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原本可以不发生——揭开孩子坠楼之谜
于俊卿
资讯中心3月4日登出一则消息《儿子患抑郁症坠楼身亡 父亲雨中牵手长聊3小时》,碰巧今天从武汉大学学友的空间里看到一篇文章《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警惕青少年自杀现象》,虽没有求证,但我相信这是同一个故事,于是也就推断出了文中主人公“谢同学”坠楼的原因所在!
一、对抑郁症认识不足
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近年趋升,但人们对此病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一位心理学家曾对62位15-23岁就诊于心理专科的患者作过调查,结果显示,患者自身识别率几乎为“0”,学校、家庭、社会对本病的识别率平均不足1%,一些综合医院的识别率仅为15%左右。
我们知道,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家庭教育教养模式不当导致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对孩子缺乏关心;孩子学习压力、与同学老师的冲突、受到批评指责过多,达不到父母所期望的目标时,容易出现抑郁情绪。但是由于孩子性格类型不同,所表现的形式也不同,比如外向型性格往往以扔东西、发脾气、易冲动、烦躁不安等;内向型性格则不爱与人交流、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独自发呆等。这些症状表现都很难让人想到是抑郁,尤其外向型性格的孩子,更是难以和“抑郁”联系到一起,所以很容易被家长所忽视。加之抑郁症归属为精神异常类,所以家长更不愿意去面对这样的诊断,往往容易延误就诊。
二、错误的家庭教养模式
谢同学自幼学习好、成绩优秀,是家中表弟表妹学习的榜样,同时还有一位事业上做得远比爸爸要成功的妈妈,当然也是一位在教育孩子上近似于严苛的妈妈,除了对分数、学习的要求之外,家里没有正常母子间的对话。介于此种状况,妈妈在家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妈妈的成功与强势,爸爸在家里永远都是服从,这样“妈妈就成了家里甚至是家族里的核心”,家中的气氛除了紧张就是压抑。
谢同学上高中以后,妈妈的教育方式更加苛刻,“甚至连吃饭姿势这种小事情都会成为教育批评的重点”。为此,学友曾经提醒过她的好朋友,要妈妈调整教育方式,因为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和学习最紧张的时期,如果生活中依然是长期的紧张和压抑,作为孩子自身并不清楚如何良性调节,最后会出事情的。
果不其然“5个月之后孩子因为‘早恋’的关系把同班孩子打伤住院,自己也变得异常爆燥,不认识家人,出现幻想、幻听,行为怪异不受控制,学校建议孩子休学看病,可孩子妈妈却觉得这个时候是关键期,孩子应该要努力学习参加明年的高考。把孩子带回去休息几天就可以了,谁知道孩子回去后,情况比学校更甚,除了三番几次暴打父母、爷爷奶奶外,还有冲向阳台往下跳(他们家在八楼)的激烈行为……”
基于专业的敏感,学友曾通过挚友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做相关的检查,因为根据孩子出现的上述症状,孩子已经出现精神异常的表现,如果有必要可考虑住院治疗。但是全家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而让孩子在家休养,且“相信孩子没有病,只要不逼他学习,不刺激他,会没事的”。当孩子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后,状况似乎有所好转,,在高考结束后,孩子自己意识到有心理问题,主动提出要看心理医生。此时,妈妈终于答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在孩子自杀的前三天,妈妈接到医院大夫要求孩子住院治疗的电话,遗憾的是妈妈拒绝了。
2010年新学期开始,也就是孩子在自杀前一天回家说头痛,想爸爸妈妈陪着自己,妈妈说:“好,但是今天要开会,明天陪你一整天。”当天晚上妈妈陪孩子说话到很晚,孩子说:“妈妈,我多想永远陪着你们啊!”
3月3日凌晨,孩子毅然决然地从八楼一跃而下……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事件感悟:
从孩子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孩子对亲情的呼唤和对生命的留恋!
如果妈妈懂得尊重孩子,不至于过分苛责,孩子就不会有今天;
如果妈妈能够多关注孩子,多陪陪他,孩子也许还活着;
如果妈妈能接受孩子的现状,不至于那么爱面子,孩子也许不会死;
一句话,如果家长能多点家庭教育知识,提高一下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孩子就不至于有今天,也更不会去死!
但是人生没有如果,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因为孩子在成长,教育孩子也不可以重来。
为此,呼吁我们的家长,关爱孩子的生命!面对孩子多一点尊重,少一些武断;多一点理解,少一些强制;多一点陪伴,少一些忙碌……让悲剧不再发生。
延伸阅读:u/9361/archives/2010/20103421438.html湖北武汉 儿子患抑郁症坠楼身亡 父亲雨中牵手长聊3小时
http://xiaoyou.qq.com/index.php?mod=blog&act=show&u=c265e4bd629300c57604d2b41007c75e631ce48c3e9f187a&blogid=126758763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警惕青少年自杀现象
|
|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