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亲子沟通需要讲究语言艺术

16年前 [01-08 15:19 周二]

             亲子沟通需要讲究语言艺术               

                          

                        朱宝艳

 

案由经过:

家长称,家有女儿瑶瑶,4岁,正在上幼儿园中班。家长均为普通职员,文化程度都不算高,但是都非常注重对女儿的培养,也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平时,家长会尽量多抽时间陪伴在女儿身旁,面对女儿的点滴进步也会给予及时地赞赏,一直以来女儿表现的都很乖巧。但是,最近一年来女儿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对于家长的意见和安排也显得很不耐烦,不但人变得爱发脾气了,而且任何事情也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有一次,妈妈和女儿从外面回来,女儿随手把衣服脱在了床上,妈妈边忙着其它事情边催促说:“瑶瑶,快把衣服挂起来,免得弄皱了!”可是女儿就是当作没听见,只顾在一边玩儿。等妈妈喊过几次后,女儿非但没听还顶嘴说:“我就喜欢把衣服放在床上,弄皱了才好!”于是,妈妈很是恼火,可又不想对她大吵大闹,于是,妈妈挂好衣服后就没再理她,以示对女儿的惩罚。

女儿不听话在其次,更让人生气的是经常耍脾气。记得有一次,一家三口晚上遛弯回来,走到楼道口时,女儿却想让人抱着。这时,爸爸随口说了句;“瑶瑶你都这么大了,不应该总让人抱着,爸爸妈妈也很累,你再坚持一下咱们就到家了。”女儿见没人理她,便跺着脚哭了起来。无奈之下,爸爸只好妥协,乖乖地背她上楼了。

有时候,家长无论说什么话,女儿不管知不知道,总爱加个“不”字,如果请“她”上床睡觉,她说“不睡”,早上请她起床,她又说:“不起”,到了吃饭时间,她又说“不吃”,请她把玩具收拾好,她偏偏摆得到处都是......总之,让她做什么她偏和你唱反调,经常是家长让她这样,她非不这样,就爱和家长对着来。

 

案例诊断:

1,心理学上的“第一反抗期”。这些“逆反”现象属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一般出现在2岁半至4岁的儿童。因为这一阶段幼儿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对于自己提出的愿望,一旦遭到父母的拒绝和制止,就容易发生顶嘴和耍脾气的现象。

2,孩子缺乏释放自我的机会。孩子也有情绪不佳的时候,她也需要进行自我调节并从角色中释放出来,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如果长期需要女儿保持一个“乖孩子”的形象,势必将引发一些矛盾。

3,父母缺乏语言上的沟通技巧。和孩子说话是有学问的,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必须讲究语言艺术。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收到的效果往往是大相径庭的。

4,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待提高。面对女儿哭闹不肯上楼的情景,没能找到一条折衷的方式来化解,而是“臣服”于女儿的眼泪之下,难免同样的事情会再次发生。

 

指导建议:

1家长要赶上时代步伐,学习更多新的家庭教育知识,让自己处于进步的状态中,这样才能使亲子沟通达到更好的效果。

2,对于处在“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应给予宽容和理解,防止语言和情绪上的过激行为。

3,面对孩子的逆反情绪,要给予正确的判断。如果只是无理取闹,并不会伤害到身体,就不要理她,采用冷处理的方式等她自然平息。

4,当孩子有过错时,要懂得放弃指挥官的角色,消除命令的口吻,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化解问题。

5亲子沟通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父母的表情、语言、态度往往是相互沟通的基础。

1)描述你所看到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问题本身上,而不是对孩子施加命令。

2)善于使用提示语言,消除攻击性的字眼。因为对孩子来说,接受提示比接受谴责容易得多。

3)说出你的感受,诚恳地表达出你此时此刻的心情。

 

指导过程:

1、用准确描述替代命令指责

家长说,原先女儿每次上完厕所总是忘记随手关灯,以前家长会经常对她说道:“瑶瑶,你又忘记关灯了,快去把灯关上!”女儿心情好时,会去乖乖地把灯关掉,如果女儿心情不好,即便家长说上很多次她也不会去。因为当家长不断指出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孩子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不愿意与家长合作,去做该做的事。

现在,家长在指导师的指点下,开始使用描述问题的方式来代替之前的命令口语,当家长简单的对女儿描述道:“瑶瑶,厕所的灯还开着。”女儿则会笑嘻嘻地跑回去,把灯关上了。

画外音:其实,当家长描述问题的时候,也就告诉了孩子该怎么去做,面对这种心平气和的说话语气,孩子很愿意与家长配合。

2、用善意提示替代批评谴责

有一次,母女从外面回来,女儿没有把衣服放在床上,而是一不小心把它仍到了地上。当妈妈看到她视而不见的准备走开时,很生气。以前妈妈对于这种事情,都会大发脾气,对女儿吼道:“告诉你多少次了,回家后要先把衣服挂起来,你不但不听话,还把衣服仍在地上不管了。”面对这样的语言和态度,女儿时常是置若罔闻,有时还会顶嘴反驳,使矛盾再次升级。

这次,妈妈根据指导师的指点,只是对女儿简单的提示道:“瑶瑶,衣服掉在了地上。”女儿听后转身一看,确实如此,于是,很快捡起了衣服,并主动把它挂好。

画外音:可见充满善意的提示语言,远远超过我们那些带有强烈不满和攻击性的字眼。因为,对孩子来说,接受提示比接受谴责容易得多,而且当我们给孩子提示的时候,她往往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3、用提示语言替代强制执行

女儿早上不起床,是家长都深感头疼的事情。多次喊她起床,她就是故意不睁眼,等被喊得不耐烦了,还会哭闹着就不起来,往往都是家长耐着性子相劝,因为不想大早起就惹得全家不开心。但是,有时候满肚子的火实在压不住,于是,大人闹孩子哭的场景就在家里上演。

现在,家长不再发愁了,因为通过指导师的指点,家长学会使用提示语言的技巧了。面对诸如此类的事情,妈妈只是在她耳边轻轻提示道:“瑶瑶,你昨天告诉我,今天不想迟到,去晚了的话,就会坐在后面哦!你不想坐在后面吧?”女儿听见这话,立时睁开了眼睛,一骨碌爬起来对妈妈说道:“是啊,我说过今天要早点儿去幼儿园的,不然又要坐在最后面,就不能和好朋友王永旭坐在一起了。”只见她一边说着,一边找来了衣服连忙直往身上套。

画外音:语言的小技巧还真是能发挥大作用,不仅让家长少去了之前的争吵,还让父母变得异常轻松。语言艺术,不得不佩服。

4、用睿智的方法应对不合理要求。

当家长由于太累,而无法满足女儿想抱着上楼的要求时,女儿显得很不开心,于是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放在以往,家长只能在无奈之下答应女儿的要求。

经过指导师的指点之后,她改变了以往的方式。于是,走到女儿的面前,蹲下来握着孩子的一双小手,真诚地说道:“我知道,瑶瑶一定是走累了,所以才想让妈妈抱着,可妈妈太累了,不能抱你上楼,你一定感到很失望吧!这样好不好,妈妈拉着你一起走,这样你就可以省些力气了。而且我们边走边说儿歌,还能分散注意力,就更不觉得累了。”女儿顺从的和妈妈一起上楼了,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小蝌蚪,找妈妈,一步,两步,找到啦!”

画外音:看来一个小小的真情互动,就能博得孩子大大的好感,对妈妈有一种亲切和信任感之后,接下来的建议就很容易被接受了。

5、用拟人演绎替代咆哮惩罚

更有趣的是,有一次女儿在她的衣橱里找衣服,等妈妈忙完过来后发现所有的衣服几乎都“流”到了外面。放在以往,面对这样的情景妈妈一定会大发雷霆。

可是现在,经过指导师的提醒,特别是对语言艺术的学习之后,妈妈不再那么做了,而是和女儿开玩笑地说道:“瑶瑶你看,它们真不老实,怎么都跑出来了,我可不喜欢看到它们乱七八糟的样子。”谁知,当女儿听后看向那堆不听话衣服时,竟然指着其中一件衣服说道:“真是的。妈妈你看,这件衣服还趴着呢!那就让我来管教一下它们吧!”说着,便把所有的衣服都复回原位了。

画外音: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在语言艺术的“感召下”,不但烟消云散了,还变得趣味十足。

 

指导反馈:

家长说:通过对语言艺术的体会与使用,发现孩子的逆反也有可爱之处,毕竟还是一个4岁的孩子,所以一些童真的举动很容易被父母所包容。而且,经过对家庭教育的学习和研究,发现亲子沟通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大拇指和几次拥抱,就能满足得了的,而一句“你真棒”也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要勇于面对孩子的错误,没有责备也不需要命令,而是掌握“说”的技巧,化解亲子之间的冲突。现在,孩子能与我们主动合作。

由此证明,语言艺术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亲子沟通的润滑油。

 

指导师手记:

1,对孩子“怎么说”与“说什么”一样重要。因为说话的态度和说话的内容都能对孩子产生一定的作用,所以,当家长对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态度诚恳并懂得语言技巧,这样,才能使你的话发挥一定作用。

2,尊重是相互的,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尊重。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做某件事,不妨在之前加个“请”字,这样,收到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3,要体会孩子的感受。有时候孩子已经很累了,但是我们又吩咐她做这做那,一定会使她感到不高兴。这时候,我们不要埋怨孩子,不要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孩子的叛逆或懒惰,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受他的心情,这样才能避免矛盾冲突。

4,要求孩子所作的事情,要符合他的能力和年龄。有时候,我们往往只会从大人的角度去考虑事情,却忽视了孩子目前所拥有的能力和年龄范畴。于是,过多或过高的要求,只能隔开亲子间的鸿沟。

5,面对一些育儿困扰,要懂得使用技巧来化解僵局。不是拒人千里,也不是一味的满足,而是通过睿智的方法,鼓励孩子与我们主动合作,才能促进亲子间的沟通。

6,有时候,幽默会起到很大的润滑作用。本来很生气的事情,但是我们把它童趣化或幽默化之后,会很乐于被孩子接受,既减少了父母对孩子的叫嚷和训斥,也是达成效果的最佳途径。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