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存在的问题,家长反映较多的一个是孩子做事磨磨蹭蹭、不够利索。这个方面我想有这样一些原因,一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孩子这面的任务完成了,那面又安排了新的任务,孩子就觉得我永远没有一个头,那么我干脆就跟你磨蹭吧。有些孩子像小学生磨蹭还有一个原因是时间观念不强,家长没有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如孩子在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前,你能不能跟孩子说,这样一个学习任务,你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来完成它?如果能经常跟孩子有这样的商谈过程,那么我相信,孩子今天可能估计是半小时完成,但实际上他可能是一小时完成,那么至少让孩子确立了一个时间观念:今天这么多任务我是花一个小时完成的,目的使其对时间有个概念。但事实上我们很多家长好像没有引导孩子培养时间观念。
还有一些孩子他具有多动的倾向,对此,家长可以读一些好的文章,然后让孩子来复述,孩子不专注,他就不可能复述。你经常地去训练孩子,孩子的专注程度就会得到提高。还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搞一张纸,纸上随机写上一些数字,然后让孩子在纸上找有多少个8,这是很简单的,但你不专注就做不到;当孩子如果找对了,咱们还看看找得快不快,还可以让他找7后面的8有多少,加强难度。这样可能对提高孩子的集中注意力会有一些帮助。
学习习惯养成 需要借助外力
习惯的养成是在小学低年级段以前完成的,特别是在幼儿园完成的。所以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就应该注意把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起来。学习习惯的养成一般为三个阶段,一是强制阶段,二是认可阶段,三是自觉阶段。强制阶段,打个比方就跟小树一样,你想让小树长成你理想的形状,你必须给它一种外力,给它一种支撑、绑扎,这样树才能长成你理想的形状。如果想让孩子发展成你理想的样子,你也需要给孩子一些外力。我最近一直在提一种观念:教育不是说好话。教育是有很多强制成分的。这一点被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
过高期望值 会适得其反
孩子没有学习兴趣,我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过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多了,就会让孩子讨厌学习。我就举咱们舟山的特点,舟山人不是喜欢吃鱼吗?一天吃1斤鱼,可以;一天吃2斤,也可以;一天吃8斤,必须吃。吃不了几天,你就反感、讨厌。学习上也是如此。
第二个方面是过高的期望值。期望值其实是个很好的东西,恰到好处的期望值会对孩子起到促进作用。
有位家长说,我总觉得期望孩子考100分比期望孩子考90分强。我说未必。他说应该是这样的。我当时就拿了一本书给他做试验,就期望他把这本不厚的书抄一遍。他说,那不行,一晚上怎么能抄一遍呢!我说我就是这样一个期望值,你想一想,第二天你会怎么做?他说,我一个字都不写。我对他说,你看看,过高的期望值有用吗?
培养学习兴趣 想办法让他认真
一是认真产生兴趣。这一点其实是对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孩子来说的,如果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怎么办?想办法让他认真,认真了以后他的成绩就会往上走,他周围的情况也都会发生变化,同学会说你挺棒,老师会说你有进步,家长也会说好样的。
但是怎样让孩子认真呢?我想首先应该从肯定孩子开始,当然不是孩子的所有方面你都可以肯定,肯定孩子也是有原则的。我交代给家长三个原则:第一个就是即时肯定。肯定孩子是有时效性的,你别过了2个月再去肯定他现在做的一件事,没效了。第二个原则要求真。要对孩子认为最得意之处给他肯定出来,比如说孩子把一个矿泉水瓶搞得很花哨,剪了一个非常优美的形状,你不要以为这是个破坏性的行为,他喊你去看,就是他认为这是他比较得意的一件事情。那么作为家长应当给予肯定。第三个原则是要具体的、不要抽象的。比如,孩子今天晚上做作业,认认真真的、安安静静的,这种表现你要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孩子,你今天这么做,爸妈很高兴。这个时候孩子就想:噢!原来像今天这么做,你们就高兴,那明天再让你们高兴一次。对不对?
在谈到学习兴趣方面,我还想再谈一个问题,就是欣赏老师。我做了大量的研究以后发现,许多孩子讨厌一门学科是从讨厌一个老师开始的。北京的一个生物学教授,他孩子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天,向他提了一个刁钻的生物学问题。这个教授想了想,迟疑了半天,说:“我不会,我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啊!”然后教授建议孩子去问他的生物老师。这个孩子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你不会,我们老师能会?”教授就很严肃地告诉他:“任何事情,你没有去做,就不要妄下结论。”后来孩子就低着头走出去了。教授拿起电话就跟生物老师沟通,说我的孩子向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一、二、三、四跟老师作了一番沟通。第二天,孩子果然带着好奇心去问生物老师,老师对答如流(其实都是教授告诉他的)。这个孩子后来不管走到哪儿,说起自己的生物老师,自豪感特别强,“我们生物老师可牛了,我爸不懂的问题他都懂。”从那以后,孩子的生物课成绩上去了,其他课的成绩也都上去了。
家长还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我有时看到一篇好文章,我总是大呼小叫,“这怎么会是这样一个结果啊!”啪的把书往那儿一放。好了,你一大惊小怪不说,孩子就开始过来了,“怎么了?怎么了?”小孩子嘛,就是这样的。他一过来,我就说,“你自己看吧。”带着情绪,孩子就赶快拿过去看了,看完后就跟我讨论。时间久了,我喜欢看的2本杂志《读者》和《青年文摘》自己就不用买了,孩子比我买得还快,他还加了一本《格言》。孩子对这些读物的兴趣从哪里来?其实是需要父母去引领的。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