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走进小升初孩子的心灵(王蜀云讲座稿)

16年前 [05-10 10:12 周六]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我叫王蜀云,中华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三期班在读学员,同时也是一位母亲,我跟大家一样跳动着一颗爱子的心,一样为孩子的学习生活做着各种准备。所以今晚很高兴同大家一起分享怎么帮助我们的孩子顺利走过小升初。

一天,我在去买菜的路上碰到一位家有初一孩子的妈妈,一见面就说开了: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好管了?他们家孩子,小时候挺乖的,有什么话都对他们说。可是自从上了中学,也不知怎么回事,对他们没话了,回家就把自己关进房间。也不知天天想些啥,还常常一脸心事的样子。问她原因吧,她张口就是:别管我,烦着那,跟您说了也不懂。这为母亲叹息:“我还真是有点闹不懂他们了……

听她这么一说,我忽然想起曾经有位男同事也和我说起过他的孩子,他说如今的父母啊,是越来越不好当了。他家那个十几岁的儿子,刚进初一,父母的话就不灵了?什么事都有自己的主意,常常和父母对着干。自己一个大学毕业,自我感觉还是有一定修养的,可也为孩子常常着急上火。这位父亲也叹息:不知是自己落伍了,还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真不知如今的孩子们到底是怎么了……

在与家庭教育结缘后,我接触了太多太多的父母们这样的困惑,想必在坐的朋友中也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孩子怎么都这样呢?真的是世界变化快吗?问题的关键在哪儿?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在思索,或是已经找到了答案?

世界确实在变化,孩子也都在变化,但我们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变了吗?或者说虽然我们有变化但我们跟上孩子的变化了吗?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不懂得孩子的心,那么将如何引导孩子?如何成为孩子的朋友呢?

家庭教育咨询的实践一再告诉我,在家庭教育上最大的麻烦,偏偏就是许多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虽然和孩子近在咫尺,却怎么也走不进孩子的心。

说来这也不完全是父母的过错,而是因为我们大多数父母没有经过职前培训,就上岗就业,做起了父母。我一直在假想,如果有一天,父母这个职业能够持证上岗了,准爸爸”“准妈妈们能够接受职前培训了,当了爸爸妈妈的人能够定期接受继续教育的话,这种遗憾一定会大为减少的。可眼下父母的不懂孩子的困惑该怎么办?

今天,我特别想和大家一起走近小升初的孩子们,一起来洞彻孩子的学业心理,帮他们走好初一适应期。下面是一位母亲的担心,她提出了一个不少家长朋友都关心的问题。

她说:我的女儿12岁,本应是不知忧愁的年龄。最近我发现她失眠了,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以前可没见她这样的,我很有点担心。和孩子谈心才知道,因为马上就要开学了,孩子就要从一个小学生变为初中生了。她有很多很多的担心:我的新同桌是谁呢?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师会喜欢我吗?和同学们怎么说话?作业多不多?说心里话,不单是孩子,就是我自己也有几分不平静。所以,想请教,孩子升学了,当父母的应该给孩子哪些帮助?

是啊,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是他们生活道路上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他们原来熟悉而值得留恋的一切都将过去,充满希望而又陌生的生活就要开始。于是,孩子们的心里真是激动、兴奋、害怕、茫然相互交织在一起。如何帮孩子迈好这新的一步呢?这的确是家长和孩子自己都很关心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好?

首先,我们要看到孩子升入初中后会遇到的许多新问题,所要面临的许多新变化:

一是社会角色的变化。小学那会儿,他们是全校资格最老的大哥哥大姐姐。而到了中学,他们成了资格最嫩的小弟弟小妹妹,有一种从峰顶一下跌到了谷底的感觉。而另一方面呢,他们在家人亲友面前的地位却升高了。小学那会儿,父母拿他们当孩子,这会儿,家长对他们说孩子你长大了。这一低一高,会激发出许多新的矛盾来。
   
二是学习活动的变化。小学时整天围着语文、教学、英语三门课程转。到了中学,学习科目一下子增多了,一会儿一门课,一会儿一位老师,给人一种走马灯似的感觉。在学习方法上,老师也不再手把手教人去做每一道题了,而需要学生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三是行为规范的变化。小学时的一些规矩到了中学就有改变。过去允许的,到了中学可能要禁止,过去禁止的,中学却可能允许了;过去可以依赖别人的,到了中学却需要自主了。
   
四是人际关系的变化。小学时出了什么事,班主任就在身边。到了中学,班主任可能要上几个班的课,来班上的机会少了。而科任老师每天大都关心本学科的教学,一个人一个特点。同学间,过去的好朋友大都在不一起了,必须重建新的朋友关系。

这一切都需要孩子顺利地适应,才有助于他们的中学生活有一个好的起步。那么,父母该如何利用孩子新生活的契机,对孩子进行初中新生阶段的心理适应指导呢?以下几种方法朋友们可以试试:

一是利用新奇效应”.我们先要认识到,学习环境的转变也是孩子发展的一个契机。我们就应该利用这种新奇效应,让孩子重建信心,树立新的自我形象。有个男孩儿在上小学的时候因脾气很倔强,经常跟班主任老师发生冲突,为此还影响了学习。就在这一男孩儿进中学的前夕,父亲带孩子出去旅游,有意识的让孩子与原本很陌生的旅伴们接触.孩子的聪颖、活泼、有礼貌,深受很多成年旅伴的喜爱和肯定。趁此机会,男孩子的父亲与他进行了一次谈话,父亲告诉儿子:“孩子,新生活的起步可以使你变成一个全新的人,因为无论是新同学还是新老师,他们对你都没有任何成见,要怎样重新开始全靠你自己来决定。你说是不是?”正是这次谈话引发的心理效应,帮助男孩顺利地渡过了适应期,男孩因此成为了老师喜爱的学生之一。

二是重建学习规范。孩子进入中学的最初阶段,主观上都希望给人一个好印象,在行为上较谨慎。这正是对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进行规范训练的最佳期。学校所以在入学之初进行一系列的入学教育,正是针对这一特点,以便提高效果。相反,这时候的任何疏忽,都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所以,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积极关注学校的相关中学生守则。和学校积极配合,抓好开头,帮孩子重建与中学生活相适应的学习生活规范。

三是建立新的朋友圈子。朋友圈子是关系到孩子校内校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孩子交友得当,可以从中受益,反之则会危害他的健康成长。如果孩子过去被一些有不良品行的同学所包围,那么孩子上中学后正好是一个摆脱的机会。如果孩子过去交的朋友没什么不好,但开学很长一段时间后仍留恋旧的朋友圈子,则需引起您的注意。因为长期如此,会引起孩子对新集体有所抵触或难于认同。同时,还会使他因朋友圈子的狭窄,而难于得到广泛的知识和形成良好的人格。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孩子踏进中学校门这个特殊阶段的的时候,有您的关心和指导,孩子必将走向成功。

担任初中教学多年,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反映,孩子上小学时候,又乖又听话.学习成绩也很好,可是到了初中整个人就变了.用家长的原话说,就是“孩子一进初中就变坏了。”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经典案例。

有一对夫妻,丈夫是镇政府官员,妻子是针织厂的厂长。他们说,他们在十六岁独生儿子的抽屉里发现一张遗书。导火线是;他们的儿子要求装宽带网而他们不答应。接着他们讲述了他们长期以来的育儿方式:他们从小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但是他们并不溺爱他(说这一点时他们是怀着像是做得很对的神气),而且,为了防止他学坏,他们从小对他实行了严格控制:在他还小的时候,不管小事大事,都得经过他们的同意才能做,比如玩什么、说什么、去哪里都是他们说了算,否则就会受到严惩。如有一次,孩子和他们上街,孩子嚷着要某样东西,他们不同意,孩子哭着不走,孩子便被他父亲当着众人的面打了两巴掌,回去后还被罚一个星期不得出门。孩子上学了以后,他和谁在一起、交什么样的朋友,得经他们同意;他每拿一分钱,拿去做什么,都得说得清清楚楚才能给;对于学校的作业,必须得让他们先检查,该拿什么样的成绩,得由他们来定,如果达不到,就得受到应有的惩罚。大概是小学三年级的一次期末考试,他得了94分,没有达到他们定的目标95分,就得在那年大年三十晚上罚跪二个小时,而且头上还得顶着一盆水,水不得溢出,否则重新来过。

由于他们的严厉控制,他们的孩子在很长时间里面确实没有让他们失望: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他一直表现得很”——很听老师的话,就像听父母的话一样,几乎可以说是唯命是从,作业是从不敢不做的,成绩也好,话也是很少的,不敢随便说,朋友也很少,从没有带朋友到家里来,更是远离了那些不三不四的人,这些的确让他们欣慰了好一阵子。

但谁能想到,自从上了初中,孩子就开始变,就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经常和那些人进网吧、上影院、逛歌厅、入的士高。作业经常不做。居然迟到、旷课、顶撞老师,成绩一落千丈。小学阶段被父母控制得死死的孩子,到了初中,孩子却有很多方法控制住父母:只要他得不到他想要的,他就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不上学、大喊大叫、大吵大闹、砸烂他可以拿得到的东西,初中这两年多来,家里的东西已被砸得差不多了。两年多来,他用这些杀手锏从父母手里要去了上万元钱,还有一辆自行车、一部呼机,后来是一部手机、一架摩托车。刚开学就又要了一部电脑,一周前要装宽带,父母怕他看一些黄色网站等什么的,才暂且没有答应他的要求,没想到他竟然以死相要协。说完妈妈开始掉眼泪,爸爸也是眼睛红红的。

针对他们所讲的情况,专家给予了指导:人的需要是有先后顺序的,首先是基本生理的需要,如水、食物、保暖、睡眠、等等;第二层次是安全的需要,就是生命安全不受威胁,这是在第一层次相对满足了之后才会出现;当第一层和第二层相对满足了之后,就会出现第三层需要——被爱与接纳,就是他要感觉到有人爱他和接纳他;第四层,自尊需要也是要在前三个层次相对满足了之后才会出现,这就是他的自尊心要得到应有的保护,如果前面这些需要都得到相对的满足,那他就会出现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他就有成长、发展、利用潜力的心理需要。换言之,如果前面 四种心理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尽可能使自己完美:包括使自己学习好、身体好、人际关系好、道德品质好等一切都好。如果底下哪一层次相对受到较严重的剥夺,那么,他的心理需要就会固结在该层次。

从家长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至少在第三被爱与接纳和第四层自尊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不仅没得到满足,而且是受到较严重的剥夺:父母虽然很疼爱孩子,把孩子视他们的掌上明珠,但是父母却不懂得理解孩子、关心孩子、尊重孩子;而是要孩子绝对地听话,对他严格的控制,从不去观察孩子的需要、理解过孩子的感受、尊重过孩子的选择、满足过孩子的要求;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就得不到尊重,第四层次——自尊需要受到严重的剥夺。父母的这一系列行为使孩子感觉到的是:父母根本不爱他、不接纳他。所以,第三层次——被爱与接纳需要也完全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孩子的心理需要就固结在第三和第四层次,孩子最需要满足的就是感觉到被爱与被接纳,以及被尊重。所以他现在的行为都指向这两个需要,比如他的那些要求:买呼机、手机、摩托车、电脑、宽带等等,就是要满足这两个需要:通过这些东西向同学炫耀,来满足孩子自己可怜的自尊;同时,通过让父母满足他的这些无理的要求,来证明父母是爱他的、要他的——他需要父母的爱和无条件的接纳——因为以前的严重缺乏,所以现在,甚至以后,都要反复地得到证明;以至于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一辈子都要向他身边的亲人反复地病理性地苛刻地寻求这种证明。

那为什么在小学时候他表现那么好,而初中以后变化这么大呢?

这是个成年人非常需要了解的一个问题。因为孩子进入了很多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暴风骤雨期的青春期。这一阶段人的身体处在生长发育快速的时期,当身体成长到和成年人差不多的时候,儿童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好像觉得他们不再是弱小者,开始敢于寻求心理需要的满足。以前因为家长或老师的错误做法而使孩子的正常的心理需要得不到合理的满足的儿童,他们的心理需要往往固结在那些以前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上。而且这种需要是潜意识的,又是非常的强烈且无理性,因此他们会做出一些不为大部分成年人所能理解的行为:他们可能会迟到、旷课又奢望老师的原谅以满足他们的被爱与接纳的需要;他们可能会在课堂上讲话、吵闹以吸引老师的注意来满足他们被爱与接纳的需要;他们可能会追求穿名牌时装或奇装异服来吸引别人的目光以满足自尊的需要;他们也可能追求高档消费——手机、摩托车等——其他同学没有的东西以弥补他们可怜的自尊;他们也可能故意违反纪律、顶撞老师来证明他们的强大,从而维护他们在其他同学之间的自尊;等等.说完这些,在座的各位是否有所触动?是否有所感悟?

每一个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是呀,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过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时,你距离成功的父母也就越来越近了。

童心表现本真的人性,正确的教育,无不基于对人性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然而,当我们做了父母,以为自己成熟了,并用一双成熟的眼睛看孩子时,总觉得孩子太天真幼稚。殊不知,用世故的眼光看孩子,除了发现孩子的缺陷外,很难理解童心之真、鉴赏人性之美。父母必须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分对孩子的理解,少一分对孩子的训斥,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创造孩子成长的宽松氛围。

父母朋友们,如果你依然拥有一颗童心,一种孩童的眼光,我为你高兴。如果你已经丢失了它,请努力把它找回来吧。童心的失而复得是一种人生的新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里,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

我这样想,如果中国的每一个为人父母者,不,是中国的每一个成年人都能够明白自己在对待孩子时可能也会犯错误,然后经常反省,虚心求教,积极改进,中华民族将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谢谢大家!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