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珍老师的“教育圣经”20条
17年前 [03-28 19:04 周五]
李圣珍老师的“教育圣经”20条 1.教育孩子要从根本入手,如果用我们现在家长的那种高度社会化的思维去对待来自自然 的孩子,教育注定要失败。
2.教育孩子是一名神秘的科学,目前我们对此知之不多,对孩子的心理要把握道火候,采取的措施要恰当,使用的语言要到位,就要靠我们自己的摸索。
3.家长和孩子没有人格意识上的平等,就会在精神上被对方驾驭,双方的交流就会很困难,更不会有实质上的沟通。
4.遵循自然法则,不要用"下岗""失业"之类的词去恐吓压迫孩子,好孩子也会变成坏孩子。其实坏孩子和好孩子之有一步之遥,家长和老师是一个核心因素。
5.如果父母不能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孩子的心就会漂泊不定,他们心理上就要出问题,家长十有八九的心血都白费了。
6.一定要让孩子多读那些能够进入他们灵魂的好书,这是让他们迅速成"人"的一大法宝
7.孩子遇到困难,切记不要指责,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去帮助他们逾越这些障碍。
8.家长不要在物质上过多地满足孩子,否则孩子会往与家长愿望相反地方向发展9.家长不要向孩子随意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
10.要赞扬孩子的优点,但是又要指出他们的缺点,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你的孩子,同时要注意你的表达方式
11.给孩子留一点适当的空间,那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12.不要对孩子说,你这不行,你那不行,这个危险,那个太难,要鼓励他们去探索
13.要懂得赏识你的孩子,不要单一化或者僵化地看待一个孩子。
14.我教育这些孩子的过程,有人说是把"动物"转化为人的过程,是把一个只知道吃穿住等。生理满足的低级运行的动物属性占上风的人培养成一个有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大写的"人"。
15.我从不给孩子定远大的理想,但是我要通过我对人性的把握,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去触发他们的理想,让他们愉快地完成学业取得好的成绩。
16.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17.家长对孩子不要期望过高,不要望子成龙动不动就让孩子做那些高不可攀的事
18.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要具体指导他度过困难。
19.教育改革,要紧的不是教育好孩子,而是教育好父母.
20.教育必先教学做人,只要人做好了,升大学、搞创造、有所建树,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吗
-- 作者:雨伞
-- 发布时间:2006-11-16 20:42:02
--
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观念 1、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教过了好些这些学生,他们在家父母实在是没有办法教了,学校也不肯收留了们说句不好听的,是走投无路了,才到这儿来的。这些从我这儿走出去的孩子现在都能正常地生活学习,有多位考上了全国的重点大学和国际一流的大学,而且从我这里毕业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在全班上前三名。
现在常住在我家里的孩子有12个,他们都管我叫妈,每天上门来要认我做妈的更是络绎不绝,长此以往,我的孩子会像漫天繁星,多得数不清了。
我是一个认真干事的人,我更是一个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
我就是这么一个人,从未执著的追求什么,也可以说是胸无大志的人,但往往又是很有收益。
2、家长和孩子的平等:
一方面来讲,绝大多数家长总是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去驾驭孩子的精神和肉体,比如说,有的家长总是教训孩子要这样那样,而并不是了解孩子的心理,从未把他当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比方,上我这里来咨询的许多孩子的父母,总是以斥责或者命令的口吻来对待孩子,总是说,你要这样,你要那样,总是让孩子听他们发号施令,而从不考虑孩子们自己所思所想,时间长了,孩子不但不听父母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父母与孩子一旦离心离德,教育还能有什么好结果?
什么都依着孩子是平等的另一个极端。其实,这种平等就像在单位同事之间,在社会上人与人一样,这种平等没有任何驾驭和依赖的成份。家长一旦被孩子所操纵,成了孩子的奴隶,平等要就无从谈起,孩子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目标,多半成为任性的小霸王。
我一旦发现孩子有德行方面的错误,我就会把道理都给他讲明白,我讲道理,尽量言简意赅,就事论事,不东拉西扯,也不是反复唠叨,孩子反而能听进去,恶习很快就矫正过来了。
我对孩子做出的任何一件事,包括一句话,我都是反复琢磨,只要想得比较清楚了,我会很冷静。我的经验就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但一定要跟他们讲道理,对孩子的错误要鲜明地指出来,不要总是絮絮叨叨不得要领,不要在家庭里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给孩子造成精神上的折磨。
而最需要牢记的是,父母是人,孩子也是人,父母不是孩子的领导者,更不是主人,而只是一个监护人,从人格上二者绝对平等,父母不能成为孩子肉体和精神的驾驭者。两个主体平等了,对话才有可能。否则,要么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要么孩子埋怨家长没本事。
3、家长和孩子:
家长尽量不要不顾后果地在孩子面前宣泄情绪。因为家长的这种过激批评,不是一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是家长在向孩子发泄自己的不满,甚至家长在转移自己的紧张情绪。父母的的喜怒哀乐,不能无控制的展现给孩子,比如说夫妻吵架,当着小孩面情绪失控,孩子肯定会觉得无所适从,对他的伤害是不言而喻。
对孩子决不能犯情绪上的冷热病,否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很不利,同时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而且,父母对小孩作为自己情绪发泄的对象的话,孩子长大后,也多半成为情绪不健康的人,要么暴躁,要么忧郁,总之,理智不起来,成为一个不成熟的人。
我注意到,现在社会上有不是少下岗工人与生活贫困的家庭,他们把全部的希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父母本身的这种焦虑的心态直接传达给了孩子,结果孩子反而感到压力重重,不堪重负,索性讨逃避学习了。
4、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是什么意思?
其实人是一种感情的动物,孩子在感情上天然需要一个贴近的人,家长必须就是成为孩子感情贴近的这个对象。
如果父母不是孩子的情感归宿,那么,父母亲和孩子就会出现裂痕,孩子就会寻找新的感情归宿,就会将自己的痛苦、自己的心理话找别人去说,尤其是在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子就会找女孩子,女孩子就会去指男孩子,很多早恋的情况就是这样形成的。如果父母不注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可以说,到了一定的年龄是很危险的。孩子本身是情感孤独无助的人,父母对其情感需要如此漠视不关心,孩子就觉得自己好孤独,仿佛普天之下,无自己的立足之地,这种油然而生的痛苦,在大人看来是小孩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孩子看来,分仿佛自己是天底下最孤僻、最不幸的人。为此,他们可能会走上情感的歧途。
把握孩子的情感需要,不仅需要父母细心观察,而且要讲究方法。有时候,孩子需要热情的鼓励,甚至包括亲吻和拥抱;有时候,孩子需要安静,家长应该视而不见,给孩子自己反思调整的机会。
我非常反感父母对孩子搞间谍手段,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都有自己的情感需要,一些家长生怕孩子情感失控,所以,不择手段地侦察孩子的新动向,甚至偷看孩子的日记、对孩子的电话监听,这样做,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将小孩推向情感的对立面,父母倒成了自己奇怪的敌人,原来可最可信赖的人成了克格勃,这不就麻烦了吗其实,只要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把握住孩子的本性,孩子不会越轨,即使出了问题,也是可以挽救的。而父母一旦成了孩子心中的间谍,你就失去了最终把握能力。
一旦你的孩子不再好不过从情感上相信你,我可以断言,你的家庭教育已经亮起了红灯。
-- 作者:珍珍
-- 发布时间:2006-11-18 0:3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