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2 第一学科家庭教育基本原理 第一讲 |
[ 2007-10-15 18:17:00 | By: zhjtjyzdsw ] |
4
本学科教材由关鸿羽教授编写 主讲:黄慧贤(中华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首席指导师、中华家庭教育网家庭教育讲师团常务副团长) 声明:本讲座为不开放讲座,只面对《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学员,所有文字稿和视频教学课程只为学员学习使用,不得外传或发布到博客等网上,以尊重教材编写专家和授课讲师的版权。 第一讲学员作业: 1、家庭教育的含义是什么? 2、家庭教育的性质是什么? 第一章 家庭教育概述 200年前,在美国的康乃狄克州,有一个叫嘉纳塞·爱德华的人,自他开始的八代子孙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其中有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20多位上下两院议员、13位大学院长、14位创建了大学或专科学校,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18位报社、杂志社的主编或负责人、80多位文学家,100多位牧师……。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竟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的。而同时代,同样在美国,居住在纽约州的有一个叫马克斯·朱克的人,自他开始的八代子孙中却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个酒鬼……。 同时代的、同国度的、同样繁衍了八代的家族,为什么会有如此迥异悬殊的差别呢?导致他们结果不一样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拥有不一样的始祖:嘉纳塞·爱德华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著名神学家、道德家和哲学家,他非常重视自己的修养和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而马克斯·朱克则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他开设赌馆,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 从中可知:家庭是子女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所以孩子教育从家庭教育起步。 第一节 家庭教育基本概念 一、家庭教育定义 要了解什么是家庭教育,必须先要知道什么是家庭,什么是教育。 (一)什么是家庭? 古罗马人用 Familia一词表示父权支配着妻子、子女和一定数量奴隶的社会机体。 在中国,我们可以从家字形中看出,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说文解字》中对“家”的解释是“居也,从宀从豕”,表明仅有“宀”还不成其为家,“宀”只是房子而已,房中须有猪才成为家。对于农业之国来讲,猪代表财富。 政治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页)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家庭是“肉体生活同社会机体生活之间的联系环节”。 社会学家美国学者E.W.伯吉斯和H.J.洛克在《家庭》(1953)一书中提出:“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合起来的人的群体,各人以其作为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的社会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中国学者费孝通则认为家庭是父母子女形成的团体。 综上所述: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由父母子女构成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构成社会的细胞。 家庭功能主要为:生育的功能、经济与照顾的功能、情感的功能、社会化功能和传承社会地位的功能。 而现在现代化家庭,无论在家庭观念、家庭结构、家庭关系还是在家庭生活上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化,家庭人口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关系趋于简单。不完整家庭大量增加;社会化功能逐渐降低;随着妇女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权利不断得以提高和加强,父权夫权趋向平等权;结婚更多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完善,夫妻感情、亲子情感要求更为珍视;更多家庭从以父母为中心,变为以子女为中心。 (二)什么是教育? 教育一词,西方均出于拉丁文Educare,原义为“引出”,即把人的潜能引发出来,在现实中发挥出效能,使人得以全面完整的发展。 中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记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意思比较完整的见于东汉文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历来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即制度化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辞海》),它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部分内容。其中,家庭教育打基础、学校教育增能力、社会教育求发展、自我教育定乾坤。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的职能体系和内容也随之得以不断的拓展、丰富和加强。 根据国外报道,“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有15名来自各国的权威专家,通过3年多的研究,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了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构想,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学习能力就是: 1.学会共处的能力。也就是在人类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参与。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既要尊重价值观的平等,增进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加强对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 2.学会求知的能力。要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要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这是终身教育的根本。 3.学会做事的能力。也就是要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要善于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学会做事的能力,包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的态度,发挥主观能动性,管理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4.学会发展的能力。也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要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指出每个人若要求有价值的生存和发展,更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以“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在中国,胡锦涛总书记于 然而,我们目前在创新教育上还存在着不少遗憾之处, 所谓乖孩子现象,就是只要求孩子好好听话,不注意培养孩子主观能动性,甚至对孩子自主表现的个性进行压制,这与“创新教育从娃娃抓起”背道而驰; 所谓木水桶短板现象,就是中国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倾向于“四平八稳”型人才,使中国丧失了不少具有某一特点的人才。美国风险投资家最青睐曾有失败经历的人,因为这种人才知道如何避免不再失败,因此呼吁中国企业在“选才时应该宽容缺点、宽容失败”; 所谓磨球现象,就是中国人习惯于将学生棱角打磨贻尽,培养一种温和的性格; 所谓出头椽子先烂现象,就是“中国人最爱打出头鸟,这在教育中也得到表现”,中国学生从小就被教育“别出风头”、被教育“出头椽子先烂”,这些“道理”压抑了孩子的潜力,使其创新性得不到发挥。 尚副部长指出“没有创新教育、创新环境,就没有创新国家。”中国教育模式应当充分反思,转变教育观念,从娃娃抓起。 (三)什么是家庭教育 1、定义 说法一: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国际家庭教育指导师专用教材》初级P1) 说法二: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说法三: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家庭教育学》赵忠心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的一种的社会活动。 它通常包括: ⑴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家长。 ⑵家庭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家庭以及周边环境。 ⑶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孩子学做人,做好人,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⑷家庭教育的途径是家庭生活环境和父母及周边人的影响力。 ⑸家庭教育的方法是通过言传身教、权威影响、魅力感召,对子女施以影响、教育。 二、家庭教育性质 家庭教育性质是由家长塑造和营造一个适宜于子女成长的环境,通过环境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熏陶,耳濡目染的隐形持续性的教育。它不同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系统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需要社会专业人员来教授。它更多的取决于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对家庭教育先进理念的认知度、对家庭教育科学技能和方法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性。 第二节 主要内容 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家族地位,培养接班人继承产业,亲自撰写家政论,出现了家政学形式的家庭教育专著。代表作有,1450年,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威尼斯的《儿童教育论》;1633年,现代教育科学的奠基人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家庭教育专著《母育学校》,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幼儿教育著作,(1633年首先以德文出版。);1762年,卢梭的家庭教育经典著作《爱弥儿》。 而我国主要是为了顺应封建制度发展的需要,基本上是通过制订一套套“家规”“家法”来表现的,如,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北齐人)所著的《颜氏家训》(7卷20篇),为家训鼻祖,也是中国历代最受推崇的家庭范本。之后比较有影响的有宋朝司马光的《家范》,宋朝垂范后世的家训巨作《袁氏世范》,明朝姚儒写的《家教要略》,清朝李元春写的《家教训言》等。而在老百姓中广为传诵的则是宋朝的《三字经》《弟子规》。 可见,中外家庭教育有着迥然不同的理论基础、表现手段和方法。西方多以科学、哲学和宗教为基础,推崇自然原则教育;主张家庭教育民主化;强调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而中国更多的是伦理道德、君臣父子的尊从、驯服;多一家之言。 但是,综观中外家庭教育,一般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德育 历来,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学者,都把德行放在重要的位置。 一般说来,德,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貌,决定着个人的发展方向。日常生活中,德育比智育更重要。所以,斯特娜夫人说得十分透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可以向母亲和父亲讲,从儿童懂事的初期起,就应该让公民的品德在儿童心灵中形成、树立和巩固起来。公民意识和公民情感发原于儿童时代;播在儿童心灵中的一粒小小的种子,会生出茁壮的幼芽,长出深根。” 中国五千年的礼仪之邦,更是集大成。象历史上最受推崇的儿童道德教育巨著《小学》(宋)、家庭道德教育的传世典范《温公家范》(宋)、中国伦理道德的尺规之作《孝经》 (春秋)、中国传统礼仪与道德标准之总论《礼记》(西汉)。都在教诲大家要做个有道德的人。 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要他灵活一点:“世道这样乱,梨恐没有主了。”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仍旧口干舌燥地艰难前行。可见,在中国素以自律为道德最高境界。 二、良好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 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则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可见,良好的习惯应当从小养成,墨子曾经拿束丝做比喻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固染不可不慎也。”就是说孩子生下来就像一束白丝一样,你把它染成黑的就是黑的,染成黄的就是黄的,蓝的就是蓝的,所以说染丝不可不谨慎。孔子则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说就变成你的天性了。以致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在小的时候形成的习惯所支撑的。 三、良好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通常包括责任心、自信心、自我控制力、独立性等诸多内容。而作为孩子第一抚养责任人和第一任的 四、智能开发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认为智育决定一切,推崇“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惜血本的胎教、早教,于是出现5岁儿童琴棋书画轮番车轮大学习;10岁儿童暑期上英语、奥数、电脑、作文、美术、舞蹈、剑桥英语、书法等8个辅导班,最大的心愿是“想睡觉,睡一天一夜”。这种教育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现在一年级孩子就厌学了,三年级孩子就出现抑郁了。更有一些极端的事例见诸报上。 其实,现在科学和社会实验早就佐证了,孩子是否成才的一个决定因素是智能。智力只是智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早在1983年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神经学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智能可被区分为七项: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并提出了相应的学习辅导工具和职业趋向。 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和美国麻省理学院儿童研究中心《1999年全球孩子的最新走向》的研究资料中,提出的新世纪孩子启动成功的六种最新智慧内容不谋而合。这六种智慧分别是:语言智慧、音乐智慧、空间智慧、逻辑数学智慧、身体动觉智慧和人际智慧。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还是美国麻省理学院儿童研究中心的六种最新智慧,都表明了:1、智慧有别,没有上下高低之分;2、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长有意识的重点培养;3、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某些不足进行补缺。关键在于:家长要善于发现和善于引导。 而现代科学已经表明,学龄前儿童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大脑神经发育功能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所以,开发智能的儿童早期教育就当仁不让的由家庭教育来承担和进行。 五、强壮的身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人都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曾经有人用数字作比喻,称健康是1,而其他所有的财富、荣誉、能力、地位、学识……都是0,因为1只有放在0前才有真正的价值,所以健康是根本。 但是,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孩子的体质却差了。在 参考书:《家庭教育新概念》彭德华主编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1年5月第一版 我们可喜的看到,现代家长开始重视子女的教育,更多的着眼于孩子成长的国际化、未来性,父母教养子女方式也开始注意以严格控制转向尊重子女人格独立发展;教养孩子内容和方法也开始注重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推荐学员阅读原著: 卢梭的《爱弥儿》 卡尔·威特的《卡尔·威特的教育》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 《弟子规十讲》——顾晓鸣成长博客资源库 |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