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随心而教(陶道武)

14年前 [04-06 13:41 周二]
   家庭教育的内容广泛,生活性强,突发性强,让人不好把握,这是家庭教育的特点,说明了家庭教育的复杂性,同时这一切又考量着每一位家长的教育智慧。

   “随心而教”是一种教育艺术。儿童自出生到长大成人,在走向社会的时候,孩子总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来自自身,也可能受人启发,但毕竟经过了大脑的思考,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外力强加的。我以为,家长如能捕捉到孩子内心的所思所想,然后积极引导,教育上的成功是不难实现的。

    当然,孩子“随心所欲”的东西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我们教育者或家长的职责就是要把孩子身上积极的一面,不断引发,直至成人成功成才,对于孩子自身消极的一面,我们同样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给予必要的抑制与疏导,不然它就会阻碍孩子的积极方面的发展。

    也就是说,“随心而教”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这是家长不负责任的表现,对于幼小的孩子,相对来说伤害更大,以后更难于管理。同样,我们说教育孩子也不能完全随了家长的心,否则,前者是溺爱,是放纵,后者就是专制,是独裁。这两种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随心”到底是随谁的心?我们认为,因为孩子是教育的对象,是成长的主体,教育孩子先要问问孩子的心,然后在此基础上,家长为孩子提出成长建议,供孩子取舍。对于大孩子来说,特别是成年以后的孩子(虽然表述不合适,但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主动权、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孩子手里。

    家长要想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首先不应考虑自己的想法,而是先要考虑孩子的想法。自己的心愿只有被孩子接受了,才有实现的真正可能。当然,这种接受不应是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不被孩子内心接受的东西,就会成为孩子的负担,孩子也不会心甘情愿地去完成,因为那毕竟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正常情况下,父母的教育要考察孩子的内心,积极走进孩子的内心。另外,除了家长的想法要被孩子接受之外,更为进一步的想法是你作为家长的想法的出处或来源,你的想法是否出于自己的私心,能否与当前的社会主流相吻合,这也是孩子能否接受你的教育的关键。只有家长自己的想法能够“拿出门去”,即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孩子才会信服你,才会听你的话,跟着你走。不然,孩子不听你的,你就不能再来抱怨孩子了。因为也许孩子是对的。

   “随心而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是教育的一种理想,但当我们越是走近它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越是距人本教育不远了,越是离成功教育不远了。当然,对此把握不好,就会走向其反面。u/6317/archives/2010/201045121958.html【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