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没有人培训家长怎样教育孩子。’他说,‘这是一个悲剧。’”
以上这句话,本来是湖南省湘潭县第二中学语文考试中的一道“标点符号判断题”,但高二男孩谷超却被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近期,有感而发的谷超,投书国务院信访部门,呼吁国家除了办“师范”,还要办“家范”,要高度重视培训家长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孩子。
谷超在建议书中写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想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谷超写到一个笑话:孩子放学回家没见到妈妈,就上邻居家去找。结果发现妈妈正在邻居家搓麻将。见到孩子,妈妈斥责道:“看什么看,回家学习去!”等妈妈搓完麻将回家,竟发现自己的孩子正在兴冲冲地和几个小伙伴搓麻将。妈妈见状大怒:“小小年纪不学好!谁教你打麻将的?!”孩子委屈地说:“刚才你要我‘看什么看,回家学习去!’我不正在学你打麻将吗?”
谷超告诉记者,眼下很多父母不能做孩子的好榜样,有的没有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而且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自己只要交钱给了学校,再负担了孩子的生活费,就可以甩手不管。在农村,不论何种文化程度的家长,或多或少存在这种意识。
“培训家长怎样教育子女之前,首先要解决他们错误的思想观念。”谷超说。
谷超关于办“家范”的建议书,湘潭县教育部门和二中的很多老师也是记者来采访时才第一次看到,但大家对这个农村娃所思所言都表示认同。
湘潭县教育局副局长李建军说,如今承担儿童和青少年教育的家长,成分非常复杂。特别是在农村,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把子女抚养、教育的责任移交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孩子,要么缺乏关爱,要么身陷“隔代溺爱”。教育部门对此很伤脑筋。
湘潭县二中办公室主任易湘华说,父母对子女教育缺位或不当,对学校教育还产生负面抵消效应,导致存在“6小于1”或者“28小于2”的现象。就是说,即使在管理严格的寄宿制高中,有的学生在校6天,回去1天就会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受管束更严的高三毕业班学生,一个月在学校呆28天,回去2天又会把很多学到的东西重新“交还给老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我国现行中小学教育中,存在“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等形式,但这些形式一般以老师介绍学生情况为主,间或也给家长一点介绍学生情况的时间,不过是“家校沟通”,对家长在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方面的辅导微乎其微。
对解决上述问题,谷超在建议书中有如下见解:
一是培养家长要“从娃娃抓起”。谷超建议,在中学课本中增加教育子女的内容。“现在的初中生、高中生,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父母。”谷超写道,“让他们更早地接受这种教育,有助于他们将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高素质、高品质的人才。”
二是把办“家范”体制化。谷超说,国家的“师范”教育,不仅要培养师范生如何教学生,还应该培养他们如何教家长。而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还要开办面向广大家长的“家范”教育──建立起专门的制度,安排专门时间培训学生家长。此外,国家也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研究“家范”教育问题,为各个层面的“家范”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谷超的老师们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家庭特别是父母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对农村娃谷超提出的“家范”教育应该认真对待。
(记者苏晓洲)据新华社长沙3月29日专电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