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家教故事精选(一)
经风雨,见彩虹——李嘉诚的“父教”故事
1940年冬天,李嘉诚一家离井背乡,逃至香港。流离失所来到异地,是李嘉诚生命中第一次转折,也是他经历人间苦难的开始。香港,那是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初到香港的李嘉诚茫然了,举目看到世态炎凉,心里产生很多感想,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被现实粉碎了。但是尽管有纠缠不清的困惑,李嘉诚并没有失望,没有失去信心,还是充满斗志地实现自己学业的理想。
在亲友们的帮助下,李嘉诚进入香港的中学继续初中学业,清一色的英语教材使李嘉诚内心复杂世界又添一份学业上的惶恐不安。虽然困难重重,但对于生性倔强、做事从不半途而废的李嘉诚来说,这是一次极好的应战。李嘉诚起早贪黑,抓住点滴时间补课,渐渐地,终于跟上了班里的学习进度。
然而正当李嘉诚踌躇满志、刻苦学习的时候,一个巨大的不幸降临到李氏一家人头上。父亲李云经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温习功课,他想让学业有好成绩使父亲高兴。贫病交加、卧床不起的父亲,视李嘉诚的学业比自己生命还重,他多次嘱咐李嘉诚千万别让为父的病情耽搁了学业。为了不使儿子失学,这个尊敬的父亲将自己的药钱存下来,供李嘉诚读书,由此以往,父亲的病愈来愈重,李嘉诚至今还记得,自己每次去医院给父亲送饭,父亲不是抱怨太多太好,就是将饭盒中的菜塞到李嘉诚的嘴里。
在如此生活重压下,李嘉诚仍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更加拼命学习,终于“后来者居上”,名列前茅。但是,父亲还是离他而去了。临终前,父亲喘息着,用尽力气抓住儿子的手,嘴里喃喃叮嘱李嘉诚要有勇气,好好做人,说:“阿诚,阿爸对不起你……”还在为自己优秀的儿子学业将从此中断而遗憾。
夯实孩子基础的“第一人”——朱光潜的“父教”故事
最近,媒体上报道了不少调查研究成果,向世人发出警示:据统计,不少家庭尽管生活条件颇为丰裕,家用电器琳琅满目,却闻不到“书”香,更谈不上“书卷气”。有一半家庭没有书橱,甚至有四分之一家庭连个书架也没有。有的父母只要求子女“好好学习”,却不要求自己“天天向上”,这怎么能行呢?在这样缺乏文化的家庭环境里,孩子怎能有大的长进呢?其实,一个人的成长规律中,其素质养成、人格培养与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着直接的关系。
追溯中国美学大
现代社会提倡孩子走出家庭、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锻炼,以开拓其视野,提高其能力。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如果确实想让孩子以后有雄厚的发展潜力的话,就必须从夯实孩子的基础开始。在夯实孩子的基础中,家庭文化氛围的创建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而父亲则是夯实孩子基础的“第一人”。朱光潜的父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受到西方改良主义的影响。幼年的朱光潜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对东西文化有初步印象的。而这,对他后来从事研究工作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给一片蔚蓝的“大海”——杨振宁的“父教”故事
对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给我心灵极大震动的是他的一句“自我评价”。他说,“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这是一颗伟大灵魂、拳拳爱国之心的动人表白。我钦佩杨振宁的成就光耀了中华民族:他继195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学术权威界介绍道: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界出类拔萃的设计师。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
杨振宁能成为一颗在宇宙“科海”中遨游的明星,首先得益于他父亲杨武之在儿子小时候,早已给了他一片蔚蓝色的“大海”。人们说,孩子的成长往往有天份之分,早慧往往反映在一瞬间,一件事、一个动作中,欣喜之余,父母应正确对待孩子的早慧,善加引导,播洒智慧之种。杨振宁父亲杨武之采用的办法,从现代教育角度看,可称之为“博闻引趣法”:杨振宁是个早慧儿童,四岁那年就认了3000多个汉字。杨武之经常牵着儿子从自家门口东行,穿过幽静的树林,走过农田与荷塘,去古月堂或科学馆。杨武之用大球和小球给儿子讲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公转情形:教授英文字母A、B、C、D、E……;也教杨振宁一些算术和鸡兔同笼一类的问题,广博的知识开阔了小振宁的视野,也大大增加了他的求知欲。因此,小振宁上小学以后犹如跨入一个新天地,功课越读越好。
给“芽”见“阳光”的机会——蔡志忠的“父教”故事
有一天,父亲一时心血来潮,把正玩耍的蔡志忠与侄儿永宽、永台叫到身边,亲切地问他们:“你们长大后要做什么呢?”永宽不加思索地昂头说:“我长大以后要当大总统!”永台叉着腰,也不甘示弱:“我想做警察,因为警察最神气!”轮到志忠,答得也干脆:“我啊,我最想画招牌。”
父亲听后,并没有因为志忠志向渺小而不悦,更没有责备他胸无大志。而当时蔡志忠之所以有“画招牌”的喜欢,是因为他有一天偶而路过“绘制电影海报”的师傅家,看到师傅用坐标放大的方法描绘电影人物,觉得又神气又好玩。这恐怕是蔡志忠有关“画画”思想的最初萌芽吧!
在四、五岁时,蔡志忠真的画出了“第一幅漫画”。那天父亲不在,蔡志忠溜进书房,看到桌上的瓶瓶罐罐,一时“画”心大起。他拿起毛笔蘸满红墨汁,以通往书房的门槛墙作“画布”。片刻之间,由小圈圈构成的小人儿已跃然墙上。看着自己抢眼的“第一幅”作品,蔡志忠挺乐的。但父亲回来后火冒三丈,追着儿子就要大打出手,但调皮的蔡志忠一溜烟地跑开了。
也许受了这“涂鸦”事件的影响,过了不久,父亲居然给蔡志忠买了一块小黑板,或许当时父亲只是模糊感到儿子该有动笔的地方了。那虽然只是一方磨平的石板,画笔也只是一截白色的石头,可就是从这一时刻起,一个多彩世界的帷幕拉开了。透过那支不起眼的笔,脑中构思的图案线条,便成了“画”。从此小黑板成了蔡志忠抒发情感的“田野”,成了促使他走上漫画之路的原动力。
父亲送小黑板之举,真可谓意义深远。也许他仅是一种潜意识,只是以宽容而客观的态度对待儿子不太“规矩”的行为。但这样做,正是给了嫩“芽”出土见“阳光”的机会,而没有将它扼杀于“萌芽”状态。
开明:施以最初的科学启蒙——吴健雄的“父教”故事
江南小镇,人杰地灵。明清两代,在苏锡常地区许多“不起眼”的小镇上诞生的杰出人物数不胜数,但是,在农村小镇上出一名世界级的女科学家,吴健雄是第一人。这是与吴仲裔的开明分不开的。
父亲吴仲裔不但思想进步,而且兴趣十分广泛。他对无线电、狩猎、唱歌、弹钢琴、吟诵古典诗词等都有相当的造诣。他对子女的教育既不苛求,也不强求一律,他看出女儿吴健雄小时候聪明好学,就适当地加以引导。他经常将上海《申报》上登载的一些科学小故事、趣闻等,念给大字不识几个的吴健雄听。父亲经常看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百科小丛书”,看了之后,就给吴健雄讲述其中一些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他还自己动手装一台矿石收音机,小小盒子,竟然会说说唱唱,这特别使小健雄着迷,并激起了她的遐想、神往。
吴仲裔不仅给女儿自然科学的启蒙,而且给女儿“社会科学”的启蒙。吴健雄是在浏河镇明德学校接受小学教育的,校名取“大学之道,在于明德”之意。那时候。父亲创办“明德女子职业实业学校”并自任校长,决心打破千百年来“重男轻女”的陈规陋习,用现代知识教育消除乡间愚昧和闭塞。在学校初创之际,受封建思想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学生很少,吴仲裔就带着小健雄挨家挨户说服动员,并且不论贫富,一视同仁。
为了鼓励穷苦人家的女孩来上学,父亲不仅全部免除他们的学杂费,还努力帮助创造财源,教给他们缝纫、刺绣、园艺等技术。为了帮助解决上学和家务的矛盾,父亲还特别允许一些要照顾弟妹的女孩带着弟弟、妹妹一起来上学。当吴健雄回忆起自己“美好而快乐”的童年时,动情地说,父亲的勇武、进步与开朗,教给自己不畏艰险、不断追求新知的品质,还给予了自己最初的科学启蒙。
父亲精神伴随一生——李嘉诚的“父教”故事
父亲去世以后,李嘉诚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学校,用他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赡养慈母、抚育弟妹的重担,开始了他的奋斗。首先,他在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李嘉诚来到这里,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和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不仅如此,在端茶倒水期间,勤勉而灵巧的李嘉诚不放弃任何一个吸取新知识的机会,他有着远大的理想,那就是将来自己创业,出人头地。他在很短的时间内逐渐掌握了钟表的装嵌、修理以及各款钟表的性能和特点,因此,很得身为老板的舅父赏识。李嘉诚的记忆力非常之好,在端茶倒水招待顾客期间,以及在钟表店当店员的时候,他渐渐学会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并知道怎样真诚待人,获得顾客对自己的信任。所到之处,他会将自己听到生意上的诀窍一一默默记在心里。
这时的李嘉诚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甚至连初中都未曾毕业,即使他在人前再勤奋,再平静地干活,但内心深处活跃着的是父亲的遗愿和寄托,是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勤奋努力的李嘉诚,以他小小年纪少见的毅力每天工作十六小时之后,仍不忘坚持自修,至深夜才睡,从不懈怠,往往累得连走路的力气也没有,但他心里始终孕育着一股斗志。
李嘉诚成功了!他被誉为“龙种”、“超人”。可是我们更应知道,李嘉诚今日的成就大多数靠他从书本中得到,是他父亲引导他进入书的殿堂,是他父亲至死念念不忘儿子的学业,亲子之间更容易沟通,父亲的精神将伴随孩子终身。
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一个名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教。有成功的子女,必有伟大的父母。但不管是伟大天才,还是凡夫俗子,一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日后是一幅画还是一首诗,全看父母写什么,画什么?家教无小事,家庭教育往往能够影响其子女一生的成长。下面列举的日本几个名人早期的家庭教育,相信对每位热爱孩子、望子成才的家长们都有一些启发。
为孩子擎起一片蓝天
在繁花似锦的纽约市,有一个鲜花环抱、绿草如茵的幽静之处,这就是闻名全美的维得尤墓地。墓地东南面有一块普通的石碑,上面用英文写着:“野口英世,他把一切奉献给了科学,他为全人类而生,为全人类而死。”寥寥数语表达了人们对他——一个伟大医学家的最崇高的敬意。
野口英世(1876—1928)生于日本幸福岛县翁岛村一个普通村民野口家里,起名叫清作。两岁那年,母亲外出挖野菜,小清作睡觉醒来爬到炉旁,左手被沸水烫伤。家中没钱医治,靠着邻居送来的一点草药和母亲的精心护理,他才脱险,但左手成了残废。看着儿子伤残的手,母亲心痛地说:“你长大以后不能干农活了,妈妈再苦也要让你读书。”
7岁那年,清作上学了。由于家里穷,左手又有残疾,他在学校常常遭到富人子弟的戏弄,那些孩子在大庭广众面前喊清作“残废人”,清作内心受到打击,再也不愿意去学校学习。早晨,他背着书包走出家门,走进树林里,玩上半天,中午回到家里,还装样子做功课。终于有一天,逃学被母亲发现,母亲大发雷霆。清作从来没有见到母亲发那么大的火,他理解母亲的痛苦,从此下决心发愤读书。
清作读小学四年级时,结识了一个好朋友叫代吉。他常把自己的书本、铅笔送给清作用。清作家里买不起灯油,晚上他就去代吉家里学习。每次都是代吉支撑不住先上床睡觉。一次代吉一觉醒来,见清作还在看书,就催他睡觉。清作回答:“没关系,拿破仑不是只睡三个小时吗?”从此,清作养成了一种睡觉晚、睡觉少的习惯。
工夫不负有心人,清作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不久,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高小。这个身材短小、勤奋好学的学生很受教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但随着新开课目的增多,他那伤残的左手越来越觉得不便,影响生活和学习,清作为此十分苦恼。他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别人都不知道伤残的左手给我带来多少痛苦,每当我看见这像松树疖样的左手,就感到悲哀。有这样一只手,我再努力也不可能济身优秀人物的行列。可一想到为我含辛茹苦的母亲,我又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成才。”老师和校长读他的作文后很受感动,给他改名为野口英世,望他成为世界伟人,并集资送他到医院做手术。手术获得成功,僵硬的左手终于可以活动了。从此医学的魔力吸引了他,他突然萌发出一个念头——学医,要用本领为病人解除痛苦。
为了早日成为一名医生,母亲陪他找到为他做手术的主刀医生渡部,拜他为师学医。因缴不起学费,英世只能一边干活,一边学习。母亲节衣缩食,尽最大努力接济他。在这期间,英世学会了英文,还自学了德、汉、法等外国语。
学医生活结束后,他决心赴东京参加全国医生资格考试。他出色的答卷使监考老师极为欣赏。众多考生,合格的只有4人,他是其中之一。后来他被推选去美国深造。
21世纪初,美国研究蛇毒、梅毒盛行。大财阀、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捐一批巨款,成立了一个医学研究所,英世被聘为主力研究员。他先是获得蛇毒研究成果,后又摘取“梅毒克星”桂冠,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在全世界引起很大反响。欧洲各国纷纷邀请他前往讲学、旅行。每到一处,他都受到热烈的欢迎。
“我的成功,应归于母亲,我要回日本看望母亲。”阔别多年的英世十分思念祖国,思念母亲。
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
汤川秀树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论物理学家。1949年他获奖时,年仅42岁,这也给战败后的日本人鼓起了勇气。
汤川秀树兄弟五人,都是学者(年长他三岁的二哥茂树是著名的中国文学学者)。这不能不归功于他们的家庭教育。
外祖父驹橘在明治之前是每日守备和歌山城的武士,汉学涵养丰富;明治以后学习西学,一直到晚年都在购读英文的《伦敦时报》。
汤川家的孩子从五六岁起就随祖父读汉书。每晚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这对儿童确是件苦差,但当他精通汉字后,读起大人的书就毫不费力了。
汤川秀树的父亲琢治,是地质地理方面的专家,多次访问欧洲,兴趣广泛,也喜好书画,几次到中国研究古书、古董与石佛。琢治的特点是,一旦对什么热衷着迷,就要收集其所有的文献,否则绝不罢休。迷上围棋,就买尽围棋方面的书。汤川家中随处可见各学科的书籍。“家里泛滥的书抓住了我,给了我想象的翅膀。”汤川秀树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泛读了许多文学书使汤川秀树成了一位文学少年。琢治从未强迫孩子学习,并认为为名次学习最为愚劣。他尊重孩子们的独立人格,希望孩子们可以深入研究适合自己素质与爱好的学问。
汤川秀树母亲的教育原则是对孩子们公平,并希望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学者。父亲一度对内向性格的汤川秀树是否上大学表示怀疑,很少反驳丈夫的母亲开口说:“这样做不公平。我要公平对待每个孩子。”
母亲的话不多,不爱对幼年的孩子说教,但无论她手里做着什么,只要孩子一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她一定会停下手里的活,耐心地回答孩子。汤川秀树评价说,他的母亲是女性中少有的思考力丰富的人。母亲就学于东洋英和女校,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学过英文的女性。在东京时,她每周一次出外参加烹调学习班,并喜爱文学。到京都后,随着孩子的增多,她也和京都的主妇们一样,抛头露面不多;但她仍长期购读《妇女之友》等代表先进思想的杂志。专心家务的母亲生前在遗言中写道:愿意提供自己的大脑做科学解剖。
汤川秀树在中学读书时,校长的独特入学祝辞是:“今天开始我将视
在父亲琢治犹豫着是否送汤川秀树入学时。森外三郎校长作了这样令琢治下决心的保证:“汤川秀树的头脑是属于在飞跃中转动的类型。他的构思敏锐,数学上有天才之处,这一点,我可以向您保证。”
中学时幽默的数学老师竹中马吉使汤川秀树着迷于数学;高中
“我是在思考的飞跃中发现喜悦的人。”汤川秀树在摘取诺贝尔桂冠时,确认了老师过去的评价。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要坚持
1928年出生于大阪的手冢治虫,从5岁时开始画漫画。他的母亲拿到父亲的工资后,总是先给他书本费,里面包括买漫画书的钱,并常常绘声绘色地将书读给手冢听。家里的漫画书慢慢达到二百多册,到了周日,附近的孩子们一早就来借阅,母亲总是热情地款待孩子们。
五年级时,手冢画了一册漫画给同学们传看,被班主任干秀雄没收。教研室里的老师也传看起来。看完后,老师叉将漫画还给了心惊胆战的手冢。
“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吧。”干秀维教师认可了手冢。这位老师的作文课也很有意思。他发给每人十张稿纸,让大家尽情地写自己喜欢写的事。课上虽仅一小时,但没写完的可以回家写,过三四天再交也没关系,能多写的写30张稿纸也行。
手冢后来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他面临人生的抉择时,母亲又给了他重要影响:“做漫画家吧。”因为从小喜爱收集昆虫,所以他就以手冢治虫的笔名发表漫画。漫画使他在国内外广获声誉。1963年他获得布鲁本教育文化电影奖,1980年他的《火鸟2772》还获拉斯维加斯电影节动画片奖。
手冢治虫在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时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作为父亲,我让儿子进入我的工作空间,看我工作,父亲令孩子尊敬的地方大概是勤奋。工作中的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是良药。当孩子拿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给父母看时,一定要鼓励他,参与到他的小发明之中,而不仅仅是应付他。”
在与年轻一代谈话时,他这样说:“年轻人拥有自己可以向人们骄傲的特长,是幸福的。个人最好有两个方面的追求,当一个方面遭到挫折或失败,还有另一个在前方支持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不要厌烦,要耐心地坚持。”
用爱与容忍去精心培养孩子的心灵
昭和三十四年(1959年)四月,毕业于圣心女子大学英文专业的正田美智子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民间出身(既非旧皇族、又非旧华族)的日本皇太子妃。这就是现在的美智子皇后。
美智子的母亲富美子,曾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东京四谷的名校——双叶女子高中。她对四个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每个人从出生后,都有一本“育儿日记”,她还自己学会放映
富美子的家庭教育是朴素而合理的:“我不让孩子们奢侈浪费。但是学习所用的书或是去学校以外补习英文的费用,我充分保证。”
据当时家中的女佣说,富美子家的藏书量能与书店相比。
美智子受其家庭影响,即使做了皇太妃,仍保持平民本色。她将母亲对她的家教带到了皇室。产后第四天,美智子就带着口罩,每隔四小时给儿子哺乳,改革了皇室自古以来的“乳人制度”。儿子出生七个月后,她随天皇访美,就将自己哼唱的日本传统《摇篮曲》录在磁带上,使孩子每天都能听到自己的声音。美智子也是皇室中第一位下厨房为孩子做菜的皇妃。儿子长大一些后,有时还会被一个人留在餐室中吃没有吃完的色拉,由此也可见皇后育儿之严。
美智子说:“最期望的首先是孩子本人的幸福,然后重要的是做父母的看清孩子的个性与发展类型,用深深的爱与容忍去精心培养孩子的心灵。” 来源:网络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