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100个家长需知晓的历法和民俗常识(一)

16年前 [01-19 02:14 周六]

 

1、北京时间是从哪里发出的

“北京时间”是我国的标准时间。每天,收音机里、电视屏幕上向全国提供的就是“北京时间”。但是,你可知道“北京时间”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北京时间”的发布地点不在北京,而是在远离北京的陕西省西安东郊的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我国惟一的“标准时间授时中心”。

1966326,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国务会议,会上正式提出建设我国标准时间授时台的计划。1970年,在渭北高原尧山脚下终于建成了具有时间计算和授时服务功能的、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蒲城授时中心。1973年增建了短波远洋授时系统,19751986年又动工兴建了长波授时台。19866月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从而使我国在授时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世界八大先进授时国之一。

 

2、我国原子钟的精确度有多高

目前,我国原子钟的精确度极高,100万年中误差小于1秒,在国际上名列前茅。

 

3、什么是阴历

阴历又叫“太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制定的历法。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朔望月,1朔望月等于29.5306平太阳日(2912442.8)。朔望月长于29天,短于30天。为了使每一个历月尽可能地接近朔望月,因此阴历设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中包含6个大月,6个小月,全年共354天。但12个朔望月总长是354.367l天。为了使平均历年接近12个朔望月的长度,有的历年在第12个月末增加一天,一年共355天,称为闰年。

月相的变化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自然现象。因此,各国的历法都是先有阴历后有阳历。远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我国已经创造了阴历历法。阴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与回归年无关。月份与四季变化无关,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目前。除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使用阴历外,一般很少采用了。

 

4、什么是农历

农历又称“阴阳历”,我们平常所讲的阴历实际上是指阴阳历。它的特点是既考虑到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又考虑到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既重视月相盈亏的变化,又照顾寒暑节气。阴阳历的历月和阴历的历月完全一样。平均历月等于29.5天,分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历年分平年和闰年两种。平年置12个月,共计354天。回归年为365.242 2天,两者相差l1天左右。为了使平均历年接近回归年。约每隔三年设置一个闰月,这一年就叫闰年,闰年有13个月,共计384385天。但每隔三年插入一个闰月,平均每年仍比回归年少几天。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公元前600年就发现若在19个阴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就和19个回归年长度几乎相等。这在历法中称为197闰法,比古希腊早发现160多年。公元462年。我国天文学家祖冲之在对天体运行经过多次实测和精密计算的基础上,确定了岁差的具体数值,并第一次应用岁差来改革中国的历法,创制了“大明历”。祖冲之测得的回归年长度是365.2428148l天,与回归年的实际长度只差50秒钟。他把197闰改为391144闰,这就使得以回归年长度为依据的历年长度,同季节变化的周期更好地一致起来了。

 

5、什么是阳历

阳历又叫“太阳历”,以回归年作为历法的基础,即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所形成的四季变化周期而编制的历法。由于回归年的长度等于365.2422平太阳日(36554845.6),它不是整日数。因此,阳历取365天为通常的一年,即平年。

为了消除它和实际回归年的差距,阳历用置闰的办法在400年里增加97天。这样,在400年里,每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425天,与实际长度相差极小,要经过3000余年才差一天。置闰的方法是公历年份能被4除尽的为闰年,这一年增加一天成为366天。增加的一天放在2月底,即平年的2月为28天。闰年的2月就有29天,

 

6、十二个月月令

正月里是新春,立春雨水紧相跟。

二月里龙头抬,惊蛰春风就到来。

三月里布谷叫,清明谷雨春播到。

四月里有十八,立夏小满种庄稼。

五月里五端阳,间苗锄草忙插秧。

六月里暑三伏,天长夜短日头毒。

七月里立了秋,处暑割麻是时候。

八月里月中秋,白露秋分庄稼熟。

九月里九重阳,寒露霜降天变凉。

十月里立了冬,小雪插河江也封。

冬子月冷如冰,科技夜校学郁浓

腊月里小大寒,过了元旦过大。年。

 

7、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雨惊春”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谷天”指清明、谷雨。“夏满芒夏”指立夏、小满、芒种、夏至;“暑相连”即小暑和大暑。“秋处露秋”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霜降”即寒露、霜降。“冬雪雪冬”指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大寒”即小寒、大寒。

 

8、生肖与时辰

生肖的制订与十二时辰有关。古人对一昼夜产生了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便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两小时,与时辰有关的动物就成了生肖属相。

(),深夜十一时至一时,此时老鼠最活跃。

 (),凌晨一至三时,耕牛将出早工。

 (),凌晨三至五时,虎时常在此时出没伤人。

 (),清晨五至七时,此时尚属“旭日”“晓月”,而依我国传说,月中有兔。

(),上午七至九时,按传说,是群龙行之时。

(),上午几至十一时,蛇出洞之时。

(),中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按旧传统说法马为阴类。此时阳光到顶,阴气始生。

(),午后一至三时,相传羊此时所食之草再生力最强。

(),下午三至五时,天气将晚,猿猴啼叫。

(),黄昏五至七时,月出之时,所谓“金鸡”。

(),晚上七至九时,狗开始守夜。

(),晚上九至十一时,天地混沌不清,猪贪睡。

 

9、四季开花有时问

一月,腊梅傲霜斗雪;

二月,梅花怒放争春;

三月,迎春报告春天的信息;

四月,花王牡丹争放奇葩;

五月,芍药花千枝吐蕊;

六月,紫丁香万花争馨;

七月,野白鹤遍布原野;

八月,凤仙花争芳吐艳;

九月,桂花香飘千里;

十月,芙蓉花千姿百态;

    十一月,菊花尽放,秋风过处满地金;

十二月,象牙红花俏点枝头。

 

10、一天到底有多长

现在一天是二十四小时,然而过去的一天只有十几小时甚至几小时,将来的一天会长达三十多小时甚至更长。

这一结论是天文学家根据地球自转速度在缓慢减速这一规律推断出来的。后来,古生物学家根据珊瑚外壳上的“年轮”,证实了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根据这一规律推知:在地球形成之初,一天约为四小时;三十亿年前,一天约为十至十一小时:十三亿年前,一天只有十八小时左右:五亿年前,一天约有二十一小时:二亿年前,一天是二十三小时:六千万年前,一天约为二十三点七小时:而现在,一天是二十四小时。

如果地球自转仍然均匀减速,那么,二亿年以后,一天将会有二十五个小时,十亿年以后,一天就会有三十多个小时;在更加遥远的将来,一天的时间会变得更长,到那时,真可谓是“度日如年”了!

 

11、一刹那有多久

读书看报时,常见到“刹那”“瞬间”“弹指”“须臾”等字眼,这些都是表示非常短暂的时间概念。它们到底有多长时间?之间是否有差别?

 我们可从古代的梵典中找到明确的答案,在《僧只律》中即有这样的记载:  “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据此,可推算出具体时间来。一昼夜有八万六千四百秒,那么,一“须臾”等于二千八百八十秒(四十八分钟);一“弹指”为七点二秒;一“瞬间”为零点一六秒;一“刹那”却只有零点零一八秒。

 

12、时刻更鼓点

时、刻、更、鼓、点,都是我国古代计时单位。

时:即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12时辰:子时,从夜间11点起算,到凌晨l点。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依次类推。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一刻合现在1424秒,因此“顷刻”指很短的时间。

 更: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上7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两小时,三更就是半夜ll点至l点。

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所以用鼓作为更的代称。四鼓相当于一时至三时。

点:古人一更义分五点,一点合现在24分钟。三更四点,就是半夜1236分。

 

13、元宵节的由来说法一

农历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

“元宵”二字的出典。据有关资料记载,是隋炀帝为了粉饰太平,于公元610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在洛阳端门以外、建国门以内,搭起高台“歌舞升平”,从这天晚上开始大张灯火,同时开展奇术异能,歌舞百戏活动。并定这一天为“上元”,娱乐活动在夜间进行。“宵”即夜晚之意,所以元宵二字就相约共用了。这一天,人们还以汤圆为宵夜食品。因此,汤圆亦称“元宵”,并沿袭至今。

至唐玄宗时期,有“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几十尺,坚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而后,每逢正月十五的晚上,各地举办灯会就由此而来。历代灯会之热闹,有唐伯虎诗为证:  “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池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14、元宵节的由来说法二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沿袭道教的陈蚧,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 “下元节”。但在道教产生之前,正月十五为“下元节”。但在道教产生之前,正月十五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了。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汉文帝(公元前180~前140)在周勃戡平“诸吕之乱”以后上台。戡平之日是正月十五。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夜”在古语中又叫“宵”,于是,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放灯的习俗。到了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蔡愔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这是元宵节放灯的起源。汉代司马迁在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创建《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吃元宵这一风俗是从宋代开始的。起初叫“糖圆子”“浮圆子”,后改称为“元宵”。元宵节吃元宵,意在祝一家团圆和睦,并借以表达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的心愿。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