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看过一则这样的报道:有个年迈的老妈妈蹒跚地去坐公交车,刚一上车就有很多年轻人站起来为她让座,其中一个男青年还走上前去搀扶着她走到位置旁坐下才松手。老妈妈向他道谢,男青年微笑地说:“我妈妈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希望她碰到这种状况时也有人搀扶她并为她让座”。
换位思考在人际沟通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立场、感受及想法,我们无法正确地思考与回应。换位思考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它需要一点感同身受的心理,但是不幸的是,许多人包括我自己的换位思考却缺少了这一个要素。我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在一次晚饭后和孩子开始学习的时候,孩子认真地对我说:“妈妈,老师说明天要考试单词和句型,晚上要复习一下,可我有些还不会念,你教教我吧。”想到自己英语水平有限,怕误导他的发音,于是便借助电子词典,没多长时间差不多全记住了,于是让孩子看半小时电视,可没想到看完电视再考他时竟忘记了一半。此时我的急性子上来了,大声说:“刚才不是都背得好好的吗,怎么看了半小时电视就都忘了呢?继续背,否则就不要睡觉。”于是又拿起了电子词典让他跟着读,孩子看着满脸怒火的我,脸上完全没有了刚才那份自信,而是显得害怕、焦虑。这样念了5分钟后再考他时,结果比刚才还糟。我当时真的是满肚子的火想要爆发,可当我看到孩子那张带有惊恐的面容直直看着我且两行象断了线的泪珠子不断往下掉时,我心里猛然一惊,忙将他抱入怀中,并对他说:“宝贝,对不起!刚才妈妈不应该那么大声的训斥你,妈妈也是希望你快点记住就可以睡觉了,能原谅妈妈吗?”孩子忙擦干眼泪,懂事地对我说:“妈妈,我不会生你气的。”接下来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我和孩子继续复习英语单词,并于超出我想象的时间记住了所有单词。
感同身受,是换位思考的一味元素,真正地去了解一下对方真正的想法和感受。好多孩子有成功的潜能,之所以不成功,往往不是败在孩子手里,而是败在一些不懂家庭教育的家长手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不懈追求的目标。但是好多家长又不注意方法,往往是以望子成龙、成凤的急切心态,摧残孩子的心灵,毁坏孩子的前程。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需要换位思考。就好像我应该彻底改掉之前粗暴简单的教育方法一样,之前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家长心态让孩子听从自己,把孩子当成了木桶,整天盯着那块最短的木板,这样下去的结果常常是使孩子没有了自信。
古往今来,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马太福音》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们,说着大意相同的话。换位思考的结果是双赢。深刻的道理,往往是简单的;而简单的道理,真正做到了就不简单。一起有志于家庭教育事业的朋友们,加油!
顾晓鸣老师点评:中间的例子很好,是许多家长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更应该这样反思的。这篇文章修改一下,前面写案例,后面再写反思。是否可以发到《不输》的信箱中。(注明是指导师来稿)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