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
———以巴东县官渡口镇红花岭村为例
摘 要:近年来,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人员也成上升趋势,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教育现象普遍存在,由此现象所引发的问题也日趋增加。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策略探究,力求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 隔代家庭 教育问题 对策及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新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由于条件的限制又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只好将他(她)们留守在家乡,他(她)们中的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养的。如今在农村,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孙辈的“隔代教育”现象相当普遍,这种教育模式的兴起也引发了不少问题。为了深入了解此种现象,笔者于2007年7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形式,对巴东县官渡口镇红花岭村的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此次调查我们走访了该村的六个组,共发放问卷102份,有效问卷90份;调查对象涉及隔代监护人、留守儿童、村干部、中小学教师共125人;调查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学习情况、人际交往、监护人的抚养态度、教师的观点等方面。
一、农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现状
(一)隔代家庭教育现象日益突出。有资料表明,我国城镇近五成家庭存在“隔代家庭教育”现象,这种现象在农村也极为普遍。这与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故土进城务工有直接关系。据调查统计,该村有六个组,居民户301户,村民1112人,有留守儿童113人,其中87人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占总体的76.9%;另外,该村每年向外转移富余劳动力约53人。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数量将不断攀升,隔代家庭教育现象也会越来越普遍。
(二)隔代监护人素质不高。调查发现,该村共有隔代监护人162人,其中50岁以上的有98人,占60.5%;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有11人,占6.8%;小三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有49人,占30.2%;小三以下的有102人,占63%。总体上来说,该村隔代监护人的年龄一般较大,大都没有受过很好的正规教育。因此,他们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隔代监护人的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 |
人数 |
百分比 |
初中—高中 |
11 |
6.8% |
小四—初中 |
49 |
30.2% |
小四及小四以下 |
102 |
63% |
注:为了便于统计整理,笔者在上表中使用了“小四”,指的是“小学四年级”。
(三)隔代监护人教育方式简单。一般而言,当代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四种:粗暴型、放任型、民主型、和权威型。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家庭教育类型可能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方向,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在这四种教育方式中,民主型和权威型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使他们有较高的自我接纳和个人控制。调查结果显示,该村隔代监护人主要采用前两种方式,即粗暴型和放任型。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们要么认为“棍棒下面出人才”,孩子一旦犯错,轻则厉声训斥,重则大打出手;要么认为“树大自然直”,任其自然发展,对其行为不加约束和限制。其中赞同第一种观点的占31%,赞同第二种的占45%。
(四)隔代监护人抚养态度上很无奈。在我们的问卷中有这样一题:“你是否乐意照管孩子?”其中回答“乐意”的占43%,回答“不乐意但没办法”的占55%。由此得知,对于孙辈的监护,他们是迫不得以的选择。一方面自己年岁已大,且要从事繁重的农活,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但另一方面孙辈是家中的希望,是自己身上流淌的血脉,作为祖辈也盼望自己的后代能健康成长。在这双重考虑下,他们最终还是选择承担照顾孩子的重担。
(五)隔代家庭中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较小,且多为学龄前儿童。我们走访了该村的六个组,结果发现隔代家庭教育中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如下表所示:
年龄(岁) |
人数 |
百分比 |
2-5 |
39 |
44.8% |
6-12 |
22 |
25.2% |
12-16 |
26 |
30% |
俗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这说明早期教育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甚至会影响到孩子一生。而所得数据表明在该村有44.8%的幼儿就开始接受隔代教育。这种教育环境下的质量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忧虑。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所做的关于个体认识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决定了具体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由此,我们得知隔代监护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否。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