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答案不在父母那里,而在孩子身上。
③父母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找出答案。
我的理解:
1、引导式教育是由内而外的引发,而不是我们惯用的灌输式教育,能够减轻孩子负担,促进孩子身心自然、健康成长。
2、引导式教育要求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节奏“慢”下来,努力实现感知、探讨、达成“三步走”的良性循环,助子女成功,这是一种明慢实快的个性化教育方式。
3 、引导式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我想把这种模式嫁接到家庭教育中来,看看能否找出适合家庭教育的一条新路子。比如教孩子:2+3=5,让孩子记住这个答案就是灌输,记得越熟,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越大。基于对孩子认识事物特点与思维能力的理解,让孩子借助实物充分感知,然后探讨出答案,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激励孩子继续学习。这种学业指导的方式只有在家庭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4、在家庭教育中,能否把这种引导式教育的方式进一步推而广之呢?我们一块梳理一下一位生物学家的成长过程:感知:小时候,经常跟着爸爸钓鱼,渐渐对鱼产生了兴趣,有了进一步学习、成长的心理需要。探讨:爸爸为孩子解答疑难,不明白的查找资料或买些书籍共同探讨,孩子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结果(目标达成):孩子成了周围人眼里的“鱼博士”。孩子有了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的心理需要,依靠自身努力,在老师的帮助之下,报考了大学的生物学专业,并成长为一名专家,新的更大的一轮成长目标达成。
这是孩子的心智方面,其他方面呢?比如孩子特长爱好方面的培养,现在比较常见的是人家学啥咱学啥,这是一种盲目的跟风现象,心理学上叫“从众”。另一种情况就是家长把自己的爱好强加在孩子身上,以为自己喜欢的,孩子也一定会喜欢,这是一种情感的投射心理。这些教育状况的出现都没有基于孩子自身,没有以孩子为本。我听女儿说,她班一名同学,本来家长领孩子去学钢琴,孩子去老师家的路上,碰到一家跆拳道训练馆,孩子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孩子找到了自己的感觉,家长没有勉强孩子,就是这样的一次偶然的体验机会,让孩子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并一直坚持着,训练成绩很好,孩子自己幸福并快乐着,家长不用逼迫孩子去练。再比如孩子习惯养成或幼儿入学,教子女读书等问题,家长用心创造适宜的环境,让孩子充分体验一把,让孩子内心慢慢有了选择的趋向,让孩子一步步走向家长设计的成长目标。
5、引导式教育对家长要求较高,要求家长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控制好自己的负面情绪,相信孩子,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学会提出建设性的问题,设计好成长阶梯,着眼于问题解决,而不是挫伤孩子成长进取的积极性。但家长只要有了这种教育孩子的想法,就会取得相应的教育效果。
很不成熟,正在思考之中。u/6317/archives/2010/201051615116.html晓岩整理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