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却常常问:如果你有兄弟姐妹,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纯洁的异性交往:——兄弟姐妹般的友情
有两位家长在议论处在高中阶段的孩子异性交往的问题。家长A 说:“让孩子上高中就为了考大学,如果与异性同学交往多了,分散学习精力。我对孩子要求很严格,不能与异性同学通电话闲聊,更不能和异性同学外出,也不能邀异性同学串门。这样,他不至于‘心浮’。”“我可不大同意您的看法,”家长B 反驳说:“高中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与异性同学在一个班上学习,适当交往是很正常的。我支持孩子与异性同学通电话,互相讨论学习,说说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对精神上是一个调剂;我信任孩子,孩子也把与异性同学交往的情况告诉我,经常有两代人的沟通,就可以放心了。”家长和教师们中间经常有这类争论和分歧。
女青年小柳,本是个健康活泼的中学生。她在16岁时与本班一男生交上了朋友,陷入早恋。后来这个男生家长干涉,不让他们交往,从此小柳患了神经衰弱症,睡不着,吃不下,学习成绩下降,只得在高一便休了学,并一直不能复学。那位男同学考上大学后,他虽然对她念念不忘,但她却不再与他来往,小柳认为自己今后不可能再与别人恋爱……
初三年级的小荷刚15岁,却常在社会上参加一些舞会,认识了一些比她年龄大的男青年。父母不允许她这样做,她振振有词地说:“我又没有与他们谈恋爱,只是普通的朋友嘛!”可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没心思读书,却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化妆品和时装……
年届花甲的杨教授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两个孩子都已经大学毕业,也有很好的工作,按说没什么可操心的了。可是,杨教授最担心的是两个孩子的恋爱婚姻:老大是儿子,是个活泼好动、又好交往的文科生,他交往过的女朋友足有“一打”以上,可至今二十六七岁了,还没一个真正看得上的恋爱对象;老二是女儿,与哥哥正相反,文静内向,喜欢独处,工作两年多了还没有交过一个男朋友。“这可怎么办?我干着急,帮不上忙!”杨教授不明白,如今的青年人怎么不善于异性交往?怎么不会谈恋爱?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单相思,早恋,不适当的交往方式会带来各种心理障碍,并影响他们以后的婚姻家庭。
青春期是人的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第二性征出现,性发育走向成熟的时期,青少年不仅关注自身生理、心理的变化,而且开始关心异性,出现对异性渴求了解、接近和爱慕的心理,这就是青春期性意识的觉醒。健康的异性交往,是青春期正常的心理需要,对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青春期处在可塑性极强的时期,个性方面尚不成熟,家庭、学校、社会如果不能对青少年及时教育引导,各种不良影响就会乘虚而入;不善于进行健康的异性交往,不仅损害青少年心身健康,甚至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和生活道路的选择。
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都不够成熟,尤其理智方面还处于幼稚状态,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而20岁以下青少年不宜谈恋爱。但青春期异性交往又很有必要,青少年之间异性交往的动机与目的,是观察和了解异性,锻炼自己对性别角色的适应能力。因此,青少年必须学会把握自己,与异性象兄弟姐妹一样融洽相处,而不应过分亲密和建立特殊关系。这是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原则。
青少年在异性交往中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而又讲究风度、礼仪,保持一定距离。在交往中应该不卑不亢,热情诚挚,举止有度,大方潇洒而不搞任何“特殊行动”。
青春期健康的异性交往,应以学校集体活动或小组活动为主,尽量避免男女二人单独约会。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与人的合作性与合群性,是青春期人际交往的主要目的。只有通过广泛交往,才能够观察了解别人,也使别人了解你。与某一异性单独相处的机会也会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掌握分寸,冷静理智,并应主动避免频繁接近。在交往中学会交往,才可能学会掌握分寸。
健康的异性交往,有益于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锻炼性格,磨炼意志,这些对身心健康是有益的。例如,善于与异性交往的青少年一般都兴趣广泛、开朗活泼,热情诚恳,助人为乐。青春期的纯洁健康的异性交往,是对青年期恋爱婚姻的准备。而青春期不健康的异性交往,一般是因为盲目模仿成人的恋爱,但实际上又缺乏成人的理智感和情感方面的独立性,因而容易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损害身心健康,影响学习甚至影响以后的前途。
青春期是美好的,而健康的异性交往,会使青春期更有意义;尤其对于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可在与异性交往中了解同龄人,弥补家庭中所缺少的兄弟姐妹的亲情友爱,以消除孤独感和寂寞感。已经开始与异性交往的青少年,应珍惜这种友谊,培养轻松活泼的个性,让异性朋友和你在一起时觉得愉快充实。在异性交往中存在问题或遇到不愉快的青少年,应冷静思索,寻找原因,及时调整自己,慎重选择朋友,这样才能学会真正的纯洁健康的异性交往。
友谊之中无嫉妒
笔者在一条面对中学生的“情感热线”接待电话心理咨询时,有些中学生朋友与我谈起同学中异性交往的某些现象和他们自己的认识。
一位初二的女生告诉我,她喜欢班上一名男生,他也对她非常好。可是当她看见这位男生与别的女生说话时,她就浑身不自在;当她听说其他女生给那个男生送过生日贺卡或礼物时,也心神不定,她时刻担心,他不知什么时候会与她“分手”。
我问她:你认为你们在谈恋爱吗?你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你的生活伴侣吗?你们是否能够预测,未来十几年两个人各自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虽然她的回答是否定的,可她仍旧难于克服嫉妒心理。
友谊之中本无嫉妒,友情本是不排斥第三者的。可是为什么在中学生的异性交往中仍旧容易出现相互嫉妒的情况?有一名高二年级的男生谈到了其中的奥秘。他说,虽然,在理论上我们都承认友谊是不排他的,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行不通”。因为在中学生群体中,不知为什么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如果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关系亲密,其他人就应自觉“回避”,千万不要“插足”于他们之间,否则即认为是“不道德的”;必须是他们两人“分手”之后,才可各自接触其他的异性。这位男生说,他曾尝试过与五六个男女同学一起出去玩,但因为其中有两人是大家公认的“一对儿”,于是大家在一起就感到很别扭,也不敢轻易与他两人说话,最后弄得大家不欢而散。
在当前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在异性交往当中的嫉妒心理的存在,恰恰说明,有些中学生虽然在表面上标榜自己很“开放”,而实质上却出现了行为与观念上的强烈反差和自相矛盾的行为。在青春期,这个十几岁的年龄,是一个广泛与异性交往的“前择偶期”,应该通过与不同类型的异性进行开放式的交往,才可能对异性的心理行为有一个切实的了解;同时学习与异性交谈和相互适应的技巧,从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技术与行为规范,并形成自己的一种独特的择偶标准。
所以,青春期只是择偶的准备期和实习期,如青年心理学所论述的,要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
①团体约会→②小组约会→③选择性约会→④竞争性约会→⑤稳定性约会→⑥恋爱约会→⑦进入婚姻。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主要是在第一二时期;高中后期和大学阶段才进入第三四时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便可进入第五至七阶段。
若是在中学生的时期就进入稳定性约会,其实是自欺欺人的,而且必然会伴随着嫉妒、自私、紧张、焦虑等各种消极情绪,并且造成对学习的分心。青春期是播种友谊的美好花季,在与同龄人的广泛交往中,才能使友谊之树长青,以后是会开花结果有收获的。嫉妒心理就像钻进友谊之树的害虫,真是要不得,还是远离它为好!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