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缘何让“淑女”变“输女”?
文:苏芩
中国的父母,一味地教导孩子“琴棋书画”,以为这是素质教育,很少有父母教导孩子“过日子”的本领,于是,擅琴棋懂书画的高尚淑女越来越多,会洗衣会做饭的平凡女人越来越少,但现实是:淑女也要吃饭,结婚后,难保不会为一日三餐的生产过程发愁!按着这个思路发展下去,再过十年二十年,也许最抢手的女人不再是多才多艺的淑女,而只是那些会做家务的平凡女。(详见《七天女学馆》)
九十年代,中国的教育领域有了一个新提法:素质教育。
确切一点说,从1999年开始,中国真正把“素质教育”的口号喊遍了全中国!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说:应试教育落伍了,应试教育培养出的都是高分低能的孩子,这样情况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挑不起社会重任,得提倡孩子的整体素质。
本来这是好事一桩,是中国教育界的一次重要革新,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拍手叫好!但不得不说,素质教育即便经历了十数年,发展到今天,依旧没能实现它的光荣使命。
什么原因呢?
理解上的偏差!
什么是素质教育?
用概念化的文字来说的是,是指按照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通过科学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使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都能得到提高。
这个定义里,有句点睛的文眼,叫“充分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当然,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智慧潜能”四个字实在是太抽象,尤其是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出生、没能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而言,很难理解“智慧潜能”之类的概念。但中国的家长又是极有自信不甘于无知的家长,顺理成章的自然而然的,每个家长心目中便有了自己的一套“素质理论”!
A家长说,以前是只要求你学习成绩优秀,现在是搞好成绩之余,还要求你能够有一技之长!
B家长说,你可以数理化考不了最高分,但学习不好要才艺优秀,钢琴美术舞蹈书法你哪一样都不能落于人后。
于是乎,素质教育在中国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就一步步的被曲解了。至今很多人依旧认为:素质等同于才艺,看一个学生是不是素质教育的成果,就要看他钢琴是不是十级、英语够不够流利,水莲牡丹是不是画得跟真花一模一样!
在中央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到了学生家长这里,被贯彻成了“才艺教育”。很多学生原本以为素质教育了,中学生可以减负了,但实际上,中国的素质教育却令学生课业负担加倍重起来!
尤其对于新一代成长起来的中国女性而言,几乎个个都是被家长仿照“淑女”样本来培养的,一举手一投足,要的就是那份“贵族风范”:十指不能沾阳春水,否则一双粗手会第一时间暴露你的家庭环境不像你的脸那么“贵族”;谈话主题要围绕着文学音乐高雅艺术;气质要出众;举止要优雅……即便是下岗工人,也希望女儿能够有超越本阶级的殊然!
诚然,这样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女孩子,文化素质的确是提升了,但生活素质却是下降了。上学之余还要学才艺,学生累得团团转,家长会安慰她们“生活中的一切你都不要操心,只要把你该学的学好就行了!”
这话乍听很伟大,但实际上是大大的误区:什么叫“生活中的一切都不要操心”?所谓人生最重要的学习不就是要学着如何生活吗?
这是个很普遍的问题:现代年轻人各项才艺一大堆,但过日子的能力几乎为零。
曾经见过分不清菠菜油菜为何物的大学生,满世界是不知道做饭时先放油还是先放菜的新主妇。扫地做饭擦玻璃,有几个中国女孩子在家里做过这些事情?
生活中,见过太多太多为了家务活而吵得天翻地覆打得一塌糊涂的小夫妻,谁都一肚子的委屈。
男人说:娶个老婆衣服也洗不净饭也不会做!真晦气!
女人说:我如花似玉才华横溢的女子嫁给他,他竟然要我洗衣烧饭!没天理!
这是个事实,现如今,小夫妻为生活问题闹矛盾的远远多于为感情问题闹矛盾的!
素质教育说到底其实是要让大家学会生活智慧、学会处理问题的智慧,但素质教育十年来,有几个女孩子学过“生活”这门才艺?
男人婚前可以跟你说“亲爱的,只要你肯嫁给我,我天天带你下馆子!”
不要信他的话,这只是讨好你的俏皮话。
就像老人家说的话,过日子的本事,可以用不上,但绝对不能不会!
中国的父母,不必再一门心思调教“淑女”,不让孩子学些实用本事,淑女早晚都会变成输女。
赢了才艺,输了人生,女人不要做这样的淑女。事实证明,没有谁可以一辈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姑娘们,当你在鉴别各种玫瑰花的不同气韵时,请别忘了学一学:如何挑选一颗新鲜的菜花!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