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资料:共同关注中华民族未来切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三)

15年前 [09-10 10:00 周四]

训练·体验·积淀:未成年人 道德养成的有效途径

 

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陈延斌

  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少年公民道德养成的可操作性研究”课题组,除加强道德养成理论研究之外,尤其针对当前未成年人道德建设重灌输轻养成、重理论教育轻行为训练的状况,加强养成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得到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较高评价。实践证明,养成训练、体验感悟和素质积淀“三位一体”是未成年人道德素质养成卓有成效的途径。

  道德养成训练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施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体验,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凝聚为道德品质的一种道德教育观和道德品质培养方法。道德养成即是道德素质的养成,包括道德意识养成和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两方面。道德养成训练,是训练、体验感悟与素质积淀的统一。

  要提高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实效,必须首先制订一套符合未成年人道德培养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德目指标。为此,本着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相一致、易记易循的原则,我们将未成年人基本品德要求概括提炼为“忠孝仁义礼,勤俭信和耻”的“两纲八目”规范体系。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各自的二级德目。如“忠”的二级德目是感知祖国、热爱家乡、忠于民族、励志报效;“仁”的二级德目是关爱他人、珍爱生命、热心公益、保护环境;“义”的二级德目是平等待人、公道处世、见利思义、见义智()为等,再根据未成年人成长各年龄段的具体特点,参照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分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习惯两类养成指标加以设计,做到具体化、系统化,并注意各年龄段的区别和衔接,以便未成年人易于接受和践行。

  道德养成指标体系的制订只是前提,要达到养成目标,关键是实施。各子课题组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园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基本道德素质养成训练活动实验方案,方案力求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措施具体、操作性强,有利于培养幼童和中小学生的上述指标所要求养成的道德素质。养成训练活动的一般步骤为:按照德目要求确定具体道德养成指标——设计实际或情境模拟训练方案——组织实施训练方案,让未成年人在训练中体验、感悟——通过家校()互动,积淀、巩固道德素质。

  经过三年多的实验,我们已经制订了0-18岁各年龄段有实践、实验作参照的养成训练方案。将各实验班按此训练的结果与对照班相比较,实验班的孩子变化极为显著,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明显提高,道德情感得到增强,尤其是道德行为习惯基本养成,且形成了家校()合作育人的良好氛围。

  我们的体会是,养成训练活动要取得最优效果,必须突出活动的可操作性;训练方案的设计要依据养成目标和未成年人道德生成和发展规律,注重抓好“小处”、“小事”且视养成对象不同年龄段的情况而施行;在养成训练活动中,尤其应强化情感体验、感悟环节;注意训练活动的持续性和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

 

                    着力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孙云晓

  经过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的研究和探讨,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形成一个共识: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使道德行为经常化、巩固化和自动化。因此,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自然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目标。问题在于,德育究竟怎么培养良好习惯?我们建议:

  第一,习惯养成的内容。在良好习惯的具体内容上,既强调要继承民族美德和优良传统,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同时也要具有当今时代的特点,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主要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当今时代的要求和挑战。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将少年儿童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归结为12项重点内容,:(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第二,习惯养成的方法。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也就是说,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总之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一般来说,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五个步骤,即提高认识、明确规范、持久训练、及时评估、形成环境。其中,还需要采取许多具体的方法,如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加减法,也就是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在习惯培养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习惯如何评价。在对习惯进行评价时,往往难以操作。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发现情境测验、行为观察和人格特质测验是对习惯进行评价的良好方法。研究表明,在习惯养成的评价上应以情境测察作为主要的评价方法,因为在某种情境下的个体的行为往往是“自动的”或“自然”的。

  第三,习惯培养的原则。习惯养成的过程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培养是有层次和有重点的,在培养个人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社会性习惯;在培养动作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智慧性习惯;在培养传统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时代性习惯。习惯培养的基本原则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习惯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呢?是培养良好习惯来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从一些低级的、束缚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习惯培养的过程也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