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资料:理想的德育

14年前 [03-26 23:51 周五]
理想的德育
 
朱永新
showElementsTop(0); < />

近年来,一些存在于青少年学生之中的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现象,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从浙江金华的中学生徐力杀母,到中央音乐学院的大学生陈果自焚,从北京的14岁男孩残忍地杀害同学的妹妹,到江苏徐州的违纪学生疯狂地砍死校长的四位亲人……面对这些令人发指的事件,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多年的教育究竟有没有深入到孩子的心灵我们的德育怎么了鲁洁教授在《教育的返本归真》一文中写道:“20世纪的一切都说明人类患下了‘分裂症’。在物质方面,人类已达到造物主的水平,几乎已经无所不能,可以无所不为;但是在精神和道德方面,在自我认识、自我把握等方面,却是如此的发育不良,水平低劣。”“缺乏大智慧的中国人其实足用小智慧在灶灭自己,这就使人类处境特别危险,就像一个刚满周岁的孩于拿起一把子弹上了膛的手枪。”鲁老师讲的返本归真,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重视德育。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都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固斯坦在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之约发表的《教育声明》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长城’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古今中外教育家对德育重要性的论述当然远远不止这些,但是我们仅从速三位教育家的论述中,就可以看出,他们把德育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德育的确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

一、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如在以往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两三个子女,这些子女在良好的庭教育氛围中,就会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如吃苹果,几个小孩就会自觉地遵从优先法则,年龄大的要自觉少吃点儿,给年龄小的多吃一点儿。又如做家务,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分工合作,使每个人的权利、责任、义务得到统一。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实践。这样自然的活动就可以让孩子学到许多道德规则,不少道德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姆需父母的反复说教。但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这些子女缺少相互交流的机会,上学前被关在“铁笼子”里,孩子们大多时间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上学后,尽管生活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中,学生从七点钟到校,到下午五六点钟放学回家,其间的大部分时间也主要是忙于上课和做作业,仍不能随便交流和活动。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学生缺乏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这些基本的德性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孩子与孩子的交往中,在孩子们与老师们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化和道德相脱节的现象;社会上有一些人尽管文化素质不高,但是他们的道德境界却很高,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勤于奉献。这些人德性的形成原因肯定有其不同于学校道德教育的部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知识和道德虽然有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但是没有绝对的必然性。所以,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即能创造自然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中,就十分注重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品行,使学生心灵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净化,人格得到陶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一书中描述了他把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活动中进行教育的经历。他说:“经历了学校生活的第一个秋季,我们就深信:赞叹火红色的硬果的野蔷薇,欣赏还挂着几片黄叶的枝干匀称的小苹果树,心疼被初冬的寒风吹僵了的西红柿──这一切都在唤起儿童对有生命的美好事物的亲切、爱护的态度。在儿童心里,一株植物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这个生命在凛冽的寒风中会索索发抖,于是孩子就想保护它抵挡严寒。……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和神圣的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些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的实例来充实它。”遗憾的是,现在在我们周围,这样拨动心弦的德育已经很少很少了。

二、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前面强调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德性,主要是侧重从感性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和领悟道德的准则。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则是强调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其实,许多的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例如你去时论什么是美,什么是善,那么去看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去读读《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名著。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必然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学生会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因此,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建立起“书香校园”,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一种习惯。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得以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却很少有时问去读课外书,尤其是中学生,整日被“正统”的教科书所包围,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策。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要让学生大致浏览和把握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它对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

三、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对品德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们往往把一些生活情趣和才艺技能化,看作是与道德无关的东西,我们很容易忽视它们在德性养成中的作用,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其实,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才人为地把它们分离。真正的教育是整体的、和谐的、兼容的。古人要求才十佳人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还要精通琴棋书画。古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些健康的生活才它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月在人的德性养成中具有陶冶功能。我们可以理解,当这些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充满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的时候,他还有时间去勾心斗角吗还会去胡作非为吗所以我们与其给学生规定诸多“不准如何如何”,还不如把这些高雅健康的东西充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自然地不去“如何如何”。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方面的德育实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了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三点措施:一是在启发和吸引学生完成各门学科学习任务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还有一门自己特别喜欢的学科,让他们在这门学科亡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自己去钻研更多更深的问题;二是要设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样自己最喜爱的劳动项目和科技活动项目,使他们在业余时间去摘自己的发明创造和科学试验;三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喜爱的书籍,热爱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我们的学生把自己的整个身心投入这些活动,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们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担心的呢因此,培养学生某方面的才艺,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它对人的德性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四、理想的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有人说,当今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许多人越来越感觉到,像雷锋、张海迪、孔繁森这样的英雄离我们越来越远,很难使学生在心目中树立时代的英雄形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开展。因为一个人德性的形成,很大程度—卜取决于他心日中的英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牛活中的榜样。当我们研究世界上伟大的人物时,就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功轨迹中都有形无形地刻印着英雄的影响痕迹。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呼唤英雄,并尽量让我们的孩子走近英雄。

如果仅就人的生物性而言,人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但是当一个人在心日中树立了崇拜的英雄形象,他就可以找到自己与英雄的差距,通过英雄的形象给自己前进的力量,给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热情、激情和活力。通过英雄的激励,给人以奋发的冲动。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起心目中的英雄,那么这样的德育效果要比教师在课堂上口干舌燥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法国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序中说:

传记中这些人几乎都经历过一种长期的磨难──或是悲惨的命运,让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因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使自己的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破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曩优秀的人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若我们大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毋需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不断地在英雄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感受到英雄的气息,能够不断以英雄作为我们生活中的榜样,那么,每个人的人生会因此变得伟大,因此变得精彩。其实,英雄并不是高不可及,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英雄。如果每个人能够不断地从英雄身上吸取力量,不断地从英雄身上受到启迪,不断地以英雄主义的情怀对待人生,那么,自己也终究会成为英雄。在我们的德育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用英雄去改造学生,用学生家乡、学校中亲切感人的榜样去教育学生,让学生以一种崇敬的心理去对待英雄,用英雄的高尚德行感化学生,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没有英雄的时代,也很难造就一代英雄。

五、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目标定位问题,即在每个阶段要让学生必须掌握刊么样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一般来说,道德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必须的层次,这是在现阶段最基本的道德教育目标,它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是道德的底线;第二个层次是弘扬的层次,这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第三个层次是追求的层次,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这是德育的最高层次和境界,它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我们的德育只有遵循科学的层次目标体系,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但目前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却明显存在层次不清的问题,甚至与科学的德育层次目标体系恰恰相反,严重影响厂道德教育的效果。如要求小学生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至于什么是共产主义,小学生一无所知;我们要求初中生热爱社会主义,要求高中生发扬集体主义,然而在大学,许多大学生却连基本的公德都做不到,因而不得不进行基础道德补课。因此,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的建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苏霍姆林斯基就非常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他所在的帕甫雷什学校在每年迎接新生入学时,总是在一进大门的墙壁上挂着这样一幅大标语:“要爱你的妈妈广当有人间他:你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苏霍姆林斯基回答说:对于7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易懂易做,为日后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也能打下基础。所以,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着力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目标定位是比较准确合理的。

德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年龄特征制约着德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广度而言,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不同的德育内容;从深度而言,不同年龄阶段的同一德育内容也应有不同的程度。如日本某小学,为培养小学生尊重别人的道德品质,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反复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但对各年级的要求是不同的。一年级的主题是“相好”,二至六年级的主题分别是“和睦”“不造谣中伤”“体谅”“尊重人格”“大家幸福”。一年级的目标是“不欺负轻视别人,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二至六年级的目标则分别是“能考虑对方的立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在背后说人家坏话和做令人讨厌的事”“知道别人的优缺点,不刺伤别人”“理解人的尊严,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同学之间能互相了解,齐心协力,谋求幸福”等。日本这所学校在德育目标的制定和施行方面的成功之处,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总之,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建立起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发展,既有理想,更具现实性的目标体系。

六、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德育和智育不同,假如我们反对在知识的传授中实行单向传递,那么德育更是绝对不能实行单向灌输的。道德的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心灵沟通中进行的。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冯恩洪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淡化教育痕迹”的德育理论,认为过去的德育过程角色分工太明确,认为教师是教育者,学生就是受教育者。其实,在知识方面,教师也许会比学生丰富一些,但从道德的角度而言,教师和学生在道德方面更应该是平等的,甚至有些学生的品行可能会超过教师。

学生们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量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总之,他们希望教师成为中间人(学校和社会之间)、引导者、商讨者、唤起者,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希望教师成为间隔者、强令者、教训者、监督者,成为自己的“先生”。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和学生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

德育尤其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即使是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在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远远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接受教师表扬和赞赏中,他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发珲,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成为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但在现实教育活动中,许多德育教师常常扮演的角色却是“警察”,他们最常用的“武器”就是批评,班会经常开成“批斗会”,批斗某一个同学的不良行为,批斗某一种倾向,把学生的缺点无限放大,而很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身卜的闪光点,推动学生内心中那种积极向上的内在力量。那些经常受到教师批评和处分的学生,很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找不到自己的优点,并会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放弃本身一些固有的良好品质,一直处于一种消极的防备状态。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在《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于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他们还说:“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评论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尸这对那些只会充当警察角色的教师不是最好的忠告吗,

此外,加强德育还有必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去,我们经常把学生的品行问题和心理问题棍为一谈。两者固然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毕竟还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是德性问题,实际却是心理问题,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就一直被看作是品德问题,但是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因为许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东西,但是他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而获得一种满足感。如果把这些由于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作为品德败坏而进行处理,则会大大挫伤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展。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等角度正确分析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普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把加强大学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瑚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这充分说明,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中的作田,不仅仅大学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也同样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七、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唐砺章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德性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确是这样。在我看来,“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这里包含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德育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多东西都是习惯成自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教学就是养成学生求知的习惯,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教师要在学生求善的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和强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此外,让学生进行“道德长跑”是培养学生良好德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一个人做点儿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生做好事,不做坏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不断让学生给自己警策。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我教育的习惯,能够不断地让学生提醒自己。有许多人经常在自家的墙上或书桌上写上自己的座右铭,古人在胸前的玉挂上刻上自己的座右铭,随时提醒自己应该如何做人,这些都是自我教育的方法。此外,写日记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道德长跑’方式。通过日记,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使自已不断得到新的感悟。

学生不可能永远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他们终究要长大,终究要离开教师,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地生活,让学生自己时刻能够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完善自我。

八、理想的德育,应谊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曾根康弘首相曾批评日本教育中“智肥德瘦”的倾向。而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活动中仍然笼罩着“唯智主义”的阴影,还普遍存在“一傻遮百丑”的现象。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学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数英雄,而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德性的养成往往不太重视。许多家庭的教育,甚至就是反德育的。如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以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轻易帮助别人,等等。诸如此类的教育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产生了不利影响,也许几年的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就在父母的几句话中毁于一旦。

我们应该反思一下社会因素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现在让学生去找一个游戏房和网吧很容易,但是如果找一个让教师和家长真正放心的场所还真是不容易。以前众多的青少年宫等重要的德育基地,现在许多都变成了游戏娱乐场所。抗战前夕,爱国学生惊呼“中国之大,已经摆不下一张安稳的书桌了”;而现在,真正让老师家长放心的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场所倒也不是很多。

此外,社会媒介在学生的德性发展中的宣传、渗透和感染作用也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我们目前的媒体为吸引观众或读者,提高经济效益,大都充斥着言情、暴力等内容,缺乏正确的引导,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了三名19岁罪犯的犯罪经过,他们的作案手法就是结合了《福尔摩斯探案集》和(加里森敢死队》的犯罪手法。当记者问这三个学生,学校是否组织学生评论一些小说、电视或电影时,罪犯之一韩旭回答说,学校根本就不管这些事,进入了高中,学校只管学习,学生有啥思想,根本没有人管。高中毕业时,韩旭对人生、理想等许多问题不清楚,但是很少遇到谁在思想上给予他正确的帮助。韩旭的父亲是位工程师。他在写给—卜大学的儿子的信中却说:“积我三十年经验,不要对人轻易说真话。”这三个青年走上犯罪道路,不正是大众媒介、学校影响、家庭教育的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恶果吗?

因此,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有必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道德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循循善诱,以事明理。父母要通过自身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学校必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学校还应该注意社会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向,抵制和消除不良的信息影响,对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作出选择与调节,力求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使受教育者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世界上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执著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道德的升华是人类不断向文明进化的载体,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一项神圣的使命,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

来源:http://www.pep.com.cn/xgjy/jyyj/jyts/jysk/jycs/zyx/xjyzm/200411/t20041129_136957.htm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