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王宝祥文稿(2)

16年前 [03-19 18:16 周三]
孩子天天在变化
                               ——家教必须从实际出发


        有一位名人说过: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这是说,大自然天天都有变化,每天的日出日落千姿百态,各不相同。那么人呢?孩子呢?北方有句民间俗语:不见孩子子,只见衣服小。今天与昨天相比,孩子是“新”的,他的生理、心理、智能、品格天天都在发展变化。每过几个月,家长都会感觉到孩子的个子长高了。然而,父母们在教育培养孩子时,往往又忘记了孩子的其他变化,说的是几年不变的内容,采用的是几年不变的方式。孩子已经听得厌烦了,父母还是天天喋喋不休的老一套。这样,教育效果会好吗?还有句民间俗语: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长不大。这是父母的一种心理定势,须知,家长的心理定势,是不利于教育孩子的。
  我们来分析两个例子。文/王宝祥
  例一:一位做奶奶的打电话给笔者,说她的小孙女上了小学,两周以后变得浮躁、不踏实了。原来,孙女从 4岁学钢琴,每天固定时间练习,进步很快,而且每天还有认字、学画画儿的安排,孩子很听话,很踏实。现在,放学后回到大院里就跟小朋友疯玩,不叫她不回家。有时去叫她,她公开喊:“为什么不让我跟小朋友玩儿?”拉她回家做作业,潦草从事。练钢琴也不像以前认真,应付家长。这位奶奶还希望孙女像上小学之前那样服从安排,按部就班。愿望可以理解,事实上是不太可能了。
  原因是, 孩子上了小学,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变了, 特别是认识了更多的会玩儿的小朋友。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和小朋友一起玩儿的快乐,远远超出了弹钢琴、画画儿所带来的乐趣。
  这位奶奶和孩子的其他家长应该重新考虑孩子业余时间的安排。首先要考虑安排玩儿的时间,最好与别的孩子的家长统一认识,玩儿一段时间都回家做功课或学习其他安排好的内容。弹琴、画画儿等应适当压缩时间,注意激发、保持孩子的兴趣。双休日的日程优其要安排好。对小学低年级孩子来说,玩与学两不误是基本原则。玩儿时认真玩儿,学时认真学,家长帮助孩子合理安排,严格要求。
  有些家长一看见孩子玩儿,就着急生气,恨不得孩子老坐在那儿学习才好,这是认识上有偏差。一位在美国读博士的女青年对我说:“小时候我父对我说:‘玩儿的时候,要痛痛快快地玩儿;学习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说。干什么都应讲效率。’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至今仍然如此。”
  例二:北京广播电台“家庭教育”节目组收到一封家长来信。写信的是一位母亲,儿子刚刚上初中,她在信中说:“我在教育孩子中遇到了难题。过去,儿子对我无话不说,他的情况我都知道;现在,儿子懒得和我说话,我多问了几句,他就烦躁得不得了。而且现在跟我要钱比以前多多了,买了什么也不告诉我。我想,我的儿子可能已经变坏了吧……”这封信转到我手里,希望我到电台公开解答。
  其实,这对母子之间发生的情况,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上了中学的孩子,尽管才12岁左右,他们自己却觉得长大了,学着大人的样了为人处事。他们的至近人际交往关系已从父母、老师转向了同龄的好伙伴。有什么话愿意与朋友说,而不再愿细细说给父母听。孩子的人际关系由纵向为主逐渐走向横向为主,这是成长道路上的必然趋势。如果上了中学的孩子还总是依偎在妈妈身边问长问短,形影不离,反而不正常了。
  这时,如何与孩子平等、民主地相处,成了为人父母者的重要课题。越是以家长的自居,让孩子一切都控制在家长的眼皮底下,越难以达到目的。 文/王宝祥
独生子女有优势
                              ——要善于利用有利因素

 
        近些年,有许多文章以“小太阳”、“小皇市”为名形容独生子女,比较多地描述他们的弱点,而分析独生子女存生哪些优势的文章却极为少见。事实上,与多生子女相比较,独生子女的某些优势是明显的。这些优势,既反映在家庭环境和家长身上,也反映在孩子身上。我们不但要看到这些优势,而且要充分利用它们,促使下一代更好的发展。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在父母轻力盛的时候生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注意营养,注意保健,孩子的生理质量一般比较好,这往旆是多生子女无法比的。独生子女来到世上以后,都得到了很好的呵护,健康状况也较好。
  独生子女的最大优势是父母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方面投入财力多,投入精力大,使孩子的教育条件和营养条件远远超过了多生子女。家庭的投入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现时代孩子的平均身高超过以往,生理成熟期有所提前。 从智力发展来看,由于重视早期教育, 孩子普遍聪明了,他们视野开阔,获取的信息量大,知识面也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
  前几年,湖南省教育工作者曾在 8个城市进行过独生子女与多生子女的对比调查。分析发现,独生子女在学习、生活、兴趣爱好方面比多生子女有明显的优势。语文、数学两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比多生子女学生分别高出很多。家长也都感到孩子比自己小时候知道的东西多,脑子灵活得多。追究原因,有两方面重要因素,一是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好,二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的学习辅导机会多。
  在美国,有不少专家研究独生子女问题,存在两种分歧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是典型的“问题儿童”,“独生子女本身就是弊病”。另一种观点则完全相反,认为过去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有片面性。德克萨斯大学托尼·福尔博说:“令人非常吃惊的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他们分别对儿童、大学生和成年人进行了研究,发现独生了女在长大成人后,不论在生活方式、学业造诣,还是在婚姻或物质财富方面,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很大差别。也有的研究者认为,独生子女在卫生习惯、健康状况、道德品质方面比非独生子女甚至还好一些。
  尽管美国与我国的国情不同,生活条件和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不同,但这些研究结果对我们应有所启示:不要一提独生子女,就认为问题成堆,不好教育。关键在于如何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客观地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兴利除弊,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如何利用有利因素?
  先说家长的财力投入。为孩子投资是必须的,但要讲科学,要注意实效。俗话说:“花钱要听响儿。”有些家长为孩子投资很慷慨,却很盲目,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一次,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家教“专家热线”节目,一位老年妇女打来电话:“我的儿子、儿媳为了孩子学习好,花了 5万元让孩子进了一所私立学校。可是孙子不好好上学,功课懒得做,成绩总上不去。我的儿子、儿媳打算再多花点钱,换一所学校。想听听专家的意见。”我从询问中得知,那孩子只有 8岁,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少与孩子接触,只图省事儿,想多花线找好学校、好老师,认为这样就能使孩子学习好。 这岂不是太盲目了吗? 当前,要把孩子教育好,没有家、校的共同配合是不行的。家长只花钱、不花精力是胡涂做法。于是,我建议家长不必换学校,下决心克服困难,多与孩子接触。观察孩子,经常找老师了解情况,定能分析出孩子不努力学习的原因,对症下药。
  当然,像这种只投钱不投精力的只是少数家长,有的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既花钱又花精力,而钱花的不是地方,难见效益。比如,看了一篇文章,或听了什么人的意见,说学习弹纲琴可以开发智力,于是节衣缩食买了钢琴,至于孩子是不是有兴趣,是否有音乐潜质,是否有条件请到老师,是否能保证学琴的时间……家长并没有考虑。结果往往是钢琴被闲置起来,钱等于白花了。再如,为了让孩子多学东西,给孩子报了这个班,又报了那个班,双休日家长和孩子都马不停蹄,累得不亦乐乎。孩子疲于奔命,脑子都大了。那钱也至少白花一半。再如,看电视广告说某种保健品能使孩子更聪明、功课考 100分,就赶紧买来给孩子吃,结果孩子并没有变得更聪明,钱不但白花,还可能有副作用……
  钱该花在什么地方?一个原则是,从家庭和孩子的实际出发,花在真正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地方。比如,给孩子订阅合孩子看的报刊,不求多,少而精,订了就看,不看不订;给孩子买利于拓宽知识背景的书籍,慎重选择,不看不买;必要时征求老师的意见;给孩子买美观大方、实用性强的文具用品,华而不实的不买,多余的不买;让孩子参观各种博物馆;让孩子参加能回归大自然、磨炼意志、培养良好情趣的夏令营、冬令营;让孩子参加适合本人条件的体育锻炼项目等等。总之,花钱先要思考,最好与孩子一起讨论,重目的,讲效益。拿不准的可以请教老师和专家。
  再说精力投力。一般地说,家长的精力投入与孩子的正向发展应该成正比,可往往难从人愿,精力股入很多,而效果欠佳。这里有个科学性问题,好钢是不是用在了刀刃上。
  下面这些做法就值得研究:
  天天陪着孩子做作业,一陪几个小时,弄得有些孩子到了“你不陪着我就不做”的地步;
  给孩子检查作业,哪里有错,一点一点指给孩子,孩子只管做,从不自己检查。老师批阅发现错误,孩子不怪自己不认真,怪妈妈爸爸“失职”;
  家长陪孩子一起玩儿,不鼓励孩子与街坊邻居的孩子一起玩儿;
  家长每天用大量的时间数落孩子,给孩子讲道理,不管孩子懂不懂、愿意不愿意,每天照说不误;
  家长陪孩子上各种“班”, 似乎上的“班”越多越好, 效果如何不考虑,家长甘心当随从。
  ……
  家长的精力投在哪儿?怎么投?要讲科学。建议家长拿出相当的时间阅读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报刊,会得到科学施教的启示。家长主要精力应放在培养孩子学做人上,让孩子从小知道做人要有目标,要经历酸甜苦辣,要多给孩子磨炼的机会。只有懂得做人的孩子,才有前进的动力,才能严格要求自己。要重视对孩子多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劳动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饮食起居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要求要简单明了,持之以恒,随年龄增长,提高要求。家长不能乱提要求,更不能今日提,明日忘。家长的精力还要用在规范自身上,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对自身要求不严的家长,教育孩子苍白无力,往往白费口舌。
  至于如何利用孩子自身的有利因素,要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比如孩子接受新信息快而且多,在支持他们扩大知识视野的同时,要指导他们不会鉴别、筛选信息,避免不良影响。对动手能力强的孩子要支持他们参与小发明、小制作活动,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有些孩子文艺、体育有特长,在支持他们发展特长的同时,重视全面素质的提高。    文/王宝祥 
 
独生子女有弱点
                                   —— 要防患于未然
 
        独生子女确实存在着弱点,如果家长清醒认识,提前预防,这些弱点是可以避免、可以克服的。
  独生子女的弱点一方面来自“独生”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于“独生”导致家长教养态度偏差和教育方式不当。这两方面的原因使一些孩子出现了毛病。
  “独生”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是孩子在家庭里没有年龄相近的伙伴,于是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交往的经历。不能一起玩耍、追闹以至吵嘴打架,不能互相学习、争论问题等等,而这些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许多家长经常不得不扮演孩子的角色陪孩子,但再有童心的家长也难以替代孩子所需要的同龄、近龄伙伴。
  由于“独生”,家长对孩子给予了特别的钟爱。一个宝贝,在家庭里长辈们众情所依,众望所归。孩子得到超量的爱、超量的呵护。衣、食、睡、行、玩、学,都在家长全身心的付出中度过。孩子的地位超过了“掌上明珠”。家长的教育理智被严重淡化了。
  这两方面的原因会带来如下结果。
  一、孩子只知道被关心,不知关心人。也有人概括为:只知受爱,不知爱人。许多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没有孝心,不知道心疼人。有一个小女孩上二年级,患了感冒,想吃香蕉,妈妈骑车跑了好远的路买了二斤香蕉。回到家,妈妈又渴又累,自己也剥了一根香蕉吃,没想到女儿哭着扑上来喊:“你给我吐出来,香蕉是我的,你不许吃!”妈妈难过得流下眼泪。
  二、孩子惟我独尊而且任性。因为家长太宠着孩子,好多事情孩子说了算,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孩子惟我独尊的心态。孩子想做的事,家长不答应,他就会耍赖、发脾气、哭闹,家长一心疼心软就迁就,甚至完全“投降”。孩子一旦“胜利”,坏毛病就强化了,久而久之,不任性反而奇怪了。
  三、孩子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有不少孩子在家庭里不承担任何责任,不尽任何义务,即使给一点任务也是有一搭无一搭。有的家长对孩子说:“家里的事你一点不用管,只要把书给我念好, 把分考好就行了。”殊不知, 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负责的孩子,不可能有很强的责任心,这样,他对学习也很难负责任。责任和义务是一致的。要让孩子承担义务,承担责任。
  四、孩子消费超前,道德滞后。现在的孩子,花钱比过去多得多,而且有些钱花的不是地方。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孩子买子游戏机、电子宠物,而真正可读的书籍却买得很少;许多家庭尽量满足孩子的吃、穿要求,吃不厌精,穿追名牌,而专用的小书桌却不肯买;有的孩子身上带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零用钱,花钱太手大脚。这些孩子只知道花钱,不知道钱与劳动的关系, 不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钱。有的孩子花雇同学背书包, 写作业;甚至有的孩子用钱拉“朋友”。
  五、孩子依赖性大,各种能力差。由于妈妈、爸爸或爷爷、奶奶对孩子越俎代庖的事情干得太多,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本来应该他自己干的事情却懒得干,不会干。收拾书包、削铅笔、包书皮、检查作业、铺床叠被、洗衣服、打扫卫生 …… 应该在小学中年级以前学会自己干,可有些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甚至上了初中还依赖大人。遗憾的是,有的家长乐得孩子依赖他,如果不依赖,他觉得不习惯,难受。家长是否想过:各种基本能力差的孩子,将来能培养出更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吗?他们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吗?
  六、孩子有孤独感,社会交往能力差。独生子女经常自己独处,回到家里的难得有小朋友一起活动,双体日也往往跟着大人转。时间长了,他会感到寂寞、孤独,交往能力得不到发展的机会。这不但影响个性健康发展,而且会影响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
  以上这些毛病表现在一部分孩子的身上,应该及时得到矫正。对于尚不存在这些毛病的孩子,家长们应超前引导,防患于未然。
  首先,家长应创造条件,让孩子有较多的与同龄、近龄伙伴交往的机会,让他在伙伴群体中成长。交往对象可以是住家邻近的同班同学、同校同学,也可以是邻家的不同校的小朋友;能与亲感、朋友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交往更好。交往的内容较多的是游玩、学习,还有互相帮助、共同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庆祝生日节日等。交往的时间要安排好,形成规矩,每天的时间不宜太长,加上一起学习的时间在 1.5小时左右,也可隔日一次,双休日和寒、暑假共同活动时间增加, 最好给孩子们提供一些住在一起的机会。 家长之间要经常联络,共同协商管理措施,千万不能怕麻烦采取“放羊”式,也不要因为安排受到一两次冲击就放弃。小学中年级以后,逐渐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家长有空闲时间,尽量与孩子们一起活动活动。
  其次,建议家长把超量的爱、超量的呵护降降温。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家教经验专集,书名叫做《藏起一半的爱》。为什么提倡家长把爱“藏起一半”来?实际上是希望家长对待孩子更理智一些,不让孩子感觉到他在家里是众人爱护、保护的“小熊猫”,他只是家庭的一个普通成员,他应该很能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助做。他应该懂得:越是少给爸爸妈妈添麻烦,越是好孩子。家长呢,不应该让孩子有过分的依赖心理。 文/王宝祥 
 
 孩子的智力怎样发展
                                   ——开发智力要符合规律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智力非常关心,而且千方百计、加大投资开发孩子的智力。然而,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家长对智力的理解和对智力发展规律认识,许多家长又模模糊糊。因此,向家长介绍有关智力与发展的基本常识就显得十分必要。本书中有若干小节从不同角度说明有关智力的问题,这里着重说明智力的因素和智力的发展进程。
  智力,通俗说是指人的“脑力”,人的“聪明度”,或说人认识事物的能力。智力由四个基本因素构成:
  观察力, 即观察事物的能力。 孩子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进行观察时,眼睛首当其冲,因而有人说:眼睛是智力的窗口。研究表明,人吸收的信息 70%来自眼睛,“察”的含义,还包括各种感官的功能,耳朵听,鼻子嗅,舌头尝,身体感觉,都能对事物有所“察”。培养观察力,靠眼、耳、鼻、舌、身的协同活动,各司其职,各有侧重,把信息传到脑子里去加工。
  记忆力,即脑子记录、保持、 再认和重现事物的能力,通常说“记性”。 正常人都有记性,但优劣不一,关键在于是否有科学的训练,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记忆有两类,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有些事物,人们没有意识地去记它却记住了,那就是无意记忆。有意记忆,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进行记忆。在学习生活中,必须使用有意记忆。死记硬背只是一种方法,而且是比较低的记忆方法,记忆的事物,对人来说是一种知识储备、信息储备,是进行思考和接收新知识、新信息的基础条件。
  思维力,即进行思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的能力。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因素,没有思维力,其他智力的因素的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也失去意义。因此,积极开动脑筋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力由三种能力组成,即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亦称“顿悟”)。一个人爱动脑筋、会动脑筋是他智慧发展的前提。思维力通过科学训练,可以不断提高。
  想象力,即在脑中利用已有信息再造和创造事物的能力。想象力与人的创造性紧密相连。一个富于创造力的人,常常具有很强的想象务。想象力使人的智力活动更加灵活,更有创意。小学阶段,特别中低年级是想象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幻想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不等于胡思乱想,幻想也是有现实根据的。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协同运作,即是人的智力活动。智力一般没有单因素的活动。
  孩子的智力发展,在上小学之前,已达全部智力的60%~70%。余下的30%~40%,有待于在小学、中学继续开发。这使我们知道,智力的早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小学、中学阶段是否科学地发展智力,将可能进一步拉开人与人之间的智力距离。智力的培养,智力与非智力的关系,本书各有专题介绍。
  作为智力核因素的思维力,一般经历 5个发展阶段:
  ①直观行动思维(0~3),其特点是思维与动作行为紧密相连。婴儿用手抓彩球,抓奶瓶时,他的脑子有简单的思维活动,随着生长,思维活动越来越复杂起来。
  ②具象思维,(3~ 6、7岁):孩子的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想事情总是跟具体事物相连。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讲道理,必须与各种各样的故事和生活中的具体例证结合起来,否则他们听不懂,这时的孩子爱编故事,讲故事,那正是他们的思维活动。
  ③具象、抽象思维,(6、7岁~11、12岁):这是小学阶段的思维特点,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比如,孩子懂得了“5”、“8”这些数字可以是任何事物的数目,“5”既可以是5个苹果,也可以是 5张桌子或5把椅子。抽象的数学运算能力逐渐发展。小学中年级是孩子思维力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家长应该特别重视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这个过渡和飞跃。
  ④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11、12岁~14、15岁):这是初中阶段的思维特点,孩子的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经验成分特别大,学习经历、生活经历是他们逻辑的依据。初中二年级向理论型逻辑过渡。每个孩子的思维发展不一样,抓好向理论型过渡十分重要。
  ⑤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14、15岁~17、18岁):这是孩子思维走向成熟的阶段,正值高中时期。孩子应该在这阶段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不再偏激地钻牛角尖儿。
  这5个阶段,正是一个人的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科学家研究,这5个阶段也正是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称之为思维发展的“两条平行线”。
  每个孩子有自身的特点,其四个基本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其综合水平会有个体差异。智力核心因素思维力发展水平也肯定有个体差异。了解和把握这种差异,正是培养发展孩子智力的前提,可以避免盲目性。
  这里只极为概括地介绍了一般规律,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请阅读后边有关的章节。
  必须提醒家长,发展智力与学习知识不是一回事,知识≠ 智力。二者的关系是: 学习知识,要靠智力活动,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智力得到发展。而人的智力不光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劳动、文体活动、交往、游戏等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文/王宝祥 
非智力因素更重要
                                      ——成人成才的重要保证

 
        在8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能否成才在于他的智力如何。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决定一个人成才的条件固然有智力因素,但还有更要的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尽管非智力因素包含哪些内容,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还在探讨、争论,但非智力因素对人成才的保证作用没有什么人怀疑了。一位专家说:发展智力,要从非智力因素)成才。我的看法与他们略有不同。我认为,对一个孩子来说,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开发是其成人成才的基本保证。
  那么,非智力因素指什么呢?应该是指一个人的动机、光趣、气质、情感、意志、性格以及他的志气、理想、勤奋程度、良好习惯等。
  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发展究竟有多么重要,我们介绍一些事实:
  有人研究了 100位有成就人物的传记,他们是53名学者和47名艺术家。他们的成功,与他们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分不开的。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勤奋好学,能够刻苦地求知和工作;有远大志向,为实现理想勇于克服各种困难;虚心好问,勤于实践;自信心强,坚信自己的事业一定能够成功;进取心强,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做事一丝不苟,有高度的责任感。如果没有这些可贵的品质,即使智力水平再高,也难有任何成就。
  20世纪初,心理学家特曼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追踪调查研究。他用测查智商的方法,选出了1500名平均智商为 151的超常儿童,对他们连续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在总结时发现,许多智商很高的孩子,长大后一无所成,平平庸庸。于是,他从男性受试者中抽出 150名成就最大的和 150名成就最小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部分人的智力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别,差别就在非智力因素。成就最大的那部分人普遍具有自信、有理想、有坚持性等良好品质。
  我想,家长们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您对某件事情特别感兴趣的时候,您对那件事就会投入极大的精力,有时甚至废寝忘食;当您面对某种诱惑而觉得不该“投降”时,您就下决心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一旦抵御住了诱惑,您会感到成功,对自己充满自信;当您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奋斗目标时,您就千方百计、克服一切困难向目标前进,比没有目标时劲头大得多……这里就有兴趣、毅力、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
  张海迪的事迹是家长们都熟悉的。她很小就高位截瘫,连学校大门也进不了,然而她终于成了一名博士,成了一名翻译家、作家。她靠的是聪明吗?肯定不是,她靠的是远大的理想,靠的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靠的是一点一滴的刻苦求知。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足以使我们悟出在教育孩子中缺少什么。一个身心正常的孩子,没有责任心,很难把学习搞好;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也难把学习搞好;没有良好的习惯,当然也不行。正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性格都是孩子进步的重要条件。有一些家长,每天只催孩子做作业,只注意得了多少分,只是用嘴说孩子“不要强”、“没有志气”、“没有毅力”,而没有认真思考过怎样具体地采取措施,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是不能保证孩子走上成人成才之路的。
  我认识一位家长,他跟孩子一起坚持做两年事,一是每天一起跑步,二是晚上一起学习。七八年来雷打不动。家长的读书笔记已经一大撂,身体也很好。孩子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事情很有恒心,在班上名列前茅。我想,这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主要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他获得了成功。
  关于兴趣如何培养,意志品质如何培养,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在本书后面有专节说明,家长可以参阅。  
 孩子应该身强体壮
                                  ——不断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们的体质也在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不能忽视身体素质。就每一个家庭来讲,要把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当成一件大事对待。有些家长存在胡涂认识,比如认为多为孩子买高档营养食品,孩子就一定发育好,或者认为吃饱不饿不生病就行了。您是否知道:孩子长得过胖并不一定是“营养过剩”,而往往是小时的原因引发的;现在有33.24%~38.67%的中小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并不是养素供给不足,而是由于缺乏活动,身体消耗不多所致;十几岁的孩子由于动脉发育落后于心脏的发育而可能出现青春期高血压;脊柱异常弯曲多是儿童时期的不良习惯造成的,而脊柱弯曲会影响内脏的发育和身体的全面发展……为了真正使孩子身强体壮,发育正常,一方面应该掌握基本的生理保健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锻炼,坚持合理的生活制度。具体地说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应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特点。孩子从出生前到21岁,经历以下几个发育阶段:
  胎儿4—6个月~2岁,为第一次快速增长阶段。特点是头部领先发育,然后是躯干、四肢。
  2岁~11岁,为匀速增长阶段。特点是男女儿童少年各年间身体呈匀速增长。
  10、11岁~14、15岁,为第二次快速增长阶段。女生快速增长起始早,时间短,一般在10~12岁三年;男生起始晚,时间长,一般在12~15岁四年。物点是生长发育最快,增长幅度最大,占 7~21岁增长总值的比例大。以城市12~14岁男生为例,两年间的增长值之比,身高为30.1%,体重为43.1%,胸围为39%。身体各部的发育程序是四肢先于躯干,下肢先于上肢,称为“向心发育规律”。
  13、14岁~18岁,为缓慢增长阶段。特点是各项形态指标年增长值呈递减趋势。
  19岁 ~ 21岁,为稳定阶段,这是生长发育达到成熟的阶段,骨骼钙化完成,身高增长停止。
  掌握这些生长发育特点,可以把握自己孩子的生长发育状态,适时采取一些保健措施。如第一、二次快速增长阶段,钙的补充十分重要;第二次快速增长阶段,进行身体协调性训练,预防脊柱弯曲异常应引起高度重视。
  其次,应掌握中小学阶段孩子生长发育疾病的预防知识。
  中小学年龄特点不同,常见病的预防重点也不同。小学的重点是:沙眼、近视、龋齿、脊柱弯曲异常、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肥胖等;中学的重点是:近视、脊柱弯曲异常、神经衰弱及青春期常见病,如青春期高血压、肺结核、痤疮、女性月经异常等。同时要注意预防成年人疾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及各种性病。这里提出几种常见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近视:从小培养端正的读书、写字姿势。保证适度的光线与照明。看书、写作业适时休息,多看绿色植物,远眺蓝天。坚持做眼保健操。发现近视,及时诊治。
  预防扁平足:扁平足是骨骼肌肉发育疾病,应及早预防。给孩子穿合适的鞋,鞋底要有一定弹性,鞋后跟要硬实,后跟高度2—3厘米。不穿高跟鞋,否则易形成扁平足。不宜长期穿舒适的旅游鞋或过暖的鞋,否则,减低足韧带弹力也易形成扁平足。提倡步行上学,增加腿部、脚部肌肉锻炼机会。
  预防肥胖症:超过标准体重 20%时为肥胖症。合理营养,防止高热量食品摄入过多,吃甜食要适度。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使热量正常消耗。不盲目节食,不乱吃减肥药。
  预防脊柱弯曲异常:从小培养正确的坐、立、行姿势。培养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尽量用双肩背书包,如用单肩背书包应两肩轮换。提重物要两侧轮换。经常检查脊柱形态,有小毛病及时矫治。
  预防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除了吃鸡蛋、牛奶之外,适当吃肉类,肉类中的铁易吸收,利用率高,牛奶中含铁少,鸡蛋中的铁不易吸收。多吃绿叶蔬菜。多吃鸡血可预防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防止挑食、偏食。
  加强内脏器官保健:参加体育运动一定要做好准备运动,避免突然进入激烈运动状态。激烈运动时间要适合年龄特点,不应超常。忌暴饮、暴食。体育运动后要做身体调整活动。不承担超过体力限度的劳动任务,初中学生尤其要注意。
  第三,掌握合理的营养知识
  营养科学告诉我们,讲营养不意味着吃很多高级营养品,也不是多吃大鱼大肉。讲营养一是保证六大营养素全面摄入,六大营养素指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二是摄入要适量,各种营养素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健康,比如热量和蛋白质不足会影响发育,而过多不会导致肥胖,维生素A不足可能影响视力,而过多就会中毒,因此不能偏食;三是摄入要平衡,各种营养素保持一定比例,尽量杂食,吃多品种的食品。
  要注意一日三餐的营养比例。早餐占全日热量的30%左右,午餐占40%左右,晚餐占 30%左右。许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早餐是不对的。各餐间隔在四小时左右为宜。
  有的营养专家,为了让家长易于掌握膳食平衡的原则,编了一个顺口溜:一把青菜一把豆(豆制品),一个鸡蛋加点肉,五谷杂食要吃够。这时大家肯定有启发。
  有些孩子挑食现象、 吃零食现象严重,不妨试一试这些措施: 1.定时定量吃饭,不完成 “任务”,不能离开桌子;2.跟孩子一起看有关饮食的传媒信息,讨论应该怎么做;3.请老师给以指导并提出检查措施;4.把克服挑食、吃零食毛病纳入意志品质训练计划,做有毅力、有出息的孩子。关键在于家长不能心软,不能迁就。
  第四,支持并指导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除了认真上好学校的体育课之外,每天还要有一定量的体育活动,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如跑步、球类运动、跳绳、踢毽、打拳、健身器运运等,目的是使全身得到锻炼。
  第五,坚持合理的生活制度。每天的起居、饮食、学习、休息、锻炼,都有计划安排,没有特殊情况不能打乱。这对提高身体素质大有好处。     文/王宝祥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