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儿童问题多
卢志文
★“听话”儿童往往是“问题儿童”!
★“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
★一个民族的个体总是在“听话”的氛围中被训导,便会失去思考和判断,那么,这个民族被奴役的机会就增大。
稍加留心人们不难发现:孩子从小被训导得最多的词是“听话”,最早接受的教育观念便是“淘气不好”。然而,从现代教育的眼光看,我们非常需要重新审视这种使用频率极高的家庭教育语言.
全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发现,在被看做“听话”的孩子中,自述胆小的占34.3%,不爱提问题有38.8%,对创造发明不感兴趣的占27.5%。
孙云晓在《改变学校、家庭教育的28个观念》一文中说过这样的观点:“听话儿童往往是问题儿童”。这话听来有点让人不能接受。不过,我们稍加观察就可发现,所谓“听话儿童”常见的特点是“独立性差”和“胆小”,他们有问题也不提出来,更不与长辈争论,大多缺乏主见和意志力。实际上,只强调“听话”特别容易培养儿童的奴性,使他们丧失对问题的敏感性,缺少个人观点,易于迁就不正确的言行,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更容易封闭自己,产生心理障碍,以致人格扭曲,最终成为“问题儿童”。我们从媒介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报道:某某孩子自杀或犯罪了,可那孩子平时是个非常听话的好孩子。照理,听话的孩子不应该出这样的事。实际上往往在“听话”的背后,隐藏着问题,这些问题由于孩子的“封闭”,平时不易外露,更由于孩子“听话”,家长便容易放松对孩子的疏导和警惕,使这些孩子易于受到较一般孩子更沉重的心理压力。
“听话儿童”亦很难有创造精神,在这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缺乏创新,注定将是平庸的一族。
请家长们接受这样的忠告:“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让孩子从“听话”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获得主动而活泼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做过很多“淘气”的事;著名生理解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劳德,上中学时,为了看看狗的内脏,居然把校长家的宠物狗给偷偷地杀了,可算得上是“淘气大王”。这些“淘气”的行为正是他们创造性和好奇心的良好体现,家长应注意保护和引导。麦克劳德的校长失去宠物虽然非常生气,却只用“罚画”的方法处置孩子:让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保护了麦克劳德的好奇心,激发了他学习生理知识的兴趣。麦克劳德后来的成就与这位校长的苦心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让我们处置,我们会不会这样做呢?
无个性即无人才。儿童天性好动,喜欢观察、幻想和假设。“听话”的儿童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敢或较少提出问题,并常常压抑自己,久之,会抑制个性的发展。其实,一个民族的个体总是在“听话”的氛围中被训导,便会失去思考和判断,那么,这个民族被奴役的机会就增大。
其实,陶行知早就意识到一味强调“听话”的严重性,他在半个多世纪前提出的“六大主张”,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