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农村“隔代教育”的现状之忧及对策

17年前 [07-08 17:53 周日]

安徽岳西县城关中学(246600)吴六平 李庆社

  引子

  为配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展开,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作了一项有关于中国隔代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而上海,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到总数的一半。全国有近五成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也就是说中国有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行列,而他们的子女大多被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接受隔代教育。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这些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辍学、失学等。如此长期下去,不仅影响农村人口的质量,也势必影响农村未来的发展。如何使隔代教育的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已成为一个应当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13岁的王影是某县上集镇水田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她10岁的弟弟在小校四年级就读。由于父母长期在广东打工,他们兄弟二人由72岁的奶奶看管照顾。王影在校作业不做,经常逃学,在同学家过夜等,学校和班主任老师的教育没有少花时间,但教育的效果甚微。

  像这样的事情在时下农村屡见不鲜。在我省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的山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伴随着汹涌的民工潮,农村有许多孩子因为父母双双外出打工而被迫留在家里,成了留守孩子一族。而照管这些孩子的责任往往落在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隔代教育由此形成。

  如今在农村,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究竟有多少?对于这些尚缺乏自制力和辨别力的农村留守孩子来说,长期脱离父母的监护,依靠年迈的祖辈教育、照顾,他们能否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为真实了解这一情况,笔者选取某山区县的乡镇为样本,先后深入到这个乡镇的中小学校,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和个别访谈,深切感受到了当前农村隔代教育范围之广、问题之复杂、现象之严重。

  一、调查结果分析

  某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14.3万人,接近全县劳动力的半数,但其中真正能携带子女到所在打工地上学的人少仅占外务工人员的三分之一。

  A镇是某县一个有着5万人的大镇,打工经济是镇里的主要经济支柱。全镇外出打工人员达12000余人,每年打工收入过亿元,但也给镇里留下了3564名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孩子,占全镇中小学生总数的40.3%。在该镇中心小学,笔者了解到全校共有1156名学生,其中留守孩子就有358名。

  地处深山区的B镇共有5200名在校中小学生,其中近一半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B镇田头初中七01)班班主任告诉我们:他所教的班里有45名学生,父母长期不在家的有28人,留守孩子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三还多。

  父母外出打工,谁来担负对留守孩子的管教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我们调查的双亲外出的465名留守学生中,有321人是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占81%;还有的托付给亲朋好友照管,占12%;还有的没有临时监护人,家里一大一小独两个孩子生活。

  笔者通过对我县城郊、镇区及边远山区的5所中小学校调查发现,因父母外出务工跟随祖辈生活的学生比例非常大。其中,边远山区学校学生接受隔代教育的比例远远高于城郊学校和镇区中心学校。

  小明在A镇某小学四年级就读。8岁时,他的父母为了生计双双赴深圳打工,一去4年,最近两年均未回过一次家。父母外出时,小明被托付给外公外婆照管。两位老人对小外孙十分溺爱,非常迁就,使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的性格。由于缺少最直接的父母的亲情关爱,小明从小就对人冷漠,在学校时常调皮捣蛋。老师找他谈心,他置若罔闻,学习成绩总是在后面赶鸭子,课堂作业更是很少按时完成。

  据调查,我县农村中小学里,不少后进生都是像小明一样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

  对我县5个乡镇接受隔代教育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有43%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30%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尤其是各班成绩倒数后几名的几乎都是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

  C镇一中校长程某说:“学习成绩仅仅是这些孩子凸显的一个方面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品德教育和人格培养问题。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缺乏亲情沟通,祖辈们又往往无法进行正确管教和引导,致使孩子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会出现一些问题,表现为沉默孤僻、冷漠、自私自利等。在情况严重的学生身上,厌学、逃学甚至辍学倾向比较明显,有些孩子还出现了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

  既然在农村隔代教育现象相当普遍,不可否认,隔代教育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

  首先,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其次,祖孙两代往往某些心理活动相同,两代人很容易成为知音,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关系。再次,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是促进孩子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隔代教育对于孩子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事实证明还是弊大于利的。

  老人们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这对于孩子的教育成长无疑是有益的。然而,由于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老人们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首先,现在每个家庭的小孩不多,老人们更是将他们视为宝贝,格外疼爱,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这样就容易陷入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和过分的保护之中,也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也在某种程度上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反而增加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老人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也会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

  另外,一般老人们的观念相对滞后,不太容易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尤其是在农村,大多数的老人们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是文盲。所以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也会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比如,当孩子正兴致勃勃地破坏一辆玩具汽车时,老人们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一辆完美的玩具车不可以被破坏,并且认为孩子的破坏行为是一种不良行为,其实这恰恰是他们探究事物特点的创新行为。

  为什么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会比较集中地在农村留守孩子身上表现出来?调查实践证明,这与监护人的教养模式有着密切关系。

  在农村,老年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都比较陈旧,特别是在偏远山区,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或半文盲来抚养孩子,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他们都无法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重任。对于隔代人的教育,他们往往仅停留在保证吃饱、穿暖的层面上,部分监护人连孩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姓什么都不知道,更谈何家庭教育?

  此外,由于祖辈对孙辈往往较多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但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即使孩子犯了一些过失,也认为树大自然直,姑息纵容,使孩子得不到正确、严格的家庭教育。有的孩子学习不够用功,得过且过;有的孩子生性骄横,漠视校纪;有的孩子玩心很重,上网吧、逛游戏厅。

  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还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

  二、隔代教育对策与建议

  诚然,在短时间内隔代教育是不可避免的。要让家长在外出务工时都带上子女不现实,让父母待在农村不出去也不可能。那么,父母外出务工留下的家庭教育真空由谁来填?

  有关这方面的专家认为,成功的教育应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要解决隔代教育问题,需要家庭的配合、学校的参与、社会的关注。

  对于父母来说,抚育子女是义务、是责任。为了子女的未来,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双双外出,至少要留一人在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督导。同时,在外务工切勿忘记在家的子女,要经常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多跟监护人和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

  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则要跟上形势、转变观念,做到严爱结合,不能娇生惯养。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学校的教育理念应由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变为追求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上来。除对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外,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掌握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并经常与外出务工家长联络,介绍其子女的情况,争得他们的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此外,社会各方面也要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关爱留守孩子的良好环境。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消除隔代教育问题,则需要政府从政策方面予以引导、支持,政府一方面,要改革现有户籍制度,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使流入地的农民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收费标准,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使外出务工的父母们有条件把子女带到自己的就业地上学。另一方面,要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发展民营企业,吸纳农村众多富余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此举既能使家长们实现致富和抚育孩子的双赢,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