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成都:家校隔阂让老师“戴着镣铐跳舞”

17年前 [08-22 15:50 周三]

  一封匿名表扬信由门卫转交校长,8位教师都认为是告状信

  家校隔阂让老师“戴着镣铐跳舞”

  一见匿名信就胆战心惊

  不久前,成都市太平小学副校长刘小刚接到传达室老师递给他的一封信。信封上写着:“太平小学校长收——内详”。

刘小刚一阵纳闷:这是一封什么信呢?难道又是某位老师得罪了家长,引来了举报信?

  刘小刚拆开信,只见上面写着: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你校四年级(3)班的叶彩蕾、李佳莉两位同学,在上周末主动打扫西藏空军留守处家属区一单元的楼梯间……这样的同学值得表扬,也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培养出这样的好学生。署名为:留守处家属区一单元凌女士。

  原来是一封感谢信,刘小刚的心放松了。突然,他的头脑中闪过另一个念头:老师们看到这封信的第一反应会怎样呢?于是,他决定“考考”老师:请你猜猜这是一封什么信?

  刘小刚接连问了8位教师,既有中年教师,也有刚进校园的年轻教师,其中不乏骨干教师,结果得到的答案基本一致,都认为是家长的告状信。

  “这是一封举报信,我一看到这样的信就胆战心惊。”“举报信,又是哪位家长对老师有意见,给你反映情况吧。”“近段时间我没犯错吧?”“是封举报信无疑。哎!是谁又引爆了‘定时炸弹’哦!”……

  刘小刚说,8位老师都判定这是一封举报信,竟没有一个人想到是一封表扬信,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为什么一封信让老师如此胆战心惊、如履薄冰?

  家校之间产生信任危机

  在刘小刚看来,很多老师的自信力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说,家长的期望值过高,给教师增加了无尽的压力。家长一般认为,我的孩子交给教师了,就由学校、教师全权负责。家长以为学校教育是万能的,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

  成都实验小学教师李勇认为,8位老师无一例外地认为是告状信,不但说明老师的心理压力大,也说明老师的自信力缺失了。症结在于家校之间信息的不畅通,导致了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互不信任。

  他说,社会舆论对教育高度关注,教育形象受到挑战。翻开报刊杂志,打开电脑网页,常见的是体罚学生、教育乱收费等大量的负面报道。“跟朋友聊天,他们都会想当然地说你们当老师真好,可以随便补课乱收费。社会舆论的过度渲染,已经造成了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对立。”

  广安市邻水二中王心海老师曾经是一所乡中心校的校长,对此深有同感。他说,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逃学不上课,或者课间活动不小心受了伤等等,家长马上就会对老师横加指责。要是遇上不讲理的家长,再加上软弱的校长,教师只有赔礼道歉,甚至写检讨。“我曾在私底下听到家长说这样的话,要告某某教师,把他饭碗端掉。”

  记者采访了解到,家校之间的不和谐状况的确存在,但是,这种不和谐被媒体和社会舆论无限地放大了。这种不负责任的社会舆论加剧了家校之间的对立局面,使双方进一步产生隔阂,教师和学生成了最终的受害者:教师压力大心理健康受损,学生只能得到“中规中矩”的教育。

  王心海对此有深刻的感受,他说,家校之间的互不信任,让教师不自信,畏首畏尾,放不开,做事小心翼翼。在教育学生时,总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敢创新、创造,导致教育存在真空地带。教师这个职业,已经是在戴着镣铐跳舞,成为一个高风险职业。

  和谐才有“创造”的空间

  四川教育学院邱兴博士认为,社会舆论太大,家长期望过高,老师压力过重,最后导致了信任危机,造成了教育的不和谐。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建立主体交流渠道,加强有效沟通。邱兴说,社会、家庭和学校之间要多加强联系、沟通、交流,多进行真诚的对话,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多想办法,少埋怨问题。增进多方的了解,建立彼此的信任,形成教育的合力。比如:学校向社区、家长开放。教师深入学生家庭家访,鼓励学生家长到校与教师交流,定期召开通气会等等,这都是有益于破解信任危机的建设性举措。

  李勇也认为,沟通是关键。只要让家长看清了教师究竟在做什么,为了学生的发展花了多少心血,自然会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在此基础上,教师就会自信,放心大胆地进行“创造”。

  成都实验小学利用学校的网站、教师博客、家校联系本等途径实现家校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李勇的博客里,有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学生看到我对一辆倒在身边的自行车熟视无睹,发出“失望”的感慨。学生、家长纷纷评论,对李勇的行为持批评态度。但是,经过李勇的分析,大家突然转变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都受到教育。李勇说,在博客上,老师、学生、家长都是平等的。大家可以说出平时不方便或者不敢说出来的话。

  刘小刚则认为,媒体即使做负面报道,也要做到真实、客观、不炒作。让人们走近更真实、更完整的教育。让教师不再是春蚕和蜡烛,而是春风、雨露、阳光,在奉献中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在创造中感受幸福与愉悦。(李益众)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