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去幼儿园接孩子,帮他穿外套时,孩子忽然发脾气,有的孩子甚至坐在地上耍赖:
“我自己来,我自己会穿,谁让你帮我的?都弄乱了!”
“你必须站起来!”
“妈妈你不能和我说必须,你要和我说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象个小大人似的,什么都要自己做,什么都要自己来,看着他们自以为是、笨手笨脚的样子,成人感到可气又可笑,这孩子怎么不知道好歹?别人的帮助不但不知道感激还乱发脾气?有时家长弄不住孩子了也很生气:打他一顿就他就乖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萌生,他们重新审视、洞察、反省自己,并且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信,他们不但好奇的认识自己的身体,而且饶有兴趣的认识着自己的思维。认识自己的思维要比认识自己的身体更为困难。当孩子开始审视自己的思维的时候,往往他们自己也是“糊涂”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要求就是作为一个平等的人与成人进行对话,没有合适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最终表现为一种烦躁,发脾气。有时候他们并不总明白自己为什么按照一定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行为。他们的潜意识里往往有这样的问题:
“他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那样做?”
“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
当成人以他们的意志对儿童期望太多或太少时,当他们期望儿童以一种成人的思维表现时,当他们作为有责任感的人行使自己的权利为儿童作出决策时,儿童迷失了自我。儿童的生命充满选择,儿童喜欢拥有选择,在选择中孩子变得充满自信、独立自主、自我约束、富有责任。“在儿童身上发展自主性的终极目标是让他们管理自己的行为,并且在好与坏、正确与错误之间作出决定。”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孩子有权利选择吗?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尝试选择呢?这些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可闻,处处可听:
你必须洗脸睡觉,要不爸爸揍你。
你不可以出去玩,必须写作业。
你不许把东西弄坏。
你必须上舞蹈班。
你不能看电视了,做我给你留的英语题。
孩子在做着老师和家长的所要求做的事情,不需要也不允许他们自己去思考喜欢做什么,想要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必须”按照成人的要求在限制的范围内去完成“任务”。越是自信的家长越是独断,他们的孩子在“不许”中没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命意志,只能是父母和学校的教育的囚徒。 一个孩子来到学校时由于没有意识到安静的规则大声吵闹,老师可能大声斥责儿童,直到她安静的坐在一边咬指甲。教师没有刻意让孩子去咬指甲,但是却造成了儿童的这一行为,教师却并没有意识的已经发生了什么。 孩子不“听话”,不“服从”时,家长会用巴掌打孩子,认为不打不行!实际上他们潜意识里告诉孩子一种思维定势,在人际关系中使用攻击是允许的。被打的孩子在与其他儿童玩耍时会经常的实施攻击行为。成人意图控制孩子的方式使孩子失去了判断是非、选择对错的思维力,他们摆脱外部控制和家长权威的欲望更为强烈。 奥修分析了小孩子第一次抽烟的心理:他的内心并不喜欢,但是他必须去做它,因为母亲说:“不要抽烟!”他就是要反对母亲,那是要分开存在的唯一方式。他反叛父母,反叛老师,只是为了有意无意的表达:“我不是你,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是我自己。你不能够那样命令我,我不是一个奴隶,我有我的喜好,我有我的判断。” 教育机构、老师、父母在把他们所认可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的时候,往往压抑了孩子的思维和灵性,有些孩子成为听话的“好孩子”,勉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内心极度压抑,总有一种憋屈的感觉;有些个性极强的孩子在压抑之下寻找发泄方式,产生逆反行为,与学校、父母起冲突,甚至自暴自弃以刺激父母,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埋下隐患和带来伤害。孩子的失败,谁来负责?我们难辞其咎。儿童当前与未来的思维发展与行为偏差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主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