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期待”指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存在的追求知识的愿望。在剖析名师激发的“阅读期待”中,在深入思考与积极实践中,我欣喜地发现教师若能引领“阅读期待”,学生在老师的言语诱导下或特定的情境中,读书往往积极主动,思维活跃,为“探究——品读——体验”铺下良好的情感铺垫,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真正的动力源泉和真切的品味乐趣。
积极的阅读期待具有三大特征:目标性、情境性、综合性。它的激发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我们在充分考虑“阅读期待”特征的同时,可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认知水平等着手引领。
一、耳目一新促投入
喜新厌旧,喜欢游戏,争强好胜等是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若能根据儿童的这些特点来创设情境,学生则会被深深地吸引。例如,我在《燕子》一课的教学中,一改往日单纯机械检查生字新词的方法,要求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根据提示猜词语,一方面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于是课始激情说:“同学们都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自学生字词很棒!不过今天老师检查大家词句掌握情况的方法变一变了,改成了超级联想。也就是根据提示,在文中找出老师所描述的词语。难度大大增加了,有没有信心挑战?好!答案就在书上了,看看哪位同学能凭着自己敏锐的语言直觉及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些深藏文中的词找出来?
例如:舒展:提示一,太极拳;提示二,大鹏展翅;提示三,伸懒腰。”
几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却围绕着“舒展”这一中心。此时的“舒展”已不再是“不蜷缩,不皱”这般的抽象,而是张三丰的潇洒舞动,亦或是大鹏展翅的雄姿,亦或是醒来时伸懒腰的舒服……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在课文与自己已有的经验间跳跃。
学生在强烈的好胜心及悬念的驱动下,积极地投入课文阅读当中,边思考边验证,趣味盎然。
二、吊足胃口诱探奇
“学习目标”在阅读活动中起定向作用。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明确自己的认知方向,形成一种心理预设,进而维持一个适度的“认知焦虑”,并且在强化下,“认知焦虑”愈发强烈。例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虽然该文是一篇语言质朴的科普小品文,但由于王老师的煽情而引人入胜。
上课伊始,王老师用娓娓动听的语调,讲述了《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话锋一转,“但1998年评选结果却让大家大吃一惊,怎么会是它呢?想知道它是谁吗?”学生大声地回答“想”!“真想”(真想)“肯定想?”(肯定想)“很想很想?”(很想很想)。老师夸张的神态,欲擒故纵的语气,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于是对“答案就在纸上了,拿到以后,大声地读,读后轻轻地问问自己,心情怎样?”的老师指令情不自禁地参与进去,学生的阅读期待在教师的煽情与引导下,达到了高峰。在“潜心会文”后,学生的精彩表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情境渲染唤激情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找准感情基调,将学生沉睡的情感唤醒,积极营造充满真情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探究课文的激情,从而为阅读提供强大的动力。
记得有一堂课:我看了“200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节目,内心一直有一股冲动,于是在课前给学生讲了杨利伟等人的事迹,获奖宣言,背景音乐等,学生听得入迷。我用大大的两个字“感动”作为自己情感的小结。正式上课了,我顺情作了引言:“只要我们留心,感动就在身边。书上就有一篇极其感人的文章——《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接着,我用三个问题贯穿全文教学:1.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感动?2.国旗为什么要和太阳一同升起?3.感动之余,你也想做点什么让自己或他人感动的事吗?学生在“感动”的驱动下,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出发自主地选择他认为的“感动点”品析体味。
四、假定身份会真意
假定小记者、导游、促销员等身份,完成一定的任务,以此为激励手段,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课文,提炼主要词句或重组课文,高效度地达成基本教学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一线教师广泛运用此策略,普遍获得良好的效果。
如虞大明老师上《景阳冈》一课时,一本正经地亮出了一份人才交流中心的“自荐表”:如果当年的武松健在,要去人才交流中心应聘,这份自荐表该怎样填?“孩子们哗然,开始议论纷纷。课,马上进入状态。自荐表上除了姓名、年龄、籍贯之外,还有这么几个重要栏目:首先是主要业绩,然后是群众意见,再是适合于做什么工作。于是,孩子们仿佛来到了人才交流中心,沉浸在这份“武松自荐表”的填写之中。
除上述方式触发“阅读期待”外,还有“诱而不发”“另辟蹊径”等方式,只要合理利用,无疑又会为课堂推出一番“别有洞天”的境地。
尽情地尝试吧,这是一片彰显人性的山水。
引领“阅读期待”,享受灵动课堂!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