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学习5

16年前 [04-10 01:00 周四]
视频6  第一学科家庭教育基本原理 第五讲
[ 2007-10-15 19:52:00 | By: zhjtjyzdsw ]
 

 

本学科教材由关鸿羽教授编写

主讲:黄慧贤(中华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首席指导师、中华家庭教育网家庭教育讲师团常务副团长)

声明:本讲座为不开放讲座,只面对《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学员,所有文字稿和视频教学课程只为学员学习使用,不得外传或发布到博客等网上,以尊重教材编写专家和授课讲师的版权。

第五讲学员作业:

1、  陶行知的儿童“六大解放”内容是什么?

2、  陶行知的“每天四问”内容是什么?

3、  陈鹤琴的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是什么?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手段。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指出“传统教育”有三个弊病:第一,“传统教育”传授过时的死知识,这种知识以固定的教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第二,“传统教育”按照“过去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去训练学生;第三,“传统教育”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理人”。杜威强调,教育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学校教育要对社会生活起积极作用。这在当时都是比较新颖的观点。

二、教育的目的。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

他批评传统教育忽视儿童、压制儿童,要求教育工作心理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估计儿童的心理特点,探索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手段,从而增强儿童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的观点,则是有其合理的内核。学校应当把单纯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转移到儿童的活动上来,依照儿童发展的程序,通过儿童运用他所学习的知识逐渐发展他的能力,直到他能教育自己为止。要知行合一。

三、教育的方法。主张从做中学,反对传统教育的书本中心

他提出要以生活化和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传授。与他的思维五步法相适应,他认为教学也有五个阶段: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学习者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学习者必须具有相当的知识,从事必要的观察以对付这种问题;学习者须具有解决这种问题的种种设想;学习者把设想的办法付诸实施,检验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应当指出,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强调学习者个人的直接的主观经验,提倡学生的个人探索,重视知识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智慧果】创新实践导师

杜威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依据他的做中学的教育原则和问题教学法等理论,出现了一批改革实验。

1918年,杜威的学生、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又译基尔帕特里克)创立了设计教学法,提出要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和呆板的课堂教学,取消教科书,实行学习大单元;主张由学生自发地决定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学生在自己设计、自己实行、自己发展的单元活动中,通过疑问、假设、执行假设、验证假设等教学步骤,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忽视以至否定了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

1920年,美国女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又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立了一种名为道尔顿制的教学制度,其主要措施是:(1)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按学科性质陈列参考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使用;(2)废除课堂讲授,把各科学习内容制成分月的作业大纲,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公约。这种制度强调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但实际上却形成教学上的放任自流。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领导人之一。生于安徽歙县。家贫,父亲经营酱园,后破产务农。幼入私塾,1908年考入杭州教会办广济医学堂。1910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1914年毕业后受人资助留学,先后获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和文学硕士学位,成为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孟禄的学生。1917年秋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任职。

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实践。从女子教育(1920年南京师范学校首次招女生)、平民教育到乡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自然学园、山海工学团、岩洞教育、重庆育才学校等,无不开创中国教育先河。1946725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著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古庙敲钟录》等。现已出版《陶行知教育文选》、《陶行知全集》等。《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等有录。1981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陶行知教育文选》。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与老师截然相反的教育手段(打字幕)

1、提出“社会即学校”,(打字幕)

他指的学校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专门学校;其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场所。陶行知对“社会即学校”的定义是为了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寻找普及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陶行知认为,学校的组织形式应该是:(1)联系社会生活的学校。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形成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2)改造社会的中心。陶行知提出“四个一百万”的伟大宏愿,即“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募捐一百万元,创办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自觉下乡,创办晓庄学校。陶行知又从拯救中国人民民族出发阐述了学校教育的功能。他认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民解放的武器,是动员民众最可靠、最有效的武器。他强调用教育点着中华民族生命的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学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去;学校教育要使中国实现民主和富强,“教人创造富有的社会,不创造富有的个人”。

2、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打字幕)

 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人民大众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基础之上,并服务于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平等和解放,其内含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层意思: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源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又促进生活之变化。他强调,只有“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才算得上是促进生活之变化的教育;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生活无时不变,教育也随之发展,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克服了长期以来教育脱离人民大众,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把教育与生活真正熔为一炉,促进教育改造生活,改造自然和社会,实现富民强国。

二、发展了杜威的思想(打字幕)

1、从儿童为中心到“六大解放”。(打字幕)

陶行知认为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因此,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即“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其核心内容是: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先生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的实验室是大自然和大社会。充分体现了教学法与生活法的合一。

三、提出创造教育。

陶行知是在中国实施创造教育的第一人,他创办的育才学校,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发表《创造宣言》,以鼓励创造人才。

陶行知认为在教育中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创造,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解放儿童创造力,“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使“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要求师生“每天四问”:1、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2、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3、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4、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向学生传授创造“五步探讨法”: 行动、观察、看书、谈论、思考。

【智慧果】创造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无畏者

陶行知是中国创造力的倡导者:“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实践者:创造了无数个第一,19195月,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全部课程的“教授法”改为“教育法”,提倡“教学合一”、“教学相长”,突破教育老传统,改造旧教育;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次招女生;1923年,发起成立中学平民教育促进会,与朱经农合编《平民教育千字课》四本,目的是要让不识字者能识一千字;创办平民学校和平民读书处,并亲自深入工厂、农村、学校、商店、庙宇、监狱去推行平民教育,希望:“处处读书,人人明理。养成健全的人格。”1925年深入冯玉祥军驻区,用《军人千字课》,推行士兵识字教育;1927年,创办我国第一所试验乡村晓庄师范学校,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为目的,其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农夫的身手,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师资;1931年提出科学兴国,在上海创办了自然学园,进行科学试验和科普创作;1932年,创办“空中学校”,通过广播电台,向人民宣传科普知识;1932年,在上海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提出生活教育新理念“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创立“即知即传人”的小先生制,意在培养普遍的军事能力,培养普遍的生产能力,培养普遍的科学能力,培养普遍的识字能力,培养普遍的运用民权的能力,培养普遍的节制生育的能力,并先后在28个省市进行推广,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一种崭新的有效方式;1936年组织国难教育社;1938年,全面抗战教育运动、岩洞教育;1939年创办重庆育才学校;1945年,提出民主运动,创办重庆社会大学。

无畏者:从小正气、爱国,15岁,座位上及寝室墙壁上均写上了“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出力。”19467月,国民党先后杀害了李公仆、闻一多,传出暗杀陶行知的黑名单消息,对此,他大义凛然地说:“我等着第三枪!”并给夫人留下一信。(大埔华侨二中陶研园地《陶行知生平简介》)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现代中国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1914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留美五年,获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硕士学位。19198月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等课程。1923年,在南京创办鼓楼幼稚园,曾与陶行知等合力创办樱花村幼稚园,开辟了乡村幼稚教育实验场地。并于1925年出版了《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之研究》两部名著。1940年,他筹创江西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开始了中国幼稚教育制度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陈鹤琴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体系,《活教育的教学原则》是他的代表作,形成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独树一帜的教育派别。新中国成立后,陈鹤琴历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南京师范学院院长等职务,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陈鹤琴于1982年逝世后,他的文章著作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整理为《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共300余万字。并于1983年至1985年先后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观:

一、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基础

指出,幼稚期(自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因此幼稚教育是人生的最基本教育,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教育历程。

二、家庭教育的要点是创造良好的环境

指出,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而且人的环境,比较物的环境还要重要。而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做父母”需要有一种专门的技能,专门的学识。并且为“做好父母”,提出了条件:以身作则、研究儿童的生理与心理、不要太过自信、不要迁怒。对于两三岁以前的幼婴儿,要注意养成其良好的习惯。不迁就、不吓唬、不随意打骂。

三、家庭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儿童

提出,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充分相信儿童。指出,儿童教育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并且列举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等。并以此提出了活教育的十七条原则,它们分别是:

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

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原则十,替代教学法。

原则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

原则十四,教学故事化。

原则十五,教师教教师。

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

原则十七,精密观察。

同时还指出,实践出真知。要从实践中摸索教育儿童的规律。

四、教育当与时俱进

指出,“教育应当随时势而改变。时势改变了,而教育仍旧不改变,那种教育是‘死’的,没有效用的。”

【智慧果】科学实践指导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遵循科学性。一切从孩子出发,尊重孩子,给予简约、有效的引导,难能可贵的是以自己的儿子一鸣为实践检验。给后人最大的家庭教育的启示,就是要用科学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知识。真正的家庭教育从我做起,从孩子、家庭受益起步。

本章小结: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1、学习力: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他山之石,为我所用。资讯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当做到的就是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惟有此,我们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2、知识活化:“用特长赚钱,用知识武装头脑”。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要求,需要我们有将知识打通的新思维和能力。将自己的旧知识更新、不断加入新学识、融合、整合……如此,知识才会真正展现她的力量,造福大家。

3、不断践行:行动永远是我们成功和梦想实现的唯一途径。默默耕耘、不断的挑战自我,超越极限。

4、知识共享:将自己的所有成绩呈现大家,让更多人受惠。

真心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章学习,去读点大师们的原著,从中获取养料,做强自己。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