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比与纵比
——不要总对孩子说“××比你强”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就是许多家长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指名道姓地给孩子树立榜样。这些榜样,可能是孩子的同班同学,或者是亲友家的孩子,或者是同事家、邻居家的孩子,或者是大众传媒中报导过的孩子。他们有某方面突出的优点。家长教育自己孩子,可能说以下一些——“看看人家多要强,看看你,赶上人家一半就不错。”“××学习多棒,你好好向人家学习学习。”“人家跟你差不多大,人家的书是怎么念的?”“××多懂事,该干什么都干得好,你看你,一天胡里胡涂,就知道疯玩儿。”“我片是倒霉到家了,贪上你这么个不上进的东西。”……讲这类话的,似乎做妈妈的更多些。
当家长这样“横着比”给孩子树立榜样的时候,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家长并不知道。我给您举一个例子。
有一次,我们几位家教研究者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进行家庭教育咨询。风很大,天也比较冷。有一位母亲带着上五年级的独生女儿带找我咨询。母亲说“王老师,我听过您的报告,很受启发。这次从《北京晚报》上看到您参加咨询,我特地带着孩子从城外赶来请教。”我请母女坐下,对小女孩儿说:“小朋友,看看你妈妈多关心你、多爱你啊!”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小姑娘立刻反驳说:“才不呢!我妈妈现在不爱我,她爱别人。母亲争扯白脸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我就你这么一个孩子,不爱你爱谁?”小姑娘反驳她母亲:“最近几个星期,你总说我们班××比我好,我都听腻了,说明你爱××,不爱我啦!”
您看,家长的一番好心,孩子是怎样理解的。孩子在这样的心态下,他能按照您的希望去看别人的优点,自己好好努力赶上去吗?恐怕极少可能。
这种简单地横比,孩子从心理上不愿接受是有原因的。其一,您对横比的对象并没有更多的了解,只是看到他某方面的优点,就作为榜样让孩子向他学。如果是孩子认识并了解的小朋友,他会很快想到这位小朋友存在某些缺点,于是可能反驳说:“那天体育课他跑得特慢,体育教师让他好好锻炼身体。”“同学们都不爱跟他玩儿,说他自私。”“他也有好多缺点……”其二,您是拿别人的优点比自己孩子的缺点, 没有全面看待自己的孩子。 这样,孩子会觉得您在贬低他,甚至觉得您看不起他。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接受贬低自己的教育。
其实,成年人也难以接受简单横比的做法。比如,您是女人,您的丈夫经常对您说某某女人的优点,您会想“我得好好向那女人学习”吗?如果您是一位男人,您的妻子经常讲某某男人有男子汉气概而且会顾家时,您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吗?再比如,您在单位工作,领导者常对您说别人工作干得好,您会感谢领导给自己树立榜样吗?这样设身处地一比较,您就明白横比的效果如何了。
那么,可不可以给孩子树立榜样?怎样让孩子学习别人的优点呢?回答这个问题,希望您首先认识人的两种心理特点。
1.人都有成就感,都有被别人肯定的心理需要。当您面对自己孩子要教育他时,不要忘了满足他这种心理需要,让孩子感到,他在父母眼里是有不少优点的能干的孩子。
2.人要学习哪位榜样,必定是自己在心理上佩服他,然后才有学习的行动,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常常在寻找评价自我的具体参照,榜样会不断地走进他的心里。家长所要做的,是注意孩子的“寻找”,经常在交谈中,自然地议论一些可能的对象,听听孩子的评价,看看孩子的态度,适时表明自己看法,对孩子的正确意识加以强化。
在把握了以上心理特点之后,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
措施一:给孩子接触榜样的机会。不管是同学中的,还是亲友、邻居中的榜样,要首先创造自己孩子与人家交往的机会,让他们有时间一起玩儿,一起学习,一起讲座问题。在接触中,孩子们融洽感情,互相影响。家长不仅要及时了解情况,有时还需要参与其中,比如文体活动、郊游、参观等。家长应注意只是参与,不要居高临下指挥一切。
措施二:当孩子发自内心地议论别人的优点时,及时给以强化。 强化的方法, 不能简单生硬,比如不可以说:“人家的优点突出,你应好好向人家学习。”或者说:“你早就应该向人家看齐了。”应该带有暗示性地发表意见:“我同意你的看法,他的确做得不错。”或者说: “我也很感动,其实你有些地方做得也挺好。”
措施三:家长真心向别人学习。家长也应有自己的榜样,大众传媒中宣传的典型,同事中或亲友中的某些人,许多方面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应该真诚地表示出自己向人家学习的愿望并付诸行动。各地评选的优秀家长中,不少是学英模带动全家进步的典型。
措施四:学习孩子的长处。每个孩子都有长处,有的地方甚至比家长做得好。家长应放也架子,自己哪一点不如孩子,就认真地向孩子学习。在家庭教育成功的经验中,有不少家长以孩子为“小老师”,反而促进孩子向更高标准努力的例子。
措施五:家长们应该改变总爱横比的思维定势。经常把孩子的情况作纵向比较,发现点滴进步,及时肯定。这种肯定要实事求是,发自内心,不能假惺惺。 文/王宝祥
正确处理学与玩的关系
——把孩子当孩子,玩儿也是学习
家长最爱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你就知道玩,不知道学习。”许多家长把孩子玩儿看成是一种“错误”。有的家长下班回家看到刚刚玩了一小会儿的孩子,抛出去的仍然是那句话:“就知道玩儿,不知道学。” 接着就是:“回家赶紧做功课去!”如果孩子说 “功课做完了”或者“今天没留作业”时,家长马上会说:“你不会好好看看书啊!”或者“你不会复习复习啊!”“你再做点补充练习去!”总之,这些家长是把孩子玩儿当成“大敌”去对待的。有的甚至公开说:“必须把孩子的时间都占领,叫他根本没有玩儿的功夫!”于是,孩子的下午、晚上时间全部被“占领”了,星期六、星期日的时间也全部被“占领”了。假如有一点空闲,家长还要见缝插针,非彻底“占领”不可。可怜的孩子,已经成了机器人了。
家长们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社会压力造成的。你看,现在许多地方招聘人员,头一条准是文凭,没文凭难上难;你再看工资,许多单位,博士一个价,硕士一个价,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依次降下去。家长们认准了一条:不拿文凭,绝不罢休!拿文凭就得好好念书,就得拼时间和拼精力。玩自然是拿文凭的大敌了。
我们不反对让孩子好好学习,拿文凭,因为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需要,我们反对不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行为。总是是,要认识清楚,玩和学习是什么关系,是不是要学习好就不可以玩儿, 是不是玩儿了就学不好,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不让玩儿,只让学, 反而不容易学好;科学地安排学与玩,对孩子成长更有利。
有一句话家长都知道:“玩儿是孩子的天性。”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如果不尊重孩子孩子的天性,就会限制孩子的发展,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为什么有一位小学低年级的小女孩儿天真地问她的爷爷:“爷爷,我什么时候退休啊?”孩子的负担太重了!我们做家长的不妨想一想,成年人需要不需要玩儿、爱不爱玩儿?当您痛痛快快地玩儿了一次以后,您的工作干劲儿、学习干劲儿是不是更足了?玩儿,使您愉悦了身心,开阔了视野,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都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于是您更珍惜工作与学习的时间了。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人不是机器,脑子也有一定的弹性限度,年龄不同的孩子,其脑力持续运转的时间不一样。研究表明,人如果能够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其学习效率与时间成正比;如果脑子超常运动,疲劳轰炸,学习效率与时间成反比。哪一位家长没有这样的体会:长时间看书、思考问题,显得越来越笨,有时甚至麻木了。学习与玩儿是孩子两种互补性活动,相辅相成。玩儿可以放松身心,使脑子得到积极的休息,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而且,长时间伏案学习,呼吸浅,供氧不足;进行身体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使人得到充分的氧气,脑子就更具活力。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孩子来说,玩也是学习。跟小朋友一块玩儿,可以互相学习优点,可以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提高交往能力,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许多玩儿的活动能够关头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孩子的特长。首创“进化论”的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他的科学创造精神是从小时候喜欢玩儿昆虫、观察动植物变化开始的。孩子在玩儿的时候,动手的机会特别多,教育家告诉我们:“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玩儿对发展智力很有好处。请家长想一想,如果您剥夺了孩子玩儿的机会,损失大不大?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孩子的确玩儿起来没够,推动控制,这该怎么办?
一方面,家长在认清玩儿与学的关系基础上,给孩子讲清道,要求孩子该玩儿就玩儿,该学就学,自己订个玩儿与学的计划。如果因为玩儿而影响了学习,孩子应该自己对自己有惩罚的措施,家长积极配合,不能含糊。年龄小的孩子不会订计划,可能订得很满,家长要指导他修订,留有余地。
另一方面,家长要认真安排全家人一起出去玩的活动。每周一次或隔周一次,全家人痛痛快快地玩儿一场。玩儿的时候不必故意提学习的事情,免得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
再有,指导孩子玩出水平来,玩出智慧来。比如,指导或支持孩子玩儿电脑;指导或支持孩子搞科学小发明、小制作;还可以指导孩子搞调查、养殖等。这样,把玩儿与学在更高的层次上结合起来,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最后,在玩儿中注意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爱好特长,给以保护和鼓励,说不定这样是孩子走向成功的萌芽。
在此,特别想提醒中年家长朋友,请您也百忙中偷闲,适当地玩起来,跟孩子一块玩起来。从哪个角度说,对您和家庭都是有利的。许多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是既会工作又会玩儿的,他们从小养成了习惯。 文/王宝祥
言教、身教、境教三结合
——走出单纯说教的误区
很多家长有一种误解,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说”孩子,“训”孩子。在中国北方,有一个词语——“数落”,可能就是从“说”孩子产生的。论起“数落”,有的家长可谓达到极致,能够早晨说,晚上说,见孩子面就说,孩子已经表现不错了仍然找茬儿说;做作业前说,做作业时也说,做完作业还说,发了作业更说;考试前说,考试时说,考不好大说,考好了往高标准说。家长不厌其烦, 滔滔不绝,自然难免老调重弹, 啰里啰嗦。那么孩子呢?是否洗耳恭听,认真接受,立即改进呢?多数不是。家长越说越起劲儿,孩子越听越烦,有的想躲开,有的顶上几句:“别说了,知道了,知道了。”“烦不烦人啊!”“我改就是了!”效果不会好,然而家长下次照说不误。
我们是不反对说教的。教育孩子,“说”是一种重要方式。但是要想让孩子接受说教,必须做到:
一、 说得有理。道理正确,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孩子实际。
二、说得有力。话语不能干巴巴、枯燥乏味,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生动、形象,有实际例证。
三、说得精要,不啰嗦。重要的内容可以重复,但不能啰嗦。
四、说得适时。不能盲目地有机会就说,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孩子最烦家长天天说,不分场合见面就说。
五、说得有新意。最忌讳车轱辘话来回说,老一套谁也不爱听。说,应该有新的内容,新的信息,让孩子有新鲜感。
这几条要做到是不那么容易的,需要家长经过一番努力才行。如果一时做不到,家长应该适可而止,少说些,能不说就不说。据我调查,许多家长少说也做不到,他总是相信自己多说的力量。此外,讲一句结论性的话,天天进行说教的家长,绝不是高明的家长,也不会是高水平的家长。
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重点是“渗透性”,孩子是家庭的一员,与家长接触时间最多,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渗透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教,二是境教。
身教就是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影响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比如,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家长在求知方面就应有积极的表现,如果你光要求孩子,自己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新的知识、技术,孩子的学习劲头儿就不足。我认识一位家长,她的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自从这位母亲参加了成人中专的学习以后,每天晚上家里的气氛就变了。妈妈的灯下苦读精神感染了孩子,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总得催孩子了。有时妈妈睡得晚,孩子主动陪妈妈学习。这就是身教的力量。那么,要求孩子有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按时起居,整理床铺,打扫房间,讲究卫生。如果家长自己经常睡懒觉,东西乱扔乱放,床铺不叠,缺乏卫生习惯,孩子就会照你的样子去做。有一句俗语说得特别好:“孩子是家长的影子。”还有人说得更直接:“孩子是家长的‘再版’。”尽管这种话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也说对了一大半。有了身教的基础,再加上有理、有力、有节的说教,孩子就会更服从家长的教育了。
境教,就是以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积极的教育影响。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呢?一是家庭的精神环境。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心理气氛融洽。这包括夫妻之间的关系,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亲友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是主导,影响其他关系。协调家庭关系的基本因素是家庭美德建设。一家人之间的爱心、尊重、互助、互谅、同乐、同苦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主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该付出的,一定要付出,不能自我中心,私欲至上。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身心舒畅,情绪稳定,易于培养健康的人格,学习也会踏实努力。如果家庭矛盾尖锐,夫妻反目,长幼无序,孩子就处在一个恶劣环境中,很难健康成长。二是家庭的物质环境。这主要是指家庭物质生活平实节俭,既保证基本的或较好的生活条件,也不奢华浪费。居住、饮食、行路、穿着,最好全家人都保持一种平常心。即使家庭富裕,也不可超量消费,高档攀比,更不能走进享乐主义的误区。最近,有一篇数家报刊转载的文章,题目是《再富也要苦孩子》。我认为,不光是苦孩子,大人也应保持吃苦耐劳的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境教也是身教。
家庭教育,必须走出单纯说教的误区,尤其要重视身教和境教。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教育孩子成功的基础条件。文\王宝祥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坚持表扬为主
我在北京市找过许多学生座谈,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的学生都接触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孩子在小时候听到家长的表扬多,随着年级升高,听到的表扬逐渐减少,有的孩子到中学几乎与表扬无缘了。而听到家长批评的情况恰恰相反,由少到多,批得越来越厉害,有的孩子甚至常受到“狂轰滥炸”式的批评。这种现象正常吗?家长的做法符合教育规律吗?
我想,我们的孩子在成长发展,不会有那么多的孩子越变越坏。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孩子受批评多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的, 以后逐年上升。其中的原因不难分析。 第一,孩子到了中年级,学习难度增大了,一些孩子的成绩不如一、二年级了。而家长的眼睛主要是盯着分数的,自然要批评孩子学习不好。第二,中年级离小学毕业越来越近,家长脑子里已经开始“倒计时”,设想着孩子进入初中会是什么状态。家长的自我压力增加了,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心气就更浓,批评严厉在情理中。第三,孩子在中年级前后,自我意识发展快,眼界打开,知识增加,许多事情开始有主见,想自己做主。于是听话的程度开始降低,家长的指挥棒不那么灵了,家长想保持权威,当然更严格,“批”字当头。
这里,有一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家长应当认识清楚,一个孩子是在周围人的肯定、否定评价中认识自己,寻找方向,不断前进的。家长和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至关重要。肯定性评价会使孩子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产生更好好干的激励作用;否定性评价会使孩子心理不愉快,不方面可能反思问题,努力改正,另一方面也可能减弱自信,产生自卑。这就看教育者如何使用肯定和否定评价了。任何一个人,渴望被别人肯定的心理需要大大超过被别人否定的心理需要,这就是为什么要坚持表扬为主、激励为主的原因。
批评也有促进作用,一旦批评过度,就会促退了,过犹不及。家长也想表扬孩子,往往觉得找不到值得表扬的优点,这该怎么办?请家长按照下面的思想方法试一试。
第一,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不只是盯着学习成绩一个方面。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文明礼貌,孩子的劳动表现,孩子的交往情况,孩子的文体才能,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的卫生习惯等等,当然还有孩子的学习,都是评价孩子的因素。家长考虑的面宽了,就不难找到值得有表扬的内容。
即使对学习本身也应全面地去分析,不能只看分数。学习认真程度,预习复习情况,各门功课情况,写字是否工整,卷面是否干净,会不会使用工具书,愿不愿向老师请教,有没有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等等,都应思考一下,也会找出优点。总之,家长不可对孩子“只攻其一点,不计其余”,那样做,即使对大人,大人也受不了。
第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把孩子看死了。只要细心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孩子有进步的地方。可能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可能某方面科学文化知识增加,可能一次作业进步或者一次考试进步,可能在劳动或公益活动方面表现较好,可能文艺、体育取得好成绩,可能有什么小发明、小制作……
关键的总是是要拿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而不是跟别的孩子比,哪怕发现一点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肯定。不应该由于横着比或高标准要求而看着不起眼儿,认为不值得一提就把点滴进步漠视、忽略过去。应该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优点是一步步发展的。
第三,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事物都是多因素的,看孩子的任何问题都应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了解分析,避免以偏概全,笼统否定。
比如说孩子的某次作业没做好,错误较多,应该看看哪些题错了,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因为马虎不认真,还是根本不懂。如果不懂,是老师讲解时没听清楚,还是做作业前没有复习(有的当时听懂,下来又糊涂了)。还有的孩子抄错了题,抄错了答案。这样从不同角度、不同因素一分析,就会找到问题的根儿,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在分析过程中,该肯定什么,就肯定什么,该否定什么,就否定什么。表扬与批评是从实际发出的,孩子服气。
关于表扬,我们应该注意要中肯、适度,不过分夸大,也不无端缩小;要有分析地表扬,不能太笼统,让孩子清楚表扬的是哪一点,为什么表扬;要注意时间、场合,根据孩子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宜及时讲的及时讲,宜阶段讲的阶段讲;宜当面表扬的当面表扬,宜采用暗示的就采用暗示,该向老师汇报的就告诉老师;对有骄傲情绪的孩子应适当减少表扬的频度,提高要求;对缺乏自信、有自卑感的孩子要通过肯定点滴进步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讲究表扬的方式、方法,口头表扬,手势动作表扬(爱抚、坚大拇指、点头等),书信表扬,庆贺式表扬,物质鼓励,外出游玩,依孩子特点和该表扬内容而定。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善于表扬孩子,减少冷面孔。
家长学历高,一定能把孩子教育好吗?
——家教有家教的学问
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学历高、文化水平高的家长,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才。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可能这么想,学历高文化水平高的人也可能这么想。事实上,家长有了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确给家庭教育带来了一些方面的有利因素,比如家里书多、文化氛围浓、家长能多进行一些功课辅导等。 但是,家庭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性, 是一门学问,如果对家庭教育知识知之甚少,同样会造成家教失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后悔莫及的问题。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庭,父母都是文革前的大学毕业生,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小的是男孩。 姐弟俩学习都不错,姐姐考上了重点高中,上大学有希望。弟弟考高中时离重点校差 10分,父母的责难劈头盖脸,骂孩子不争气、没出息。然后又四处奔走,花了一万多元进一所重点校。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家长的要求是:拼命学习,赶上班上最高水平,要对得起花掉的一万多元。上学后,孩子重负在心,连课间10分钟都看书,顾不上玩儿,更顾不上与同学交往。三个月之后,孩子精神不正常了,心理医生说由于心理压力过重,出现了心理障碍。父亲却认为是缺乏毅力,没有雄心壮志,继续严格要求。又过了一个月,孩子住进了精神医院。到了这时,夫妻俩都后悔了,然而那位父亲还念念不忘的一句话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上失误在哪儿。
一般学历高、科学文化水平高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比普通家长更高,他们不只希望孩子上大学,还希望孩子能读硕士、博士,最好能出国留学深造。这种期望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把期望变成教育行为时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如果家长自居心理过强,认为自己的水平高,对孩子的教育全是对的,有不对也是在孩子身上,在别人身上,那么很可能受到规律的惩罚。
应该说,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孩子的教育是成功的。为了使成功率更高,减少失误,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与家长讨论。
第一,家长对自身的成才经历要进行分析,不宜拿自己的经验去套孩子。家长与孩子毕竟是两代人,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学习的内容与方式都会有时代的差别,而且家长与孩子的个性特点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要求我们去分辨自己的经验哪些是适合今天的,适合孩子的;哪些是不适合今天的,不适合孩子的,在对孩子施教时进行取舍。不能总对孩子说:我小时侯念书如何如何,你也应该如何如何。比如有的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艰苦奋斗,常常给孩子讲自己艰苦奋斗的历史,这当然对孩子有一定教育作用;但如果一方面这样讲,另一方面又为孩子提供好得不能再好的舒适条件,让孩子在脑子里去认识“艰苦奋斗”,效果肯定不佳。现在,有教育专家提出:“再富也要苦孩子。”这就是要求给孩子创造艰苦奋斗的机会和一定的条件,使孩子真正在吃苦中接受磨炼。
第二,家长应不断研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在开放的迅速发展的时代中,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老的教育经验有的不适用,新的教育经验也没有。这就需要采取研究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寻找解决的办法。比如孩子离不开电视,孩子玩电脑,孩子买电子庞物,孩子唱流行歌曲,孩子攀比消费等都是一些家长没有经历过的。如果不研究分析,采取简单化的禁止措施,往往难以奏效。这里讲一个成功的例子:
一个男孩上了初中,迷上电脑,不顾其他,而且逆反心理强,家长一说他就顶嘴。家长采取了许多严格措施都不管用。家长听了家长学校的讲座,发现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当,就研究孩子特点,改变教育方法。他们请孩子当自己的老师,向孩子学习电脑基础知识,而且用在生活中,写信、记帐、记事、订家庭计划。后来建议孩子把玩电脑也订到学习计划中去,小老师很愿意,自己订计划认真执行,因为父母也按计划学习。通过一段实践,家长总结出教育孩子的 4条经验:1.变“猫鼠”为朋友;2.变严肃为轻松;3.变说教为引导;4.变被动 为主动。 这几条经验是很符合新时期家庭教育特点的。我们建议各位家长对自家的教育问题都采取研究的态度,相信您能做到。
第三,在学习家教科学知识方面,重新做一次小学生。即使用上过大学的家长,也没有学过家庭教育这门课,到现在,也仅仅有少数大学开了家庭教育讲座。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不学就知之甚少,遇到问题就困惑,不知所措,或者陷入随意性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建议大家再当一次小学生,认真学习家庭教育这门课。学与不学不大一样。“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段存章同志,多次采访报导过“北京朝阳家庭教育中心校”,听过多次课。在他的一篇文章《我渴望成为一名新学员》中写道:“再有一年多,小外孙女就要上小学了,我和老伴将要一同走进家长学校的大门,坐在孩子坐过的椅子上静静听家庭教育基础课。各位老师!请收下我这个渴望求教的小学生吧!”我想,老段同志的话,是我们当了家长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文/王宝祥
家长文化低,也能培养出人才
——家长不要妄自菲薄
我经常接触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初中毕业甚至只上过小学,其中一些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自卑心理。有的说:“我的孩子天生不是念书的料,因为家长就不行。”有的说:“人家知识分子,辅导孩子学习什么功课都行,我们连小学高年级的功课也辅导不了。”还有的说:“人家知识分子天天看书,家里的书报也多,天天熏也把孩子熏出来了。我们整天忙干活,忙挣钱,拿什么熏孩子。”这些说法和想法是带有片面性的。一个孩子能不能培养成才,受多种因素影响,学校、家庭、社会都对孩子发生影响。在家庭影响中,家长的文化水平只是影响因素的一个,决不是全部,更不能看成决定因素。我们在前一篇文章中对此做了分析,您不妨读一读。而且,家长文化水平低这个不利因素,也可以变成激励孩子努力学习,走成才之路的有利因素。
事实胜于雄辩。
报载:一个边远农村的哑巴女子,收养了三个孤儿,经过她含辛茹苦的培养,孩子们努力学习,加上学校教师的教育,都考上了大学,走上成才之路。
电视报导:甘肃省会宁县是“苦甲天下”的地方,条件极其艰苦。从1977年到1996年,这个县培养出大中专学生 1万 1千多人。其中有一个山村叫“东坡村”,20几户人家,家家出了大学生。这是老师、家长共同努力的结果。
报载:江西省一个村子,家长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尊师重教。十几年里,培养出大中专学 130多人,有部分已经成了高级人才。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应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克服盲目性和自卑感。
然而,培养孩子走上成才之路,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无论家长,还是孩子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
一、家长和孩子一起克服自卑感,树立定能学有所成的信心。
任何人做事情,信心都是重要的,而自卑正是信心的大敌。人一自卑就缺乏自信,劲头儿不足,脑子也不集中。不盲目自卑,也不盲目自信。要跟孩子一块儿分析家庭、家长、孩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扬长避短,真正的信心才能建立起来。比如,家长文化水平低是不利条件,但如果家长能以自己的经历,让孩子知道没有文化之苦,将来也会在生存发展竞争中失利,就会成为孩子上进的动力。家长要善于拿出大量的实例去教育孩子,不能空谈。
有的家长,虽然文化水平低,但是近些年发达起来,挣了不少钱。这样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特别应注意,不能漠视科学文化的作用,同样可以联系实际,强调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
二、家长要认真求知。
这一条对孩子是有利的身教。家长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孩子的激励作用很大。可以上业余学历教育班,也可以上专业技能班,也可以自学某一种知识或技能。家长灯下苦读钻研的精神,就是孩子的榜样。
如果孩子的知道水平已经超过了家长,家长不妨以孩子为“小老师”,经常向孩子请教一些问题。孩子不但巩固了所学的东西,还会产生要学得更好的愿望,因为他有爸爸或妈妈这样的学生啊!
在一个山村里,一位没上过小学的父亲,拜自己上小学的儿子为老师,学习算术。儿子的课本,也是父亲的课本。儿子学着老师的样子,讲给爸爸听。爸爸努力、认真,很快跟上了儿子的水平。儿子上了小学高年级,爸爸也学习高年级数学。有时遇到难题,爷俩都不会,怎么办?星期日,爷俩背上干粮走几十里山路去找老师请教。功夫不负苦心人,后来,儿子成了学习尖子,上了大学,这位父亲也有了文化。
三、 家长要积极跟学校老师配合。 有些家长,不到开家长会的时侯,不跟老师联系,也不到学校去,这样不好。因为跟老师联系少,很难及时把握孩子在校情况,教师也不了解孩子在家情况,不好配合,教育针对性不强。建议家长们采取主动态度,通过打电话、写信及时与老师联系,最好隔一段亲自去学校找老师面谈。
找老师交流情况,一要真诚,二要谦虚。要认真倾听老师的分析,请老师提出教育孩子的建议。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还应该让孩子与文化水平较高的亲戚、朋友多接触,这也有利于开阔孩子的知识视野,向文化水平高的人取学习之“经”。
最后,请家长注意,不要把孩子成才简单地理解为上大学拿文凭。能上大学拿文凭固然好,升学不顺利,把素质基础打好,学一技之长,寻找其他深造途径,照样可以走上成才之路。 文/王宝祥
排除单亲家庭的苦恼
——调整心理,阔步前进
代社会中,一位家长带着一个孩子过日子的家庭不断增加,这就是所说的单亲家庭。在我国,单亲家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前妻离异,也有少量是丧偶或其他原因造成的。
据调查,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一事实上比例身心发展不够健康,存在某些问题,比如性格急躁或沉郁,交往不良,有的影响学业成绩。这就给家长带来极大的苦恼。相当多的单亲家庭的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值比双亲家庭还高,有的把全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孩子的明天。一旦孩子表现不尽人意,其气恼、忧怨一齐涌上心头,真不知如何是好。
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第一个较大问题是“教育功能欠缺”或“教育功能不全”。 因为,对子女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 缺少一方,有些作用是难以代替的,而且双亲都在身边给孩子带来更高的安全感和情感满足,也是单亲家庭所没有的。这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另一个问题是孩子在群体中容易与他人比较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成为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如果再赶上有个别同学说些歧视的话,这种压力会加剧,于是给孩子带来性格和学业上的问题。
那么,单亲家庭的家长如何消除苦恼,使自己的孩子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呢?我们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去努力。
其一,家长首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夫妻离异大多是有无法化解的矛盾才发生的,离异虽然出现新的问题,但毕竟从更大的痛苦纠缠中解脱出来。面对新问题,要敢于正视,并逐步去解决。对孩子不应长期隐瞒离异的事实,那样反而增添一层苦恼。瞒是瞒不住的,蒙在鼓里的孩子知道实情反而怨恨父母。
我曾接待一位自己带孩子的母亲,她让孩子经常去父亲那里,只是隐瞒离婚实情。上了六年级的孩子感觉父母感情不好,因为全家从来不一起快快乐乐地出去逛街、游玩。有一天,孩子要求父母跟他一块去公园,母亲不答应,孩子非常抱怨地说:“既然你们俩关系那么不好,为什么生下我?”一句话,说得妈妈流下了眼泪。我建议这位母亲尽快与儿子谈清楚,把离异的主要原因告诉孩子,而且分析利弊,要注意不能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要尽量客观,不能故意说对方的坏话。一般的说,孩子开始可能不理解,不愿意接受离婚的事实,情绪低落。做父母的要保持耐心,双方都跟孩子坦诚地交流想法,并表明对孩子的爱心与关注是一致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阅历增加,会逐步理解父母。这里,家长自身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忧烦重重,似乎低人一等。离异并不失去尊严,要努力昂首阔步地生活之路,让孩子也有一个开阔的胸怀。
其二,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演。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大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其三,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有一位父亲带儿子生活,儿子考初中时,分数没有达到预定的标准,父亲出于生气,就说孩子不争气,不努力。其实,父亲冤枉了儿子, 儿子学习是非常用功的,仅仅距要求的 95分差了 1分。儿子很长时间不爱理父亲,觉得父亲不实事求是,要是妈妈在身边,肯定不会这茁壮成长。这位父亲对儿子说:“我一个人拉扯你不容易,你居然不理我!”家教专家告诫家长:“要让儿子给你提提意见,耐心听听有好处。”家长照专家的话做了,了解了儿子的心态,承认自己太偏激,没有肯定儿子的努力精神,父子俩又和好如初了。
其四,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如果是离异家庭,不管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面有接触与交流的时间,感觉父母之爱。双方都要讲理智,切忌在孩子面前“争庞”。如果有可能,应该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这在现代社会不仅应该,而且可能。不是夫妻,也可以是朋友嘛,何况还有共同的下一代。
还要让孩子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此外,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多给孩子当家作主的机会,让他们多为家长分忧解难,还会有利于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如果因为是单冷冻,不包办代替太多,惟恐苦了孩子,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文/王宝祥
孩子情况知多少
——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家长会感到奇怪。家长天天与孩子接触,怎么不了解孩子呢?许多做父母的,能如数家珍似地说出孩子以下情况:孩子的身高体重;孩子喜欢吃什么东西;孩子在什么时候可能得病;孩子对什么药品有反应;孩子做作业时有什么习惯;孩子的成绩在班上排在什么位置;孩子当不录小干部;孩子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还是批评;孩子最要好的小朋友是谁……这些是孩子经常反映出来的最基本的现象。如果我们深入一步提出问题。恐怕相当多的家长会感到茫然。
假如您的孩子在小学上学,我问您几个问题:
1.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把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话当圣旨一样对待,甚至拿老师的话顶家长。这是什么原因?家长又该怎样处理?
2.现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在独生子女身上有哪些优势?有哪些不足?家长应该怎样因势利导?
3.有些孩子的玩具、书本用具,总是弄得乱七八糟,想找一件东西到处乱翻,做事情没头没脑,丢三落四。这种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可不可以改变?
4.有些孩子做事虎头蛇尾, 缺乏毅力。 毅力能不能培养?怎样使孩子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
5.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您了解智力都有哪些因素吗?核心的因素是什么?小学生智力发展有什么特点?要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应该怎么做?
……
您能比较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吗?
假如您的孩子在初中上学,我也给您提出几个问题,请思考:
1.不少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变得不爱向父母汇报情况了,甚至对父母的问话爱搭不理的,有时还冷对父母,指责父母“太烦人”。这反映了初中阶段孩子的什么特点?能不能改变?
2.有些初中孩子喜欢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事情,念书、写日记、想问题,特别讨厌打扰他。家长如果动了他们的东西,他们往往很生气,甚至发脾气。这究竟为什么?父母怎样做才好?
3.有的初中生交了几个好朋友,形成一个“小群体”,经常一起玩呀、闹呀,在一起一呆就是二三个小时,而父母却很难知道他们在一块说些什么,干些什么。父母想拆散他们,往往徒劳无功。“小群体”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正确对待?
4.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初中早恋,那么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交往有什么规律?能不能有效地防止早恋? 许许多多的问题让初中生的家长感到困惑。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要想教育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光有一般的了解是不够的,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全面、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 把握现象, 知其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曾在北京市对 3000多位家长做调查, 从幼儿园到初中,“很了解”自己孩子的仅为10.2%~16.2%,孩子的年级越高,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越低。“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占6.6%~ 9.4%,比例不算小。 其他为中间状态。如果我们用类似上边列出的一些问题去进行调查,“不了解”的比例肯定会大大增加。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教育孩子也是这样的道理。要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培养好,必须在了解孩子上下些功夫。您不仅应该了解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普遍性规律,而且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较,自已的孩子既有反映共同性的一面,又有他自己的独特之处。这样,您的教育行为才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收到实效。
有些家长反映,他们很想了解孩子,但孩子有话不跟他们说,请您考虑一下,您是否做到了这样几点:
(一) 平等地对待孩子,不居高临下,不以审问式的语言问孩子问题;
(二) 跟孩子讲自己的心里话,体现真正的交流与沟通;
(三) 对孩子经常实事求是地讲理解性和肯定性语言;
(四) 经常参与孩子的活动。
如果您做到了这几点,孩子会跟您说心里话的。
当然,为了教育培养孩子,不仅要“知彼”,“知已”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本书,肯定会对您了解自己的孩子提供很多参照;同时,也为您了解自己,特别是自己的教育行为提供很多参照。
建议您在阅读本书时,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不仅对家教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理性上的认识,而且在教育措施与方法上,也有符合实际的选择与创造。 文/王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