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告诫只重视智力教育的父母

17年前 [08-13 21:52 周一]
  湘北某县被人称为“天才少年”的严永明,8岁上中学,13岁以高分考进大学,17岁又考取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但是,他的母亲为了实现“望子成龙”的愿望,,为了让小永明在高考中一鸣惊人,李腊梅把他生活上的事全部包办了,甚至连吃饭也喂。儿子稍微不服,就“武力”制服,丈夫干预也无济于事。终于,造成严永明的生活自理能力连10岁的孩子都不如.学习上的天才和生活中的“弱智”集于一身的严永明,20岁肄业回家。
  
  在严永明的生活中,母爱像掘井机一般没日没夜地挖掘着他的潜力,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玩具,也没有交际,甚至没有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最基本了解和认识。当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稀有动物”般与外界格格不入时,明显违反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怎么能保证其成长不偏离正常的轨道呢?
   回家后的严永明开始逃避自己的母亲———母亲进房间给他抹席子、点蚊香,他几步就冲了出来;母亲出来,他又马上回房把门锁上。严永明从北京回来一年,这对母子间的间隙越来越大,一天难得说上一句话。
  
  这事又让我想起了浙江金华徐力杀母事件,徐力的母亲跟严永明母亲的教育方式很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徐力的成绩没有严永明好,他在班级里倒数第四名,据徐力自诉他在家里是没有一点的个人空间的,妈妈随时可以翻看他的日记,有次在日记里写了和同学打篮球的事,被妈妈看了后,竟对他大打出手.在学校的课间运动时间他妈妈都不让他出去,必须要在教室学习。在家就更不用说了,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连心情不好,想发泄一下的机会都没有,最多只能喊两声.与同学的交往他妈妈也管得很严,一个电话都不让他接,他的生活圈很小,性格也很内向,最后导致杀母事件的发生.
   
  我国这样的母亲不在少数,她们是何其的可怜,她们为孩子牺牲了很多,可结果换来的是什么呢?孩子就更可怜了,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空间,没有娱乐,没有朋友,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而生活.
 
   
这些偶然中蕴涵着必然的事件,真的需要我们好好反思。对孩子的成长,我们总是热衷于“培养”。有多少父母在孩子还未出生时,就雄心勃勃地谋划着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类型人才的“宏伟蓝图”?又有多少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独断地安排孩子的成长路径,一厢情愿地对其苦心“培养”,不给其任何选择的自由?过分强调“培养”的痛处在于:一味强调外界的干预和强制,而忽略了接受主体的自身发展要求,势必导致受教育者在强制教育和自我需求中摇摆不定、动荡不安。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