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农村0—3岁婴幼儿祖辈家长科学育儿的有效途径
文/陈蓓林(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第一幼儿园)
一、项目背景
“祖辈教育”指的是对幼儿的教育主要由祖辈(或大部分)来承担,它是相对于父母而言的。随着上海城市老龄化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及固有的传统观念,以及市场经济全面实施,外出经商、打工人员日益增多,以祖辈为主要教养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现实。
我们幼儿园所在的浦江镇是上海市一城九镇开发新城镇,是一个人口导入镇,全镇共有10万常住人口,外来人口10万人。这里居住着有动迁的本地农民,有高级社区的居民,有上海世博家园的动迁户。其中0—3岁婴幼儿有2400多名,受传统带养方式的影响及相应的托幼机构设置不能满足人口的发展和家长的需求等原因,目前约有98%的3岁前婴幼儿散居在家庭中由祖辈带养。
祖辈教育作为我镇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的作用:
1、使子辈安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
2、解除老人晚年生活的孤寂,体现了祖孙间难以割舍的隔代情结;
3、老人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育儿经验、勤劳朴实的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充足的时间和细致耐心的处事态度等,这些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但是,随着人们对婴幼儿教育问题的不断重视,隔代教育的弊端不断显露出来。祖辈由于学历的限制和观念的影响,在隔代教育中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我园对周边地区100名0—3岁婴幼儿祖辈家长以问卷和谈话访问的形式开展了调查,结果发现:
1、65%的祖辈家长学历层次是小学程度甚至文盲,很多家长是依靠传统经验来带养孩子,饮食上重数量,缺乏科学合理的搭配;生活上过分包办代替,忽视婴幼儿生活习惯和能力的提高。
2、因为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80%的祖辈家长以“听话、懂事、文静、礼貌、不顽皮等”作为“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忽视了孩子良好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3、88%的祖辈家长不了解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很多家长是依靠传统经验来带养孩子,要么无原则地顺从溺爱孩子,要么以吓唬、哄骗的手段教育孩子,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才进入了真正的“教育阶段”。
4、90%以上的祖辈家长和孩子的活动范围以家庭、小区、村委会的老年健生中心为主,外出活动的内容以闲逛、聊天、休息健身为主。活动区域狭窄、内容单一,孩子只是老人的陪伴者。
因此,重视0—3岁散居婴幼儿的教育,提高浦江镇地区祖辈家长的教养水平和能力,已成为我园在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项目意义
近年来,“亲子学苑”作为社区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模式,已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我园从2000年起坚持每学期举办八次亲子活动,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步积累了对0—3岁幼儿家长家庭教育指导的经验,教师们的家庭教育意识和指导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亲子活动都安排在双休日进行,农村家长历来有双休日带小孩回娘家的习俗,再加上浦江镇是有原来的三个镇合并而成的,一些村离亲子学苑路途遥远,因此,要他们每周带上孩子来参加亲子活动是颇有困难的。
我园所处的浦江镇地区是上海市重点开发的新城镇,各村(居)委、小区内完善的活动设施和富有特色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常常吸引着周边的居民自发地聚集在这里,尤其是整天闲散在家的老人和孩子。农村老人历来有串门闲聊的习惯,活动中心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交流和活动场所,同时活动中心不受时间的限制,更有利于家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时间。
针对地区优势和祖辈家长的需求,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完成区、镇政府提出的我区对散居婴幼儿的家长指导覆盖率达到95%的目标。我园以“村老年活动中心”为依托,开展了指导农村0—3岁婴幼儿祖辈家长科学育儿工作。
我们的做法就是幼儿园借助各村(居)委的环境资源,将社区内散居的婴幼儿家庭组织起来,把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主动送进各个村,为广大祖辈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村老年活动中心”与以往的“亲子苑”相比:
1、更有针对性。针对农村老人喜欢唠家常的习惯,指导老师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在宽松自然的情景中,将指导和宣传有机融入其中。指导内容大多以生活中祖辈家长家庭教育的典型事例为主,更符合祖辈家长的需求和特点。
2、更具灵活性。在婴幼儿人口密集的村老年活动中心设立活动点,方便家长就近接受指导,使家长学习、健身、娱乐三不误。在活动的时间上避开双休日,根据季节特征和老年人起居习惯随时调整活动的时间段,有利家长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外出时间。
3、更显实效性。参加活动的祖辈家长大多是婴幼儿的主要带养者,承担着孩子一日活动中的大部分教养任务,指导活动面向祖辈,使家长孩子直接受益。另外,我们考虑到3岁前孩子的年龄差异性,将0—3岁婴幼儿分六个年龄组,指导人员也相应分成六组,在了解指导对象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使活动更全面、更深入。
4、更具广泛性。农村祖辈家长喜好交流的习俗为活动的宣传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祖辈家长之间的带动和宣传,使参加活动的人群从原先的邻近村快速扩散到周边的多个村,祖辈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快速提高。
三、探索有效途径
(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前期调研,了解实际情况
我们将社区中一些学历层次较高、重视早期教养的祖辈家长组织起来,定期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他们那儿获取信息,了解家长的需求,从而使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与形式更具有针对性。如祖辈家长在带养孩子的同时,还要承担家务劳动,什么时间出来最合适,活动多长时间才算合理?我们认真听取了家长委员会的建议,根据不同季节和家长的体力合理安排了活动时间。如:夏天,老人们喜欢一大早带孩子出来兜风,亲子指导站活动确定在8:00-8:30开始。冬季老人和孩子都起得晚,帮孩子穿衣又要花费很多时间,我们将活动时间推迟到9:45分。活动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使老人不会觉得疲劳。我们还在婴幼儿人口比较密集的村(居)委会设立了咨询角,了解祖辈家长和孩子参与老年活动中心站健身与休闲活动的情况,包括每天到活动中心的祖辈家长人数、时间和次数,活动的目的和内容等。同时,了解家长对参加亲子活动的兴趣,包括是否注重3岁前孩子的家庭教育,在教养过程中是否有问题和是否有得到指导的需求等。通过咨询和了解,坚定了我们开展指导活动的信心。
2、设计问卷调查,掌握祖辈家庭教育现状
我们制订了“浦江镇地区0—3岁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指导调查表(主要带养人调查问卷)”,分别对0—3岁婴幼儿祖辈家长进行了调查,了解浦江镇地区0—3岁婴幼儿的家庭特点,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需求和参与指导活动的情况。
3、建立指导队伍
由各幼儿园的早期教育辅导员组成指导者队伍,并按婴幼儿年龄分成了0—3个月;3—6个月;6—9个月;9—12个月;1—2岁和2—3岁六大组,每组由两名教师负责,每次活动的设计与准备由本组老师负责,但在活动时八名教师共同参与。
(二)了解祖辈家长特点
正确把握对象特点,是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点。我们早期教育老师与各村(居)委会妇女干部协作,走访全镇0—3岁婴幼儿家庭,通过交流、访谈、调查分析、查阅资料和活动经验的积累等手段,总结了本地区祖辈家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1、报喜不报忧。乐于在众人面前显露孩子的优势,宣扬自己的育儿经验,但不太愿意暴露问题和不足,既有戒备心理,又带着“自家的孩子最好“的想法。指导教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密切相互间的关系,是了解家长需求的基础。
2、固执、自尊心强。不愿意接受同辈及子辈的想法和建议,拒绝同辈的原因是:“你家的孩子有什么好?”拒绝子辈的原因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还用得着你来教训我吗?”所以切忌以否定、教导的口气对待他们,慎用同辈经验交流的方式。
3、容不得孩子吃亏。在大庭广众下,最容不得孩子“吃亏”,不管玩还是吃,自家的孩子一定得轮在前面,“轮流”或“谦让”往往会引起祖辈间的矛盾。
4、育儿、家务双兼顾。参加活动的大多是55岁左右的奶奶们,育儿、家务双兼顾,体力不如年轻人,活动形式避免量大、认知水平过高,生活化的题材更受老人欢迎,确定合理的时间也是确保家长参与率的重要保证。
5、淳朴、热心。这是农村祖辈家长的优势,对活动的宣传和发动工作很有利。
6、多数老人有儿童心理,喜欢与孩子同乐。趣味性强且易操作的活动容易受祖辈家长欢迎。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指导活动
1、专题讲座。我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目标是转变祖辈家长的育儿观念,促进家长教养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所以在指导内容方面主要是依据祖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问题和困惑,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确定每年龄段的指导内容。例如:(1)0—1岁,让你的宝宝早说话;(2)1—2岁,让你的宝宝乐说话;(3)2—3岁,玩,让你的宝宝更聪明。我们针对祖辈家长最关心的营养问题,开展了“婴幼儿的营养与健康”的专题指导活动。请幼儿园的保健老师讲解,幼儿园的厨师现场制作适合0—3婴幼儿的营养饭菜,受到了祖辈家长的欢迎。
2、沙龙活动。活动形式要考虑家长的认知水平,学历及场地本身的特点,辩论会、讨论会的形式不宜被祖辈家长理解和接受,我们设计了“唠家常”的活动板块,将家庭教育知识融入于小品表演、情景表演等形式中,题材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中祖辈家长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但均采用正面宣扬的形式,这种形式老人们既易于理解,又乐于接受,如:在“怎样带宝宝”的沙龙活动中,我们设计“奶奶的苦恼?”“谁的方法对”等小品,由早期教育教师表演,形象地呈现正确的家庭教育情景,同时辅以相应资料的发放,老人们在看看小品、唠家常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3、亲子活动。祖辈家长由于年老体衰,对活动量稍大的游戏往往会力不从心。所以在设计亲子游戏时,我们既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还要顾及家长的生理、心理特点,我们设计了一对一的小型游戏,游戏材料做到人手一份,每一个游戏是同时、反复进行。在游戏功能的设计上则更多地考虑祖孙间的亲情交流,使家长在与孩子的共同游戏中享受天伦之乐。如:0—3个月我们教给祖辈家长按摩操;3—6个月我们设计了翻身的亲子游戏;6—9个月设计爬的游戏;9—12月设计站立与扶走的亲子游戏。在活动中奶奶、外婆们学习得非常认真,每个动作都了解得非常详细。
4、宝宝亮相会。对1—3岁的婴幼儿,我们设立了“我是好宝宝”板块,对于老人们来说,让自己的孙儿、孙女在众人面前表现一下,听听赞赏的掌声,是他们最心满意足的事。为了避免祖辈们抢话筒,我们采用“预约”的方式,每次预约10—15个宝宝,嘱咐奶奶们回家简单辅导一下孩子,然后请宝宝们轮流在集体面前进行亮相,展示宝宝唱歌、跳舞、念儿歌的特长,既锻炼了孩子的胆量,也满足了老人们“自家的孩子最好”的心理需求。
(四)注重活动中的调整
在指导活动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祖辈家长,祖辈家长因年龄的关系,在某些方面容易固执己见,再加上来自农村的祖辈家长生性又比较拘谨,不太愿意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这些都成为我们在活动指导中的障碍。但我们发现祖辈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谈到自家的孩子就会滔滔不绝,想把自己孙子、孙女的优点一股脑儿地都说出来,如果你能耐心听她讲述,这时她绝不会把你当成一个指导老师,而俨然成了她的熟人甚至于家人。针对农村祖辈家长的特点,在亲子指导站活动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就主动接触参加活动的奶奶和爷爷,及时地沟通与交流,听取她们对活动的看法,积极地进行感情联络,保证了祖辈家长与指导老师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当老人们从心理上对教师有了信任感后,她们会非常乐意接受我们的建议,从一个活动的旁观者成为了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五)注重活动后的及时反馈
除了活动过程中随时听取家长的意见外,我们还制定了活动反馈表,及时了解活动效果。在《家长反馈表》中,要求教师对活动中家长、孩子的兴趣、活动后家长的反映如何作详细的分析;在《教师活动评价》表中,要求教师对活动的效果及调整建议作详细的记录,同时每次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教师进行评析,针对家长和孩子的年龄特点对活动的形式和效果进行全面的分析,提高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能力。
四、项目效果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成效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
1、家长方面
我园的亲子指导站活动在家长中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参与亲子活动的队伍从原来的20多名扩展到现在的180多名,家长参加活动的态度变得积极热情了,从过去被动接受我们的邀请到现在主动打电话询问活动的时间。有些家长尝到了活动的甜头后,还积极地向邻居好友宣传我们的活动,邀请不知情的祖辈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前来参加亲子活动。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祖辈家长的育儿观有了很大的转变,重视了3岁前孩子的早期科学教养,对家庭教育的指导需求有了很大的迫切性。
2、幼儿方面
活动初期,有很多孩子都怕生,不愿意参加活动。有哭闹现象。现在孩子们都变得活泼大方了,能大胆参加活动。倾听能力和自控能力也有了提高。一些家长反映由于活动量的增强,孩子胃口变大了,乐意开口说话了。
3、教师方面
近年来,早期教育教师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掌握了0—3岁婴幼儿教养的知识的和技能,对孩子和家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活动的设计和分析能力有了提高,逐步掌握了家庭教育指导的方法,初步积累了指导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体会逐步运用到对3—6岁幼儿家长工作的指导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幼儿园方面
教师们良好的敬业精神、服务态度和明显的活动成效提高了家长们对幼儿园的信任度,幼儿园在周边地区和居民心目中的声誉快速提高。
五、反思调整
在开展指导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感到:
1、应注重父母祖辈的相互配合虽然通过指导与培训,祖辈家长在观念及教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认为祖辈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父辈的教育。父母与孩子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承担着谁也无法替代的教育责任和义务;而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和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安全感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关系,也是谁也无法取代的。祖辈乐于参与,并不意味着父母的责任因此可以豁免,如果把对孩子的教育、抚养双手推给老人,是对孩子成长不负责任。我们建议,祖辈在对第三代养育中要合理自我定位,当好称职的配角,做到不错位、不越位。祖辈与自己儿女之间要相互学习,跨越“代沟”,形成合力,营造一个两代人沟通分享、优势互补的家庭教育环境。
2、祖辈家长育儿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功利性,不关注孩子个性化发展特征,一旦感到孩子与其他幼儿发展不一致,便产生恐慌、焦虑,导致不科学的单一化训练。建议指导老师以个体单独表扬为主,让祖辈家长看到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尽量避免在祖辈家长面前突出某个幼儿。
3、开展0—3家长指导,我们教师必须树立坚定的信念,如何搞好早期教育,这是幼儿家长都十分关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家庭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最具时代特色的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在变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能靠一、二年就能做好,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具有反复性。我们要不失信心,端正指导观,才能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幼儿园怎样做好0—3家长工作,真正实现托幼一体,还有待我们下功夫去研究,在实践中创造经验,总结规律,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