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讲要遵守纪律,特别是常常对孩子们说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云云。
这里所说的纪律,通常是一种要求,一种从上至下的规定,但却很少告诉孩子:为什么要遵守纪律,遵守纪律有什么样的好处。
孩子们在不断成长,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都能发现他/她在主动学习,并且在遵守着我们成人正在遵守的纪律。因为这些学习都有很好的榜样和示范,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换而言之,这时的学习是双向的,是积极和快乐的,没有压抑也没有强迫,故而轻松自然,顺理成章。
而孩子们参与集体教育之后,这种自然规律便不复存在了,因为纪律是成人专门为孩子设定的,对成人无效。所以孩子难免有些迷惑:为什么一节课要40分钟?为什么要一动不动?
曾经在家长会的时候,坐在孩子的小桌椅上体会了尽一个小时不挪位的感觉,发现很多家长在窃窃私语,尤其是几位平时对孩子要求最严格的妈妈。为什么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却做不到?甚至要求我们孩子每天都必须做到的,而家长只在在特定的一两个小时也做不到?
如果成人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孩子呢?因为孩子比我们弱小,如果他们胆敢违反,便可以用成人强大的力量去惩罚。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被动的“遵守”,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纪律。
可是,我们的孩子超乎我们的想象,如果你能用和蔼的语气,耐心的话语,不变的原则告诉孩子:课堂上老师一个人要照顾几十个同学的学习,他很辛苦,如果你们能认真地倾听,不发出影响其它同学的噪音,就能把老师想交给你们的知识都听到,而且老师和同学之间是应该相互尊重的,你们人多,要主动表达你们的尊重,这样老师会感觉到你们的尊重,继而更爱你们。如果能真心地让孩子们明白这段话,而且我们的老师也的确有一颗愿意和孩子们相互尊重的心,那孩子们的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自律会逐渐呈现出来,孩子们会以“配合”的状态来共同经营班里的纪律。
这里面的前提是,规则是固定的,是公平的,对大家都应该适用的,同学遵守,老师也带头执行。
有些老师是明白的,他/她仿佛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而来到孩子们的中间的,他们懂得唤起孩子的自律,懂得用各种各样饶有兴趣的方法来唤醒孩子们的配合,他们会在课前很辛苦,但他们的课堂绝不混乱。
而老师,似乎应该是这样的,只是在当今的时代,在以考试为纲的时代,这样已经是奢望了。
于是这些明白的老师也在担忧,如果到了初中,如果这些孩子们面对的绝大多数老师甚至全部的老师都是只完成任务而不愿意花时间育人或者不正确育人,那么这些孩子也不得不适应呀。
适应,这个词用得多么无奈呀,是“适者生存”那个“适”吗?
而我们可否继续用前面讲到的那个方法-自律的配合,来寻求孩子们的主动呢?寻求一种教育的双赢?
前提是:需要老师们用热情和真才实学和方法来提起孩子们专注的兴趣,而家长们也以积极主动的支持来推波助澜。
会不会更是奢望呢?
请大家指正。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