扩展的成果。

对当代孝道的一些主要规范还可以作进一步的考察。一是赡养父母。主要指为年老父母提供物质生活条件。父母辛勤养育子女,年老之后,尤其是当他们退出生产领域后,子女理应以反哺之情,尽心竭力地供养和照料双亲,保障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和劳动量,在子女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吃穿住用各方面的最好条件提供给父母。在我国未富先老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的现实下,需要子女担负起赡养父母的主要责任,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养老的依靠还主要在于子女和家庭。因而赡养父母既是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的义务,也是当代孝道最基本的规范。二是爱敬父母。爱敬父母是比赡养父母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爱敬的重要内容是对父母的精神、心理、感情、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关心和满足,也就是“精神赡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子女对父母的孝越来越体现在丰富父母生活的形式与内容,满足父母的心理需要。爱敬还表现在子女与父母接触相处时的态度。《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态度和气、颜色温和在今天仍然是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应取的态度,对父母的尊重与爱敬应是出自子女内心真情的自然表达。三是顺亲悦亲。传统孝道强调“顺则为孝”,有的学者主张的“孝顺”要求应该抛弃,因为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依附关系。笔者认为,“孝顺”要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悠久的传统,当代仍有提倡的必要,但需要作出新的解释。今天的“孝顺”主要应指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的意志、思想和人格,对父母作出的选择与决定,尽量支持并促其实现。在父母为子女作出的选择与子女的意志不一致时,子女要充分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的思想,认识到父母的思想是其一生经验的结晶,因而是子女人生旅途中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但尊重父母意志不等于盲目服从,在父母的选择与决定明显错误或不符合社会规范时,子女应耐心地劝说、解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帮助父母改正自己的错误选择与决定,既不盲目服从,也不粗暴反对。即使自己的意见不被父母采纳,子女也不应滋生怨恨之心,仍应一如既往地尊重和爱敬父母。悦亲要求子女通过敬亲、顺亲,特别是自身事业有成、功成名就使父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悦亲的规范既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又能促使子女为家庭、社会、民族、国家作贡献;既是解决老年人精神慰藉问题的道德力量,又是促进年轻人追求进步的道德力量。四是思亲念亲。即当子女不在父母身边时,应经常思念、牵挂父母,虽然今天人们不一定能像古人那样昏定晨省,但也应时常通讯问候,嘘寒问暖。正如孔子所说:“父母之年也,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52]要牢记父母的年岁,既为他们的健康长寿而高兴,又为他们的衰老疾病而忧虑。为人子者,应该常怀“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恐惧,要有行孝要及时的紧迫感,而不要留下终生悔恨。思亲念亲还应包括为人子者保重自己的身体,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事务,不让或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忧虑。五是光亲显亲。子女要继承父母的事业,以优秀的品德、良好的人际关系、突出的工作业绩,为父母为家庭争光,使父母得到莫大的精神慰藉。六是父慈子孝。社会主义的孝道既要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又要倡导父母对子女的慈,使两方面有机结合,互相靠拢,相辅相成。子孝的要求已如前述。父慈主要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抚养、爱护、教育、指导诸方面。父母应努力为子女的成长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尽心尽力给以呵护、关爱,并且成为子女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慈爱,既要深厚无私,又要防止娇生惯养,避免溺爱。既要像母鸡保护小鸡一样照顾好孩子,又要像老鹰一样鼓励孩子搏击长空,培养子女的独立人格。父母应以言行身教成为子女一生的导师,要从小培养子女向善的品格,矫正其不良习惯和品行。

当然,当代孝道规范处于形成过程中,需要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部门按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原则,总结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不断加以丰富和推广。

2当代孝文化的外延

所谓当代孝文化的外延,是指孝文化的具体类型,和由这些具体类型构成的孝文化体系。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当代孝文化的体系。

甲、由三大类型孝文化即精神性孝文化、制度性孝文化和器物性孝文化构成的体系。

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人们的孝的意识、观念和心理是孝的行为的前提,所以,在孝文化体系中,精神性孝文化处于核心地位,是制度性和物质性孝文化的灵魂所在。当代精神性孝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上文所述的孝的基础理论、孝的观念和规范系统。

制度性孝文化是促使精神性孝文化得以实践的制度保障系统。社会主义宪法、法律、国家政策应体现当代孝道的原则和精神,在保护老年人权益、激励老年人发挥余热、提倡子女孝敬父母和社会尊老敬老等方面进行指引和约束。对于实行孝道的典型人物应有相应的政策制度予以表彰鼓励,并在升学、就业、晋级、晋职等方面给以优待;而对于违背孝道造成社会影响并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则应有相应的惩罚制度,以国家强制力、舆论监督等手段作为推进孝道建设的保障。国家和社会可以作出更多体现孝的精神的制度安排,如更好地保障老人、儿童的经济、文化权利和社会福利,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下,改革墓葬形式,提倡科学文明的丧葬、祭奠方式,等等。

器物性孝文化是巩固和发展孝文化的必要物质条件。传统的器物性孝文化如祠堂、牌坊、墓道、神龛等等,承载较多的封建政治和鬼神迷信观念,也容易引发危害社会稳定的宗族活动,所以必须为精神性和制度性孝文化寻求新的物质载体,重构器物性孝文化。与国外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和在国内大学中建立国学院,是研究、传播和弘扬孝文化的坚实物质基础;建设好炎帝、黄帝等中华民族始祖的陵墓及孔府、孔庙等历代圣贤的纪念场所,利用历史上著名的大孝子如舜、董永、王裒的故里和他们的孝行事迹开发孝文化主题公园,也是发展器物性孝文化的良好形式。建设庄严、肃穆、体现现代文明的英烈纪念设施和公共陵园,也能有效激发人们的孝思孝行。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器物性孝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企业可以生产出丰富多彩的服务老年人的产品,社会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学习和发挥余热的场所。

乙、由多种渗透和体现当代孝的观念、原则的亚文化、次文化,如尊祖文化、敬老文化、礼仪文化、节日文化、旅游文化、居住文化、丧葬祭祀文化、生育文化等构成的孝文化体系。

在历史发展中,传统孝文化早已将触角伸展到多种亚文化、次文化中。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尊祖文化,从帝王到普通百姓家庭,无不重视对先祖的祭祀,对谱牒的修订,对郡望的追溯。历代法律都倡导敬老,对年高德劭者,政府往往给以物质上的抚恤和精神上的褒奖,统治者也常常就重要政令向老者咨询请益,《礼记》还记载: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53]特别年高者,在法律上有豁免权,皇帝留任七十岁以上的官员,要赐给座席拐杖。百姓日常生活中更强调孝敬父母老人,并形成了系列的礼仪,如“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54]传统节日中,孝的观念也是“见缝插针”、“无孔不入”,从春节给长者拜年、清明扫墓、七月半祭祖、中秋团圆、重阳敬老祝寿、冬至上坟到除夕接先人魂灵回家,都体现着孝的尊祖敬宗、敬老敬长之义。在我国典型的四合院家居中,以北为上,而北房是长者、老者、家长居住的。国人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生育观念,也与孝的要求密不可分……这一传统的孝文化体系中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建构当代孝文化体系,必须进行弃粗取精、甄别选择,剔除其中的鬼神迷信、封建等级、粗俗落后的内容,融入平等、科学、民主、文明的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无论如何,当代孝文化不能划地自限,而应多头并进,在文化的多样与统一中加以发展。同时,当代孝文化体系还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不断将新兴的文化形式、文化成果吸纳到这个体系中来,不断用新的文化载体来承载、传播、发展孝文化。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