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预评二等奖:障碍幼儿的家庭教育指导案例

16年前 [01-14 09:38 周一]

发展性障碍幼儿的家庭教育指导案例
闵行区浦江镇第一幼儿园  陈霞

    一、个案研究背景
    小D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小学毕业,没有工作,母亲是外来媳妇,在一家服装厂工作。其爷爷、奶奶都是没有文化的农民。他们是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教育的重任是由没有文化的奶奶承担的。

    二、个案基本情况
    姓名:小D  姓别:男 民族:汉 年月:2000年9月 年级:小班

    三、个案主要问题
    (一)日常生活
    (1)入园、晨间活动:奶奶把他送到门口,他一见老师就哭,手抓奶奶的衣服不放,边哭边叫:“奶奶!奶奶!……”老师抱过他,奶奶才能离开。他一哭就停不下来,整个晨间活动都在哭,一会儿坐着哭,一会儿站着哭,走到这儿走到那儿,嘴里一直叫奶奶。老师一靠近他,他就扭过头再转身,不予理睬,如果抱他,他就咬(两位班主任都被他咬过多次)。同伴好心去劝他、邀请他玩,他会用手推开或打过去,甚至张嘴咬。
    (2)生活整理:其他幼儿都去喝水、入厕,他要么坐着哭,要么站在门口,每经过一个人他就用手推一下,从不喝水,也不入厕,老师请他拉他都没用,他扭过头使劲挣扎。
    (3)户外活动:散步时,他要站在第一个,拉老师的手;玩大型玩具时,她总是站在一边看,从未上去玩过,脸上也没有表情变化。老师一靠近他请他玩,他就扭头走到一边不予理睬,再靠近他再离开一点。更多的时候是站在一边哭。
    (4)进餐:坐着不动,一个劲地哭,老师喂他他就吃,不喂他就不动。他很挑食,有不要吃的菜就扭过头,要吃就张大嘴巴,从不说话。吃饱会自己拿着椅子坐到走廊,直到排队睡觉都不离开。
    (5)午睡:上床不脱鞋子,直接趴在被子上,弓着背一动不动。要老师帮他脱鞋子、盖被子,但不肯脱衣服。睡觉的两个半小时,他最起码哭一个半小时以上,还边哭边叫奶奶,怎么劝也劝不住。但有几天也能睡一个小时左右。
    (6)点心:需用杯子盛的点心他一概不吃,老师帮他拿杯子盛好他也不吃;有包装的点心他也不吃,一个劲地哭;直接可以吃的点心要等到别人吃完了他才慢慢地开始吃。
    (7)离园:只要有家长(不论是谁的家长)在活动室窗口一出现,他马上哭起来。看见奶奶来了,会很快哭喊着跑出去,在奶奶怀里一会儿就不哭了。老师和他说再见,他拉着奶奶手扭头就走。
    (二)教学活动
    (1)上午集体教学活动:讲故事、出示图片和教具的环节,他会走到老师面前盯着老师,挡住老师的视线;其他的环节他就四处走动或者哭,而且要把椅子搬到老师旁边坐着哭,影响老师组织活动。
    (2)游戏活动:他从不参与,一个人四处走动,看一会儿哭一会儿,老师一靠近他他就扭过头或走开;同伴靠近他,他就对着他们张牙舞爪,大声吼叫。
    (三)特殊行为
    每天都不喝水、不洗手、不擦嘴、不入厕,即使老师强拉他到厕所,帮他脱下裤子,他也哭着不肯解小便,经常解在身上;只要别人靠近他,他就攻击;教学活动要挡在老师面前;天天哭喊着要奶奶,除了“奶奶”没说过第二个词语。

    四、个案生活背景
    (一)家庭关系
    父亲:生于1970年代中期,出生于上海郊区的一户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就没再上学,后一直在家里没有工作。
    母亲:生于1970年代中期,出生于安徽的一户农民家庭,1990年代中期毕业于一所技校,后来上海打工,在一家服装厂工作,月薪1000元左右。工作的性质是“三班倒”,而且还要经常要加班加点,几乎在家的时间都需要睡觉。
    孩子:由于受到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爷爷奶奶十分重视小D,视为掌上明珠。加上小D长相比较可爱,长辈对小D更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千方百计地极力赢取小D的欢心,生怕小D生气。
    (二)家庭经济状况
    小D的家庭经济条件属于不太好的,父亲、奶奶没有收入,只是靠爷爷和母亲的微薄收入生活。但是长辈对小D的教育还是十分重视的,也竭尽全力地投入。
    (三)家庭教育态度
    小D的母亲是个思想比较现代化女性,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她是主张理性地教育孩子,但是招致奶奶的反对,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她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后自然会自己学会规矩的,现阶段不需要过分地追求。奶奶对小D是全心全意,如果小D需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会竭尽全力满足。爷爷则是两个极端,要么溺爱,要么就打骂。而爸爸则什么也不管,对孩子是不闻不问,更不用说教育了,有时心血来潮,则对孩子打打骂骂。这种教育的对立,构成了小D家庭教育的一种紧张关系,影响正常的家教。

    五、案例分析
    (一)缺少亲情的关爱。
    母爱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营养素,而幼儿对母爱的需要称为“皮肤饥饿”,必须以抚摸、拥抱和亲昵来满足。孩子从出生到3岁是生命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母亲的爱抚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专家研究指出,如果从出生到3岁失去了母爱,其生理、智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都将极其迟缓,甚至发生生理和心理的变态。国外专家指出,孤儿院的死亡率高,即使活下来也都爱啼哭、冷漠、退缩、笨拙和缺乏活力,2岁孩子的智商只相当于正常10个月的婴儿。托儿所的婴儿得到的生理照顾并不比孤儿院的孩子好,但他们有母亲的爱抚,便不会出现上述表现。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0—1岁期间没有得到足够的生活照料和情感的抚慰,会使个体终身缺少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小D拒绝老师和同伴对他靠拢以及一系列的抗拒行为,就是一个证明。他的日常生活缺少双亲的细心照顾和情感抚慰,虽然奶奶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但终究代替不了珍贵的母爱,所以他在情感上缺少安全感,对外界环境的不信任心理,对人、对事都持怀疑态度,不敢接近。
    (二)奶奶的过度保护和包办。
    1—3岁是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关键期,可惜这一个时期他在奶奶的过度保护下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奶奶看来,小D是家里的宝贝,所以,万事都是包办、代替:穿衣、穿鞋、吃饭、入厕、喝水……每一件事都是奶奶动手。小D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只要用手一指,不用开口,奶奶就全办好了。久而久之,他习惯了用手势或拉衣服来表达他意愿,根本没有用口语表达的意愿。
    他已经5岁了,但在生活能力方面仍无法自理,会直接影响他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因为他错过了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期。
    (三)与外界环境的相对隔绝。
    在未入园前,小D几乎天天在家,家长从不带他到外面走走、看看,他的家就是他的全部世界。在他的视线里,除了奶奶就是妈妈、爸爸,完全没有与其他孩子相处的愿望,而是喜欢独处、和奶奶作伴。家长的教育观念也相当可笑:怕带他出去玩会被其他孩子带坏了。殊不知,儿时的伙伴是任何大人都代替不了的,与伙伴的交往是培养他社会性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途径,然而却被家长切断了。原以为爱他的方法却是扼杀他能力的手段。

    六、实施策略及效果
    我一接触他,他就成了我最头疼的难题,整天的哭闹使我的心情怎么也好不起来,我总是静下心来对他,但还是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才好。他是特殊,但他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需要我照顾的集体中的一员。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对他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
    (1)我和搭班老师及时进行家访,了解小D在家的生活情况,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我们建议家长平日在细心照顾的基础上要放手让他学做自己的事情,培养吃、喝、拉、撒、睡等生活能力。
    (2)我们从多方打听到了上海的几个专家门诊的地点和时间,建议家长带小D前去就诊。家长择日带他去了,可是由于他的不合作(不说话,哭着要奶奶,拒绝别人靠近),专家也得不出一个确切的说法,只是建议他对外界的不信任心理需要马上消除,否则无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3)鼓励小D的爸爸能找一份工作,一方面改善家庭经济,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给孩子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
    (4)建议家长平时要带孩子多多接触社会和大自然,多多进行人际交往。要让他多多接受同伴的社会化发展的影响。要尽力创设一个能使他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平时多为他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让他不再错过当前这一时期的社会性发展关键期。
    (二)给家长的小贴示
    1、给爸爸的小贴示
    贴示一:爱孩子,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职责。据有关研究表明,孩子如果缺少父亲关爱,那么对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因此为了纠正孩子行为和心理上的偏差,爸爸应该关心孩子,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同时,也不能采用打骂的消极方法。不管孩子变得如何,都是自己的骨肉,父母不爱,谁来爱?平时,爸爸应该多和孩子做游戏,多玩,多沟通,多了解儿子的想法,勇敢地承担起父亲的责任。
    贴示二: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爸爸应该提高自身的修养,掌握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多讨教别人的经验,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关心他,平等地对待孩子,毕竟孩子才几岁,父爱会使孩子内心充满阳光,有些行为在爸爸的帮助下可能会改变得很快,孩子的心情可能也会变得很好。我相信亲情的力量是强大的。
    2、给奶奶的小贴示
    贴示一:对孩子要放手。“包办”型的祖代,往往对孩子一味地溺爱,包办代替,孩子不管有什么要求,他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这类教育方式,非常不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还会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强和不负责任的消极心理。为此,作为祖代应做到:凡是孩子想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去试,去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切莫包办代替。首先,奶奶应该尊重孙子。不要认为他还小,什么都不会,一定要把什么事情都安排好。也不要因为孩子添麻烦而取消他自己吃饭穿衣等练习的机会。更要打消“孩子大了自然会”的想法。要让孩子独立做一些事情,更要在孩子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表现得宽容。
    贴示二:爱他,但不宠他。在孩子因为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乱发脾气的时候,奶奶千万要理智和平静。要知道一时的心软会让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要学会冷处理或转移注意,切忌简单的粗暴的打骂。在事后等孩子的情绪平静以后,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坚持如此,肯定会有收获。
    菜单三:要和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奶奶除了要理智地爱孙子之外,对教师提出的教育要求要认真、仔细完成,千万不能包庇孩子。更应该用奖励的方法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的良好行为,放大孩子的优点,对孩子严爱共施,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让孩子逐渐健康地成长起来。
    (三)倡导正面教育和科学的育儿观
    (1)榜样引导法,以榜样的力量感化幼儿。要求涛涛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错误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来解决问题,而是要教会他正确解决冲突办法和技能,引导他与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
    (2)环境选择法,以减少环境对幼儿的负面影响。孩子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强,各种传播媒介中接触到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冲击。为此,作为家长,要有选择性地引导幼儿看一些幼儿喜爱的动画片,尽量少看和不看暴力性片子,从而减少环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3)表扬鼓励法,以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仔细耐心的帮助他,多鼓励他。尽量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并对他微小的进步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和鼓励,使其有改正缺点和错误的勇气。
    (4)家园联系法,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作为家长要经常和幼儿园的老师取得联系,争取得到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树立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并且努力做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方式和幼儿园的大教育环境一致,统一起来,从而使教育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实施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小D对老师和同伴的抗拒心理已经基本消除了,愿意遵守一般的常规,参加集体活动,不会独自四处走动了。他看到同伴们开心地活动、游戏,他会高兴地跳起来,有时还会跟着他们一起玩。玩大型玩具时他特别开心,虽然自己不上去玩,几乎每天入园、离园,他都向老师微笑,我们很高兴。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他已经完全消除了不安全心理,接受了老师和同伴,但还需要我们用更大的精力去帮助他、指导他,促进他的社会性发展。

    七、反思
    (一)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真的是不可估量的。
    幼儿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父母不但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要注意孩子的精神需要。父爱、母爱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幼儿最需要的是成人情感上的抚慰,案例中的小D则恰恰丧失了最初的情感教育,错失了最关键的自主性发展时期,使他逐渐形成了抗拒、不信任的心理。一个完整、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
    为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家长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很容易受到溺爱,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确的教育。由于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巨大的压力感往往使他们产生紧张和焦虑,因而对孩子的言行过分敏感,这些都是不利因素。
    2、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家长还应做个有心人,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家庭搬迁、入学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绪在开始产生时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转移教育重心,改进教育方式
    现在有不少的家庭教育把重点放在教孩子认字、写字、画画、弹琴上,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我们认为,家长应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把注意重心转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上,及时地发现和校正孩子的胆怯、消沉、偏见、妒忌、撒谎、孤独、恐惧等不良的心理疾病,及早防止行为问题的发生。
    (二)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培养自信。
教师和家长要使孩子相信自己有优点和长处,从而树立“我能行”、“我很可爱”的观念,让孩子充满信心地面对自己。所以,我们做教师和家长的,必须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评价和态度,善于赏识,多肯定和鼓励我们的孩子。
    (三)家庭、幼儿园、社会紧密结合,共同培养幼儿。
有的家长只养不教,有的望子成龙,有的拔苗助长、棍棒相加。教育不当,其效果自然难以想象。家长应明确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四)入园前家访的重要性。
    我们幼儿园的家访是在开学后进行的,如果在开学前,就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及生活习惯,及时发现特殊幼儿(如小D)的问题,事先分析对策,采取措施,也许就可以减少小D对幼儿园的恐惧感了。班主任工作不容疏忽啊!

    这个孩子是不幸的,需要我们教师、家长以一颗挚爱的心对他倍加关怀。我相信,爱,终究会创造奇迹!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