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关注情感 着力语言 适度拓展 (1)

17年前 [11-09 14:50 周五]

二、着力于语言追求语言学习与情感熏陶的统一

从情感着眼,还要在蕴含情感的关键语句上着力,情感的体验才不会如风掠浮萍,才能深刻,乃至刻骨铭心。

   (一)点面结合,体会情感

点面结合的教材处理,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教学艺术。这里的“面”指的是课文的基本内容,这里的“点”指的是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点面结合,可以从点切入,再到面,再步步深入到点,串点成线成面;也可以从面切入,再到一个个点,串点成线成面。

比如,《少年闰土》是一篇从点切入(第一段突出“看瓜刺猹”),再在面上展开,并且在面的展开过程中突出点(看瓜刺猹),教学时,老师根据课文特点,点面结合作了如下安排:

    1点:看瓜刺猹。

    师:这节课我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
    
生:想
   
(出示闰土图像,师朗深情地诵:“深蓝的天空中……逃走了”)

    (生鼓掌。)
   
师:谢谢,初次和这位朋友见面,你对他有什么样的印象?
   
生:……

    2.面:课文主要内容。
  
 师:请你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3.从面接近点:从课文的四个部分缩小到对话部分。

师:课文正是按这四个部分来写的,你觉得你印象最深刻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部分?(对话部分)

4.从面深入点:从对话到看瓜刺猹,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

师:能从闰土和我的对话当中读出哪些有意思的?

生:……
    
师:这些希奇事如果要你和闰土干,你最想干哪件事?

生:……

师:你们都说了你们最想和闰土干哪件事,你们知道我最想和闰土干哪件事?
 
   生:……

上面的教例,最后聚焦到“看瓜刺猹”,深入地读,细细地品,体验其中的惊险与刺激,体会少年闰土的能干。

   (二)在语言的精妙处体会情感

    语言的精妙处指的是:工笔细描处,比如对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腻描写,对景、物特点的细致描写;写意处 ,比如对人物的三言两语的介绍,对环境的全景式的扫描; 画龙点睛处,如诗歌的诗眼,叙事文中抒情或议论的句子;文采飞扬处,比如蕴含节奏美、音律美或色彩美的语段。教学中老师能抓住语言的精妙处揣摩品味,想象、朗读。

1.揣摩语言,体验情感

对语言的精妙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引导学生反复口诵心惟。比如,《白鹅》一课中的“一板三眼”,写出了白鹅憨得惹人喜爱。教师是这么引导学生品味的:

师:我们来读一读,读完之后让全场人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是怎么吃饭的。
   
生读: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
   
师:哦,我听出来了有水有泥,还有其他的吗?
   
生读:先吃一口冷饭,再……
   
师:明白了先吃一口冷饭,再吃……然后再到别处吃……,这种吃饭的方法作者用了一个词语是
   
生:三眼一板(师板书)   
   
师:一起来写。三眼一板也叫一板三眼,就像我们音乐课上的节拍,原指京剧里的一种板式,四四拍会打吗,看老师打,会吗,伸出小手打。
  (生打。)
  师:真好,再来一遍。
  (生打。)
  师:哎,真好,这就是三眼一板的本来意思,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做某种事不打乱顺序,
  师:那鹅吃饭的顺序是什么,你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明白三眼一板了吗?
生:明白。

师:有趣吗?
生:有趣。
师:吃饭的东西能少吗?

生:不能。
师:顺序能打乱吗?
生:不能。这就是——
生:三眼一板
师:再有趣的读一读这句话。

教师的引导,放慢了教学节奏,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样的揣摩,语文味浓浓的,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也油然而生。

    2.分析比较,体验情感

运用比较的方法揣摩语言,是理解语言内涵,体会情感的常法。可以换词比较,也可以去掉某修饰成分与原句比较。请看《瑞雪图》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听了她的朗读,我们的眼前似乎真的出现了五光十色的彩虹。你能将五光十色换成一个相近的词语吗?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师:你们就把五颜六色、五彩缤纷送到句子中,看看是不是合适?
   
生:我觉得五颜六色不是很合适。读起来有点不通顺。
   
师:不通顺?为什么?
   
生:我也认为不合适。彩虹是非常漂亮的,所以是幻映出来的。
   
师:你看她多会学习呀!那五彩缤纷呢?
   
生: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彩缤纷的彩虹。
   
师:你说呢?
   
生:我也觉得不可以……。
   
师:他的语感很不错。我想请一个同学,听着音乐,来读一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五光十色的世界吧!

这一教学片断,用的是换词比较,在语境中揣摩的方法。

(三)放飞想象,体会情感

想象,能使情感的体验更加丰富。

1.在描写细致处想象

在描写处放飞想象,一般是再造想象。再造想象能把文字化为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使景物惟妙惟肖。

如《军神》,细致描写了刘伯承在不使用麻药的情况下摘除眼球的情形,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述展开再造想象,更深刻体验军神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师:会读书的读到一个句子就会浮现出很多情节,加入我们就站在手术台旁,闭着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手术台上哪些情景?第一刀割下去,第二刀,第三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他咬紧牙关,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痛上加痛,更痛更痛……
  
师:当我们眼前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你的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器械碰撞,沃克的汗滴下来的声音,咬紧牙关的声音,咯吱咯吱的声音,白垫单被抓破的声音。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生:勇敢,为他担心。……

2.在空白处放飞想象

文章的空白处,就如国画的留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信息和情感信息。比如,《月光曲》,清幽的月光和贝多芬有如神来的创作灵感有极大关系,贝多芬怎么被“月光”感动,课文并没有加以描写。引导学生想象贝多芬的内心活动,有助于深入感悟贝多芬怎么受感动,走进贝多芬的内心。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贝多芬这时候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再想什么呢,请再次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吧,他心里再想什么呢?
   
生: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
   
(鼓掌。)
   
师:三个多么,一个排比,说明此时贝多芬百感交集,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中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
   
……  
   
师:是的,很多同学强调了,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

课文描写:“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可以看出,给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一是穷兄妹,一是清幽的月光。学生想象此时的贝多芬是怎么想的,主要从盲姑娘切入,盲姑娘是知音,找到了知音,贝多芬有了创作的冲动。清幽的月光也给了他创作的冲动,假如老师能围绕“月光”做适当引导,学生对贝多芬的“感动”会有更深的体验。

3.在浓缩处放飞想象

   有的语段,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浓缩精华,必须通过想象,把浓缩的内容释放出来,以便更深刻体会蕴含在里面的情感。比如,《搭石》一课的结句,“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想象有哪些人走搭石,他们会怎么做。

师:是啊,每天有多少人来走搭石啊?假如……

生:假如是抱着孩子的人来走搭石……
生:假如是残疾人来走搭石……
师:假如我们都把这当作理所当然……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吧。假如不熟悉这里的人来走搭石……假如……还有很多很多的假如,我们回去再写吧……也许有一天,家乡会铺上桥,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会在家乡消失了,但是,走搭石的美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放大浓缩的内容,可以使蕴含在里面的情感释放出来,深深打动同学的心。
  (四)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1.在情境中读

在情境中读,可以是用语言创设情境,也可以借助画面、音乐,甚至是多媒体创设情境。比如,《搭石》,宛如一幅清丽的民俗画,老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读,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师:同学们,刘璋爷爷在山里生活了3年,每一天都有……他曾看到这样的情景,

(生读。)
   
: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生读。)
   
:刘璋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地数……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境     

(生读,再读。)

    师以“刘璋爷爷三年的一天天,一遍遍地走搭石”创设情境,学生宛如置身其中朗读,入情入境。

    2.在点拨中读。

    在情境中读,容易激发学生情感,但有时却难以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用点拨法指导朗读,能让学生感悟语言的内涵和情感。

    比如,《少年闰土》中有关“看瓜刺猹”的对话如何朗读,不好创造情境读,老师就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揣摩闰土和“我”说话的语气,然后再来朗读对话,使学生在朗读中体验闰土和“我”的性格。   

师:闰土和“我”,这两个好朋友看瓜刺猹又是怎么说的呢 ,我们把两个小伙伴请到现场。
   
(出示闰土和朋友照片)
   
师:闰土是怎样说的呢?
   
生:我觉得闰土滔滔不绝津津有味地说,作者是津津有味地听。
   
师:我要说一下,这里的“我”还不能完全说是作者,这里有鲁迅的影子,我们还把他看作“我”好吗?
   
生:我觉得闰土是滔滔不绝地说,而“我”是坐在一旁,身临其境地听
   
师:哟,你这个身临其境用的真好,但换个位置更好,我听得入迷了,仿佛——
   
生:仿佛身临其境。
   
师:对了,这样说话才是正确的。
   
生:我觉得闰土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说,“我”是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听。
   
师:你从哪里感觉出来的?
   
生:我从他看瓜刺猹、捕鸟、看跳鱼、拾贝壳这四件事看出来的。
   
师:看了图吗?看看图。
   
生:图中的闰土是用手比画着讲的。
   
师:有动作有表情,你们就这样练一练看瓜刺猹,好像让我们看到那深蓝的天空,一轮金黄的圆月。好,同桌开始练吧。

同样是对感情朗读的点拨,《旅行家树》的教学,则是另一番情景。

师:现在让我们想象,如果是旅行家,在那茫茫的沙漠上,烈日当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想象。)
  生:我在沙漠上被太阳晒死了,好渴了。
  生:我口干舌燥。喉咙好像在冒烟。
  生:我晕倒在地上。
  生:我只好埋葬在沙漠中。
  师:这时候旅行家树出现在你面前,此时此刻干渴难忍的你,会怎么样?
  生:是它救了我,我终于有生存的机会了。我会跑过去。
  生:我会第一时间内冲到它身边。
  师:此时你会认为它是怎么样的树。
  生:是一棵救命树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有一种奉献精神。
  生:是神树。
  生:是宝贝树。
  生:是希望树,因为只要是干渴的人,就会获得生的希望。
  师:有生的希望,有活下去的勇气,旅行家树给旅行者那样的帮助,甚至于救人的命。把我们的感受融入朗读中,有两个词“干渴难忍”“清香可口”要读出来。
   
生(读):“在茫茫沙漠上,当人们干渴难忍的时候,它突然出现在面前。你可以在它浓浓的树阴下纳凉,也可以在它身上划开一道口子,用它清香可口的汁液解渴。它是沙漠旅行者的朋友,所以叫旅行家树。”

老师的点拨,先是引导想象沙漠中的饥渴,再引导体验旅行家树带来的满足,然后引导体验对旅行家树的感情,最后才回到如何朗读。此时,对什么重音,语气,都无须指导,学生都读得很到位,因为他们理解了蕴含在里面的感情。

(五)学习表达,体验情感

1.模仿表达

    在领会课文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仿一仿,说一说,写一写,不仅可以提高说写能力,还可以在学习表达的过程中深化情感。

 比如,把景物拟人化和把人景物化是《山中访友》的主要表达特点。在学习“亲热地和景物打招呼”的自然段,老师安排了这么一个教学环节:

: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会有谁?
生:绿油油的小草。
生:连绵起伏山峰。
生:五彩斑斓的蝴蝶。

师:还有很多很多,你愿意也跟他们热切地打招呼吗?你想跟谁?是蝴蝶?是野花?还是其他的?谁先来?
  
( 教师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可爱的蝴蝶          ,你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                       

你好,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着漂亮的衣裙,是邀我共舞吗?
   
生:你好,可爱的蚂蚁,你是不是想到我身上爬来爬去?
   
生: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欢迎我的到来吗?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漂亮的衣裙,是要参加舞会吗?
   
生:你好,翠绿的小草,你在微风中摇曳,是向我打招呼吗?

     2.倾情表达

有的课文的学习,在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有了表达的愿望,可以即时组织口语表达或小练笔,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学习“我从心底知道……那就是爱”重点语段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倾情表达。

师:巴蒂把这句话对父母说,你想把这句话对谁说?

生:对自己说,对老师说。

师: 对于给过你爱的人,除了这句话,你还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回去把你想说的话,写到卡片上,送给你想说的人,好吗?这是课下作业。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