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沟通的障碍在哪里(陶道武)

14年前 [04-23 13:52 周五]

应该说,孩子希望交流、希望沟通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日本教育家井深大说过,婴儿渴望交流,但是如果大人没有反应,婴儿就会放弃自己所做的努力。于是,婴儿的这方面能力就得不到发展。而且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一样,只有经过实际的应用,它们才能得到磨炼与提高。

学生到校学习也是这样,学生通过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可以找到学习的“捷径”,学习的效率会更高;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可以看到自己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与方法;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可以疏导自己的不良心理,有助于自己的心理调节;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可以从“过来人”那里获得更多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这些收益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获得,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让学生收益终生。

不少教师想必与我有同感,以前教过的学生来看老师,总会提起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如何如何,还清楚地记得老师当年说过的话,学生一直都没有忘记,一直指导着学生的言行。这些影响可能教师本人没有感觉到,或早已忘记,对学生的影响却是终生受益的。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能不看到沟通不良的一面:课堂上只有教师在讲,学生在被动地听,没有或缺少双方的交流与互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单向的,也是失败的。学生只管“听”,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更不敢挑战权威。教师只管“讲”,不知学生听的效果如何,得不到学生的反馈,无法改进自己的教学。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学生只是站在那挨训,任由教师处理,就是一言不发。不明白的教师以为学生很老实,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实际上有可能是在与教师进行无声的对抗,心里一百个不服气。可人家当你的面就是不表现,你有什么办法?一离开教师,学生立马换了一副面孔,依然我行我素。

这说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师生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沟通上的障碍呢?对于教师来说,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1)缺少共同语言

教师平时督促学生学习,自己却没有上进心,多年来,教材变化不大,教案变化不大,教师平时一心只是研究教材,“课外知识不丰富,很多方面学生知道的,而教师从来没有听说过。只懂得“课本”知识的教师是无法征服学生内心的,这一点从教师的课堂上,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都可以被聪明的学生们察觉到。

(2)沟通方式单一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与学生交流。有时课上,有时课下;有时有意,有时无心;有时激励,有时激将;有时群体,有时单独;有时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有时旁敲侧击,敲山震虎。当然这些不同的沟通方式,要视当时的教育情境而定,更要因人而异。

(3)自我防御机制

我们说,学生不是一见到老师就不愿交流的,沟通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为什么学生渐渐变得不愿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了呢?我们不能总是埋怨学生,有许多问题需要教师自己反思的:教师告诉学生要讲文明礼貌,学生见了你,与你主动打招呼的时候,你是什么态度呢?学生再见到你,想与你打招呼的时候,心里会不会犯嘀咕,我还要招呼老师吗?如果我招呼老师了,老师还会不会像没看见自己一样?学生心里慢慢就要产生心里防御,谁愿意拿热脸贴冷屁股?课堂上也是如此,学生们更要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尊严。有时候会回答,也不愿回答,不能让别人以为自己喜欢表现;有时候担心自己回答错了,会招致老师和同学的笑话。这里主要考验着教师的教育素养,教师如何面对那些回答问题不合老师意图或离正确答案很远的学生,老师心里会不会认为这个学生“真能胡扯!”即使教师不说出来,学生自己也能觉察到。教师还要通过教师的人格与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让大家只是就问题谈自己的看法,不能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任何的心里压力。否则,学生便会慢慢缩到一边,不再搭理任何人。学生们哪怕只有一次这样的经历,或者看到教师是如何对待其他回答问题错误的同学的,他就开始为了保护自己,产生“退缩”行为。这个几率太大了,只要老师稍不留神,就会对学生的心里产生负面影响,学生就不愿与老师沟通了。难怪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待续)u/6317/archives/2010/201042215483.html晓岩 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