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小孩子"的含义

17年前 [03-09 13:48 周五]

作者:孟迁  摘自《做好父母这件事》  

    许多教育人士主张“把孩子当孩子”。孩子是不同于成人的,爱护童年独有的天真和快乐,不要把孩子当作成人一样去要求,这都是必要的。其实,“把孩子当孩子”是指的“莫把孩子当成人”,而我现在要强调的是,固然不能把孩子看作成人,但是孩子也是人,一定要把孩子当作“人”来对待。

那么,“孩子”和“人”有什么区别吗?我们难道没有把孩子当“人”看吗?这就需要我们静心思量一下了。先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A“小孩子,除了玩还知道什么。””

B“小孩就爱瞎倒腾”

C“一个小孩子家,想怎样就怎样,那还行!”

D“去去去,小孩子家添什么乱。”

E“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

  F“大人的事,小孩子别管!”

  G“小孩子嘛,哭一会儿,闹一会儿也就过去了!”

  H  孩子们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类似的话还有很多,而且,还有许多不能用典型的语言来列举,但是依然在父母的意识中存在。您说过类似的话吗?当我把这些话集中的呈现给您,您有什么感想呢?

其实,“孩子”背后是有诸多含义的。

首先,孩子在智力、心理和生理上远不成熟,我们在无形中很容易给以轻视和限制。台湾作家三毛说过一句话:“成年人最幼稚的想法就是小孩子又懂得什么。”其实,小孩子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简单,我们会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懂得太少了。以为孩子什么也不懂,孩子在我们眼里就是“除了玩还知道什么”、“就爱瞎倒腾”。对于孩子来讲,是没有“学”和“玩”的区别的,他们从游戏中获得了快乐,从探索和尝试中发现事物的不同和世界的奇妙,他们象科学家一样进行着各种“实验”,他们兴趣的广泛和各种向往与冲动是他们生命活力的表现。一个孩子不爱玩,一点也不“倒腾”,倒是最令人担忧的。与此同时,他们从游戏中发展了自己的心理,他们学会与别人合作,确认自己在同龄人群众的角色,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他们从玩中发现和完善自己的性格。童年缺少尝试或者尝试得不到支持,对于孩子的一生损失是很大的。不仅妨碍孩子在智力和生理上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对孩子主动性、自主性以及开放性等必要素质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其次,因为孩子还小,所以,我们觉得“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大人的事,小孩子别管!”“小孩子嘛,哭一会儿,闹一会儿也就过去了!”孩子们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诚然,大人的事有太多孩子还不懂,但是,我认为把孩子完全的隔离在成人生活之外并非明智之举,虽然孩子很少能给予我们实质意义上的帮助,但是,了解和参与成人生活,对孩子的成长却有非凡的意义。

我有好几个做生意的朋友,他们自己十分辛苦时常心力交瘁,但是,他们丝毫不让孩子知晓,只让孩子来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结果孩子养尊处优,什么都不在乎,一点进取心和责任心都没有。他们希望自己承担生活的艰辛和不如意,只让孩子品尝生活的快乐,可是他们错了,孩子既不快乐又没有出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艰辛,至少让孩子懂得珍惜,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付出,则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如果用把自己的经历作为激励孩子上进的材料,那么孩子将由此产生很大的变化。

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处境都有它的意义。即便是高干、巨贾,让孩子了解自己今天的成就何以得来,让孩子摆正家庭和他自己的关系,明确对他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一种可取的教育方法。

尽可能让孩子参与成人的生活,凡事尽可能的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实在好处多多。其一让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要的,其二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其三可以让孩子更快的社会化。

让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要的,这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美国前克林顿曾经在它的回忆录中说:“外祖父母和母亲总是让我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我对他们有多重要。多数儿童只要有一个人给他们这种感觉就足以唐他们健康成长,而我则拥有三个。”让孩子参与自己的生活决策,更容易形成亲密、融洽的亲子关系。因为它让孩子感觉到,他了解父母,父母需要他。

对于第三个方面的好处,或许需要多解释一下。成人世界是比较复杂的,并非绝对纯净,也有许多利害关系、甚至丑恶的东西在里面。但是真正的成熟既不是幼稚的天真,也不是世故,而是如何建立自己的道德原则,如何面对世俗和利益。让孩子处于“纯净”的虚拟的真善美世界里,只能让孩子在面对真实的现实的时候不知所措,甚至付出本可以避免的代价。(摘自《天才与俗物》)。让孩子了解真实的社会,并不妨碍孩子善良,只会增加他们生存的经验,促使他们真正的成熟。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提倡所有的事情都和孩子商量,而且,与孩子探讨的事情,应该参照孩子的年龄和认知能力。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不要因为孩子小,而把孩子的事情和相关的情绪看得太轻,不要认为“小孩子嘛,哭一会儿,闹一会儿也就过去了!”孩子们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许多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小事一桩,可对于孩子来讲却“不得了”。但是,孩子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发展自己的,三岁之前的孩子哭一下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如果总是哭闹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呼应,孩子就会产生忧郁的倾向,七八岁的孩子一次合理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父母觉得没什么,但是假如能够满足孩子,那么孩子就很长时间都处在积极的幸福感中。总之,孩子的愿望、好奇心,孩子兴冲冲提出的建议,孩子向我们展示他们的进步和成果时的兴高采烈,孩子对我们的倾诉和抱怨等都应该受到我们应有的重视。重视孩子心理感受、内心体验,才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否则,就难免造成对孩子不易预测的伤害。

总之,固然孩子尚未成年,但是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能因为他们年龄尚小而去轻视和限制,需要重视他们的感受和成长变化,尊重他们的人格。至于一些父母,无视孩子的兴趣、喜好,随便侵犯孩子的隐私和空间,干预孩子对生活道路、终生伴侣的选择,不仅不懂得教育,而且是对孩子人权的侵犯。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