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张翠红:儿童侵犯行为的初探

16年前 [09-03 08:45 周三]

摘要  侵犯行为最早出现于婴儿期。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要求,儿童应逐步学会控制侵犯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条件下,如果缺失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儿童的侵犯行为就会得到助长,为其今后成长种下祸根。本文就儿童侵犯行为的特点、成因和预防对策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儿童  侵犯     社会   环境  家庭教育 

   

一、侵犯行为的含义和特点

1.侵犯行为的含义:所谓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也称攻击行为。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根据侵犯行为的动机不同,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2.侵犯行为的特点:

⑴ 侵犯行为是有意图的行为,即事先有预谋的行为;

⑵ 侵犯行为是外显行为;

⑶ 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二、儿童侵犯行为原因初探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儿童侵犯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1侵犯欲。侵犯欲是侵犯行为发生的潜在因素。一些专家认为:侵犯行为是人类侵犯性本能的使然。康纳德·洛伦茨出版了专著《论侵犯行为》,他认为人类有侵犯的遗传本能,这种本能使得侵犯冲动必须得到发泄,于是就有各种战争、威胁和侵犯行为。同样,孩子也有发泄的需要,只是孩子的发泄方式比较单一,他们通常通过欺负其他孩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孩子的气质类型也与侵犯行为的发生有关,比如易恼怒的难养型的孩子在早期更易表现出侵犯行为。所有这些好像都支持了人的侵犯行为脱离不了先天的原因。明明的妈妈说:“这小子总是无缘无故地打素不相识孩子,这可能是从外祖父那里继承来的。但是遗传只是促发这种行为的潜在因素。

2受挫失意。受挫失意是指一种有目的行为受到了干扰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是侵犯行为发生的直接导火线。如当某个孩子一心想玩沙箱游戏,却发现玩沙箱的孩子已经足够多了而不允许再加入。另外一些有碍碍感觉的事情也被理解为受挫失意,如威胁、侮辱、惩罚、失败或身体上的疼痛。美国研究人员约翰·多拉特提出:每种受挫失意都会造成侵犯的结果。据调查,具有侵犯性的孩子在其家庭或学校中曾频频受到挫折。如浩浩是一个在幼儿园里经常打人、脾气暴躁的男孩,其父母在他很小时就离异,他非常喜欢妈妈却不得不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每每妈妈离去时,他都大哭大闹。在幼儿园中,他经常性的侵犯行为就是因为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不适当的发泄行为。

3侵犯线索的引发。当人们处于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时,如果受到第三者的挑拨,则往往是火上加油,使侵犯行为一触即发。这第三者的挑拨就成为侵犯行为的线索,即使第三者持中立状态,只要有他人在场,也会作为线索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在幼儿园里,幼儿之间经常会合作搭建房子。有一次,我班三位幼儿正在建构区用他们自带的纸盒搭房子。这时,有两位幼儿为了同一个盒子发生了口角。旁边的一位幼儿看见后立马说:“嘉嘉,这是你带来的,你去把它抢回来。”在这位幼儿的煽动下,嘉嘉动手抢了起来,在互不相让的情况下,甚至动手打了起来。

4孩子的认知发展。孩子的认知发展不成熟也是侵犯行为不能很好控制的原因。学步儿和学前儿童是很容易冲动的。当他们想要某个东西时,他们只是直接地去取,有的交往技能和交换知识经常引得他们做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侵犯行为而不自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年龄小的孩子的侵犯行为有一大部分是工具性侵犯。这种侵犯行为与孩子的认知和心理发展不成熟有关。许多父母和教师把这种“非侵犯行为”看作是严重的侵犯行为,其实随着孩子气的认知和心理的发展以及交往技能的学习,这种侵犯行为会越来越少的。

5、不良的的家庭教育是儿童侵犯行为的主要原因。

5.1不良的家长用语。许多情况下,父母确实是在用语言直接地告诉自己的孩子使用侵犯行为来解决问题。“还回去”“坚持住”“不要怯懦”“证明你是个男子汉”等等,这是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侵犯行为时的口头禅。孩子为了不使父母失望,不得不每每出手,久而久之也就尝到了以武力宣告自己胜利的甜头。

5.2不健康的家庭文化电视作为第一文化传媒渠道,在家庭文化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现代传媒经常通过武打、暴力等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而现在的孩子,由于父母平常工作较忙,不能时时刻刻陪伴在旁,这时电视成了他们最好的朋友。尤其是男孩子,特别爱看奥特曼。加上幼儿好模仿的特点,导致他们时不时地摆出奥特曼的造型,对周围同伴左一拳右一脚。

5.3不良的家庭关系。多数家庭中,其成员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家庭处于不和谐的状态中。家庭关系不良,主要表现在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上,有的吵闹打骂,摔盆砸碗;有的不冷不热,或沉默以抗;有的冷嘲热讽,话中带刺。父母对纠纷解决所采取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容易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负强化的作用,对儿童侵犯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通常孩子的侵犯行为是他们学习得来的经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当他们在幼儿园里碰到不如意的事时,通常想到的办法就是通过侵犯其他的孩子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5.4不正确的教育方式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同身份的家庭成员采用的教育方式不一致,易使教育效果产生抵触或抵消,使孩子无所适从。综合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与访问法发现:民主型家庭的孩子侵犯行为相对较少,孩子容易与人协商,共同解决问题,家长与孩子既是长者、又是朋友,关系和谐。专制型家庭的孩子较为霸道,我行我素,孩子间易发生冲突,以采取武力解决问题的居多,家长与孩子有明显的代沟,是绝对服从的关系,是以家长为中心的权威式家庭。放任型家庭的幼儿较任性、顽皮,幼儿的规则意识较差,幼儿以侵犯他人的居多,放任型的父母不约束孩子的攻击行为,实际上使得这种行为合法化,同时没有为孩子提供控制侵犯冲动的机会,当侵犯行为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时才给惩罚,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溺爱型家庭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凡事达不到,易撒娇、耍赖,往往认为别人应让着我,以争执玩具、材料发生的侵犯行为较多,家长凡事以孩子为中心,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做事没原则。

5.5 不良的家庭情绪氛围。来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家庭的儿童常有情绪方面的困扰和大量的行为问题,包括侵犯行为。家庭的情绪氛围是一块孕育侵犯行为的土壤,家庭中的影响流是多向性的,儿童自身的特点也影响到父母的态度和育儿实践。常常侵犯他人的儿童父母常被别人的告状弄得焦头烂耳,经常被别人侵犯的儿童家长很恼火,往往用不正确的方法教幼儿还击,家长对儿童常采取不听则打、则骂的简单方式,易使儿童形成以同样方式对待他人的态度,形成恶性循序。有的家长对自己的情绪缺乏理性的控制:高兴时就与孩子说理,心情不好时就容易打骂孩子。因此父母要有充分的耐心,以说服、正面教育为主,为儿童树立榜样,减少家庭冲突,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与关注。

三、对儿童侵犯行为的预防和矫正

侵犯行为是以别人痛苦或实行报复来博取自己利益,是孩子个性发展中的一种不良倾向。对于儿童的侵犯行为,过去家长多采用压制的方式。但是要从根本上预防孩子的侵犯行为,家长应运用理智的、科学的方法。综合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种种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预防和矫正儿童的侵犯行为

1. 分析孩子侵犯行为的原因一旦孩子有了侵犯行为,家长应以冷静的态度进行分析,如果这是孩子适当的自卫,那么不应被视为侵犯或欺负,相反应该予以鼓励。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得知孩子在外面与别人有争执了,就将他痛打一顿,实际上是教他用打人来对待自己不满意的人。同时也会使自己的孩子今后变得更加懦弱。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家长对孩子的侵犯行为不能抱着冲动的态度,应先问清事由,再对症下药

2. 对孩子的日常环境进行恰当的控制:尽可能减少孩子接触侵犯行为的机会,如观看武打、凶杀、暴力性的电视节目,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的成长环境。

3.教会孩子发泄自己不满的方法弗洛伊德认为社会的作用是去控制人的侵犯冲动,使它们转化为社会接受的行为,即宣泄。家长可以教孩子一些发泄自己不满的方法,如让孩子对着玩具或枕头拳打脚踢、大哭一场、大喊大叫、蒙头大睡等。

4.注重家庭教育

4.1努力创造和谐的的家庭生活: 幼儿期的生活仍以家庭为重心。因为愉快、和谐的家庭生活,亲情的给予对孩子情绪发展影响极大。事实证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容易造成孩子恐惧及侵犯行为的发生。日常生活中若家长经常显示出积极热情、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等良好行为,那么将会对孩子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2 坚持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养态度:目前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最突出的

表现是过分溺爱、一味迁就、百依百顺,生活上过多照顾,缺乏严格的要求。这样就造成了孩子“自我中心”、任性、爱发脾气、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行为有

攻击性等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有分寸,有节制的,决不可无原则地溺爱。父母教育孩子应做到既要有明确的原则要求,同时还要有扎扎实实的训练步骤。这对36岁的幼儿更为重要,因为幼儿是非观念不清、自制力差,通过训练可以形成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克服、纠正不良行为,并且要求始终如一,不能忽冷忽热。

4.3 通过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文学作品感染孩子:在家里,家长可以为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让孩子生活在轻松活泼的多样化的生活环境之中。同时,家长可以采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加强对孩子交往技能的指导,让孩子增加一些与同伴相处的方法。

4.4 坚持教育的一致性:独生子女的“教师”是很多的。在家里有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等。在幼儿园里有许多老师。总之,儿童周围的成人都是他们的“教师”。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成人之间对儿童的教育要求、教养态度、教育方法都应该是一致的。可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却不尽然。家庭成员中往往是隔代老人溺爱孩子,甚至出现护短,以致造成家庭教育的不一致。这种情况对幼儿的教育十分不利,容易形成孩子在不同人面前态度不同,或使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坏习惯有机可乘。因此独生子女的家庭成员之间应对幼儿提出统一的、正确合理的要求。

5.移情感受、模拟感受被侵犯的痛苦:所谓移情法,就是心理换位,和对方调换一下角色。比如在孩子身上模拟其侵犯的动作,让好打架的孩子受到皮肉之苦,通过“移情”的方法使其感受到对方的痛苦,从而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

6关禁闭:每次侵犯别人后,把他关进没有可能导致孩子发生任何意外和危险的房间,平静地命令他:“好好想想你错在哪里”。等他安静下来之后,再给他讲道理,重点申明之所以关他的禁闭是由于他的侵犯行为。

7.家长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家长可以从报刊、杂志、墙报、电视、电脑等媒介中获得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幼儿园应定期召开家教知识讲座,以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家教知识。

纠正孩子的侵犯行为,根本的一条是要求家长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爱,为孩子创造一个和睦、友爱的情感气氛,改变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和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尽量采用说理和正面引导的方法减少压制和惩罚,以免他们“破罐破摔”,从而发展成更严重的行为问题。

 

 

参考文献:

⑴ oclass.shtvu.org.cn

⑵ www.xici.net

⑶《上海托幼》  20039A

⑷《家庭教育函授大学教材》

⑸ 高月梅、张泓主编《幼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0月第1版。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月第1版。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