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学生有哪些需要(陶道武)

14年前 [04-23 13:47 周五]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有个精神胚胎,儿童的成长是顺应这个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的。孩子是天生喜欢学习的,学习是孩子适应周围世界的主要方式。学生到校学习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由于我们的学习过程,学习目的走了样,使学生远离了学习的初衷,使更多的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学习。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求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学生正当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1、         情感需要

情感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学生有被爱的需要,越是年龄小的学生,越是希望老师能给予自己更多的关爱。小学生努力学习往往没有多么远大的目标,仅仅只是得到现实生活中的成年人的喜爱,对自己的前程考虑不多。调皮的学生总是想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表现自己,那是他得到的关爱不够,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老师的注意,得到更多的师爱。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现实中,许多好教师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母亲般的关爱。一个不爱学生的教师是做不好教育工作的,一个不爱学生的教师同样也得不到学生的爱,这样的教师体验不到做教师的幸福感,甚至把教学工作当做一种负担,这样的教师终将误人子弟,终生碌碌无为。

2、         独立需要

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与个性的形成,学生不愿意再被成年人牵着鼻子走,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学生能做的事情,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让学生找到自我效能感,体现自我价值。特别是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今天,学校是学生的天下,应该由学生唱主角,教师在那忙前忙后,身心疲惫,学生反而不会理解自己的辛勤付出。把活动的主办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并从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学生的期盼,也是教师的追求,教师要少讲、精讲,不追求形式上的“小组讨论”,独立思考也是课堂上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3、         自尊需要

按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说,自尊的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一种需要。“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虽说是一句古语,在现实生活中有积极意义,在人们的心目中仍占据着相当的分量。学生在学校的集体生活或与教师的交往中,也会处处小心谨慎地呵护着自己的尊严。智慧的教师总会替学生着想,维护着孩子们的自尊心,“利用”学生的自尊,引领学生走出误区,走向积极的人生。比如有的教师在办公室单独批评学生,表扬学生则在教室里或其它公开场合。不明智的教师,喜欢在班级里选“坏蛋”,喜欢利用“集体”的力量整学生,以为只有把犯错误的孩子的脸面撕破,学生才会惧怕自己,学生的行为才会有所收敛。其实,这种教育方式是很危险的,也许对有的孩子来说能起到一时之效,但更多的时候,对更多的学生来说,学生不会服气你,甚至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更可怕的是也许因为教师一次不当的教育行为,毁了学生的一生。这样的例子很多:有位高三男生,老师认为他上课说话,狠狠在班级中批评了学生一顿还不解恨,要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向自己认错道歉。可学生认为自己没说话,是别的同学问他,他只是在听。学生不愿检讨,老师就在教室罚他站,学生最后终于认输,开始向全体师生检讨自己,可老师也许认为“时辰”已过,对学生的检讨装作没听见。结果,学生不堪受辱,冲出来教室跳楼身亡。

有一次我在酒店吃饭,发现一位大约初中生模样的女生招待客人。我出于职业敏感,随口问了一句:“你初中没上完?”小女生很惊奇:“你怎么知道的?”你在学校犯事了?”我继续观察着、猜测着。

小女生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开始向我讲了她的故事:她上课看小说(自己不喜欢学习,也听不懂),被老师抓住,结果她就上了当天的公开栏,她为了维护自尊,弄坏了公开栏,老师让她在校会上做检讨。检讨之后,老师满意了,学校满意了,她自己越想越越生气,感觉自己没法待在学校了。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女孩找了几个社会青年,把老师教训了一顿。结果,她被学校开除。从小女生的讲述来看,到现在她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的只是对老师和学校的不满与愤恨。

4、         平等需要

    教师虽然比学生知识、阅历上更丰富,但与学生在人格上是一种平等关系。教师本人不应处处端着教师的架子,学生也有与他人平等相处的心理需要。教师要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应首先做到。否则,教师在学生面前就会失去自己的威信,无法教育学生。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不准迟到,而自己上课却让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等自己,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讲文明、树新风”学会做人,自己一生气,批评起学生来什么都忘了。有句话说得好:教育不是看你怎么说,关键是看你怎么做。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5、          成就需要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有位教师很能理解自己的学生,她说有的学生以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看不到自身的一点优点与长处,你想这样的孩子的心理与人生将会多么灰暗呀。这是一位教师在家长会之后,与我闲谈时说的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分析理论,一个人的智能组成可以分为八个部分: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这个全新的理论给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它突出两个定位:第一,教学应注重的是智能而不是知识;第二,智能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教学应该走出以往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误区,将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智能的培养和开发上。还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智能观——只注重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而极其忽视其它能力,只注重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当下接受和即时掌握,至于智力发展和潜能开发根本排斥在教学目标之外等等。

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各种成长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成功机会,哪怕孩子进步一点点,我们教师也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待续)u/6317/archives/2010/2010423102619.html晓岩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