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100个家长需要知晓的文化常识(五)

16年前 [01-19 00:59 周六]

61、我国姓氏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我国姓氏不断演变,不过“万变不离其宗”,粗略划分一下千百姓氏的来源,大致有下列几大类:

    以祖先的族号或谥号为姓氏。例如“唐”足尧的号,尧的_部分后代便姓唐。类似的族有虞、夏、商、殷、周等。古代帝王死后,在祭祀仪式中要追谥庙号,如周朝有文王、武王等谥号,他们的某些子孙就分别姓“文”、姓“武”。来自族号、谥号的姓氏还有昭、穆、康、庄、襄等。

    以居住地、国名或采邑为姓氏。传说上古伏羲氏居住在东方,他的后代便姓“东方”或“东”。商代在泾水渭水之间有个阮国,后代就姓阮。周武王封造父到赵城,他的子孙就姓赵。来自各种地名的姓氏还有:鲁、齐、卫、秦、晋、楚、燕、陈、韩、魏、西门、南宫、欧阳等。

    以爵位、官衔或职业为姓氏。王、侯、公孙,都以爵位得姓。古代有五官: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司士,他们的子孙便以这些官衔为姓。、相、宰、尉、上官、太史、少正等姓氏,都来自官衔。至于巫、卜、匠、陶、施、樊、索、漆等则是从职业或技艺得姓。

    以动物、植物、季节和颜色为姓氏。如马、牛,杨、柳,夏、秋,自、黄等。

    兄弟民族的姓氏译音。各兄弟民族不断交融汇合、相互影响。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八千多个姓氏中。有两千多个姓氏都来自兄弟民族的姓氏译音,占全部姓氏的三分之一以上。

兄弟民族借用的汉字单姓。例如,后魏鲜卑族拓跋氏改姓元,叱卢氏改姓祝……在唐代。原姓“阿史那”的突厥人改用汉字单姓“史”,原姓“突骑施”的改用汉字单姓“黄”与“黑”。此外,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朴、金、崔、李等,回族常见姓氏有白、马、石等。直到近代,满族人也往往改用汉字单姓,如爱新觉罗氏改姓罗。

62、中国有哪些奇特的姓氏

    我国的姓氏除常见的单、复姓外,还有不少极为奇特的姓氏。据《中国姓氏汇编》一书搜集到的“不常见姓”竟有三千多个。

    这本书的第12页上所列出的《常见姓》说“爱新觉罗”这个姓,读过中国近代史对它自然并不陌生。它是清代皇帝的姓氏,几乎人人都知道。但头五个姓:阿、啊、哀、蔼、霭,就不平常了!第2页的:“昂、奥、浇、傲、八、芭、叭、跋、把、罢”,在南方又几时见过呢?

    往下看去,书报的报也是个姓,报姓后面,跟着还有暴、豹、卑、杯、悲、北、被、备、倍、背、崩、敝,这也是从未遇见过的姓。

    曹操的操、缠绕的缠、彻底的彻、叱咤风云的叱、宠爱的宠、接触的触、揣想的揣、洗涤的涤、对证的对……也都是姓。

    还有姓夜、星、兴、性、穷、牵、乞、乜、乌、墓、庙、迷、梦、胖的。

    姓老已经不大好取名了,竟有人姓鬼。

在两千多个复姓中也有许多奇特的姓氏。例如:除《百家姓》已经有的漆雕、羊生、微生、梁丘、左丘、姓人、公羊、逢门、綦母、同提、澹台、壤驷、信都、伊秩、仇督等这些“常见姓”外,那“不常见姓”中奇奇特特的姓氏就更多了。

 

63、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

据统计,我国见于文献的姓就有5660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0个,3字姓146个。这还不包括4字姓和元、清时移居中原的蒙古、满族人译改的姓。此外,边疆少数民族的姓也未计算在内。巾国姓张的人数最多。据估计,姓张的人至少占中国人口的9.7%~12.1%,达l亿人口左右。

 

64、孔子的姓名是怎么来的

    孔子是宋国公宋嘉的后代,公孙嘉字孔父。我国古人有的就是以祖先的“字”为姓的,孔子因此姓“孔”。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个将军。他已有9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下,女儿受到歧视,仅有的一个儿子是瘸子,所以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他和妻子一起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赐一子。后来,果然生下了孔子,叔梁纥以为这是从尼丘山求来的,就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所以过去有孔老二的说法。

 

65、中国最长的诗歌

中国最长的诗歌,是藏族史诗《格萨尔》,又称《格萨尔王传》。

    这首长诗大约产生于11世纪以后,是一部说唱体诗歌。至今已收集到150万行,1500多万字。其内容是叙述天帝之子格萨尔大王,下凡投生,反抗种种邪恶,在完成了救护百姓的大业后重返天国的丰功伟绩。格萨尔王极其高大的英雄形象,是藏蒙人民中勇敢、力量和智慧的化身。其语言韵散相间,生动形象,人物对话亦为唱词,富有诗意。

    这部长篇叙事史诗,是中国文化遗产巾的宝贵财富。但大部分仍流传于民间艺人的说唱,国家已把《格萨尔》的收集、整理工作,列为科研重点项目。

 

66、《明日歌》和《今日歌》

明代诗人钱福,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文思敏捷,写有《明日歌》,歌词是: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冬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

    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朝著名书画家文徵明的儿子文嘉,写有《今日歌》,歌词是:

    今日复今日,

    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

    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

    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

    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

    努力请从今日起。

    另外,稍晚于文嘉的明代科学家徐光启还写过《明日训》,全文为:

    期明日,则今日是做梦之日。

    以梦废今日,而明日不醒,当奈何?

    徐光启的《明日训》寥寥数语,谆谆告诫后人:不可荒废时日,而应当有所作为。

 

67、倒顺书

    西汉时的才子司马相如与才女卓文君结为伉俪后,恩恩爱爱。相敬如宾。不料,相如官拜中郎后,却将文君遗忘脑后。

    一日,司马相如草草写了封信,派人交文君。并令将文君复信当面索回。在四川临邛卖酒的卓文君。日思夜盼,终于盼来了丈夫的信。谁知启开一看,只见偌大一张“纸”上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13个字。文君知丈夫“见异思迁”,悲愤之余欣然命笔:“一别之后,二地悬念,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七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做女来我做男!”书完,长叹一声,将信交与来人带回长安。

    司马相如读完妻子的这封“倒顺书”,回想昔日夫妻恩爱,顿觉得羞愧内疚。次日,便派人将卓文君从临邛接到长安,夫妻团圆,倍加恩爱。

 

68、七步诗、五步诗和三步诗

    曹植是三国时期的大文学家,是魏国君主曹操的三儿子。

    曹操重病去世以后。长子曹丕继承了王位。曹丕对几个弟弟很不放心,怕威胁到自己的王位,就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地,不要过多活动。

    过了些日子,有人向曹丕报告说,曹植在自己的封地喝醉酒,大骂曹丕派去的使者。曹丕早就想除掉曹植,但一直没有机会,这时马上派人把曹植抓到洛阳。

    曹植一到,曹丕就对他说。  “你不是老爱夸自己才华出众吗?好吧,我限你在大殿里走七步,在走完之前作出一首诗。作不出来,可别怪我不讲情义。”

    曹植心中感慨万千,就一边走一边构想。七步没走完,就随口吟出一首诗来: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植在诗中把曹丕比作豆萁,把自己比作豆子,要燃烧豆萁来煮豆子,这不正是像曹丕要杀同胞兄弟曹植那样吗?

    曹丕听了这首诗,也不好发作。最后免了曹植的死罪。降低了他的爵位,封为安乡侯,让他回到自己的领地内。

    唐朝人史青,曾经上表唐玄宗。表中称说,曹子建七步成诗,不足为奇,而且让人觉得迟涩,他自称五步即可成诗。玄宗阅罢,十分惊奇,便将他召进宫,当面试问,命以“除夕”为题,五步内成诗。结果,史青未出五步,已成五律八句:

    今夜今宵尽,

    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

    春逐五更来。

    气色云中改,

    云颜暗里摧。

    风光人不觉,

    已入后园梅。

    玄宗大赞其才,授以左监内将军之职。

    五步成诗,还不是最快的。更有快者,为宋寇准七岁时三步成诗。某次酒筵前,宾客让寇准以“华山”为题赋诗,寇准三步内赋成一诗:

    只有天上见,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寥寥数语,道出了华山的雄伟峭拔,其语言之精当,气象之阔大,并不在“七步诗”之下。

 

69、最简短的状纸和判词

    从前,一寡妇欲嫁,遭族长阻挠,遂求一老塾师代写状纸。塾师知道县官最恶心冗文赘句,便只写了四句话:“夫亡妻少,翁壮叔大,瓜田李下难避嫌,该嫁不该嫁?”县官接状,拍案称绝,当即挥笔下判:“嫁!”

 

70、古代“李杜”有几多

    凡提起“李杜”,人们自然想到的是唐朝大诗人李白与杜甫。其实古来合称“李杜”的并非只此一对。

    东汉李固、杜乔。冲帝崩,质帝被权臣梁冀毒死。李固与杜乔因反对梁冀而遭诬陷,先后病死狱中,世称李杜。《后汉书·李杜传》赞日:“李杜司职,朋心合力,致主文宣,抗情伊稷。”

    东汉李膺、杜密。李膺字元礼,杜密字周甫,俱因反对宦官专权,双双入狱。时人赞日“天下楷模李元礼”“天下良辅杜周甫”。《后汉书·杜密传》:“党事既起,免归本郡,与李膺俱坐,而名行相次,故时人亦称李杜焉。”

    东汉李云、杜众。李云因忠谏而获罪,杜众上书愿与云同日死,人称李杜。《容斋随笔》:“白马令李云露布上书,下北寺狱,五官掾杜众上书愿与云同日死。……其后襄楷上言,亦称为李杜。”

    唐诗人李峤与杜审言诗风相近而友善,时称李杜。二人又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新唐书,杜审言传》:“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

    诗人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新唐书·杜甫传》:“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韩愈《调张籍》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商隐、杜牧同为晚唐诗人。后人称为李杜。杜牧诗长于近体,文章奇警纵横,皆有为而发。为别于杜甫,人称小杜。因此亦有称此二人为“小李杜”。

    另外,南北朝李冲、杜预。宋代李韶、杜范也称“李杜”。

    以上这些合称李杜的人物,属同一时代又有一定的关系,人们为了称呼方便才合称他们为“李杜”。并不是以先李后杜优次论之。

 

71、屈原为什么投江

    战国末期,楚国和秦国交战,楚国屡战屡败,国力衰弱。屈原是楚国的大夫,他为人正直,关心民生,对向秦国妥协,因此受到朝廷中小人的嫉恨。

    公元前298年,楚国的顷襄王听信小人的谗言,把屈原革职流放。

    一天,面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漫无目的地来到泪罗江畔。

    这时,江边有一个渔夫,见到屈原便说:“您不就是朝廷的三闾大夫吗?怎么落到这种地步呢?”

    屈原愤愤不平地说:“因为举世都混浊,只有我才清白;大家都喝醉了酒,惟有我才清醒,所以我就被流放到这儿来了。”

    渔夫不以为然地说:“既然举世都混浊,你为什么不顺着浊流而推助澜呢?大家都喝醉了酒,那你又何必独自清醒呢?世道既已如此,你又何苦要与众不同而致使自己被放逐呢?”

    听到这里,屈原的脸色沉下来,他反对说:“我听说过,刚刚洗过头的人,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干净。我宁愿投入大江,葬身鱼腹,也绝不容忍那混浊的世道污染了自己。”

    屈原说完,昂首而去。他回到自己的破屋里,写下他的绝命词《怀沙》。然后他来到泪罗江边,抱着一块大石头。最后一次向郢都的方向凝望后,便纵身向激流中跳去。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这样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

 

72、中国圣人知多少

至圣——孔子

书圣——王羲之

诗圣——杜甫

草圣——张旭

酒圣——杜康

史圣——司马迁

武圣——关羽

亚圣——孟轲

茶圣——陆羽

医圣——张仲景

文圣——欧阳修

乐圣——李龟年

画圣——吴道子

棋圣——黄龙士

曲圣——关汉卿

词圣——苏轼

 

    73战国“四公子”

    战国时期的“四公子”,是我国古代最早被呼为“四公子”的。他们是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称道“四公子”是“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他们都是以贵族公子执政,各有食客数千,纵横捭阖,均名重一时。

   

74、唐代“四公子”

唐朝“四公子”是姚檐、周曾、王玢、韦清志。他们都是唐德宗时期,淮宁节度使李希烈的部将。。李希烈在奉命讨伐割据淄青的李纳时,与李纳通谋,联络其他割据势力,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姚檐等4人不愿从其反叛朝廷,并密谋杀死李希烈,事泄,俱被害。时人痛惜这4人的忠烈,称之为“四公子”。他们的精神颇有影响,李希烈后来终为部将陈仙奇毒杀。

 

    75、明末“四公子”

    明末清初的陈贞慧’(字定生)、冒襄(字辟疆)、侯方域(字朝宗)、方以智(字密之)4人门阀清贵,都是明末复社成员,论文议政,以诗文飘逸闻名天下。明亡之后,陈隐居家乡,其颂扬抗清人物的散文,感情深沉悲痛。冒亦隐居不仕,屡次拒绝清朝官吏的举荐,自号巢民,寓含朝明不朝清之意。侯方域后来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被认为气节有亏,议者詈之。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