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今年刚上一年级,是个聪明的小男孩,学习成绩也还好。但不到一学期,已打了班里1/2以上的同学,用他的话说,就是“班里总共40个人,我已打了20多个”还挺自豪的。可真让他的妈妈又急又气,老师成天把妈妈找到学校“告状”,同学们一见他妈妈也是纷纷“诉苦”。可妈妈骂也骂了,打也打了,还是不能让浩浩住手,到底该怎么办呢?
原来浩浩的爸爸最喜欢看警匪片、武打片,浩浩从小也就喜欢模仿里面的样子,成天“喉喉哈哈”,在幼儿园也有过打小朋友的“记录”,只是当时父母都想“大了会懂事的”。
结合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凭感受行事而自身控制能力有限的特点,首先尽可能的通过实际情境,来让孩子感受打人的“不好”,然后实施代币法,强调家庭成员协调一致,并争取到老师的配合。经过4次咨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明显改变。
短评: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因为特定的年龄,特定的心理需求会选择特定的行为方式,而任何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儿童的后天行为基本上是成人“培养”的结果。因此在我们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是非、好坏等社会化道德评判之前,应先看到行为对儿童成长的合理性,想到我们成人在这一行为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只有理解了行为所代表的涵义,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恰当的处理。
情绪问题
1. XXX,女,12周岁,初一年级学生,家庭和睦,与父母同住。刚开学不久,在课堂上因同桌男同学用钢笔戳她,她与男生讲理时被老师看到,受到批评,并被罚作文“同桌”一篇,心中怨愤,对老师产生厌恶之情,后发展到不愿上学,一听“学校”二字便会脸红心跳,血压升高,而且会哭涕,诊断为“学校恐怖症”。心理测验结果:智商较高,但情绪不稳、易激动、性格畏缩胆怯。
主要采用“系统脱敏法”,通过自我言语积极暗示(如:我要上学)、远距离观察学校、到校园中玩耍、随表姐共同去上学等阶段,并同时辅以药物治疗、转学等环境改善,经家长、学校教师及当事人的积极配合,七次咨询面谈后,“学校恐怖症”基本克服,现在能主动去上学,并已将落下的功课补上,总体上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2.“怪癖”原是对母亲的依恋
宝宝,男,10周岁,小学四年级,家庭和睦,与父母同住。该儿童智力正常,但情绪易激动,爱发脾气。
来访主要问题是:对母亲的丝袜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如:藏丝袜、抱着丝袜睡觉、将母亲的连裤袜穿在身上,并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等问题。经访谈、观察等发现主要是母亲对他的过度宠爱所致。采用“家庭疗法”,一方面对该儿童讲道理,分析他的行为,帮助他辨清是非,并提出要求;另一方面主要向他母亲说明亲子关系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建议母亲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科学育儿。
经过两个多月的咨询,该儿童的“丝袜偏爱”问题得以纠正,但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问题,需进一步干预解决。
3.“厌学”只因过度焦虑
晓伟,今年初三,马上面临毕业考试了,但成绩很不理想。而且近来的表现让母亲极为担忧与不满:放学后,经常连书本碰都不碰,就一个人对着室内篮球架掷球,往往能一掷半天,不动不响,闷闷不乐。母亲提醒他该看书了,他总是说:我也想看,可就是拿起课本就头疼、心慌,根本看不进去。上周日还欺骗母亲说学校有补课,独自在外面闲逛了半日,后被母亲得知,母亲非常生气,而晓伟只说:想一个人静静,到处都是“学习”,心里好烦!母亲怀疑晓伟得了“厌学症”,不然怎么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火烧眉毛了,还一点不急!而且明明一个少年郎,却整日愁眉不展、沉默寡言、老气横秋。晓伟真的“厌学”吗?
晓伟说,他也很着急,因为他想升入一所好的高中,然后顺利考入大学。并不想初中毕业后就无所事事,也不想去上职校,但心里急就是没法行动起来。原来晓伟并非不要学习的“厌学”,而是想要学好但一时不能如愿的过度焦虑所致。他被这重焦虑压得喘不过气,又不能自行解决,于是采取了暂时逃避的方法:到外面去闲逛,消磨时光似的掷篮球。那么怎样帮助晓伟克服“过度焦虑”,提高学习效率呢?
通过“认知行为”的综合方法,对晓伟及其父母澄清“厌学”的实质,让他们了解目前困境产生的原因,增强相互的理解与支持,明确厌学的心理问题;然后共同设想晓伟的毕业选择,对晓伟的认知定向进行调整,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长远意义,以及自身的潜在可塑性,训练自信心,树立克服“心理畏惧”的勇气,比如:就像排队坐车一样,是不是可以先不上第一辆车,只要一直向前走,不掉队,就可以在下一辆车上找到理想的位置;最后与晓伟确定期望目标,分析课程特点、自身的学习特点,结合学校学习,制定适合自己行动的复习计划,化整为零,将模糊的“困难”化为可见的不同难度的知识点,逐步去攻克。而当晓伟真正行动起来后,发现困难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短评:情绪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是人主观意识的内心体验,是愿望是否达成的表达倾向,是不易自我控制的。不同的情绪有着不同的内在含义,解开情绪情感的密码,也就把握了通往心灵的钥匙,不论成人,还是孩子都是一种感性与理性交织的怪物。
个性问题
现在很多的父母都反映孩子的性格不好,任性、爱发脾气,在外面又很胆小,这是怎么回事呢?对于“任性”的孩子,成人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任性的孩子一般倔强,有耐心与毅力,只要是他想要的,就一定会用他能想得出来的办法来让你屈服,让你最终答应满足他。因为若干次的“奋斗经验”已使孩子确信:你最终会答应的!而且,任性是极具渗透力的,会蔓延到孩子的各个行为中去:吃饭、睡觉、看电视、玩耍,一旦愿望实现遇到阻力,孩子就会拿出“任性”的本领,不信你可以仔细观察身边或周围那些“任性”的孩子。
“任性”的实质是“自我中心”,孩子当时的行动原则只有一个,就是“我想要……”或“我不想要……”,不管实际情况怎样,不论当时的场合是什么,孩子是不会用“我应该……”、“我可以……”或者“我不应该……”、“我不可以……”来思考的,是不会考虑父母、同伴或其他人的愿望的。甚至即使到了“成人”的年龄,也会被“任性”的行为方式限制,只知道要求别人,而不知道自己想办法;只知道因为不能满足需要而发脾气,却不会动脑筋进行合理的思考。所以对于任性的孩子,做父母的不要总想着“孩子大了,会好的”,而是要积极地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阶段,改善“任性” 。
文章来源于 长沙教育论坛http://www.haoxinli.com/read.php?tid=1994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