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之死想到的
培森/文
“神童”是压在孩子头上的第一块大石头。关注焦点、热点是传媒最喜欢也是最愿意去做的一件事。可以这样说,将孩子冠以“神童”加以报导,正是顺应了社会极度关注学习成绩、关注孩子成材的强烈需求。殊不知,“神童”不是光环,而是套在孩子头上的“紧箍咒”。青春前期的孩子主要是通过外界需求来调整自己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统一。“神童”让孩子喘不上气来,更让孩子迷失自我。“我是 ‘神童’,我应该加倍努力来学习。”“我是‘神童’,为什么我的学习成绩不是那么出类拔萃?”所以说“神童”是压在孩子头上的一块大石头,让孩子感到迷茫又沉重。另外,“神童”的称号,让父母期望值更高,要求更加严格。“我的孩子不能考上好的大学,亲友邻里会怎么看?”“我要督促孩子更努力学习。”媒体的报导、社会的关注让本来或可用平常心面对孩子的父母内心的天平失去了平衡。同样,“神童”的光环,让教师如履薄冰,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酿成了惨剧的发生。可以这样说,只要急功近利、聚焦考分的社会风气存在,还会造成悲剧的又一次发生。
只重智育的学校是压在头上的又一块大石头。孩子在遗书中很平静地说:“我现在真的觉得很累、很累,我要好好的休息一下了。”从这一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学校应试教育对孩子身体上、精神上摧残的一斑。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累——要严防死守,学生累——没有一丝自由的时间。十四岁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很强的自我认同能力,这样的磨折只能让抗挫力不强的孩子走上绝路。这时候说教育要注重个体差异性,教育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许是苍白和无力的。在此,我只想问一句:“学校除了象‘填鸭’一样向孩子硬填知识,真的就没有别的职能了吗?”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很难让学校面对第二个、第三个“覃瑶”。
家庭教育是压在孩子头上的第三块大石头。我接触过很多的案例,听过许多这样的话——“我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我没时间教育孩子。”但是,有一点他们清楚得很:孩子学习不好是万万不行的。覃瑶母亲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孩子愿意跟我交流,主要是她觉得我懂她。我的女儿曾说:‘只要有妈在,天都不会塌!’”“神童”的光环是靠孩子牺牲游戏时间、听话懂事换来的。看似和谐的亲子关系本身就蕴含着一场巨大的危机。父母的高期望值、严格的管理通过看似良好的亲子关系表达着,孩子听话懂事的个性又不允许孩子稍稍偏离父母划定的轨道。这样,把青春期孩子特有的逆反这条唯一发泄渠道都有堵死了。家庭教育要针对孩子的特点,要看出和谐顺畅背后的危机,这是又一真实的范例。让我们在痛心之后,能否反思一下,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否也存在问题?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三个支点。若是三个支点都失去作用的话,对孩子来说就是灭顶之灾。我们倡导和谐社会,更应该倡导教育的和谐。如果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能够达到和谐,那将是孩子的幸事、家长的幸事、国家的幸事。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