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毕业随想(牛永亮)

14年前 [03-03 13:29 周三]
 

毕业随想

八期学员毕业典礼已经结束了,其优美的朗诵和同学们的肺腑之音犹在耳畔回响,其中有内心的倾诉,有振聋发聩之声,令人振奋,催人昂扬。仿佛置身于百花盛开的春天,其情其景使人难以忘怀。

我丝毫没有觉得自己毕业了,连一点感觉都没有。甚至因为这几日家事冗繁,我根本没在意群里发布的消息,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自己进去要干什么。只是觉得大家都在投入地倾情地进行着大联欢,好大的家庭,好多的兄弟姊妹们。看老师的主持、同学们的表演,才知道今晚的内容和意义了。虽然是这样,我还没有意识到什么。直到今天,坐下来,我才知道我毕业了。八期班这个名称在中华家庭教育网络班已经成了历史。

心中不承认这个事实,也始终没这个意识,还是不想离开大家呀。我们虽然只是在网上见面,却早已经在心中把同学们作为了朋友,志同道合的战士。我们很多人都说过(不管是在群里,还是在博客上)我们要风雨同舟,携手同行,一起努力,我们要把家庭教育事业当做自己永远的的追求,一生的事业。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我每每想到有这么多的友人在一起做事,就不感到孤独和寂寞,每每看到在博客上激励的话语就信心百倍,力量陡增。天涯海角,五湖四海,多么大的家庭,多么幸福的团队,多么让人骄傲的事业。大家都有深深的感受:我们做家庭教育的在一起团结奋斗,做自己心仪的事情,我们的生命会更和谐,人生会更幸福;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坚信一个愿望,期盼着家庭教育事业的春天早日到来!

珍惜曾经拥有,珍惜过去的时日。曹操在诗中写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有多少文人墨客慨叹人生苦短,我们当珍惜相聚的缘分,这也是大家修得的福分。让我们同行,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同行!

家庭教育是个并不复杂的学科,它的道理并非高深难懂,它的原则、特点我们一看就明白,甚至觉得它很浅显,可是真正做起来却是那么难,尤其是在对自己的孩子身上实践时。这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操作起来并不轻松。

传统的家庭教育育人只根据经验,或者从父母那里习得的,有时,有的家长也不太负责任,特别是农村里,培养出来的孩子有的反倒能力强、素质高(不包括文化素质一定高)。我的好几个大、小老乡,上学时成绩不怎么样,纪律是经常违反,有时还惹是生非,不把老师气跑不算完,在同学中吆五喝六,谁都不敢惹。现在都混得人模人样,事业还做得很大,家里早已是几辆宝马了。现在看他们,自然没有了上学时的怪眼光,想想他们之所以能成功,也正是当时的打打闹闹中,在老师的经常批评中,磨炼了超出别人的意志,具有了勇敢、果断的优秀的品质,培养了不服输的精神,塑造了独特的个性。而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的纪律性很强,思维有点墨守陈规,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在进入社会后就很难开创事业,很难有创新,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能有创造、有进步。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只是在跟踪、分析大部分学生的日后发展时大家经常提起的话题。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很多老师困惑的地方,我们在做教书育人工作时,遇到种种困惑、迷茫,这是其中的一个,就觉得我们的教育有点不对啊。当学习了家庭教育之后,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后,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所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通的,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再加上社会转型期存在一些不健全的制度,存在一些世俗的观念意识形态,有许多家长把孩子的成长发展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期望过高,与孩子自身的潜能不符。自己却全身心付出,惟恐孩子输在家庭教育上,输在学校教育上,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尽心竭力,殚精竭虑。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上费尽了心思。殊不知,正是家长的无私付出包揽了孩子的成长机会,替代了孩子的成长。在思想上也不让孩子独立、成长,使得孩子成了一个外形已经是成人、可思想极度空虚单纯浅薄的木偶。比照上述那些自然摔打父母不管的学生们,其素质能力却有天壤之别。不能不令父母们深思。

目前还不仅仅是思想单纯的木偶类,我因为很痛恨这种教育模式,所以话说得也有点重,更使人不能忍受的是愈来愈多的生命之花的凋零,甚至是杀人的四次升级;愈来愈多的教育事故在上演着,叫人非常痛心。这恐怕是世上一种最残酷的事情了。孩子自生自长也不一定有那样的结果,可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却把孩子逼上了绝路。是最亲最近的给予生命的父母啊,可悲可怜;是塑造心灵的工程师啊,育人的专家,可点可叹。哀哉,我们中国的教育,悲哉,我们中国的家长。

这是没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父母,在社会上存在的大多数父母,他们的现状和家庭教育素养各异,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就是学习了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的我们,我们的指导师们也还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存在迷茫,不知到底怎样才是最正确和最合理的做法,做之后的效果难免尽如人意。只是尽自己的最大所能把错误率降低到10%以下,就是非常成功了。以前我觉得我的家教素养满高的,学了那么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了那么多年书,又经常在看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一本一本地翻,有时还照着做,可现在发现自己真的才疏学浅。我的孩子在别人眼里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亲戚朋友在一起时,有很多时候在夸我的孩子:品学兼优,自主独立,父母不用管。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多么的困惑。常常,我不知道该怎么跟她说话,说些什么,我心中迷惑,不知自己该怎么做,经常要根据她的实际情况备课,就是这样也常懊悔自己错了;朋友羡慕我不用管,其实我的很多的心思都在孩子身上,只不过我不是任意干涉,包办,表面上是孩子自己在做事、学习,实际上我是在寻找着最佳教育时机,我的引导、诱导在发挥作用。我觉得这就是无痕教育,是无为而为。这是由前台转为幕后,换了一种形式。幸运的是孩子顺利地即将度过她的青春期,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实际上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终生的,家长应该用一生去陪伴孩子。面对孩子的成长,我经常不知所措,我愿用一生的精力去学习,降低我家庭教育中的错误率。

所以说,对于家庭教育,我们需要终生去学习。虽然毕业了,可我们真正的学习才开始。老师们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表率。不过,以前是随着大家的学习浪潮被推动着学,客观的考试事项逼着学,现在没有了这些直接动力了,学习就可能打折扣了。而只有不懈地努力学习才会有功底的扎实,只有勤奋地耕耘才能有收获,这是再浅显不过的了。还是驱除浮躁,静下心来看书吧。人有时候是很奇怪的,明明下了决心要学的,不知怎么,一有点事情就把学习的事情给抛一边了。这里就需要意志了。意志归到内因中,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习惯于内归因的人,也就是心理学家罗特说的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他们往往能成功。所以,我想以后的学习可能还需要意志去控制自己。学习时,难免会出现迂回与徘徊,这时就是考验意志力的时候了。

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是博大精深的,“舍得”亦是如此。“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要“得”必“舍”。只有有所“舍”也才能有所“得”,所以是“舍”在前,“得”在后的。以前很喜欢看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其中有一个故事感触很深:两个和尚下山遇一姑娘背过河去。文章引用这个故事是告诉人们,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天空。我觉得这个故事也可以用于我们做事情时该舍弃一些东西,就得舍弃一些东西,如果不放下一些东西,那就太沉重了,会不堪其负,前进就慢了。就是在自己犹豫徘徊时,需要想一想的。

学习过程中,还要给自己一些信心,寻找一些方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们是学家庭教育的,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须过硬才行。不仅要鼓满风帆前行,还要快乐前行,怀抱必胜的信念前行。

以此作为对毕业的总结,先划上一个句号吧。

 
 
 
Re:毕业随想(牛永亮)
[ 2010-3-3 0:03:06 | By: gxm(游客) ]
 
gxm(“我们做家庭教育的在一起团结奋斗,做自己心仪的事情,我们的生命会更和谐,人生会更幸福……牛永亮经典语录”
u/8572/archives/2010/201032223033.html晓岩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