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迈好初中第一步(赵宝顺)

15年前 [08-24 14:12 周一]

迈好初中第一步

——给初一学生家长

各位家长朋友,晚上好!很高兴能与您交流孩子教育的问题。随着新学年的到来,不少孩子就要由小学跨入初中大门,成为中学生了,如果您的孩子即将迈入初中大门,您最担心的是什么?是呀,由小学到中学,表面看来,只不过是从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跨进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而已,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孩子在经历这巨大的飞跃和变化时,必然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如果家长能了解这个变化过程,掌握变化规律,耐心帮助孩子尽快完成这一适应过程,必将对孩子在初中阶段的全面发展产生良好的效应。如何帮助孩子做好中小学衔接,帮助孩子度过适应期,使孩子尽快适应中学生活,这是家长面临的新课题。

一、初中与小学生活的差异:

1、学习方面:四多四少。

一是科目多,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小学是以语文、数学为主,其他大都为活动课性质、常识性介绍,要求了解、知道、学过即可。进入初中阶段,学科科目增加,学科内容增多、加深,要求提高。

小学的语文、数学课时多,内容少,有较多的课内时间进行练习、复习巩固。初中阶段语文、英语和数学虽然还是主课,但课时却减少了,每周不过7节,每节课教学任务重,学生完成作业的难度增大。

其他科目如历史、地理、生物,跟小学时的内容与要求几乎有天壤之别,期中期末都要考试,许多孩子误以为跟小学差不多,基本不用心学习,考试时一塌糊涂。总体来说,初中与小学相比,课程门类明显增多,内容也复杂得多,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孩子一下子会很难适应。

二是老师多,与学生单独接触的机会少小学阶段的管理基本上是班主任全天跟班管理,教师跟得紧、管得严、过问多,可以说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教师。因为科目少,课时多,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和老师在一起。而初中由于科目增加,一会儿一门课,一会儿一位老师,给人一种“走马灯”似的感觉,活动多以学生自己安排为主,教师过问的较少。再加上老师任教班级多,上完课需回办公室备课、改作业,除了上课很少有机会与学生单独接触。这就形成小学、初中在管理上的跨度,使得一些依赖性较强、自律能力较差的小学生一进入初中就有些无所适从的感觉。

三是课堂容量大,放松时间少小学时,学生每节课学的知识比较单一,老师所设的问题也比较简单,遇到稍微复杂的问题,老师都要讲好多遍。这样即使上课时分心走神,也基本上不影响学习效果。而初中每节课学习的内容多,课堂容量大,每个教学环节安排十分紧凑,学生必须集中精力,紧跟课堂学习节奏,几乎没有放松的时间,否则就可能出现知识上的漏洞,给以后学习造成困难。

四是自主时间多,老师包办少。小学时,自习时间很少,即使有,也有老师布置的具体学习任务,有老师始终不离盯着学习。而初中基本上每天都有两节自习时间,而且这些时间老师一般不占用,而是由学生或者复习巩固,或者完成作业,基本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那些自主学习能力强、时间抓得紧的学生,大部分学习任务在自习课上就能完成,而有相当一部分离了老师就不知道干什么的学生,往往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时间,一节课基本没做什么事。如果天天如此,用不了多久,学习上的差距就拉开了。

2、生理心理:变化巨大

初中阶段也是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即被称为青春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很大的变化。生理上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孩子的身体发育进入了第二个生长高峰,各方面迅速生长,性发育也逐渐成熟。

身体的发育也带来了一系列心理上的发展。

一是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但自控能力差。进入初中,孩子不再像小学时特别相信权威,听父母老师的话,独立自主性加强,有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倾向。对于父母的劝说,老师的教育往往听不进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从童年期的幼稚向青年期的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自控能力、承受能力、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看问题还不够全面,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特点。

二是热情高、求知欲强,但缺乏韧性,不能持久。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像幼苗一样,充满着活力,往往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比如课堂上发言积极,不甘落后,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好学向上的精神,但是有的学生学习上稍遇到一点困难,情绪就会产生波动甚至灰心丧气

三是对异性开始关注,并产生向往和追求之情。升入初中后,男女同学之间不像小学那样界限不明,不少孩子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会没有缘由地对某一位异性同学产生好感,萌生与异性相联系的情感。由于缺乏相应的判断能力,有的孩子甚至误将这种好感当作影视剧中的爱情,因为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有时达到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程度。由于注意力和精力转移方向,会对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

尽管充满着矛盾,但孩子在不断发展进步。因此,家长见到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时,不应过于忧虑或烦恼,而要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尽快调整教育孩子的方式,主动去体察、关心、理解和尊重孩子,以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二、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1、克服焦虑情绪。(假如您的孩子进入初中后考了八十多分,您满意吗?会有什么反应?)不少家长朋友第一次看到孩子进入初中后的考试成绩,都会大惊失色、不知所措:怎么才考八十几分?您不知道,由于学习内容、学习难度、考查方式的不同,初中阶段的成绩是无法与小学相比的。小学时满分一大片,而在中学却凤毛麟角,小学时考九十来分就是比较差的,而在中学这是优秀的成绩。对此我们应该心中有数。

孩子即使真的考得不好,您也要保持冷静。从小学到初中,一下子增加多门课,开始不能进入状态,学习跟不上或是偶尔考差了都是正常的。但每年都有不少家长因为孩子在入学第一个学期成绩起伏过大而责骂孩子不努力。其实,学生从一个熟悉环境进入到更高一层的学习阶段,适应新的环境、掌握新的学习方法都需要一定时间。家长这时候应该帮助孩子分析情况、找出缺漏、重建信心,不要随意指责孩子。

不少家长为了引起孩子对学习的重视,经常对孩子说些施加压力的话语:

“初中不会让你像小学那样好过了。” “到了初中,你必须要进班级前五位!”“你要是还像小学一样放松,进了初中还不努力,日子是不会好过的。”“那些兴趣班就都不要参加了,家里的事情你也不用管,初中最重要的是学习,你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

其实,大部分孩子不用我们加压,他心理上就已经有了巨大的压力。就在去年初一开学初,某中学面向全体初一学生作了一份入学前的调查,在回答“想到开学你会紧张吗”,多达42%的同学表示“会紧张”。而76%的学生紧张的原因,是担心开学后成绩下滑,考试考不好被家长批评。而且除了成绩靠后的同学比较害怕开学外,调查中还意外地发现,成绩好的同学害怕开学的比例也不小,他们最大的担忧是怕成绩下滑,怕自己原来的优秀形象受影响,怕让父母失望;他们还担心别的同学表现得比自己优秀,自己原来的“中心位置”受到影响。

我们知道,一个人做事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但如果过于紧张焦虑,反而会影响正常的思维和做事的效率。有一个小和尚打油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故事)。

厨师苛刻要求,给小和尚带来无比的紧张,结果是油洒了一半;老和尚在意的是过程,结果小和尚心情放松,碗里的油一滴未洒。我们家长要做的,是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及时疏导孩子心头的压力,帮助孩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让孩子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情。

2、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孩子刚进入初中适应阶段十分关键,我们既不能完全放手,又不能事事包办。如果我们认为孩子是中学生了,应该学会自觉独立地学习了,从而彻底放弃管教监督,他很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出现大量的问题。因为此时他还没有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这就像一直由大人抱着的孩子,突然放到地上要让他自己跑,他只有摔跤。但是我们也不能还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对待孩子:陪着做功课、帮助整理书包、教他做作业、检查有无错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逐步放手,配合老师,帮助孩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逐步掌握以下几个环节的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认真进行课前预习。一般在自习、课外时间进行,晚上做完作业后,及时预习第二天新课。看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在课堂上更加注意听讲。一般情况下,先选择学习困难大的科目重点预习,然后慢慢铺开。

2)专心、积极听课——上课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积极主动思考、学习,做到运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做到看、听、想、说、做(记笔记,动手操作)。

3)复习巩固——①当天功课当天复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复习);③交替复习(文科、理科交替进行)。

4)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在布置作业方面,中学不同于小学。小学老师布置作业比较具体,而中学老师相对来说要求不太死。如小学让写生字三遍,课文读二遍。中学老师可能让你写会为止。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口头作业(读书、背课文、背公式、背定理、听录音等);动手、实际操作作业。有些口头作业不太好检查,要求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各项作业,不能偷懒,偷工减料。

5)系统归纳小结——每学完一个章节、单元之后,要进行总结,将知识整理,形成知识树、结构网。

要加强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孩子分析原因,与老师商讨解决方法,使孩子能及时赶上不掉队。

3、做孩子的导师和朋友。理想的父母,不仅是孩子的保姆,也是孩子的导师和朋友。(互动:您做到了吗?)对我们来说,保姆我们做得很优秀;导师做得似乎就不太称职了,因为导师需要有巧妙的引导能力,而不是强制服从;能做孩子朋友恐怕就不多了。前面我们说过,升入初中,孩子进入了青春期,这个时期也是人生中的“第二反抗期”,孩子开始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对我们不再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即使你的话是正确的,他也不愿按要求去做。遇到这种情况,明智的父母会保持冷静,意识到孩子长大了,应该把他摆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把他当朋友对待。

首先,要给孩子应有的尊重。给大家讲一个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教育子女的故事。一次,蔡志忠的夫人到法国出差,于是蔡志忠担起了接送孩子上钢琴课的任务。车到了钢琴学校门前,女儿却坐在车上闷闷不乐,不想下去。蔡志忠问女儿:“为什么不高兴?”女儿说,自己最想学的不是钢琴,而是笛子,可妈妈却觉得女儿该学钢琴,因为在妈妈看来,学钢琴比学笛子有用。蔡志忠听完女儿的话,二话没说,掉转车头,一路开回家。女儿对爸爸的做法有些担心,不禁问爸爸:“妈妈刚交了4000元学费,如果不学钢琴,人家也不退钱,那怎么办?”蔡志忠说:“那只好算了。”女儿又问:“妈妈回来埋怨怎么办?”蔡志忠说:“什么也没有你的快乐重要。”

4000元,对于很多家庭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但蔡志忠却认为,如果节省一点,少买两套衣服,少吃几次大餐,钱就可以赚回来,而孩子的快乐是用钱买不到的,童年也是不会重来的。如果强迫孩子学习一些她所不喜欢的东西,那将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变得没有自己,只能听从大人的意愿。蔡志忠认为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如果孩子发现成年人能平等地对待自己,尊重自己,他“回报”的可能就是尊重父母和老师,严格要求自己。

其次,信任孩子,避免唠叨。(互动:领导或同事给你提要求建议,说过一遍后还是不放心,三番五次地重复,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也一样,对唠叨不止十分反感。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

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犯故事中牧师的错误,总怕说一遍不起作用,就反复强调。孩子犯了错误,就抓住不放,一次又一次地批评,致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如果您对孩子说了之后不起作用,不妨换种方式进行交流,比如给孩子写信,这样能让孩子意识到他在你眼里的地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于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以后我们可以做专题讲座)

4、引导孩子学会与异性交往。当您听到反映说“孩子给人写小纸条了”,或者从日记里发现孩子有小秘密了,您不用吃惊,冷静地面对孩子的长大,避免出现“弹簧”效应越压越弹,更不要轻易去扣“早恋”的帽子。对异性的向往和追求,是青春期孩子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虽然表现强度因人而异,但心中的涟漪每个孩子或迟或早都会产生,与孩子的品质、学习无关。家长们一方面要认真关注,但更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不要疑神疑鬼,草木皆兵。
  我们应在信任理解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引导,切忌简单粗暴和高压强制,尤其不能在孩子面前诋毁他正在交往中的异性伙伴,那可就犯了孩子的大忌。在处理这类事件中,家长既要热又要冷:面对孩子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的困惑,家长要表现出理解、关心、呵护;面对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家长表面上要会冷处理。有一位父亲解决这类问题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河南某县教育局长引导孩子的故事)

5、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不少家长朋友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力不从心,这是因为我们教育孩子的观念陈旧,知识和能力欠缺,没有跟上孩子的成长步伐。因此,如果您想让孩子热爱学习,您得捧起书本,为孩子做出表率。我们这里说的学习,不是学习中学课本,以便您辅导孩子。我们需要学的是教育孩子的先进理念、科学的方法。因为父母教育孩子需要一种教育素质,而这并非天生就有,也不是靠老经验就能获得的,必须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步形成。在21世纪,这种学习与实践尤为必要和迫切,因为教育与教育对象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在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对教授夫妇,被自己的儿子亲手杀死。但是有的贫穷家庭却把孩子教育得很成功。20038月,乌鲁木齐爆出一条消息:一个贫寒家庭同时收到三个子女录取博士生的通知书。据了解,这个家庭母亲是文盲,父亲也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人们很惊讶,是什么让这个普通家庭创造了如此的教育奇迹?难道教授不会教育孩子?而贫寒家庭的教育却获得了成功?这说明学历、财富并不与教育孩子的成败对等。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想想过去父母怎么教育我们,就可以教育好孩子的,这是需要学习的。

好在如今可供我们选择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很多,其中像“中华家庭教育网”中的大量文章及其开设的《家长学堂》就很受广大家长的喜爱和好评;还有《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套丛书,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必备的教子工具书。我们都可以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子素养,帮助孩子顺利走过升入初中后的过渡期。

最后送给各位两件礼物:《进入青春期,您的孩子准备好了吗?》(《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007上卷)

《如何倾听孩子说话》(《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007下卷)

谢谢大家!u/4932/archives/2009/200982311249.html晓岩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