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孩到了你的手里,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呢?”一个为孩子头疼的家长问我,以为我有什么魔法。
“大概是我和你们看孩子的角度不一样吧。”我说,“为什么不用正面的手段来教育孩子呢?”
她问我什么叫正面的手段。
“比如用正面的暗示,积极的鼓励,赏识的心态,爱的眼神去关注孩子,教育孩子。”
家长连连点头。她孩子的问题,无非是上课偶尔做点小动作,看电视过多,太调皮等等。我告诉她,回去好好换个心态,重新审视孩子,把自己的教育方式定位到合理的、科学的位置上。
这位家长以前工作忙,现在好不容易有时间来关注孩子了,凡事第一句话总是训斥孩子,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顺眼,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不放,以纠正孩子的缺点为主。
“你又不老实!”“你怎么还在看电视?”这是她惯用的说话方式。
当她向我抱怨: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一点老实相,为什么他这么调皮?我并不相信他们一面之词。我当面和孩子耐心地交流,陪他一起做一些简单的游戏,他都表现得非常乖巧、非常讲理,并且思维也相当活跃。根本不是如家长所说的一无是处,不可救药。不管他对孩子判了多大的“死刑”,我都认为站在我面前的这个孩子是个很正常很好的孩子。他就像一张白纸一样纯洁,只要我细心的描绘,就能画出一幅美丽的画。
那些家长眼中所谓的“缺陷”,却像一块块污渍毫无顾忌地泼到这张白纸上,久而久之,白纸上的污渍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哪还有干净的地方用来下笔。
有两样东西家长都特别害怕:一是网瘾,二是早恋。许多家长为了回避这两个恶魔采取了各种手段,比如不让孩子接触网络,不让孩子接触异性。
用堵的方法是没有用的。孩子照样会沉迷在网络中无法自拔,照样会偷偷地给异性递纸条,做一些成人的梦。
又一位母亲忧心忡忡地找到我:“你帮我劝劝他吧,他整天在网吧里面打游戏,学也不愿意上。我们一说他,他就要离家出走。”
那位母亲的儿子曾因为受不了父亲的体罚而自杀过,打那之后,一家人再也不敢管他。
他母亲一心希望他能走出网瘾,不再上网,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我去网吧见过他,他的头发很乱,胡子邋遢的,嘴里叨着烟,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眼神看起来既满不在乎又有些迷茫。
他不过才十八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看目前的状态,谁也不知道他的路在哪里。
我跟他母亲说:“你看他打游戏的时候,是多么的投入,多么的幸福。”
他母亲却只见到儿子多么地憔悴、多么地可怜!
我又问:“假如面前有两口锅,一口里面是滚开的水,一口是温水,下面都烧着熊熊的火,你必须选择进其中一口锅,你会进哪一个?”
他母亲毫不犹豫地说:“那当然是进那个温水的锅了。”
“你儿子也一样。他只是在‘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也知道总在网络里泡着不是办法,就像在温水锅里迟早也是死一样。但在网络里,他好歹还能获得一些成就感,一些幸福,就像在温水锅里好歹还能先泡个澡。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学习差,没有朋友,没人理解,受人歧视,家里又缺少沟通,每天都像在沸油锅里煎熬。网络就成了他的精神寄托了。”
然后,我给这位母亲提了一点建议:以后对儿子的网瘾不要过多的盘问,否则只会让孩子远离你们。只要儿子在家里,就用亲情去温暖他,用热爱去感化他,用理解去尊重他。
这对一向粗枝大叶、束手无策的父母,后来学会了看儿子爱看的科幻书,学会了关心儿子喜欢的球队,学会了制造快乐和轻松的氛围,学会了周末带孩子出去郊游,散步或搞些其它活动。他们的儿子的心田种上了亲情和爱,渐渐的上网吧的次数少了,也不逃课了,正在一点点转变。
家长反映孩子早恋的情况也不少,一说到早恋,就如临大敌,自己先制造心理紧张的气氛。其实早恋的实质和网瘾类似,都是人在精神匮乏时的寄托。现在的孩子竞争激烈、压力之大,很难感受到友善和温情,只有用异性之爱才能体会到关心和理解。他们甘愿承受早恋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只是为了寻求内心的释放。
许多父母只看到早恋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却没有看到早恋让孩子变得自信和富有活力。单纯地去阻止只会让孩子丢失掉最后一个赏识者,从此变得灰心、冷漠。也许更好的办法是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赏识者,那时,他就会从单个的“早恋”变成集体的“博爱”。
如果孩子缺少了一样他应该拥有的好东西,那么他就会去寻求弥补,也许弥补的方式会让大人很尴尬。但这时,不要简单地去责怪孩子的行为,而是先看看自己给的够不够。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