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一些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

17年前 [09-06 20:59 周四]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他们会对孩子说:“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日本家庭很重视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他们无时无刻都在教育孩子要独立,,简单让孩子学会照顾好自己并且照顾好生活中需要照顾的人。教他能自己做饭、打扫房间;教他能和同学一起过集体生活;教他能在压力下保持健康的心态。他们觉得这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训练。

    日本的小学生很多在冬天都穿短裤,有的孩子的腿冻得都发紫了,但父母支持孩子那样做。这就是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面对困难,不逃避,不退缩,想办法克服。日本小孩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
   
    在德国孩子做家务都有法律规定: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不仅要洗餐具,还要给全家人擦皮鞋,到花园里劳动。14---16要擦车和到菜园里翻地。16-----18岁的还孩子每周要大扫除一次。德国80%以上的孩子对父母的印象颇好,特别是他们感激父母在人格、修养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们欣赏的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勤奋、认真、按计划办事、言而有信并值得信赖。尽管德国家庭普遍较富裕,但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相对独立的习惯。与东方的孩子相比,他们较少有依赖他人的意识。大部分孩子在中学阶段就有打工挣钱的经历,特别是在假期。中学毕业或到一定的年龄后,孩子们会在父母的指导和自己的选择下离开家庭或家乡到外面去开创自己的生活道路。

 

  美国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非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

   美国的孩子摔倒了,即使孩子哭得很厉害,家长也不给予理睬,当孩子自己爬起来后,家长就上前抱起他,并对他说:宝宝真是个勇敢的孩子,并对孩子亲一下,以表示鼓励和表扬。这孩子就知道我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才是棒孩子,而中国的孩子摔倒了,家长就赶紧把孩子抱起来,又是哄又是拍,还不行就给孩子东西吃,还说凳子,椅子不好把宝宝摔了。同样是奖励的行为,我们奖励的是哭的行为,而美国的家长奖励的是摔倒后爬起来的行为。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