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讲座提纲:成功家庭教育的启示(林高龙)

16年前 [01-19 22:49 周六]

讲座提纲:成功家庭教育的启示(林高龙)

                     ——软环境营造法 

 

 

当孩子学走路时,一位父亲说:“一步二步三步,好!跌倒了别哭,自己爬起来再走,好!”

这就是成功者的家庭教育的一个片断,那句话说不上惊天动地,这件事也算不上精彩纷呈。但是,我们常说成功是有道理的,失败是有原因的。那么就在这些普通而平凡话言当中,在这些简单而生动的行为当中,又有多少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呢?在成功者的家庭教育背后,又有多少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和学习的呢?

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成功家庭教育当中的软环境的作用,以及我们又该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所谓家庭的软环境,就是指家庭精神环境,包括家庭的心理氛围,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学习气氛,家庭的精神生活。一个充满爱心、互相体贴、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使孩子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一个家庭的学习气氛浓厚,精神生活充实、品味高雅,能促进孩子渴望求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相反如果家庭战争不断,人际关系恶化,孩子会由恐惧走向厌烦,甚至怨恨。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心灵受到创伤,无心向学,无心向上。而有的家庭家长失于规范,嗜好不良,甚至低级趣味,玩物丧志,只能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埋下不良的种子。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各个细节由家庭的风气来解决,而家庭风气不是想出来的,也不能用人工来保持。亲爱的父母们,家庭风气是由你们自己的生活和你们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如果你们生活上的一般作风不好,即使最正确、最合理,并且是精心研究出来的教育方法,也将是没有用的。相反的,只有正当的家庭作风,才能给你们提供对待孩子的正确方法,特别是提供劳动、纪律、休息、游戏……的正确方式。

所以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软环境,应该说是成功家庭教育的重要一步。我们通过对成功家庭教育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他们家庭教育的软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一、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二、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三、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一、           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 

犹太何以多伟人和名人?并非他们有特别的脑袋瓜。爱因斯坦的头颅经科学家检验,脑容量比一般人还少。世界专家们一致认为:犹太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具有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他们整个种族传承优秀的重要保障。

而在许多的成功人士的背后,我们都依稀可见学习型家庭身影。下面我给大家说一个经典的案例,

农家里走出的博士三兄弟

有这么一家三兄弟。老大林国基是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的博士;老二林

国华从北大中文系研究生班毕业后考入美国哈佛大学读哲学博士;老三林国荣在北大经济系读研究生时,就因学业出众而被清华大学邀请读博士。一家三兄弟同入北大,并且如此优秀。这在北大百年校史上,据说还未有前例。

而如此不凡的林氏三兄弟只是出生自一个平凡而卑微的农户家里。在河南伏牛山麓有个小县——鲁山县。鲁山县有个熊背乡熊背村,与县城隔着几座山,进城要走30多公里的山路。林氏三兄弟的父母——林修德与黄兆安就是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养育出三个博士生。    

相信许多父母都有让孩子读书,为自己还愿的思想。但是为什么大部分的家长没有办法实现,而抱着同样心理的林修德夫妇就成功做到了,这里面最大不同的是,林氏夫妇首先不是逼着孩子读书,而是在孩子入学前和求学历程中用自己好学的行为来影响孩子。
  可以说书是知识的海洋。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不是饱学之士。很多像林修德一样的优秀家长更是深谙此道,通过不断自我学习来引导自己的孩子参与学习,并且热爱学习,对孩子尽可能地进行书香濡染。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指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庭中有较丰富的学习材料,能提供给大人和孩子学习,而且能做到学习材料不断充实,不断更新;家庭中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

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确保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在家庭中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入优先。

首先,要有固定的学习场所。这场所最好是书房,条件差一点的也可以是客厅或各自的卧室。要在学习场所创设必要的学习条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要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要想使孩子成长为爱学习的好孩子,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第三,要有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这是家长、孩子进行学习的工具。家庭应积极创设条件,添置书籍,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少买玩具、多买书。

第四,家长应成为家庭中学习的主体,不仅要带头学习,为孩子做学习的表率,而且和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只有继续学习,父母才能承担教育者的角色,与孩子共同成长。

二、        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 

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

我国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他的父亲林宾日是位私塾老师,少年时的林则徐就亲眼看见父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点米,全都送给了一贫如洗的三伯林天策,自己一家人只好忍饥挨饿。父亲还事先嘱咐他说:伯父来,不得说我们没米吃了。有一次一个土豪想用金钱贿赂林宾日,为其保送文童,遭他拒绝。还有一次一个富户人家想重金聘林宾日去当家庭教师,林宾日一想到此人在乡里的劣迹,便一口回绝了。父亲的言行举止,给林则徐以深刻的影响。后来他在官场上注意了解民间疾苦,作风廉洁刚直,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这当然不是偶然的。

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家长的榜样作用而走向成功的例子也非常之多。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位:

22岁的剑桥大学博士

北京的张弛,他在北京四中读完高中二年级,就只身前往英国艾爱塞克斯大学读本科,三年以后获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并在22岁那年直升英国剑桥大学女王学院成为最年轻的中国籍博士生。

这位被英国BBC称为“中国人的骄傲,北京人的光荣”的剑桥大学的博士。在被记者问及他的成功与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有没有影响时,他是这么回答的:

“当然有影响,影响非常大,在爸妈这边儿呢,我觉得我第一学到了要怎么做人。要踏踏实实做人,要本本份份做人,或者再说一句话要以人为善吧。而且爸妈可以说是以身作则,为我做出了读书和学习的榜样。”

当有一天张弛成来英国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中国籍博士生,也就不足为难了。因为他的父母即便走向工作岗位,生活条件那么困苦,但不忘记刻苦努力学习提升自己。

所有人们在羡慕22岁的张弛就能成为博士的时候,更要记住的是他51岁的母亲正在读第二个研究生学历。这就是榜样的无穷力量。

因此,家长一定要努力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特别要在以下方面为孩子做好示范: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礼貌待人,努力成为孩子与人交往的榜样;遵纪守法、克己奉公、努力工作,努力成为孩子处理私与公关系的榜样;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成为孩子刻苦学习的榜样;规律生活、积极锻炼,努力成为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榜样;追求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努力成为孩子陶冶情操的榜样;积极乐观、顽强拼搏,努力成为孩子与困难作斗争的榜样;积极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工作,努力成为孩子尊师重教的榜样。

三、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每个人的家庭,不是独立地存在的,它既有普遍性,又具社会性。家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合,家庭教育也不单独存在于哪一个人的身上,因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独生子女时代,这一时代是以长辈包围晚辈为特征的。在这一社会现象背景上,长辈间的教育冲突时有发生,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已成为一个家庭生活和谐幸福的关键问题。

根据中央教科所在河北、北京、天津地区所进行的一次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表明:夫妻双方因教育孩子不一致而经常发生争吵的有34.3%;父母与老人在教育孩子上意见不一致的有10.3%,其中认为老人太妖惯孩子的有49.1%。可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态度不一致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可是很多成功的家庭教育都具备一个特点,就是作为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他们通过沟通、交流、互相支持,就算出现分歧时也不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而是通过私下交流的方式,来探讨解决分歧的途径。

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二十二岁上剑桥大学的博士生张弛,他的父亲在谈及对孩子的教育时,就提到了非常关键的一点,张弛的父亲说“在做决定以前,在跟他谈以前,包括我们这么多年想跟他说什么事,我们从外面听到一些什么事情,想告诉他,对呀,不对呀,是非,或者是应该怎么怎么样的时候,我跟他妈妈做饭的时候就商量好了,今天我遇见了什么事情了,你应该跟儿子怎么说说。在吃饭的时候,我们俩就聊天给他听。”

1976年出生的王乃庆是迄今为止台湾智商最高的人,他的父亲王则敏在谈及对孩子的教育时,也曾经说过:“我们常常在孩子睡了以后,一起讨论教养孩子的问题,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脸红脖子粗过,在孩子眼里父母亲的看法都是一致的,这一点相当重要。”

事实上家长之间由于经历、价值观和知识水平不同,对孩子成长的理解也不同,自然会产生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上的分歧。因而,在许多家庭,夫妻之间会因孩子的教育问题产生矛盾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应该指出的是,夫妻之间的这种分歧和冲突,往往是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 而家庭教育的不一致产生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力相互抵消。 

2.父母威信降低。

3.孩子无所适从。

但是家长之间的分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难以避免的。那么,夫妻之间一时产生分歧,又该如何来处理呢?

 1.孩子在场时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

2.事后寻找适当的机会,以建议的方式表达你的意见。

3.用生动的事实来启发对方,提高认识。

4.以积极的态度和成功的教育实践,争取对方的认可。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