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珠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一般用打骂这个方式进行教育的似乎是现在的主流教育形式。家长看见孩子不听话先是骂一顿,如果骂不管用,那么就是一顿打了。这种教育方式似乎是千年流行,且经久不衰。这种教子方式对吗?
孩子作为自自然人存在,一出生就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虽然,做为家长要供孩子吃喝、学习,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知道如何寻找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事情或者去做有意思的事情。这些事没准大人认为很无聊,但是他们会乐此不疲。就如同
我们分析一下这新闻中的妈妈的做法。孩子对小区池塘中的金鱼感兴趣,她总要用小网去舀小鱼。当孩子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作为妈妈她是如何做的呢?小网是谁提供的?一个六岁的孩子能找到小网去舀小鱼吗?笔者认为,这最初舀小鱼的网应该是家长提供的。家长一开始没准觉得孩子舀小鱼很有意思,或者和孩子一起去舀。就笔者的猜测,家长在觉察孩子有这个动机的时候就没有及时出面制止。当孩子越来越对这个事情感兴趣的时候,家长再去阻止已经晚了。
这也说明,家长公共责任心的淡漠。对于,一位六岁的小女孩而言,这个年龄正是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她对任何事物都会有极强的好奇心,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她用网舀小鱼没准她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但是,家长告诉她没那是公共财产,私人不能破坏?如果道理不讲,只是一味的阻止,孩子根本就不明白为何池子里的小鱼不能舀。因为毕竟六岁的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道理不讲清楚,只是阻止,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激发,慢慢的孩子就会察言观色找机会去网鱼。
对于六岁的孩子安全意识是很淡漠的,她为了舀鱼差点掉进池塘,被邻居送回来。这件事本来可以很好的处理,比如家长用注意安全为引言,慢慢引导孩子告诉她,去舀鱼多么的危险,万一掉进池塘连生命都没准会丧失。这种循循善诱的话语没准比一顿粗暴的打骂来的要好得多。
如今,乐乐的妈妈发愁是否写保证书。我说不止要写,还要好好写。要分析出自己为何要打乐乐,借此告诉她妈妈对她的爱是多么的强烈,是多么的怕失去她。所谓,爱之深恨之切。真是因为爱,才会担心。正是因为担心,妈妈才会粗暴的打乐乐。
家长一定要放下身段和孩子交流,现在的孩子多么的聪明,你教育她的话,她都会一点一点牢记于心。没准她做不到你的要求,但是她却能用你对她的要求来要求你。人就是如此,一向宽己严人。
那天,看了一个节目,记得那位老者说:打骂孩子的家长是无能的。确实如此,如果多学学教育方法,多多引导,多多发现,防患于未然,谁还会去打自己的孩子呢?
家长在打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请回忆你小时候是什么样?你家长粗暴的打骂你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笔者最反感那些在马路上打骂孩子的家长,看着孩子抽泣的样子,家长愤怒的样子,我的心就纠结。本来可以好好谈的话为何为非要在马路上,甚至学校中来完成?难道,打骂之后孩子能一下子就优秀吗?请记住,你打骂他、她,他、她都会记住,早晚有一天,你有打不动的时候,你想过那时候你是什么样子吗?将心比心,你换位思考下你打骂孩子时,孩子的感觉,我想你的手就能停在空中了。
家长朋友请放下打孩子的手,请闭上骂孩子的嘴,请你用耐心、细心去要求、去关心他们。你要求老师如何关心你的孩子,你就用那种感觉去教育孩子。
孩子的脾气和家长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脾气暴躁的家长不可能养育出知书达理的孩子,反之知书达理的家长也不会养育出脾气暴躁的孩子。那句歌中唱到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反思:
1、打骂孩子是家长的管教孩子的方式之一,而且是惯用的方式之一。自己就曾经多次打骂过孩子。看了这篇文章,自己打孩子的那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每次打孩子都是理直气壮的,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好,如果不管教他,他不知道这样是错的,将来会犯更大的错误,让孩子受皮肉之苦是让他记住,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什么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没有想到会对孩子有什么伤害,还认为这是对孩子负责任,这种管教方式是对的。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自己不懂教育,不知道,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管孩子,而是引导孩子,教孩子。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后悔,也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
2、孩子的脾气和家长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脾气暴躁的家长不可能养育出知书达理的孩子,反之知书达理的家长也不会养育出脾气暴躁的孩子。这句话我的体验很深,由于原来自己经常打骂孩子,所以孩子到了青春期,经常脾气暴躁,无缘无故的发脾气,爱生气。孩子这样的情绪我是理解的,接纳的。我明白这都是我一手造成的。只有我一点点的改变对他的态度,慢慢的学会和他说话,他才会改变。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