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青少年德育状况考察及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葛晨虹
众所周知,韩国社会道德状况德育效果相对较好。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由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但相对来讲家庭道德教育功能更为凸显。在韩国问及其道德教育如何进行时,人们习惯回答来自家庭教育。在韩国人看来这是一个自明的问题——青少年在家庭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教育和生活熏染,其身心和道德品质会自然而然发展成长起来。父母非常注重做人做事的言传身教,品德习惯逐渐就养成了。而问及韩国家庭中父母为什么会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时,他们认为父母辈就是这样教育自己的。韩国的道德教育就是这样在家庭生活中一代代传递下来的。
在韩国,传统道德文化相对来说保留较好,家庭中道德伦序明显存在,家教普遍较严格,父母长者对孩子不仅说教,身教意识也非常强,父母以身作则,是道德习惯也是给子女做榜样。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做人品质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如果自己的孩子被邻人指责没家教那是很没面子的事,而且不利于孩子将来成才立业。韩国社会对人才的道德期望比较高,企业选择人才很注重了解家教背景。与名牌学校毕业比起来,韩国更重家教背景,这其实是对其家教品质进行考察,足见韩国家庭发挥着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
人们常说“孩子的缺点是父母的”,孩子品质上往往会折射父母成人的品质。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个“学校”,70%道德教育是在未成年阶段的家庭生活中完成的。此外,道德教育的传递也和教育者的权威性有关,这种“权威”不一定是某种权力,而是心理上和情感上都最有威望的人,在家庭是父母长者,在学校是好老师。同样一句说教,可亲可信赖的父母告诉他和其他人告诉他,孩子接受起来不一样。而如果教育者是他反感的人,那么可能会对其教育内容起连带反感,这是道德教育的一个规律。如果家庭这个最重要的“学校”和父母这个最权威的“老师”,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那么他们的道德素质养成和成长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失败。问及学校德育对学生有多大效果时,韩国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给的更多是“知”,而化成行为品性习惯更多还是来自家庭影响。
当今中国存在着学校德育和家庭、社会德育脱节甚至相互消解的现象。之所以如此,与家庭这个重要德育“学校”弱化、这种道德传递最有效的方式没有完全启用十分相关。研究未成年人道德教育问题时,家庭教育功能和资源如何进一步利用,必须认真研究。韩国等其他国家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方法和模式中好的做法,可以认真借鉴。
德育与美育结合是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博颖
德育是人的良好德性的培养过程,是道德规范为主体所接受、内化为其信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美育即审美教育,是用艺术和美的人物(内在美)、美的事物对人的熏染、陶冶,从而培养人们高尚的趣味、人格的过程。真善美具有内在联系,美的艺术和事物中也往往蕴涵着道德的价值。德育与美育有着内在联系。德育与美育相结合,强调把道德教育寓于一种有趣味的感性形式之中,使人在审美享受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唤起对善的敬仰和追求。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就可以从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对充满爱国情调的文学艺术的欣赏来培养未成年人的爱国意识。
德育与美育相结合,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未成年人处于智力形成、发展阶段,他们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大不足,他们对感性形象的体验优于逻辑、抽象思维,这一特点直接关系着对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对他们特别是小学生,单纯地讲大道理,用概念式的道德说教,不易接受,效果也不好。把美育与德育相结合,把做人的道理蕴涵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用美引善、以美诱善,使未成年人产生对可贵品质的敬仰、亲近、向往的情感,就容易促成他们在生活中实践这些美德。
应充分利用积极健康向上、包含丰富道德底蕴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中美好的事物来启发、诱导、熏陶未成年人对美好、高尚品德的向往和追求。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美的事物中所蕴含着的与“德”、“善”有关的内容,要有一种从美找“德”、“善”的眼光,这既是一种德育的技巧,也对教育者提出了加强自身修养的要求。建议在现在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材中,融入一些包含有伦理道德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及其欣赏性内容。在教师配备上可采用“一师为主,多师辅助”的方式,即以德育老师为主,同时吸收语文、美术、音乐等
从一定角度看,道德教育是一种限制性教育,是对人的不合理的欲求、行为的限制、禁止、否定,使人在否定中知晓肯定,在限制中实现自由,懂得哪些是合理、应做的,因此它带有不“随心所欲”的特质。审美教育是在对美的欣赏过程中实现人格的升华,它具有情感享受的特质,令人产生愉悦的感受。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就会使人在愉快中接受否定和禁止,把“禁止”、“限制”融于享受之中,不仅便于接受,且会使人对道德准则有一种亲和感,使人乐于行善,做有道德的事情,这就会弥补道德说教的不足。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